清代台湾

清代台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捷先,阎崇年 编
图书标签:
  • 清史
  • 台湾史
  • 台湾研究
  • 地方史
  • 历史
  • 社会文化
  • 明郑时期
  • 康雍乾时期
  • 乾隆时期
  • 嘉庆道光时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02249
版次:1
商品编码:1047118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清代台湾研究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7
字数:25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陈捷先教授1932年生于江苏江都,是国际著名清史学家、满学家、方志学家。1956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1959年获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学位,后应邀到美国加入哈佛大学访问学人计划研究,返台后任台湾大学教授兼历史系系主任、历史研究所所长等职。1980年应聘为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客座教授,1990年荣获韩国圆光大学名誉博士学位。退休后任台湾大学名誉教授、台湾佛光大学人文社会学院教授、南开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长期在台湾大学历史系担任清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退休后一面继续研究清史,一面受聘讲授清史。著有《满洲丛考》、《清史杂笔》(一至八辑)、《清史论集》、《清代台湾方志研究》、《东亚古方志学探论》、《努尔哈齐写真》、《皇太极写真》、《顺治写真》、《康熙写真》、《雍正写真》、《乾隆写真》、《慈禧写真》、《满文清实录研究》、《满文清本纪研究》、(Manchu Archival Materials)(满文档案资料概述),主编《努尔哈齐事典》、《宣统事典》等清十二朝事典,《蒋良骐及其(东华录)研究》,以及中英文论文百余篇。

目录

第一章 通纪
第一节 从地下发掘看远古台湾
第二节 汉唐宋明时期有关台湾的文字记述
第三节 明郑台湾
第四节 清代台湾——一府三县时期
第五节 清代台湾——一府四县时期
第六节 清代台湾——二府八县时期
第七节 清代台湾——建省时期
第八节 台湾开发的历史启示

第二章 移民
第一节 台湾先住民的渊源
第二节 明郑时期台湾移民
第三节 清代台湾的移民政策与移民
第四节 台湾移民构成
第五节 台湾姓氏渊源
第六节 移民与土地开发

第三章 管理
第一节 府县建置
第二节 官制
第三节 理番
第四节 海防

第四章 经贸
第一节 农业
第二节 手工业
第三节 赋税
第四节 货币
第五节 贸易

第五章 教育
第一节 教育政策
第二节 教育系统
第三节 科举制度

第六章 文化
第一节 书画
第二节 文学
第三节 民间戏剧
第四节 建筑
第五节 中医中药

第七章 民俗
第一节 台湾节令
第二节 婚嫁习俗
第三节 丧葬习俗
第四节 发型发饰

第八章 民间信仰
第一节 佛教
第二节 道教
第三节 基督教(天主教)

第九章 妈祖信仰
第一节 台湾妈祖的起源与传说
第二节 台湾的妈祖庙
第三节 台湾祭祀妈祖的活动

第十章 人物

第十一章 文献
第一节 郑氏家族与南明政权的相关文献
第二节 康熙统一台湾的相关文献
第三节 康熙统一至日据前台湾社会发展情况的相关文献
第四节 日本据台的相关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台湾行政区的规划,自雍正元年(1723年)分设四县二厅之后,除嘉庆年间增设噶玛兰厅之外,直到光绪元年(1875年),一百五十年间,未有更动,不过在这段期间,大陆到台湾的人口大增,山地的开发也一日千里,加上咸丰年间的对外开港,同治朝以来的牡丹社事件引起日军犯台,整个局势有了很大变化,因此当清廷派重臣沈葆桢到台湾办理防务时,沈氏提出治台的首要事务在“开山抚番”。他陆续上奏建议在南路“番”地增设恒春县,在东部再添卑南厅,清朝中央都照准设立。后来他又看到台北地区因为淡水通商,华洋杂处,情形复杂,乃上奏请准在台湾北部设立一府三县,以应付新时代局势。清廷颇以为然,就在光绪元年十二月准设台北府,其后在附郭设淡水县,裁淡水、噶玛兰二厅;新成立新竹县及宜兰县;又把以前的淡水厅东北土地,改设基隆厅;又分彰化县埔里“番”社为埔里社厅,这是台湾疆域的另一次新规划。
这次新规划除澎湖厅外,其它厅、县边界多又作调整或变更,使台湾进入了二府八县四厅时期,兹略述如下:
1.台湾府共领台湾、凤山、恒春、嘉义、彰化五县及埔里社、卑南、澎湖三厅。埔里社厅治在现在南投埔里镇,卑南厅治则在今台东县。2.台北府共辖淡水、宜兰、新竹三县及基隆一厅。府治设在现今台北市城中区旧称艋舺的地方,与淡水厅治在一处。其余二县一厅则分别设治于今日的宜兰、新竹与基隆。
沈葆桢还建议将福建巡抚移驻台湾,未得清廷允准,皇帝只下令福建巡抚半年驻台,半年仍驻福州,事实上这件事为台湾建省铺了路,当然这也是牡丹社日军侵台一类事件影响的结果。

