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永州府誌(共2冊)

道光永州府誌(共2冊)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清] 呂恩湛,[清] 宗績辰 編
圖書標籤:
  • 道光
  • 永州府誌
  • 地方誌
  • 清代
  • 湖南
  • 史誌
  • 府誌
  • 永州
  • 曆史
  • 文獻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嶽麓書社
ISBN:9787807611233
版次:1
商品編碼:10732545
包裝:精裝
叢書名: 湖湘文庫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8-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225
套裝數量:2
字數:108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永州府,春鞦戰國為楚南境地。秦為長沙郡地。漢武帝元鼎六年(前一一一)為零陵郡地。三國屬吳。隋乎陳,廢郡,置永州,不久又廢,大業初復曰零陵郡。唐肅宗乾元初年,又改為永州。宋為永州零陵郡。元改永州路、道州路。明洪選元年(三二八八)並為永州府。清朝同。領一州七縣,即:道州、零陵縣、祁陽縣、東安縣、永明縣、江華縣、新田縣。
道州、零陵縣,其區域大約即現在的道縣、永州市地,以及現在雙牌縣的大部分區域。祁陽縣,其區域大約即現在的祁陽縣、祁東縣地。東安縣,其區域大約即現在的東安縣地。永明縣,其區域大約即現在的江永縣地。江華縣,其區域大約即現在的江華瑤族自治縣地。新田縣,其區域大約即現在的新田縣地。

內頁插圖

目錄

捲首
永州府誌稿序
永州府誌舊序
永州府誌舊序
永州府誌舊序
永州府誌舊序
永州府誌舊序
永州府誌序
永州府誌目綠
永州府誌凡例
永州府誌重修姓氏
永州府誌跋
捲一上 星野固經
捲一中 輿地固
總圖稅
圖目錄
永州府及八屬境總圖
永州府圖
零陵縣圖
祁陽縣圖
東安縣圖
道州圖
寜遠縣圖
永明豚圖
江華縣圖
新田縣圖
郡城圖
八州縣四境陸路長圖
陸路圖說
零陵縣
祁陽縣
東安縣
道州
捲一下 輿地圖
寜遠縣
永明縣
江華縣
新田縣
府境水道長圖
水道圓說
府境
郡境營水
郡境水道
郡境湘水
捲二上 名勝誌
零陵縣
祁陽縣
東安縣
捲二下 名勝誌
道州
寜遠縣
永明縣
江華縣
新田縣
捲三上 建置誌
城池
公署
捲三下 建置誌
宮室
坊錶
宮室
郵傳
津梁
捲四上 學校誌
附鄉飲
典禮
書院
學田
捲四下 學校誌
零陵縣
祁陽縣
東安縣
道州
寜遠縣
永明縣
江華縣
新田縣
捲五上 風俗誌
捲五下 風俗誌
附搖俗
捲六秩祀誌
府縣祀
祁陽縣
東安縣
道州
寜遠縣
永明縣
江華縣
新田縣
秩祀外誌
零陵縣
祁陽縣
道州
寜遠縣
永明縣
江華縣
新田縣
捲七上 食貨誌
物産
戶口
捲七中 食貨誌
田賦
捲七下 食貨誌
領項
攤捐
鹽政
積貯
捲八 武備誌
捲九上 藝文誌

捲九下 藝文誌
史子集

下冊
捲十古跡誌
捲十一上 職官錶
分守衡永郴桂道(監司》
永州府曆代官製錶(官製》
永州府曆代官屬姓氏錶(府寮》
永州府職官題名記
捲十一中 職官錶
零陵縣曆代官屬姓氏錶
零陵縣職官題名記
祁陽縣曆代官屬姓氏錶
祁陽縣職官題名記
東安縣曆代官屬姓氏錶
東安縣職官題名記
捲十一下 職官錶
道州曆代官屬姓氏錶
道州廳壁記
寜遠縣曆代官屬姓氏錶
永明縣曆代官屬姓氏錶
江華縣曆代官屬姓氏錶
江華縣令題名記
新田縣曆代官屬姓氏錶
捲十二上 選舉錶
薦闢
進士
舉人
武舉
捲十二下 選舉錶
貢生
例貢
封贈
捲十三 良吏傳
郡守
郡佐教職
零陵縣
祁陽縣
……

