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孟子(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儒家经典本)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孟子(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儒家经典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国学
  • 儒家
  • 孟子
  • 经典
  • 文化
  • 历史
  • 哲学
  • 传统文化
  • 中华文化
  • 先贤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43514
商品编码:10787008542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5-11-25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内容简介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   孟子(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儒家经典必读本)
ISBN:   9787550243514
出 版 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定    价:   12 元
作    者:   (战国)孟子,著,段雪莲,陈玉潇,译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语种:中文
  出版时间:2015-07-01   版次:1   页数:160
  印刷时间:2015-07-01   印次:1   字数:130千




作者简介
  作者介绍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县东南部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目录
目 录

【孟子 目录】

卷一 梁惠王上………………………005

卷二 梁惠王下………………………024

卷三 公孙丑上………………………036

卷四 公孙丑下………………………045

卷五 滕文公上………………………054

卷六 滕文公下………………………066

卷七 离娄上…………………………074

卷八 离娄下…………………………082

卷九 万章上…………………………090

卷十 万章下…………………………098

卷十一 告子上………………………106

卷十二 告子下………………………116

卷十三 尽心上………………………129

卷十四 尽心下………………………147




在线试读
精彩书摘

卷一 梁惠王上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

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

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

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

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⑥。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

多矣。苟⑦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⑧。未有仁而遗⑨其亲者也,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

①梁惠王:即魏惠王(前400—前319),因其即位九年时由旧

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又被称为

梁惠王。

②叟:对老人的尊称,这里代指孟子。

③亦:只,仅。

④士庶人:士与庶人。代指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征:取。

⑥万乘(shèng)、千乘、百乘之家:拥有封地的公卿大夫。公

卿的封邑大,拥有千乘兵车;大夫的封邑小,拥有百乘兵车。

⑦苟:如果。

⑧餍(yàn):满足。

⑨遗:遗弃,丢弃。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开口问道:“老先生,您千里迢

迢赶来,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吗?”

孟子回答说:“大王!为什么要说利呢?我看只要说仁义

就够了。大王说‘怎样做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利于

我的封地’,士人与百姓说‘怎样对我自身有利’,结果从上到

下都在争夺利益,那么国家就危险了!在一个拥有万辆兵车

的国家,将它的君杀死的人,一定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公卿;在

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将它的国君杀死的必定是拥有

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公卿大夫在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

占据了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占据了一百辆,他们所

拥有的不能算是不多。可是,如果将‘利’放在‘义’的前面,

不争夺国君的地位,他们是无法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

有听说过讲‘仁’的人会抛弃父母,也没有听说过讲‘义’的

人会不顾君王。因此,大王只要讲‘仁义’就够了,何必要去讲

‘利’呢?”

【解析】

孔子在《论语·里仁》中就曾提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

利”。不仅为人处世要以此为准则,治理国家也应该如此。荀子在

《荀子·大略篇》中认为,盛世重义,乱世重利。司马迁在读《孟

子》时,也曾感慨利乃天下大乱之根本。因此,君子不能言利,乃

是儒家历来的传统。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①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

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②:‘经始灵台③,经之营之,庶民攻④之,不日成之。

卷一 梁惠王上

经始勿亟,庶民子来⑤。王在灵囿⑥,鹿攸⑦伏。鹿濯濯⑧,

白鸟鹤鹤⑨。王在灵沼,於⑩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

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

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11曰:‘时日害丧12,予及女13

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注释】

①沼:水池。

②《诗》云:下面所引的是《诗经·大雅·灵台》,全诗共四章,

文中引的是前两章。

③经始:开始规划建。灵台:在今陕西西安西北。

④攻:修建。

⑤庶民子来:老百姓像儿子孝敬父母一般来修建灵台。

⑥囿(yòu):古时君王蓄养家禽野兽的园林,也就是狩猎场。

⑦(yōu)鹿:母鹿。攸:同“所”。

⑧濯(zhuó)濯:肥肥胖胖的样子。

⑨鹤鹤:羽翼洁白的样子。

⑩於(wū):赞叹词。(rèn):满。

11《汤誓》:《尚书》中的一篇,记载了商汤王讨伐夏桀时宣

读的誓词。

12时日害丧:什么时候这太阳才能毁灭呢?时:这。日:太阳。

害:何,何时。丧:毁灭。

13予及女:我和你。女:同“汝”,你。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观察着鸿雁麋鹿

等飞禽走兽,说:“贤人也以此为乐吗?”

