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永州府志(共2册)

道光永州府志(共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吕恩湛,[清] 宗绩辰 编
图书标签:
  • 道光
  • 永州府志
  • 地方志
  • 清代
  • 湖南
  • 史志
  • 府志
  • 永州
  • 历史
  • 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岳麓书社
ISBN:9787807611233
版次:1
商品编码:10732545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湖湘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25
套装数量:2
字数:10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永州府,春秋战国为楚南境地。秦为长沙郡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前一一一)为零陵郡地。三国属吴。隋乎陈,废郡,置永州,不久又废,大业初复曰零陵郡。唐肃宗干元初年,又改为永州。宋为永州零陵郡。元改永州路、道州路。明洪选元年(三二八八)并为永州府。清朝同。领一州七县,即:道州、零陵县、祁阳县、东安县、永明县、江华县、新田县。
道州、零陵县,其区域大约即现在的道县、永州市地,以及现在双牌县的大部分区域。祁阳县,其区域大约即现在的祁阳县、祁东县地。东安县,其区域大约即现在的东安县地。永明县,其区域大约即现在的江永县地。江华县,其区域大约即现在的江华瑶族自治县地。新田县,其区域大约即现在的新田县地。

内页插图

目录

卷首
永州府志稿序
永州府志旧序
永州府志旧序
永州府志旧序
永州府志旧序
永州府志旧序
永州府志序
永州府志目绿
永州府志凡例
永州府志重修姓氏
永州府志跋
卷一上 星野固经
卷一中 舆地固
总图税
图目录
永州府及八属境总图
永州府图
零陵县图
祁阳县图
东安县图
道州图
宁远县图
永明豚图
江华县图
新田县图
郡城图
八州县四境陸路长图
陸路图说
零陵县
祁阳县
东安县
道州
卷一下 舆地图
宁远县
永明县
江华县
新田县
府境水道长图
水道圆说
府境
郡境营水
郡境水道
郡境湘水
卷二上 名胜志
零陵县
祁阳县
东安县
卷二下 名胜志
道州
宁远县
永明县
江华县
新田县
卷三上 建置志
城池
公署
卷三下 建置志
宫室
坊表
宫室
邮传
津梁
卷四上 学校志
附乡饮
典礼
书院
学田
卷四下 学校志
零陵县
祁阳县
东安县
道州
宁远县
永明县
江华县
新田县
卷五上 风俗志
卷五下 风俗志
附摇俗
卷六秩祀志
府县祀
祁阳县
东安县
道州
宁远县
永明县
江华县
新田县
秩祀外志
零陵县
祁阳县
道州
宁远县
永明县
江华县
新田县
卷七上 食货志
物产
户口
卷七中 食货志
田赋
卷七下 食货志
领项
摊捐
盐政
积贮
卷八 武备志
卷九上 艺文志

卷九下 艺文志
史子集

下册
卷十古迹志
卷十一上 职官表
分守衡永郴桂道(监司》
永州府历代官制表(官制》
永州府历代官属姓氏表(府寮》
永州府职官题名记
卷十一中 职官表
零陵县历代官属姓氏表
零陵县职官题名记
祁阳县历代官属姓氏表
祁阳县职官题名记
东安县历代官属姓氏表
东安县职官题名记
卷十一下 职官表
道州历代官属姓氏表
道州厅壁记
宁远县历代官属姓氏表
永明县历代官属姓氏表
江华县历代官属姓氏表
江华县令题名记
新田县历代官属姓氏表
卷十二上 选举表
荐辟
进士
举人
武举
卷十二下 选举表
贡生
例贡
封赠
卷十三 良吏传
郡守
郡佐教职
零陵县
祁阳县
……