前言/序言

  永州府,春鞦戰國為楚南境地。秦為長沙郡地。漢武帝元鼎六年(前一一一)為零陵郡地。三國屬吳。隋乎陳,廢郡,置永州,不久又廢,大業初復曰零陵郡。唐肅宗乾元初年,又改為永州。宋為永州零陵郡。元改永州路、道州路。明洪選元年(三二八八)並為永州府。清朝同。領一州七縣,即:道州、零陵縣、祁陽縣、東安縣、永明縣、江華縣、新田縣。
  道州、零陵縣,其區域大約即現在的道縣、永州市地,以及現在雙牌縣的大部分區域。
  祁陽縣,其區域大約即現在的祁陽縣、祁東縣地。
  東安縣,其區域大約即現在的東安縣地。
  永明縣,其區域大約即現在的江永縣地。
  江華縣,其區域大約即現在的江華瑤族自治縣地。
  新田縣,其區域大約即現在的新田縣地。
曆代湖湘史籍精粹:洞察湘楚風物與人文脈絡的恢宏畫捲 一、 楚地文脈的深度溯源:《湖南通誌》(清代康熙、乾隆刻本) 本書匯集瞭康熙、乾隆年間官方修纂的《湖南通誌》多個版本精華,以其宏大的格局和詳盡的記載,勾勒齣湖南自先秦至清中葉的完整地理、曆史、物産與人物畫捲。它不僅是研究湖湘文化濫觴、巴楚遺風演變的重要依據,更是理解清代中葉湖湘地區行政區劃、經濟結構乃至社會思潮變遷的基石。 地理沿革與山川形勝: 該誌詳細記載瞭湖南境內主要山脈的走嚮、水係的分布及其對區域開發的影響。從巍峨的南嶽衡山到蜿蜒的湘江、資水、沅江、澧水四大水係,圖文並茂地展現瞭“湘楚多山,江河縱橫”的獨特地貌特徵。對於曆代州縣的設置、更迭與管轄範圍的變動,有著極盡詳盡的記錄,為考證古代疆域提供瞭可靠的參照。 曆代大事記與典章製度: 重點梳理瞭湖南地區在不同曆史時期發生的重大政治事件、戰亂、災荒以及社會治理的演變。特彆對湖湘學派的興起、科舉製度下湘籍士人的錶現、漕運稅賦的製定與執行情況,進行瞭深入的闡述。其中對地方防禦體係(如城池修築、鄉勇組織)的記載,尤為珍貴。 物産風俗與人物傳略: 書中詳述瞭湖南茶葉、絲綢、瓷器、礦産等重要物産的産地、産量及貿易情況,反映瞭清代湖南在全國經濟版圖中的地位。人物部分收錄瞭大量文學傢、思想傢、軍事傢及賢孝節義之士的傳記,展現瞭湖湘文化中剛毅、務實的精神底色。其對當地民俗、宗教信仰、節慶儀式的記錄,保留瞭大量鮮活的社會生活細節。 二、 湘西邊陲的開拓與治理:《永州府誌》(明代嘉靖至萬曆刻本) 本書是明代嘉靖、萬曆年間對永州府(今湖南南部,涵蓋永州及周邊部分區域)進行全麵勘察和編纂的地方誌。它以更微觀的視角,聚焦於湘南邊疆的開發史、民族關係及特定區域的經濟形態。 邊防軍事與土司製度: 鑒於永州地處楚、粵、桂交界,本書對明代邊防部署、衛所設立、駐軍情況有詳細記載。尤其側重於對當地少數民族(如瑤族)的“改土歸流”政策的實施過程、土官的更替及與漢族移民的互動情況,提供瞭豐富的史料。這對研究明代西南邊疆的民族政策與社會融閤具有極高的價值。 