前言/序言


《海疆烽火:明末清初闽南沿海的变局》 一、时代背景与地理焦点 本书聚焦于明末清初(约1620年至1683年)近六十载间,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福建省南部,所经历的剧烈社会、政治与军事动荡。这一时期,海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天堑”,而是成为中原王朝、地方势力、海商集团乃至西方殖民力量激烈角逐的“前沿阵地”。我们将深入探讨在明朝衰亡与清朝初立的大背景下,闽南地区——包括泉州、漳州及厦门等核心地带——如何从一个富庶的商业枢纽,逐步演变为抗争、流亡与重构的熔炉。 二、海禁的松弛与走私的繁荣 不同于后世严格的“海禁”,明代中后期针对海外贸易的政策一直是摇摆不定的。在权力真空和地方官员的默许下,以闽南人为主要力量的海上商业网络,如郑氏集团的前身,形成了半独立的海上贸易体系。本书将详尽梳理这一时期走私贸易的组织结构、主要航线(如与日本、吕宋、暹罗的联系),以及其背后所依赖的金融与信用体系。重点分析了白银的流入如何支撑了沿海地区的经济活力,同时也为后来的军事集结提供了物质基础。我们考察了官方与民间在海上利益分配上的复杂博弈,以及这些商业力量如何逐步转化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军事政治力量。 三、地方武装的崛起与“海上王国”的构建 本书的核心议题之一,是郑成功及其家族如何从地方海商、抗明义军的身份,逐步构建起一个与清朝廷分庭抗礼的“海上王国”。我们将摒弃纯粹的“忠义”或“海盗”的简单标签,以更具层次感的视角,剖析郑氏集团的权力基础: 1. 军事动员能力: 考察郑氏如何整合散落在闽南、广东沿海的“落海人”(无地农民、失业水手)与原有武装力量,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拥有强大后勤保障的专业水师。 2. 资源获取与财政体系: 详细分析其对金门、厦门以及海外据点的控制,如何实现军粮、火药、船只制造的自给自足,特别是对日本“赎货”贸易的依赖程度及其变化。 3. 政治意识形态: 探讨郑氏集团在不同阶段所采取的政治策略,从早期的“拥明抗清”,到后期对内采取类似“官僚化”的管理模式,试图在占据的土地上建立一套可持续的统治框架。 四、陆海冲突与地缘政治的拉锯战 明清易代之际,海疆成为决定性的战场。本书不仅叙述了重要的海战,更侧重于分析陆地与海洋力量的相互作用: 清廷的应对策略: 分析清廷初期面对郑氏集团的困境,从最初的“以抚为主”到最终的“坚壁清野”政策的转变过程。重点研究“迁界令”的执行细节、对沿海居民的实际影响,以及这一政策在军事上和经济上达成的有限目标与巨大破坏力。 厦门岛的攻防战: 详细复盘了清军历次尝试夺取厦门(特别是1660年与1663年的两次重大战役),揭示了清军在水战技术、情报获取以及后勤补给方面所暴露出的弱点,以及郑氏集团在固守岛屿防御体系上的巧妙设计。 五、士人、百姓与流亡者的生存图景 在巨大的政治动荡下,普通民众的命运往往被历史叙事所忽略。本书通过地方志、家族谱牒、私人信件等非主流史料,重构了闽南沿海社会在战乱中的生活面貌: 士人的抉择: 探讨了在“易代之际,士人何为”的困境中,闽南士人如何在中原文化正统与地方生存需求之间进行艰难平衡,是选择“出仕”新朝,还是“隐居”或“附清抗郑”。 