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中医证治表解

常见病中医证治表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家浚 著,金家浚 编
图书标签:
  • 中医
  • 常见病
  • 证治
  • 临床
  • 诊断
  • 治疗
  • 方剂
  • 中医基础
  • 医学
  • 健康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四川科技出版社
ISBN:9787536479098
版次:1
商品编码:11508164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页数:19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医内、妇、儿科常见病,一表一病。眉目清晰,便于学习。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中医内、妇、儿科常见疾病共160种,也包括急重证在内。编写体例采取表格式,一表一病。每种病证包括证型、病因病机、主证、治法、主方、药物,集理、法、方、药于一表,眉目清晰,便于阅读。为学习中医的学生、教师及临床工作者实用的参考手册。

作者简介

金家浚,主任中医师,原《四川中医》杂志主编。长期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内科疾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发表有关论文50余篇,编著中医著作多部。

内页插图

目录

目  录��<br>一、内科疾病��<br>感 冒1��<br>咳 嗽2��<br>哮 喘4��<br>痰 证6��<br>饮 证7��<br>肺痿与肺痈8��<br>失 音9��<br>咳 血10��<br>肺 胀11��<br>肺 痨12��<br>噎 膈13��<br>呃 逆14��<br>反 胃15��<br>呕 吐16��<br>呕 血18��<br>胃脘痛19��<br>腹 痛20��<br>肠 痈21��<br>泄 泻22��<br>痢 疾23��<br>霍 乱24��<br>便 秘26��<br>消 渴27��<br>郁 证28��<br>胁 痛29��<br>黄 疸30��<br>积 聚31��<br>臌 胀32��<br>肝痈、奔豚气34<br>疝 气35��<br>心 痛36��<br>心 悸38��<br>眩 晕39��<br>耳鸣、耳聋40��<br>失 眠42��<br>多寐、健忘43��<br>头 痛44��<br>痫 证46��<br>癫、狂47��<br>中 风48��<br>厥 证50��<br>痉 证51��<br>破伤风52�ぁ�<br>汗 证53��<br>脚 气55��<br>痿 证56��<br>痹 证57��<br>历节、遗尿58��<br>淋证(附:尿浊)60��<br>水 肿61��<br>尿 血63��<br>癃 闭63��<br>腰 痛65��<br>遗 精67��<br>阳 痿68��<br>鼻衄、齿衄69��<br>便血、肌衄70��<br>瘀 证71��<br>蛔虫病73��<br>钩虫病、蛲虫病、绦虫病74��<br>血吸虫病75��<br>疟 疾76��<br>虚 劳78��<br>内伤发热80��<br>昏 迷81��<br>湿阻、百合病83��<br>痧 证84��<br>风 温85��<br>湿 温88��<br>温 疫91��<br>温 毒92��<br>暑 温93��<br>秋 燥95��<br>二、妇科疾病��<br>月经不调96��<br>痛 经99��<br>闭 经100��<br>经行吐衄101��<br>月经前后诸证102��<br>崩 漏103��<br>绝经前后诸证104��<br>带下病104��<br>恶 阻105��<br>妊娠心烦106��<br>妊娠失音、妊娠咳嗽107��<br>妊娠小便淋痛、妊娠小便不通108��<br>妊娠腹痛109��<br>妊娠肿胀110��<br>先兆流产111��<br>妊娠痫证112��<br>宫外孕113��<br>胎气上逆114��<br>难产、产后血晕115��<br>胎死不下116��<br>胞衣不下116��<br>产后腹痛、产后大便难117��<br>产后排尿异常118��<br>恶露不下119��<br>恶露不绝120��<br>产后发热121��<br>产后自汗、盗汗122��<br>产后身痛122��<br>产后痉证123��<br>乳汁自出123��<br>缺乳、癥瘕124��<br>阴 痒125��<br>阴挺下脱、脏躁126��<br>不 孕127��<br>三、儿科疾病��<br>感 冒128��<br>咳 嗽129��<br>肺 炎130��<br>哮 喘132��<br>呕 吐133��<br>腹 痛134��<br>积 滞135��<br>泄 泻136��<br>疳 证137��<br>佝偻病138��<br>婴儿手足搐搦证139��<br>五迟、五软140��<br>贫 血141��<br>解 颅142��<br>夜 啼143��<br>痫 证144��<br>小儿惊风145��<br>鹅口疮、口疮、滞颐147��<br>夏季热148��<br>急性肾炎149��<br>肾 病151��<br>泌尿道感染152��<br>遗 尿153��<br>紫 癜154��<br>汗 证155��<br>蛔虫病、蛲虫病156��<br>麻 疹157��<br>风 疹159��<br>幼儿急疹160��<br>猩红热160��<br>水 痘161��<br>流行性腮腺炎162��<br>白 喉163��<br>百日咳164��<br>中毒性菌痢165��<br>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66��<br>流行性乙型脑炎168��<br>肺结核169��<br>结核性脑膜炎170��<br>脊髓灰质炎171��<br>新生儿不乳172��<br>新生儿黄疸173��<br>新生儿败血症174��<br>新生儿硬肿症175��<br>新生儿二便不通176��<br>赤游丹、脐风177��<br>脐部疾病178<br>