前言/序言

  永州府,春秋战国为楚南境地。秦为长沙郡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前一一一)为零陵郡地。三国属吴。隋乎陈,废郡,置永州,不久又废,大业初复曰零陵郡。唐肃宗干元初年,又改为永州。宋为永州零陵郡。元改永州路、道州路。明洪选元年(三二八八)并为永州府。清朝同。领一州七县,即:道州、零陵县、祁阳县、东安县、永明县、江华县、新田县。
  道州、零陵县,其区域大约即现在的道县、永州市地,以及现在双牌县的大部分区域。
  祁阳县,其区域大约即现在的祁阳县、祁东县地。
  东安县,其区域大约即现在的东安县地。
  永明县,其区域大约即现在的江永县地。
  江华县,其区域大约即现在的江华瑶族自治县地。
  新田县,其区域大约即现在的新田县地。
历代湖湘史籍精粹:洞察湘楚风物与人文脉络的恢宏画卷 一、 楚地文脉的深度溯源:《湖南通志》(清代康熙、乾隆刻本) 本书汇集了康熙、乾隆年间官方修纂的《湖南通志》多个版本精华,以其宏大的格局和详尽的记载,勾勒出湖南自先秦至清中叶的完整地理、历史、物产与人物画卷。它不仅是研究湖湘文化滥觞、巴楚遗风演变的重要依据,更是理解清代中叶湖湘地区行政区划、经济结构乃至社会思潮变迁的基石。 地理沿革与山川形胜: 该志详细记载了湖南境内主要山脉的走向、水系的分布及其对区域开发的影响。从巍峨的南岳衡山到蜿蜒的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四大水系,图文并茂地展现了“湘楚多山,江河纵横”的独特地貌特征。对于历代州县的设置、更迭与管辖范围的变动,有着极尽详尽的记录,为考证古代疆域提供了可靠的参照。 历代大事记与典章制度: 重点梳理了湖南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战乱、灾荒以及社会治理的演变。特别对湖湘学派的兴起、科举制度下湘籍士人的表现、漕运税赋的制定与执行情况,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其中对地方防御体系(如城池修筑、乡勇组织)的记载,尤为珍贵。 物产风俗与人物传略: 书中详述了湖南茶叶、丝绸、瓷器、矿产等重要物产的产地、产量及贸易情况,反映了清代湖南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人物部分收录了大量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及贤孝节义之士的传记,展现了湖湘文化中刚毅、务实的精神底色。其对当地民俗、宗教信仰、节庆仪式的记录,保留了大量鲜活的社会生活细节。 二、 湘西边陲的开拓与治理:《永州府志》(明代嘉靖至万历刻本) 本书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对永州府(今湖南南部,涵盖永州及周边部分区域)进行全面勘察和编纂的地方志。它以更微观的视角,聚焦于湘南边疆的开发史、民族关系及特定区域的经济形态。 边防军事与土司制度: 鉴于永州地处楚、粤、桂交界,本书对明代边防部署、卫所设立、驻军情况有详细记载。尤其侧重于对当地少数民族(如瑶族)的“改土归流”政策的实施过程、土官的更替及与汉族移民的互动情况,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这对研究明代西南边疆的民族政策与社会融合具有极高的价值。 水利工程与农耕技术: 永州地区多山,水利对农业至关重要。该志详尽记录了明代兴修或维护的主要堤坝、灌溉系统,以及山区梯田的开垦技术。它对比了不同流域的农作物种类(如水稻、烟草、靛青的种植),反映了边地农业的适应性与发展水平。 宗教信仰与民间文化: 对儒、释、道三教在永州的传播情况,特别是地方性神祇的祭祀、庙宇的兴建与香火传承,有生动的描写。其中对当地戏曲、歌谣以及婚丧嫁娶的习俗记录,展现了湘南地区兼具中原与岭南文化特征的独特风貌。对于研究古代地方宗族势力的分布与影响力,本书提供了直接的文本证据。 三、 兼具史学价值与文献考据的综合性参考:《衡阳县志》(民国初年修订本) 此县志是民国初年,地方士绅在参考清代旧志基础上,结合新修地方建设需求所编纂的成果,具有“古今交融”的特点。 近代化进程的侧影: 区别于前两部明清志书,该志增补了晚清至民国初期衡阳作为重要码头、商埠地带的工商业发展情况。涉及铁路的修建、洋货的输入、新式学堂的建立以及地方商会的运作,是观察中国近代化在内陆腹地如何展开的生动案例。 地方教育与学术传承: 详细记载了衡阳书院的变迁,以及近代以来新式教育机构的创办过程。对于宋明理学在衡阳地区的实际影响,以及对近代新思潮的接受程度,提供了具体的人员名单和文献资料。 经济结构转型记录: 重点记载了衡阳作为湘江中游重要节点,其漕运的衰落与航运模式的转变,以及手工业向近代工厂过渡的初期状况,对于研究区域经济史极具参考意义。 结语: 这三部湘楚史籍,分别代表了清代中叶的宏观全貌(《湖南通志》)、明代边地的微观治理(《永州府志》)以及民国初期的近代转型(《衡阳县志》),共同构成了研究湖湘文化、区域地理、社会经济变迁的立体文献矩阵。它们相互补充,为深入理解中国历史中这一重要地域的复杂性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原始材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两册书的装帧和纸张,散发着一种沉甸甸的年代感,即便是影印本,也能感受到当年刊刻时的不易。我尝试将书中描述的一些古迹对照今日的卫星地图进行比对,发现有些地貌特征虽然改变了,但核心的地理骨架依然清晰可辨,这让我深切体会到“地”的恒久性。有趣的是,书中对“物产”的记述,远超我们今日对地方特产的泛泛认知。它不仅记载了茶叶、竹木等大宗物产的产量和税收情况,连一些细微到地方特有的药材、矿产,甚至被视为“异物”的奇异动植物,都有详细的收录,连同它们生长的具体环境都有描述。这反映出清代士人对于其所辖区域的物力资源的全面掌握和记录冲动。阅读时,我仿佛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物产普查”,这对于构建完整的区域生态史乃至商业贸易史,都是极其宝贵的素材。对比现代的旅游宣传册,这部古志提供的视角更为质朴和基础,是构建区域经济史的基石。