迁界与流离: 深入描写了“迁界令”下,沿海居民被强制迁移至内陆腹地的惨状,以及他们如何在陌生环境中重建社会联系、应对饥荒与瘟疫的挣扎过程。 海外移民与反向影响: 关注部分闽南人因避难或经商而流往南洋,他们带去的文化习俗,以及这些海外社区对故土的经济反哺或政治影响。 六、历史遗产与历史记忆的重塑 1683年,郑氏集团最终覆灭,清廷完成了对整个中国沿海地区的统一。本书最后一部分将探讨这一历史事件对闽南地区长远发展的影响: 政治格局的重塑: 分析清廷如何通过设置新的行政机构、重开海禁(但采取严格管制措施),以及对郑氏旧部进行分化安置,以确保边疆的稳定。 文化与认同的演变: 考察在新的政治秩序下,闽南人对“故土”、“故主”的记忆如何被官方话语逐渐改造和淡化。这种长期的历史创伤和被压抑的商业精神,为后世闽南人向海外大规模移民埋下了深刻的文化伏笔。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细致且注重地方视角的历史叙事,将明清之际的宏大历史进程,还原为闽南沿海地区无数个体和家族所经历的生存抉择与命运变迁。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处理“文化冲突与融合”这一核心议题时,展现出了一种近乎于手术刀般的精准和冷静。它没有简单地将原住民与汉族移民描绘成水火不容的两极,而是深入剖析了两者在长期共存过程中,如何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最终催生出一种独特的“台湾性”。比如,书中对某些地方性信仰的起源考证,便清晰地展示了汉族神祇如何被当地的自然崇拜元素所“驯化”和改造,反之亦然。这种跨文化视角的运用,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理解历史的维度,避免了那种将殖民地历史简单地归结为压迫与反抗的二元对立叙事。此外,作者对早期地方士绅阶层的分析也极其精辟,他们如何在“家乡”与“新土”之间进行身份认同的拉扯,如何在服从中央集权与维护地方利益之间寻求微妙的平衡点,这种中间状态的刻画,是理解该时期社会复杂性的关键钥匙。全书的论证逻辑严密,引用了大量一手档案和地方志,体现了扎实的学术功底,但语言却保持着一种知识分子特有的克制与优雅,读起来绝无晦涩之感。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地理环境如何塑造历史走向”这一主题的深刻揭示。它将台湾的自然地理特征——无论是险峻的山脉、广阔的平原,还是变幻莫测的海洋气候——置于与政治事件同等重要的地位来考察。作者似乎在暗示,如果没有对不同地理单元的深入理解,很多看似突兀的政治决策或社会现象就无法得到合理解释。例如,书中对“垦拓”运动的描述,不仅仅是人口迁移,更是一场人与土地的殊死搏斗,如何开辟荒地、如何防御自然灾害,直接决定了聚落的兴衰和地方势力的强弱。这种将地质学、气候学与社会学熔于一炉的尝试,使得历史的叙事维度瞬间立体化了。读完全书后,你再看任何一张台湾的现代地图,都会多了一层对历史重量的感知,明白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先辈们与环境抗争的印记,这种“具身化”的历史体验是阅读其他纯粹政治史著作时难以获得的。