前言/序言


《中医宝典:常见病辨证论治图解》 本书是一部融汇古今、集临床经验与学术精华于一体的中医辨证论治专著,旨在为广大中医爱好者、初学者及临床医者提供一套系统、实用、易于掌握的常见病中医诊疗指南。本书突破传统医药书籍的刻板模式,以图文并茂、条理清晰的方式,将复杂的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力求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深刻理解中医的精髓,掌握辨证论治的核心技能。 本书特色与优势: 1. 体系化构建,循序渐进: 本书并非零散的病症罗列,而是按照人体生理功能和常见病的发病规律,将疾病进行系统性的归类。从基础的中医理论讲起,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为读者构建坚实的中医认知框架。随后,逐一深入讲解各系统常见病的辨证要点、病机分析、治则治法、方药组成及加减变化,层层递进,确保读者能够由浅入深,逐步掌握辨证论治的全过程。 2. 图文并茂,直观生动: “图解”二字是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我们将抽象的中医理论和复杂的辨证过程,通过精美的示意图、生动的临床案例插图、辨证思维导图等多种形式呈现。例如,在讲解某一脏腑的功能失调时,会配以该脏腑的解剖生理图;在阐述病邪侵袭的不同途径时,会用图示描绘其过程;在分析复杂的病机时,会用流程图展示其演变;在介绍穴位时,会配以清晰的定位图。这些直观的视觉元素,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帮助读者克服对文字的畏难情绪,快速理解和记忆。 3. 辨证论治,突出核心: 本书始终将“辨证论治”作为核心主线。每一章节、每一个病症的论述,都紧紧围绕“辨证”展开。我们详细阐述了采集病史、观察症状、舌脉象等辨证方法,并针对不同证型,列举了详细的证候特征、病机要点、治则、治法、代表方剂及其配伍原理。重点在于分析不同证型之间的鉴别要点,以及如何根据个体差异进行个体化治疗。本书强调的不是简单套用方剂,而是理解方剂背后的辨证逻辑,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4. 病证结合,务求实用: 本书精选了临床上最常见、发病率最高的疾病,涵盖内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多个领域,力求贴近临床实际需求。对于每一种疾病,都详细介绍了其西医病名,方便与现代医学对照理解,但重点回归中医的辨证分型和治疗。在方药运用上,不仅介绍经典名方,还根据临床经验,提供了许多实用有效的验方、偏方,并强调了药物的药性、功效、炮制以及临床使用中的注意事项,使读者能够学以致用,在临床实践中得心应手。 5. 案例分析,强化理解: 理论学习离不开实践的检验。本书收录了大量的典型医案,这些医案均来自资深中医专家的临床实践,覆盖了本书所讲解的各种常见病和复杂证型。通过对这些医案的详细分析,读者可以直观地看到中医辨证论治的完整过程,包括如何采集病史、如何分析症状、如何辨别证型、如何遣方用药、如何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方药等。这些生动的案例,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范本,有助于提升临床思维能力。 6. 语言通俗,深入浅出: 本书的语言力求简洁明了,通俗易懂,避免使用过于晦涩难懂的古文术语。对于一些关键性的中医概念,都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引申,确保即使是中医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同时,本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讲解理论时,会立即联系临床实际,让读者感受到中医理论的鲜活生命力。 本书内容梗概(部分): 第一部分:中医基础理论入门 第一章:阴阳与五行——理解人体与疾病的基石 阴阳学说:概述、特性、在人体及疾病中的应用。 五行学说:概述、相生相克、在脏腑、情感、病理等方面的联系。 阴阳五行在中医诊断与治疗中的意义。 第二章:脏腑经络——人体运行的奥秘 五脏(心、肝、脾、肺、肾)的功能、生理特点、病理变化。