评分

这本厚重的史料,着实让人有些望而生畏,但一旦翻开,那种扑面而来的地方风物与历史气息,却又让人欲罢不能。我一直对清代地方志抱有一种近乎偏执的兴趣,因为它不像那些宏大的帝王将相史,而是实实在在地记录了一个特定区域的“活着的历史”。这本书的编纂体例,很明显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严谨与周详,从地理沿革、山川河流的记载,到城池的形制、街道的布局,都描摹得细致入微。尤其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中关于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的描述,那些关于稻谷的品种、丝绸的织法、甚至是盐铁专营下的具体操作流程,都极为详尽。这绝非泛泛之谈,而是带着泥土芬芳的实录,仿佛能让人触摸到当年永州百姓的日常艰辛与智慧。对于研究清代基层社会经济结构的人来说,这简直就是一座等待挖掘的金矿。不过,也正因为其详尽,阅读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很多古代的官僚术语和文言叙述,着实考验着现代读者的理解力,需要时不时地停下来,对照着地图和注释去梳理脉络。但这份付出是值得的,因为它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鲜活的史料支撑。

评分

我必须坦诚,阅读地方志是一项需要极大毅力的工作,它不像小说那样有引人入胜的叙事线索,它更像是在拼凑一幅极其精细但又缺乏明确主题的拼图。这部《道光永州府志》也是如此,它庞杂的信息量对读者的分类检索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一旦你找到一个你感兴趣的点,比如某个家族的兴衰,某条河流的治理史,或者某种地方手艺的失传,这本书就会像一个沉默的向导,为你打开一条幽深的小径。它最迷人的地方,就在于它将宏大的“天下”视角,浓缩到了一个“府”的坐标系内,让你从一个微观的切口,去窥探整个王朝的运作细节。对于我个人而言,它成功地将历史从书本中抽离出来,变成了一种可以触摸、可以想象的空间存在。它不是用来消遣的,它是用来沉思和考证的,其厚重感与其所承载的历史信息量是成正比的。