孟子回答说:“贤人才会以此为乐,不贤的人就算拥有这

些东西,也不会收获快乐。《诗经》中曾经说过:‘开始规划准

备建造灵台,要认真建设,巧妙地去安排。天下的百姓都来帮

忙,那么几天就建完了。建造灵台这件事本就不需要着急,百

姓会像儿子孝顺父母那样自动自发地过来帮忙。国王在灵园

中游玩,母鹿潜伏在深草丛中。母鹿体形肥大,毛色光亮,白鸟

的羽毛洁白干净。国王游览到灵沼时,满池塘的鱼儿都欢腾跳

跃。’虽然周文王经常动用百姓的劳力来搭建高台深池,但是

老百姓自身是非常高兴的,并将那个台叫作‘灵台’,将那个池

叫作‘灵沼’,将里面圈养的麋鹿鱼鳖等珍禽异兽作为乐趣。

古代的时候,君王常与民同乐,所以能够真正快乐。相反,《汤

誓》说:‘你这太阳啊,什么时候才会灭亡啊?我愿意与你一起

毁灭!’老百姓恨不得和你一起同归于尽,即便你拥有高城深

池、珍禽异兽,岂能独享快乐?”

【解析】

这段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颇为有趣。梁惠王先以一种略带

奚落的口吻问孟子:“不言名利的贤人也会以欣赏蓄养珍禽鸟兽

为乐吗?”孟子故意装糊涂,反而亮出自己的主题:“贤者而后乐

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然后提出君王应该“与民同乐”的思

想主张。

孟子想要阐述的思想是:仁义的君王会与民同乐,这样才能

享受真正的快乐。残暴的君王穷奢极欲,不管百姓死活,结果自己

也无法得到真正的快乐。

孟子在这里提出的思想恰恰是仁政的一部分,对后世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原文】

梁惠王曰:“晋国①,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

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②;西丧地于秦七百里③;南辱于楚④。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⑤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⑥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

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⑦,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

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

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

者无敌。’王请勿疑!”

【注释】

①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称为三晋,因此,梁(魏)惠

王才会称魏国为晋国。

②东败于齐,长子死焉:公元前341年,魏国与齐国在马陵交

战,魏国大败,主将庞涓被杀,太子申被俘。

③西丧地于秦七百里:马陵之战后,魏国开始衰落,屡次败于秦

国,zui后不得不献出河西之地以及上郡的十五个县,约七百里地。

④南辱于楚:公元前324年,魏国在襄陵与楚国交战,战败,失

去八邑。

⑤比:替,为。壹:全,都。洒:洗刷。即为亡者报仇雪恨的意思。

⑥地方百里:方圆百里的土地。

⑦易耨:及时除去杂草。易:疾,速,快。耨:除草。

【译文】

梁惠王说:“我们魏国,以前天下是没有比它更强大的国

家,这一点是先生了解的。(可是)到了我手里,东面败给了齐

国,我的长子(在战争中)被俘;西边又献给了秦国七百里地

方;南边为楚国所辱,打了败仗。为此我感到十分耻辱,一心想

要为亡者报仇雪恨,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道:“(即便)是只有百里的小国也可以夺取天

下。如果大王能够对百姓施以仁政,少动用刑罚,减少赋税,

(提倡)深耕细作,勤除田里的杂草,让年轻力壮的人可以在

耕种的空闲时间来学习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了解忠诚守信的

道理,在家中用这些道理侍奉父母兄弟,在外用这些道理来尊

敬老者,(如此一来)便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去打赢那些拥有

尖兵利器的秦楚两国军队了。

“他们(秦、楚)妨碍百姓适时生产,让百姓不能耕作,更

无法侍奉父母。父母挨饿受冻,兄弟妻儿到处逃亡。他们让自

己的百姓陷入痛苦之中,(倘若)大王去讨伐他们,谁又能与大

王对抗呢?所以(古语)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请大王

不要怀疑这个道理。”