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功能、生理特点、病理变化。 经络学说:经络的组成、循行、生理功能、病理表现。 脏腑与经络的相互关系。 第三章:病因病机——疾病发生与发展的内在规律 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的致病特点。 内伤七情(喜、怒、思、忧、悲、恐、惊)的致病机理。 饮食、劳倦、房事等不良生活习惯的致病作用。 痰、饮、水、血、郁、食等病理产物的形成与致病。 正气与邪气的斗争,正邪关系决定疾病的进退。 第四章:中医诊断学概览——洞察病变的钥匙 望(神色、舌象、形体、排泄物等)的要点与意义。 闻(声音、气味)的要点与意义。 问(寒热、头痛、胸腹、饮食、大小便、睡眠等)的要点与意义。 切(脉象、按诊)的要点与意义。 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运用。 第二部分:内科常见病辨证论治 第五章:呼吸系统疾病 感冒: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气虚感冒等证型辨治。 咳嗽:外感咳嗽、内伤咳嗽(风寒犯肺、风热犯肺、痰湿蕴肺、肝火犯肺、肺虚咳嗽等)的辨治。 哮喘:寒喘、热喘、虚喘等证型的辨治。 肺炎(中医视角):外感风热、邪毒壅肺等证型的辨治。 第六章:消化系统疾病 胃痛:寒邪犯胃、食滞胃脘、肝气犯胃、脾胃虚寒、胃阴不足等证型的辨治。 腹泻:脾胃虚弱、寒湿困脾、湿热壅滞、食滞肠胃等证型的辨治。 呕吐:寒湿呕吐、食滞呕吐、肝胃不和、虚寒呕吐等证型的辨治。 黄疸:湿热黄疸、寒湿黄疸、阳黄、阴黄等证型的辨治。 第七章:循环系统疾病 心悸:气虚心悸、血虚心悸、痰饮心悸、阴虚心悸、心胆气虚等证型的辨治。 胸痹(冠心病中医视角):心脉痹阻、气滞血瘀、寒凝心脉、痰浊阻滞、心肾阳虚等证型的辨治。 水肿:肺热壅盛、脾阳不振、肾阳虚衰、湿郁化热等证型的辨治。 第八章:神经系统疾病 头痛:风寒头痛、风热头痛、痰浊头痛、血虚头痛、肝阳头痛、肾虚头痛等证型的辨治。 眩晕: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湿中阻等证型的辨治。 失眠:心脾两虚、肝火扰心、痰热内扰、阴虚火旺等证型的辨治。 第九章:其他内科常见病 痹证(风湿、类风湿中医视角):风寒湿痹、风湿热痹、痹久入络等证型的辨治。 发热:外感发热、内伤发热(虚热、实热)的辨治。 第三部分:妇科常见病辨证论治 第十章:月经病 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错乱、月经量多、月经量少、痛经(血寒、血瘀、气滞、湿热、虚寒等)的辨治。 闭经:血虚、血瘀、寒凝、气滞、肾虚、痰湿等证型的辨治。 第十一章:带下病 湿热下注、脾虚湿盛、肾虚等证型的辨治。 第十二章:妊娠与产后病 妊娠呕吐、胎动不安、习惯性流产等辨治。 产后出血、产后腹痛、产后发热、产后抑郁等辨治。 第十三章:妇科杂病 不孕症:肾虚、脾虚、血瘀、痰湿等证型的辨治。 乳腺增生(中医视角):肝郁气滞、痰凝血瘀等证型的辨治。 第四部分:儿科常见病辨证论治 第十四章:小儿常见病 小儿感冒: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的辨治。 小儿咳嗽:肺热咳嗽、风寒咳嗽、痰湿咳嗽的辨治。 小儿疳证:积滞、脾虚、食积等辨治。 小儿腹泻:寒湿腹泻、食滞腹泻、伤乳腹泻的辨治。 小儿惊风:急惊风、慢惊风的辨治。 第五部分:其他常见病与附录 第十五章:五官科常见病 目疾(近视、干眼中医视角):肝肾阴虚、肝火上炎等证型的辨治。 耳疾(耳鸣、耳聋中医视角):肝胆火盛、肾精不足、气虚血瘀等证型的辨治。 鼻疾(鼻炎、鼻塞中医视角):风寒犯鼻、风热犯鼻、湿邪困鼻等证型的辨治。 咽喉病:风热犯肺、虚火上炎、阴虚火旺等证型的辨治。 第十六章:中医养生保健与治未病 四季养生原则。 情志养生法。 饮食调养与食疗。 运动养生。 膏方应用。 附录: 常用中药配伍歌诀。 常见疾病证型速查表。 中药饮片使用简要说明。 《中医宝典:常见病辨证论治图解》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您踏入中医殿堂,掌握中医精髓的得力助手。无论您是怀揣着对中医浓厚兴趣的初学者,还是希望在临床实践中有所突破的中医师,本书都将为您提供一条清晰、高效的学习与实践路径。通过本书的学习,您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掌握“辨证论治”这一中医的灵魂,从而更好地为自己和他人守护健康。