水利工程與農耕技術: 永州地區多山,水利對農業至關重要。該誌詳盡記錄瞭明代興修或維護的主要堤壩、灌溉係統,以及山區梯田的開墾技術。它對比瞭不同流域的農作物種類(如水稻、煙草、靛青的種植),反映瞭邊地農業的適應性與發展水平。 宗教信仰與民間文化: 對儒、釋、道三教在永州的傳播情況,特彆是地方性神祇的祭祀、廟宇的興建與香火傳承,有生動的描寫。其中對當地戲麯、歌謠以及婚喪嫁娶的習俗記錄,展現瞭湘南地區兼具中原與嶺南文化特徵的獨特風貌。對於研究古代地方宗族勢力的分布與影響力,本書提供瞭直接的文本證據。 三、 兼具史學價值與文獻考據的綜閤性參考:《衡陽縣誌》(民國初年修訂本) 此縣誌是民國初年,地方士紳在參考清代舊誌基礎上,結閤新修地方建設需求所編纂的成果,具有“古今交融”的特點。 近代化進程的側影: 區彆於前兩部明清誌書,該誌增補瞭晚清至民國初期衡陽作為重要碼頭、商埠地帶的工商業發展情況。涉及鐵路的修建、洋貨的輸入、新式學堂的建立以及地方商會的運作,是觀察中國近代化在內陸腹地如何展開的生動案例。 地方教育與學術傳承: 詳細記載瞭衡陽書院的變遷,以及近代以來新式教育機構的創辦過程。對於宋明理學在衡陽地區的實際影響,以及對近代新思潮的接受程度,提供瞭具體的人員名單和文獻資料。 經濟結構轉型記錄: 重點記載瞭衡陽作為湘江中遊重要節點,其漕運的衰落與航運模式的轉變,以及手工業嚮近代工廠過渡的初期狀況,對於研究區域經濟史極具參考意義。 結語: 這三部湘楚史籍,分彆代錶瞭清代中葉的宏觀全貌(《湖南通誌》)、明代邊地的微觀治理(《永州府誌》)以及民國初期的近代轉型(《衡陽縣誌》),共同構成瞭研究湖湘文化、區域地理、社會經濟變遷的立體文獻矩陣。它們相互補充,為深入理解中國曆史中這一重要地域的復雜性提供瞭不可或缺的原始材料。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對地方行政區劃變遷有濃厚興趣的愛好者,我必須贊揚這部府誌在曆史地理部分所下的功夫。道光年間,正是清朝中期社會相對穩定的時期,這部誌書對前朝遺留下來的建製和最新的管理實踐都有所兼顧。它清晰地勾勒齣瞭永州府下轄各縣的管轄範圍和曆史沿革,哪些山頭是界限,哪條河流曾經改道,記載得一清二楚。讓我特彆感興趣的是其中關於“職官”的記載,它不僅僅列齣曆任知府的姓名和任期,還會簡略提及他們治理期間發生的重大事件或推行的重要政策。這種由上而下的係統性梳理,為我們研究清代地方治理的連續性與斷裂性提供瞭極好的參照係。當然,閱讀時也能感受到時代局限性,比如對於“異族”或偏遠山區的描述,明顯帶著強烈的漢文化中心主義的色彩,但正是這種局限性,反過來也成瞭研究清代士大夫階層認知世界的窗口。整體而言,其結構之宏大,資料之詳實,足以媲美許多省級的誌書。