评分

从文学性上来说,该书的笔力之雄健,结构之恢弘,足以媲美某些顶尖的史诗作品。作者似乎深谙叙事节奏的掌控之道,在关键的历史节点,比如某个大规模的民变爆发前夕,叙事会骤然加快,如同山洪爆发,将读者推向高潮;而在处理相对平静的日常治理时期,节奏则会放缓,如同深海潜流,细腻地展示着制度的运转和民生的百态。尤其令人称道的是,它成功地摆脱了纯粹的“汉人中心史观”的窠臼,给予了在不同历史阶段参与构建这片土地的所有群体——包括驻防的士兵、经商的番商、流放的罪犯乃至传教士——平等的关注权重。这种多焦点的叙事策略,使得历史的景观不再是单一的线条,而是由无数交错的光束构成的复杂织锦,每一条线索都贡献了不可或缺的色彩和纹理,体现出极高的史学良知和叙事驾驭能力。

评分

我花费了相当长的时间来品读这本书的后半部分,因为它处理的是一个极其敏感且复杂的话题:中央权力如何试图对一个遥远的、具有高度自主性的边疆进行有效治理。作者通过对税制改革、兵役制度以及地方保甲体系建立过程的细致梳理,展现了一幅权力渗透的动态图景。你会看到,每一次自上而下的指令,在抵达地方后都会被不同的社会结构、地理障碍和既得利益者“消解”、“扭曲”或“重塑”。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清晰地揭示了“治理”本身就是一场持续的博弈,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宣告。它让我们意识到,所谓“清朝统治”,实际上是由一系列不断协商、妥协和局部失败的碎片构成的,这种对权力实践的透彻解剖,远比教科书上那种“某年某月颁布法令”的描述要深刻得多。它不仅是历史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堂关于国家权力边界与地方韧性关系的精彩研讨课。

评分

这部著作的叙事手法着实令人拍案叫绝,它并非那种枯燥的年代编年史,而是将宏大的历史图景巧妙地编织进一个个鲜活的、充满烟火气的故事切片之中。作者对细节的把握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比如对当年府城街道的布局、不同阶层服饰的细微差异,乃至于民间祭祀仪式的具体流程,都有着细致入微的描摹。读来仿佛能够嗅到当年闽南移民带来的香料味,听到不同口音的交谈声,甚至感受到湿热气候带来的黏腻感。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并没有将历史人物脸谱化,即便是那些位高权重的官员,也被赋予了复杂的人性挣扎,他们的决策背后隐藏的考量、面对权力倾轧时的无奈与权谋,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书中对社会阶层流动的探讨也极具启发性,探讨了在边陲之地,一个底层人物如何凭借着胆识、运气和人脉,最终在新的土地上扎下根基,甚至改变家族命运的过程,这种对个体能动性的关注,使得整部作品的张力十足,远超一般的历史论述范畴。

评分

好书推荐!!值得看!

评分

写的很详实,值得一读

评分

总的来说能明显看出韩寒年少可以使用大量比喻象征手法的些微娇柔做作,但绝对是好书,韩寒的代表作之一。 《三重门》这本书已经出版了十年了,我才有机会读它,可见韩寒所说不假。我的确是由于父母很看重学习的缘故,过去很少读小说,像《三重门》这样被许多人称之为遗毒学生的书,自然是读不到。按理说我读了这本书后应成为韩寒的粉丝,因为过去我的处境和韩寒所批判的很相似。的确,我过去也反对我的父母不让我读小说,如今也这么认为,唯一的区别是我对父母多了一些理解。因而,我认为韩寒的《三重门》思想的确深刻,但还是有些偏颇。  首先,我肯定的是如今的教育制度的确有问题。正如韩寒所说,高考取材制度让许多学习不行但能力出众或有其他天赋的同学淹没在人海之中。打个比方,如果我是菲尔普斯,甭说八枚金牌,就是游泳池也不会去几次,我只会把去游泳池的时间贡献给补课。如此看来,高考制度问题很大,但能否找出别的更好的教育制度吗?我觉得不可能。我从韩寒的后记中感受到,韩寒是想让大家在自己的特长方面去发展,而不是去全面发展从而全面平庸。可是,社会选择人才需要标准,需要比较,如何才能让这些在某一方面有建树同学去得到社会的认可呢?很难。打个比方,你说你业务能力强,想有一个业务能力大赛让你脱颖而出,可这很明显不现实。其一,让还未走向社会的同学去比拼业务能力,不妥,其二,人和人的业务能力又能差多少,像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还不是要像考高考那样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因而,高考的存在是必然的,而之所以高考有那么多的弊端,这是由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中国人口太多,人人都想过好日子,住洋房,开宝马,怎么办?于是,高考这样的竞争机制就诞生了,高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平台,只要你去努力,就会成功。唯一不好的是那些像韩寒一样的金子大部分都不能像韩寒一样发光。可这赖不到高考身上,这些人不发光的最大原因是没有找到“文化课学习”和“潜能开发”的平衡点,也就是说,这些人没有像韩寒一样找到属于自己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成功道路”。说到底,尽管高考制度有太多的弊端,但从中国的国情看,这个制度是这个社会所能提供的最好的制度。  但是,好归好,缺点还是不少。正如韩寒在《三重门》中所抱怨的那样,如今的教育过于僵化。举个例子,曹禺的《雷雨》,这篇话剧其实怎么看都行,但老师和教参就是要让你死板的理解为社会的黑暗什么的,我就认为雷雨反应的是命运不可阻挡,不可战胜这一主题,但考试时如果这样答,肯定就错了。所以我觉得这样僵化的教育其实是禁锢了我们的思想,使我们陷入一个固定的模式,这对我们思想的成熟是极为不利的。还有,如今的教育官僚化,市场化,花钱进重点就像过去的男子进妓院一样稀松平常。最后再报怨一句,政府能不能像给官员配好车一样在教育的投入再多一点?  其实,我觉得《三重门》这本书适合大人去看,尤其是那些教育部门的权威,那些有免费好车的人,希望他们从中能得到一点毒害。学生呢,最好不要看《三重门》,看了你们会更叛逆,会被遗毒,当然,如果非要看的话,还是先看看我这篇伪书评,得到免疫保护后,再去看《三重门》。