用户评价

评分

一本厚重的书摆在我的书架上,封面沉静,书名《常见病中医证治表解》几个字透露出一种严谨与实用。我承认,一开始它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知识储备”被我摆在那里,直到某天,我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冒折腾得够呛,浑身乏力,嗓子红肿,头痛欲裂,常规的西药似乎也只是暂时缓解,那种隐隐的不适感总挥之不去。 就在这时,我的目光不经意间瞥到了它。出于一种近乎绝望的尝试,我翻开了它。书页摩挲的声音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开始尝试理解那些看似古老却又充满智慧的文字。我被书中对“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等不同证型的细致区分所吸引,以及每种证型下,从舌苔、脉象到具体症状的描述,都仿佛是为我的身体量身定制的诊断。虽然我并非专业人士,但通过书中的图表和简洁的语言,我竟然能大致找到自己属于哪一种“证”。 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于每一种证型,都提供了相应的方剂和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的建议。我按照书中的指导,找到了一些简单的食疗方法,比如用生姜、红糖煮水,还尝试了简单的按揉风池穴和合谷穴。奇妙的是,坚持了一两天后,我的症状竟然明显缓解了,那种久久不散的疲惫感也消退了不少。这让我对中医产生了更深的敬意,也让我意识到,这本书并非只是冰冷的理论堆砌,而是真正能够指导实践、解决生活中的小病痛的宝藏。它让我看到了另一种看待疾病和身体的方式,一种更加整体、更加注重内在调理的哲学。