評分

我必須坦誠,閱讀地方誌是一項需要極大毅力的工作,它不像小說那樣有引人入勝的敘事綫索,它更像是在拼湊一幅極其精細但又缺乏明確主題的拼圖。這部《道光永州府誌》也是如此,它龐雜的信息量對讀者的分類檢索能力提齣瞭很高的要求。然而,一旦你找到一個你感興趣的點,比如某個傢族的興衰,某條河流的治理史,或者某種地方手藝的失傳,這本書就會像一個沉默的嚮導,為你打開一條幽深的小徑。它最迷人的地方,就在於它將宏大的“天下”視角,濃縮到瞭一個“府”的坐標係內,讓你從一個微觀的切口,去窺探整個王朝的運作細節。對於我個人而言,它成功地將曆史從書本中抽離齣來,變成瞭一種可以觸摸、可以想象的空間存在。它不是用來消遣的,它是用來沉思和考證的,其厚重感與其所承載的曆史信息量是成正比的。

評分

這兩冊書的裝幀和紙張,散發著一種沉甸甸的年代感,即便是影印本,也能感受到當年刊刻時的不易。我嘗試將書中描述的一些古跡對照今日的衛星地圖進行比對,發現有些地貌特徵雖然改變瞭,但核心的地理骨架依然清晰可辨,這讓我深切體會到“地”的恒久性。有趣的是,書中對“物産”的記述,遠超我們今日對地方特産的泛泛認知。它不僅記載瞭茶葉、竹木等大宗物産的産量和稅收情況,連一些細微到地方特有的藥材、礦産,甚至被視為“異物”的奇異動植物,都有詳細的收錄,連同它們生長的具體環境都有描述。這反映齣清代士人對於其所轄區域的物力資源的全麵掌握和記錄衝動。閱讀時,我仿佛在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物産普查”,這對於構建完整的區域生態史乃至商業貿易史,都是極其寶貴的素材。對比現代的旅遊宣傳冊,這部古誌提供的視角更為質樸和基礎,是構建區域經濟史的基石。

評分

這本厚重的史料,著實讓人有些望而生畏,但一旦翻開,那種撲麵而來的地方風物與曆史氣息,卻又讓人欲罷不能。我一直對清代地方誌抱有一種近乎偏執的興趣,因為它不像那些宏大的帝王將相史,而是實實在在地記錄瞭一個特定區域的“活著的曆史”。這本書的編纂體例,很明顯帶著那個時代特有的嚴謹與周詳,從地理沿革、山川河流的記載,到城池的形製、街道的布局,都描摹得細緻入微。尤其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其中關於農業生産和手工業的描述,那些關於稻榖的品種、絲綢的織法、甚至是鹽鐵專營下的具體操作流程,都極為詳盡。這絕非泛泛之談,而是帶著泥土芬芳的實錄,仿佛能讓人觸摸到當年永州百姓的日常艱辛與智慧。對於研究清代基層社會經濟結構的人來說,這簡直就是一座等待挖掘的金礦。不過,也正因為其詳盡,閱讀過程需要極大的耐心,很多古代的官僚術語和文言敘述,著實考驗著現代讀者的理解力,需要時不時地停下來,對照著地圖和注釋去梳理脈絡。但這份付齣是值得的,因為它提供瞭無可替代的、鮮活的史料支撐。

評分

翻開這第二冊,感覺像是進入瞭一個清代士人的精神世界,那些關於風俗人情的記錄,比冰冷的數字和官職更能觸動人心。書中對永州本地的民間信仰、歲時節令的描述,尤其引人入勝。比如,關於祭祀土地神的具體流程、婚喪嫁娶中的繁文縟節,乃至一些流傳甚廣的民間故事和俚語的解釋,都展現瞭一個地域文化獨特而又復雜的肌理。我特彆留意瞭“人物列傳”的部分,那些被收入誌中的賢良、孝子、節婦,他們的事跡雖然帶有強烈的道德教化色彩,但字裏行間透露齣的,是那個時代社會對個體行為的規範與期望。讀到那些飽讀詩書卻懷纔不遇的士人記載,總會讓人對曆史産生一種淡淡的慨嘆。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留下瞭古人的影像,更在於它保存瞭那種獨特的文化基因——即在特定地理環境下,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長期磨閤形成的思維定勢與行為模式。相較於官方文書的冷峻,這部分的文字更具溫度,也更能讓人理解“永州”這個地方的靈魂所在。

評分

《西湖遊覽誌馀》是田汝成在編輯《西湖遊覽誌》過程中搜集的一些超齣西湖範圍的材料,加以整理而成,其內容還以記述杭州之事居多。此書不同於《西湖遊覽誌》的另一點是,它從以記山川地理為主轉移到以記載掌故軼聞作中心。所以《誌馀》比《西湖遊覽誌》含有更多的文學資料。

評分

好!好!好!挑不齣毛病,很滿意!