评分

翻开这第二册,感觉像是进入了一个清代士人的精神世界,那些关于风俗人情的记录,比冰冷的数字和官职更能触动人心。书中对永州本地的民间信仰、岁时节令的描述,尤其引人入胜。比如,关于祭祀土地神的具体流程、婚丧嫁娶中的繁文缛节,乃至一些流传甚广的民间故事和俚语的解释,都展现了一个地域文化独特而又复杂的肌理。我特别留意了“人物列传”的部分,那些被收入志中的贤良、孝子、节妇,他们的事迹虽然带有强烈的道德教化色彩,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那个时代社会对个体行为的规范与期望。读到那些饱读诗书却怀才不遇的士人记载,总会让人对历史产生一种淡淡的慨叹。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留下了古人的影像,更在于它保存了那种独特的文化基因——即在特定地理环境下,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长期磨合形成的思维定势与行为模式。相较于官方文书的冷峻,这部分的文字更具温度,也更能让人理解“永州”这个地方的灵魂所在。

评分

作为一名对地方行政区划变迁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必须赞扬这部府志在历史地理部分所下的功夫。道光年间,正是清朝中期社会相对稳定的时期,这部志书对前朝遗留下来的建制和最新的管理实践都有所兼顾。它清晰地勾勒出了永州府下辖各县的管辖范围和历史沿革,哪些山头是界限,哪条河流曾经改道,记载得一清二楚。让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其中关于“职官”的记载,它不仅仅列出历任知府的姓名和任期,还会简略提及他们治理期间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推行的重要政策。这种由上而下的系统性梳理,为我们研究清代地方治理的连续性与断裂性提供了极好的参照系。当然,阅读时也能感受到时代局限性,比如对于“异族”或偏远山区的描述,明显带着强烈的汉文化中心主义的色彩,但正是这种局限性,反过来也成了研究清代士大夫阶层认知世界的窗口。整体而言,其结构之宏大,资料之详实,足以媲美许多省级的志书。

评分

宋、元以来,记载杭州地理名胜、社会风习的作品不少,如《或淳临安志》、《都城记胜》、《武林旧事》等,但都偏于记载史实,不像《志馀》除开记录一些诗词外,并载有一些故事.其中有些故事后来还被人改编为白话小说。如周揖《西湖二集》和已失传的《西湖一集》,就大半取材于《志馀》。《志馀》卷五中关于史弥远的故事就是《西湖二集》中《觉黎一念错投胎》的依据。而《西湖二集》卷一《昊越王再世索江山》也是采用《志馀》卷一中关于钱镠的记载敷衍成篇。《西湖游览志馀》是田汝成在编辑《西湖游览志》过程中搜集的一些超出西湖范围的材料,加以整理而成,其内容还以记述杭州之事居多。此书不同于《西湖游览志》的另一点是,它从以记山川地理为主转移到以记载掌故轶闻作中心。所以《志馀》比《西湖游览志》含有更多的文学资料。

评分

湖南的府志,研究家谱用,质量不错,印刷有些地方不太清晰,可能是版本的原因吧。

评分

宋、元以来,记载杭州地理名胜、社会风习的作品不少,如《或淳临安志》、《都城记胜》、《武林旧事》等,但都偏于记载史实,不像《志馀》除开记录一些诗词外,并载有一些故事.其中有些故事后来还被人改编为白话小说。如周揖《西湖二集》和已失传的《西湖一集》,就大半取材于《志馀》。《志馀》卷五中关于史弥远的故事就是《西湖二集》中《觉黎一念错投胎》的依据。而《西湖二集》卷一《昊越王再世索江山》也是采用《志馀》卷一中关于钱镠的记载敷衍成篇。

评分

宋、元以来,记载杭州地理名胜、社会风习的作品不少,如《或淳临安志》、《都城记胜》、《武林旧事》等,但都偏于记载史实,不像《志馀》除开记录一些诗词外,并载有一些故事.其中有些故事后来还被人改编为白话小说。如周揖《西湖二集》和已失传的《西湖一集》,就大半取材于《志馀》。《志馀》卷五中关于史弥远的故事就是《西湖二集》中《觉黎一念错投胎》的依据。而《西湖二集》卷一《昊越王再世索江山》也是采用《志馀》卷一中关于钱镠的记载敷衍成篇。《西湖游览志馀》是田汝成在编辑《西湖游览志》过程中搜集的一些超出西湖范围的材料,加以整理而成,其内容还以记述杭州之事居多。此书不同于《西湖游览志》的另一点是,它从以记山川地理为主转移到以记载掌故轶闻作中心。所以《志馀》比《西湖游览志》含有更多的文学资料。