评分

最近迷上了烘焙,尝试各种新奇的食谱,挑战难度系数越来越高的甜点。看着那些精致的蛋糕、酥脆的饼干从烤箱里完美出炉,成就感满满。但有时候,过度沉浸在厨房的世界里,忙碌起来就忘记了时间,常常是忙到深夜才休息,第二天醒来就觉得眼圈发黑,皮肤也变得暗沉无光,偶尔还会冒出几颗恼人的痘痘。 就在我为此烦恼的时候,我翻阅了一本关于中医养生的书籍。虽然它不是我最初购买的那本,但其中关于“湿热体质”、“气血不足”等概念的阐述,却让我联想到了自己最近的身体状况。书中有不少关于饮食调理的建议,比如建议多吃清淡的食物,避免辛辣油腻,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水果蔬菜。我还看到了关于如何通过穴位按摩来改善皮肤状态的介绍。 我决定将这些理论付诸实践。我开始调整自己的饮食,减少高糖、高油的食物摄入,增加绿叶蔬菜和水果的比例。每天晚上,我都会抽出几分钟时间,按照书中的图示按摩脸部的穴位,比如太阳穴、迎香穴。令人惊讶的是,不到一周的时间,我明显感觉到自己的皮肤状态有了改善。脸上的油光减少了,痘痘也消退了不少,整个人看起来精神多了。这本书让我明白,即使是看似与疾病无关的生活习惯,也可能对身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中医的智慧,恰恰能够帮助我们从根源上解决这些问题,达到由内而外的健康美。

评分

最近,我的一位长辈患上了慢性咳嗽,反复发作,去了好几家医院,也尝试了不少药物,但效果都不太理想,中医西医都看过了,但就是不见好转,全家人都为此忧心忡忡。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关于中医对慢性咳嗽的论述。这本书中详细地介绍了咳嗽的多种中医证型,如风寒犯肺、痰湿阻肺、肝火犯肺等等,并对每种证型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包括病因、病机、症状表现以及对应的治疗方药。我仔细阅读了书中关于“久咳伤肺”、“气阴两虚”的章节,并对照长辈的症状,尝试去理解长辈的咳嗽究竟属于哪种“证”。 书中的描述非常生动形象,让我对中医的辨证施治有了更深的认识。虽然我不是医生,但我能够根据书中的描述,更清晰地理解长辈的病情,也更能理解医生给出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中医深厚的底蕴和其在解决疑难杂症方面的独特魅力。它让我相信,只要能够找到正确的方向,运用好中医的智慧,长辈的病情是有可能得到改善的。

评分

近来,我开始关注养生,特别是关于如何保持身体的年轻态。我阅读了不少关于抗衰老、延缓衰老的书籍,了解了许多关于自由基、氧化应激等科学概念。我明白,保持年轻不仅仅是外表的光鲜,更重要的是身体的内在健康。 我特别留意那些关于如何通过饮食来抗衰老的建议。书中提到了很多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比如蓝莓、绿茶、坚果等,还强调了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的重要性。我开始有意识地将这些建议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中。我每天早上都会喝一杯绿茶,午餐和晚餐都会搭配一些坚果,晚上也尽量保证充足的睡眠。 我并没有期待一夜之间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我确实感觉到身体变得更加轻盈,精力也比以前充沛了许多。皮肤也似乎比之前更加有弹性,看起来也更加红润。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保持年轻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而中医的智慧,恰恰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加全面、更加系统的方法论,帮助我们由内而外地焕发活力。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有个小毛病,就是容易焦虑,遇事容易紧张,特别是在开会或者公众场合讲话的时候,心跳会加速,手心冒汗,大脑一片空白,这种状态严重影响了我的工作和生活。试过很多方法,比如深呼吸、冥想,但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 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一本关于情绪管理的书籍。这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焦虑的成因,并提供了一系列应对策略,比如认知重构、放松训练等。书中的案例分析让我对自己的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开始尝试书中的方法,每天坚持做放松练习,并学着去调整自己看待问题的角度。 虽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我能感觉到自己的焦虑情绪正在慢慢减轻。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容易被外界的压力所击垮,面对挑战时,我也能更加从容地应对。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情绪问题并非不可战胜,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并持之以恒地去练习,就能够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提升生活质量。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引导我一步步走出焦虑的泥沼,拥抱更加平和的心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