評分

湖南的府誌,研究傢譜用,質量不錯,印刷有些地方不太清晰,可能是版本的原因吧。

評分

宋、元以來,記載杭州地理名勝、社會風習的作品不少,如《或淳臨安誌》、《都城記勝》、《武林舊事》等,但都偏於記載史實,不像《誌馀》除開記錄一些詩詞外,並載有一些故事.其中有些故事後來還被人改編為白話小說。如周揖《西湖二集》和已失傳的《西湖一集》,就大半取材於《誌馀》。《誌馀》捲五中關於史彌遠的故事就是《西湖二集》中《覺黎一念錯投胎》的依據。而《西湖二集》捲一《昊越王再世索江山》也是采用《誌馀》捲一中關於錢鏐的記載敷衍成篇。《西湖遊覽誌馀》是田汝成在編輯《西湖遊覽誌》過程中搜集的一些超齣西湖範圍的材料,加以整理而成,其內容還以記述杭州之事居多。此書不同於《西湖遊覽誌》的另一點是,它從以記山川地理為主轉移到以記載掌故軼聞作中心。所以《誌馀》比《西湖遊覽誌》含有更多的文學資料。

評分

道州、零陵縣,其區域大約即現在的道縣、永州市地,以及現在雙牌縣的大部分區域。祁陽縣,其區域大約即現在的祁陽縣、祁東縣地。東安縣,其區域大約即現在的東安縣地。永明縣,其區域大約即現在的江永縣地。江華縣,其區域大約即現在的江華瑤族自治縣地。新田縣,其區域大約即現在的新田縣地。

評分

宋、元以來,記載杭州地理名勝、社會風習的作品不少,如《或淳臨安誌》、《都城記勝》、《武林舊事》等,但都偏於記載史實,不像《誌馀》除開記錄一些詩詞外,並載有一些故事.其中有些故事後來還被人改編為白話小說。如周揖《西湖二集》和已失傳的《西湖一集》,就大半取材於《誌馀》。《誌馀》捲五中關於史彌遠的故事就是《西湖二集》中《覺黎一念錯投胎》的依據。而《西湖二集》捲一《昊越王再世索江山》也是采用《誌馀》捲一中關於錢鏐的記載敷衍成篇。

評分

宋、元以來,記載杭州地理名勝、社會風習的作品不少,如《或淳臨安誌》、《都城記勝》、《武林舊事》等,但都偏於記載史實,不像《誌馀》除開記錄一些詩詞外,並載有一些故事.其中有些故事後來還被人改編為白話小說。如周揖《西湖二集》和已失傳的《西湖一集》,就大半取材於《誌馀》。《誌馀》捲五中關於史彌遠的故事就是《西湖二集》中《覺黎一念錯投胎》的依據。而《西湖二集》捲一《昊越王再世索江山》也是采用《誌馀》捲一中關於錢鏐的記載敷衍成篇。《西湖遊覽誌馀》是田汝成在編輯《西湖遊覽誌》過程中搜集的一些超齣西湖範圍的材料,加以整理而成,其內容還以記述杭州之事居多。此書不同於《西湖遊覽誌》的另一點是,它從以記山川地理為主轉移到以記載掌故軼聞作中心。所以《誌馀》比《西湖遊覽誌》含有更多的文學資料。

評分

宋、元以來,記載杭州地理名勝、社會風習的作品不少,如《或淳臨安誌》、《都城記勝》、《武林舊事》等,但都偏於記載史實,不像《誌馀》除開記錄一些詩詞外,並載有一些故事.其中有些故事後來還被人改編為白話小說。如周揖《西湖二集》和已失傳的《西湖一集》,就大半取材於《誌馀》。《誌馀》捲五中關於史彌遠的故事就是《西湖二集》中《覺黎一念錯投胎》的依據。而《西湖二集》捲一《昊越王再世索江山》也是采用《誌馀》捲一中關於錢鏐的記載敷衍成篇。《西湖遊覽誌馀》是田汝成在編輯《西湖遊覽誌》過程中搜集的一些超齣西湖範圍的材料,加以整理而成,其內容還以記述杭州之事居多。此書不同於《西湖遊覽誌》的另一點是,它從以記山川地理為主轉移到以記載掌故軼聞作中心。所以《誌馀》比《西湖遊覽誌》含有更多的文學資料。

評分

很喜歡很喜歡很喜歡很喜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