评分

好书推荐!!值得看!

评分

写的很详实,值得一读

评分

有助于了解当地历史。。

评分

从政治、经济、社会各个角度介绍宝岛的情况,开卷有益。

评分

总的来说能明显看出韩寒年少可以使用大量比喻象征手法的些微娇柔做作,但绝对是好书,韩寒的代表作之一。 《三重门》这本书已经出版了十年了,我才有机会读它,可见韩寒所说不假。我的确是由于父母很看重学习的缘故,过去很少读小说,像《三重门》这样被许多人称之为遗毒学生的书,自然是读不到。按理说我读了这本书后应成为韩寒的粉丝,因为过去我的处境和韩寒所批判的很相似。的确,我过去也反对我的父母不让我读小说,如今也这么认为,唯一的区别是我对父母多了一些理解。因而,我认为韩寒的《三重门》思想的确深刻,但还是有些偏颇。  首先,我肯定的是如今的教育制度的确有问题。正如韩寒所说,高考取材制度让许多学习不行但能力出众或有其他天赋的同学淹没在人海之中。打个比方,如果我是菲尔普斯,甭说八枚金牌,就是游泳池也不会去几次,我只会把去游泳池的时间贡献给补课。如此看来,高考制度问题很大,但能否找出别的更好的教育制度吗?我觉得不可能。我从韩寒的后记中感受到,韩寒是想让大家在自己的特长方面去发展,而不是去全面发展从而全面平庸。可是,社会选择人才需要标准,需要比较,如何才能让这些在某一方面有建树同学去得到社会的认可呢?很难。打个比方,你说你业务能力强,想有一个业务能力大赛让你脱颖而出,可这很明显不现实。其一,让还未走向社会的同学去比拼业务能力,不妥,其二,人和人的业务能力又能差多少,像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还不是要像考高考那样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因而,高考的存在是必然的,而之所以高考有那么多的弊端,这是由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中国人口太多,人人都想过好日子,住洋房,开宝马,怎么办?于是,高考这样的竞争机制就诞生了,高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平台,只要你去努力,就会成功。唯一不好的是那些像韩寒一样的金子大部分都不能像韩寒一样发光。可这赖不到高考身上,这些人不发光的最大原因是没有找到“文化课学习”和“潜能开发”的平衡点,也就是说,这些人没有像韩寒一样找到属于自己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成功道路”。说到底,尽管高考制度有太多的弊端,但从中国的国情看,这个制度是这个社会所能提供的最好的制度。  但是,好归好,缺点还是不少。正如韩寒在《三重门》中所抱怨的那样,如今的教育过于僵化。举个例子,曹禺的《雷雨》,这篇话剧其实怎么看都行,但老师和教参就是要让你死板的理解为社会的黑暗什么的,我就认为雷雨反应的是命运不可阻挡,不可战胜这一主题,但考试时如果这样答,肯定就错了。所以我觉得这样僵化的教育其实是禁锢了我们的思想,使我们陷入一个固定的模式,这对我们思想的成熟是极为不利的。还有,如今的教育官僚化,市场化,花钱进重点就像过去的男子进妓院一样稀松平常。最后再报怨一句,政府能不能像给官员配好车一样在教育的投入再多一点?  其实,我觉得《三重门》这本书适合大人去看,尤其是那些教育部门的权威,那些有免费好车的人,希望他们从中能得到一点毒害。学生呢,最好不要看《三重门》,看了你们会更叛逆,会被遗毒,当然,如果非要看的话,还是先看看我这篇伪书评,得到免疫保护后,再去看《三重门》。

评分

很会 我喜欢 不错 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