【解析】

孟子认为,在战国当时的局势下,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夺得民

心,赢天下。这里的“仁政”是孟子提出的在当时比较新的治国之

道。相较于孔子的“礼乐”来说,孟子所言更为完整,但是因为没


《孟子》:仁政之声,民本之魂 在中国浩瀚的思想星河中,《孟子》无疑是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它不仅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更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政治智慧与人文关怀的宝贵结晶。本书所辑录的《孟子》,旨在带领读者深入体悟这位“亚圣”的思想精髓,感受其对中国历史进程和文化传承的深远影响。 一、 仁德之基:孟子思想的出发点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宋国人(今山东省邹城市)人。他秉承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升华为一套更为系统、更为激进的学说。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辞让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这种“性善论”是孟子一切政治思想和社会理想的基石。他坚信,人天生就具备了向善的潜能,只要加以引导和培养,每个人都能成为有德行的人。 这种对人性的乐观主义,直接导向了孟子对政治的看法。他认为,统治者最重要的职责就是“保民而王”,即以仁德治理天下,使人民安居乐业。他将“仁政”视为实现政治理想的根本途径。那么,什么是“仁政”?孟子给出了清晰的阐释。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将人民的福祉置于国家和君主之上。在他看来,一个真正仁德的君主,应该像养育子女一样关爱人民,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存保障,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方 the 爵,则庶人之子弟,皆为君子矣。” 孟子对“仁政”的具体建构,体现在他对经济、教育、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关怀。他强调“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这种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对人民基本生产资料的保障,都是“仁政”的题中之义。同时,他高度重视教育,认为“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只有在人民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的前提下,才能有效的进行教化,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公民。 二、 论辩之锋:孟子思想的实践性 《孟子》一书,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著称,更以其精湛的论辩艺术令人叹服。孟子是一位杰出的辩论家,他通过与各色人物的对话,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哲学阐释得淋漓尽致。书中的许多篇章,都充满了智慧的火花和深刻的洞见。 例如,在《梁惠王》篇中,孟子与梁惠王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对话。梁惠王向孟子诉苦,表示自己已经尽力施行仁政,为何国家仍然贫弱,人民仍然困苦?孟子则犀利地指出,梁惠王所谓的“仁政”,并非真正的仁政。他以“王之好战,其故何也?”反诘梁惠王,揭示了他扩张野心的本质。孟子认为,梁惠王推行的是“王道”,而非“霸道”。“王道”是以德服人,以仁爱治国;而“霸道”则是以力服人,以武力侵略。梁惠王虽然口头上说要“仁政”,但实际行动却背道而驰,追求的是霸业,而非王道。 孟子通过生动的比喻,如“乐毅论”中的“五十步笑百步”,形象地揭示了梁惠王推行政策的局限性。他劝导梁惠王,“王好仁,则天下王矣。” 强调真正的王道,在于真正地推行仁政,而非表面文章。这场对话,不仅是君臣之间的思想交锋,更是政治理念的碰撞,展现了孟子敢于直言、勇于批评的政治勇气。 在《公孙丑》篇中,孟子更是深刻地阐述了“义”的重要性。他认为,“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种将“义”置于生命之上的崇高情怀,体现了孟子对道德理想的坚定追求。他批评那些只知追求利益,而不知“义”的人,认为他们是“苟活”之人。 孟子论辩的艺术,在于其逻辑严谨、层层递进,善于抓住对方的 Gengui(弱点),并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恰当的引用,使自己的观点深入人心。他不仅有理论的深度,更有实践的智慧,善于将抽象的道理,转化为具体可行的政治策略。 三、 智慧之光:孟子思想的当代价值 《孟子》一书,虽然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但其思想的光芒穿越时空,至今仍闪耀着不灭的智慧。 1. 民本思想的永恒魅力: 在当今社会,民主、民权、民生依然是政治发展的核心议题。“民为贵”的理念,早已成为衡量一个政权合法性和正当性的重要标准。孟子的民本思想,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民的福祉始终应该是政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何在实践中真正实现“以人民为中心”,依然需要我们从孟子那里汲取智慧。 2. 仁爱精神的现实意义: 孟子所倡导的“仁”,并非空洞的道德说教,而是体现在对他人、对社会的关怀与责任。在一个人际关系日益复杂、社会矛盾时有发生的现代社会,“仁爱”精神显得尤为珍贵。它呼唤我们关注弱势群体,弘 असू(发扬)同情之心,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友善的社会。 3. 独立人格的时代回响: 孟子“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论断,是对独立人格的最高赞美。在信息爆炸、价值观多元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不随波逐流,不放弃原则。这种对“义”的坚守,是对个体尊严的维护,也是对社会公义的追求。 4. 辩才与智慧的启迪: 孟子卓越的论辩艺术,对于我们提升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他教导我们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有效地进行说服,如何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坚持自己的立场。在工作和生活中,掌握一定的辩论技巧,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人沟通,达成共识。 结语 《孟子》一书,如同一面古老的镜子,映照出中华民族深沉的智慧与高尚的品格。它不仅是一部经典的哲学著作,更是一本充满生命力的政治与人生教科书。阅读《孟子》,就是在与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对话,就是在汲取中华文化的精华,就是在感悟那些穿越古今、永恒不变的价值。 本书所辑录的《孟子》,希望能够成为您探索中华国学、体悟儒家思想、领略“仁政”之声、感受“民本”之魂的得力助手。愿在品读孟子思想的过程中,您能获得心灵的启迪,点亮人生的智慧,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理解中华文明,并在您的生活中践行那些闪耀着人文光辉的真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孟子》的精装版本,光是拿到手就觉得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书页的纸张质量上乘,拿在手里翻阅时,那种触感非常舒服,字体的排版也做得极佳,兼顾了美观与易读性。我个人对儒家经典一直抱有敬畏之心,这次特地挑选了这套精粹本,主要是想更深入地理解孟子的核心思想,比如“性善论”是如何构建起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的基石。这本书的编排显然是下了功夫的,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原文,而是配有详尽的注释和白话译文,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来说,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我特别欣赏它在某些关键段落对历史背景的补充说明,这让抽象的哲学思辨变得立体而生动。比如,当读到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时,如果缺乏对当时“战国七雄”争霸局面的了解,是很难真正体会到他“仁政”思想的现实意义和伟大之处的。总而言之,作为一套系统学习儒家经典的入门或进阶读物,这本选本的装帧、选材和注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值得细细品味,常读常新。

