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精工順德菜》
作者: 陳紀臨, 方曉嵐
齣版社: 萬裏機構.飲食天地
ISBN :9789621451125
齣版日: 2013年01月
語種:繁體中文
頁數: 128 頁
裝幀: 平裝
叢書/係列: 特級校對陳傢廚坊
看瞭還看,買瞭還買,更多的特級校對陳傢廚坊請看:
內容簡介:
作者陳氏伉儷一直提倡“在傢吃飯”的概念,以科學的角度改良烹飪技術,餸菜更易做更美味;曾齣版不同菜係食譜。本書所選的40多款順德菜,包括魚、肉、禽、蔬做材料,烹飪方法包括蒸、炒、炸、燴,還有賀年必備的笑口棗和蘿蔔糕,都是香港傢庭的常食也是很受歡迎的菜式。書中並介紹數十年前順德媽姐(傢傭)的故事。
目...................錄
4 前言
7 弘揚順德飲食文化
12 大良炒鮮奶
16 糯米蒸排骨
18 蒸焗魚腸
22 鳳城生菜包
24 煎釀鯪魚
28 鼕菇燴魚腐
30 大良煎藕餅
32 棗蓉陳皮蒸牛腱
34 油浸筍殼魚
36 柱侯雞
38 荷芹炒田雞
40 白切豬踭肉
42 芋絲鯪魚球
44 話梅豬手
46 闆蒸鯇魚腩
48 豆豉雞
50 網油蒸鯿魚
52 傢鄉蒸藕粉
54 十錦肉
56 順德小炒王
58 炒生魚球連湯
60 煎蛋角
62 蓮藕燜豬肉
64 荷葉蒸滑雞
66 麵豉頭菜蒸黃骨魚
68 薑蔥煀鯉魚
70 酸薑仁稔蒸鯪魚腩
72 煎焗魚嘴
74 梅菜蒸三寸心
76 鮮茄腐竹煮鯪魚滑
78 番茄薯仔山斑魚湯
80 粉葛赤小豆鯪魚湯
82 拆魚豆腐羹
84 豬頸肉蒸陳村粉
86 煎番薯餅
88 炸春花
90 笑口棗
94 魚湯蘿蔔糕
98 蒸魚豉油、精製柱侯醬、
薑汁欖角、精製豆豉
100 煮婦的疑惑粵菜中的炆與燜
102 順德六鎮四街道
112 英文食譜
127 度量衡換算錶
128 鳴謝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的很有心,拿在手上就能感受到那種老派的厚重感,封麵那種帶著點泛黃的質感,仿佛帶你穿越迴瞭上世紀香港茶餐廳鼎盛的年代。我記得我當時是在一傢老舊的二手書店裏偶然翻到它的,那種感覺就像是淘到瞭一個失落已久的寶藏。書裏的字體排版,不是現在流行的那種極簡風格,而是那種密密麻麻、信息量極大的老派排版,每一個字都帶著一種曆史的溫度。尤其是那些插圖,雖然是黑白的,但綫條極其精煉,寥寥幾筆就能勾勒齣大廚顛勺時的火光四射,或是點心師傅捏製蝦餃時的那種專注和優雅。我花瞭好久纔習慣這種閱讀節奏,它不像現代食譜那樣流程化、公式化,它更像是一本生活記錄,記錄瞭那個時代粵菜師傅們對火候的執著和對食材的敬畏。每次翻開它,我總能聞到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混閤著某種難以言喻的,屬於老香港的味道,那是一種混閤瞭街頭煙火氣和高級酒樓精緻感的復雜氣味。我甚至會想象作者們當年是如何穿梭於順德的街頭巷尾,與那些固執的老匠人交談,記錄下那些不為人知的烹飪秘辛。這本書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值得被珍藏。
評分作為一名對嶺南文化一直抱有濃厚興趣的業餘愛好者,我發現這本書在文化層麵的挖掘深度遠超齣瞭我的預期。它不僅僅停留在“教你做菜”的層麵,而是巧妙地將順德菜置於珠江三角洲的地理、氣候、甚至是曆史變遷的大背景下去審視。書中引述瞭不少關於古代水利灌溉、魚米之鄉的形成如何直接影響瞭粵菜對“鮮活”的極緻追求的論述,這種宏大的敘事結構,讓我對“食在廣州,廚齣鳳城”這句話有瞭更立體的理解。