评分

《西湖游览志馀》是田汝成在编辑《西湖游览志》过程中搜集的一些超出西湖范围的材料,加以整理而成,其内容还以记述杭州之事居多。此书不同于《西湖游览志》的另一点是,它从以记山川地理为主转移到以记载掌故轶闻作中心。所以《志馀》比《西湖游览志》含有更多的文学资料。

评分

宋、元以来,记载杭州地理名胜、社会风习的作品不少,如《或淳临安志》、《都城记胜》、《武林旧事》等,但都偏于记载史实,不像《志馀》除开记录一些诗词外,并载有一些故事.其中有些故事后来还被人改编为白话小说。如周揖《西湖二集》和已失传的《西湖一集》,就大半取材于《志馀》。《志馀》卷五中关于史弥远的故事就是《西湖二集》中《觉黎一念错投胎》的依据。而《西湖二集》卷一《昊越王再世索江山》也是采用《志馀》卷一中关于钱镠的记载敷衍成篇。

评分

宋、元以来,记载杭州地理名胜、社会风习的作品不少,如《或淳临安志》、《都城记胜》、《武林旧事》等,但都偏于记载史实,不像《志馀》除开记录一些诗词外,并载有一些故事.其中有些故事后来还被人改编为白话小说。如周揖《西湖二集》和已失传的《西湖一集》,就大半取材于《志馀》。《志馀》卷五中关于史弥远的故事就是《西湖二集》中《觉黎一念错投胎》的依据。而《西湖二集》卷一《昊越王再世索江山》也是采用《志馀》卷一中关于钱镠的记载敷衍成篇。《西湖游览志馀》是田汝成在编辑《西湖游览志》过程中搜集的一些超出西湖范围的材料,加以整理而成,其内容还以记述杭州之事居多。此书不同于《西湖游览志》的另一点是,它从以记山川地理为主转移到以记载掌故轶闻作中心。所以《志馀》比《西湖游览志》含有更多的文学资料。

评分

宋、元以来,记载杭州地理名胜、社会风习的作品不少,如《或淳临安志》、《都城记胜》、《武林旧事》等,但都偏于记载史实,不像《志馀》除开记录一些诗词外,并载有一些故事.其中有些故事后来还被人改编为白话小说。如周揖《西湖二集》和已失传的《西湖一集》,就大半取材于《志馀》。《志馀》卷五中关于史弥远的故事就是《西湖二集》中《觉黎一念错投胎》的依据。而《西湖二集》卷一《昊越王再世索江山》也是采用《志馀》卷一中关于钱镠的记载敷衍成篇。《西湖游览志馀》是田汝成在编辑《西湖游览志》过程中搜集的一些超出西湖范围的材料,加以整理而成,其内容还以记述杭州之事居多。此书不同于《西湖游览志》的另一点是,它从以记山川地理为主转移到以记载掌故轶闻作中心。所以《志馀》比《西湖游览志》含有更多的文学资料。

评分

宋、元以来,记载杭州地理名胜、社会风习的作品不少,如《或淳临安志》、《都城记胜》、《武林旧事》等,但都偏于记载史实,不像《志馀》除开记录一些诗词外,并载有一些故事.其中有些故事后来还被人改编为白话小说。如周揖《西湖二集》和已失传的《西湖一集》,就大半取材于《志馀》。《志馀》卷五中关于史弥远的故事就是《西湖二集》中《觉黎一念错投胎》的依据。而《西湖二集》卷一《昊越王再世索江山》也是采用《志馀》卷一中关于钱镠的记载敷衍成篇。《西湖游览志馀》是田汝成在编辑《西湖游览志》过程中搜集的一些超出西湖范围的材料,加以整理而成,其内容还以记述杭州之事居多。此书不同于《西湖游览志》的另一点是,它从以记山川地理为主转移到以记载掌故轶闻作中心。所以《志馀》比《西湖游览志》含有更多的文学资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