评分

我是一个对古代思想家精神世界极其好奇的人,总想知道他们那些宏大论断背后的个人情感和生活状态。《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孟子》在这方面也提供了不少佐证。虽然是精粹本,但通过对一些篇章中对话场景的还原,我仿佛能“看到”那个在列国之间周游、却屡遭挫折的孟子形象。他既有坚持真理的理想主义者的执着,又不乏在现实困境中展现出的豁达与坚韧。这本书的编者似乎很懂得如何将人物还原成一个“活生生的人”,而非仅仅是教科书上的一个符号。比如,书中对孟子“未尝过晏子”的记载的侧重,虽是小细节,却让人感受到了他那份知识分子的清高与对不同治国理念的审视。这种对人物精神侧面的捕捉,使得《孟子》这部哲学巨著,多了一层人文关怀的色彩,读起来不再是单向度的说教,而更像是一场与一位智者跨越千年的深度交谈。这本书的价值,正在于它成功地架起了古今思想之间的桥梁。

评分

说句实在话,很多国学普及读物读起来都像是在“应付任务”,生怕不经意间就偏离了原意,或者为了迎合现代口味而过度“矫饰”。但这一版的《孟子精粹》在我看来,保持了一种难得的“克制”与“尊重”。它没有过多地使用花哨的排版或现代的网络用语来稀释古文的力量。相反,它选择用精妙的排版布局来凸显原文的庄重。例如,在谈论“恻隐之心”时,那种不加渲染的平静叙述,反而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我发现自己不再是“看”书,而是被书中的思想“吸入”。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勇气”和“担当”的理解。过去总以为勇敢就是无畏地向前冲,读了孟子关于“知天命”和“知己”的论述后,我才明白真正的强大,源于对自身局限性的清晰认识和对真理的坚定守护。这种由内而外的启迪,远比任何一本励志书籍都要来得深刻和持久。

评分

说实话,我对传统经典一直有“敬而远之”的心态,总觉得那些古文晦涩难懂,读起来像是在啃石头。然而,这次尝试《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孟子》却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精粹”二字,它没有将所有浩如烟海的孟子言论一股脑地塞给你,而是精准地提炼出了那些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篇章和核心论点。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浩然之气”的论述,以前总觉得这是一种玄之又玄的概念,但书中的译注部分,结合了宋明理学的解读,让我对这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有了更具体的把握。它不再是飘在空中的口号,而是可以内化于心的行为准则。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在结构上非常清晰,章节之间的逻辑衔接流畅,仿佛有一位高明的导游带着你走过孟子的思想迷宫。对于我们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和个人修养的困惑,翻开相应的章节,总能找到一些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解答。我甚至开始思考,那些所谓的现代焦虑,很多是否能从孟子的“尽心”之道中找到治愈的良方。

评分

我购买《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孟子》的主要动机,其实是为了准备一个关于古代政治哲学的课堂展示。在对比了市面上几家不同的孟子译注本之后,最终选择了这一套。最让我看重的,是它在学术严谨性上所做的努力。它的注释部分,引用的多是权威学者的观点,而不是随意的个人发挥,这为我的学术引用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对“义利之辨”的详细剖析,孟子如何将“义”置于“利”之上,这种价值排序在今天这个极度强调效率和回报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书中对原文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论述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不仅解释了其字面含义,更探讨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应用和引申,这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政治理想的演变轨迹,提供了极佳的切入点。从阅读体验上来说,它既满足了专业研究的需求,又照顾到了普通读者的理解习惯,做到了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的平衡。

评分

国学经典不可不读!

评分

可以的,就是小了点

评分

评分

不错

评分

还好哦很不错划算

评分

一本好书,又是超值,收藏了……

评分

一本好书,又是超值,收藏了……

评分

凑单买的,价格实惠。

评分

还好哦很不错划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