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段關於“水”的探討,作者花瞭大量的筆墨來論證順德人對不同水源(比如井水、河水、雨水)在特定菜肴中的微妙作用的認知,這簡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地方誌”。它讓我意識到,我們日常享用的美味,背後是數百年人文與自然交互作用的結果。讀完之後,我再去品嘗任何一道經典的廣府菜,都會不自覺地帶著一種更審慎、更富曆史感的目光去品味其背後的“緣由”,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味道的錶層瞭。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視角非常獨特,它沒有采用那種高高在上的美食評論傢的口吻,而是用瞭一種近乎“民間學者”的姿態,深入到順德乃至整個廣東地區,去挖掘粵菜背後那些深層的文化肌理。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氣”和“神”的討論,作者似乎在試圖捕捉那些無法量化、隻能用心去體會的烹飪精髓。比如,他們如何描述一碟燒鵝皮脆肉嫩的“神韻”,或者一碗白切雞入口後,那種雞肉本身的“氣”如何瞬間在口腔中爆開,那種對細節的極緻捕捉,讓我這個平日裏隻會看菜譜做菜的人,第一次對粵菜産生瞭更深層次的敬畏。閱讀過程中,我總有一種錯覺,仿佛自己不是在看一本書,而是在聽一位經驗老到的老行傢,在鼕夜的爐火邊,慢悠悠地給我講述他一輩子的心得體會。語言風格上,它大量運用瞭口語化的錶達和一些地方性的俚語,雖然偶爾需要停下來琢磨一下,但這反而增加瞭閱讀的趣味性和真實感,仿佛真的聽到瞭順德老饕們的原聲。這種“浸入式”的體驗,遠勝過那些華而不實的圖文並茂的食譜。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坦白說,並不輕鬆,它更像是一部需要反復咀嚼和思考的學術專著,而不是一本讓人放鬆的“下飯讀物”。它的信息密度極高,作者似乎秉持著“絕不浪費一頁紙”的原則,每一個章節都塞滿瞭大量的細節考證、典故引用和經驗總結。我必須承認,在第一次通讀的時候,我感到瞭一定的壓力,很多復雜的術語和繁瑣的流程描述,讓我不得不經常停下來,拿齣筆記本做筆記,甚至要對照著地圖和曆史資料纔能完全理解作者所指的某個特定的地理位置或曆史事件。然而,正是這種“費腦子”的過程,帶來瞭巨大的滿足感。它挑戰瞭我的知識邊界,迫使我不僅僅作為一個食客,更要作為一個學習者去靠近這門手藝的內核。對於那些希望真正係統性地、從根源上理解粵菜精髓的資深愛好者而言,這本書提供的知識儲備是無可替代的,它要求你拿齣百分之二百的專注力,但最終的迴饋,絕對值得這份投入。
評分這本書的作者組閤,陳紀臨與方曉嵐,他們之間的閤作方式非常耐人尋味。它不像傳統的美食書籍那樣,由一位主廚或一位美食傢主導,而是呈現齣一種“采集者”與“記錄者”的完美平衡。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一方(可能是陳先生)負責的是那些充滿煙火氣、帶著實戰經驗的“手感”和“火候”,那是隻有長期站在竈颱邊纔能積纍的直覺;而另一方(可能是方女士)則負責將這些難以言喻的經驗,用一種清晰、富有邏輯的文字結構梳理齣來,並加入人文觀察和曆史參照。這種互補性使得全書的論述既有深度又有廣度,既紮實又靈動。閱讀時,我仿佛看到一位經驗豐富的大師在廚房裏親自示範,而另一位敏銳的觀察者則在旁邊用精妙的筆觸將大師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都忠實地記錄下來,並進行恰當的解讀。這種雙重視角帶來的豐富層次感,讓這本書在同類題材中顯得卓爾不群。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