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病中醫證治錶解

常見病中醫證治錶解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金傢浚 著,金傢浚 編
圖書標籤:
  • 中醫
  • 常見病
  • 證治
  • 臨床
  • 診斷
  • 治療
  • 方劑
  • 中醫基礎
  • 醫學
  • 健康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四川科技齣版社
ISBN:9787536479098
版次:1
商品編碼:11508164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4-07-01
頁數:192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中醫內、婦、兒科常見病,一錶一病。眉目清晰,便於學習。

內容簡介

本書包括中醫內、婦、兒科常見疾病共160種,也包括急重證在內。編寫體例采取錶格式,一錶一病。每種病證包括證型、病因病機、主證、治法、主方、藥物,集理、法、方、藥於一錶,眉目清晰,便於閱讀。為學習中醫的學生、教師及臨床工作者實用的參考手冊。

作者簡介

金傢浚,主任中醫師,原《四川中醫》雜誌主編。長期從事中醫內科臨床工作,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擅長內科疾病的中醫診斷與治療。發錶有關論文50餘篇,編著中醫著作多部。

內頁插圖

目錄

目  錄��<br>一、內科疾病��<br>感 冒1��<br>咳 嗽2��<br>哮 喘4��<br>痰 證6��<br>飲 證7��<br>肺痿與肺癰8��<br>失 音9��<br>咳 血10��<br>肺 脹11��<br>肺 癆12��<br>噎 膈13��<br>呃 逆14��<br>反 胃15��<br>嘔 吐16��<br>嘔 血18��<br>胃脘痛19��<br>腹 痛20��<br>腸 癰21��<br>泄 瀉22��<br>痢 疾23��<br>霍 亂24��<br>便 秘26��<br>消 渴27��<br>鬱 證28��<br>脅 痛29��<br>黃 疸30��<br>積 聚31��<br>臌 脹32��<br>肝癰、奔豚氣34<br>疝 氣35��<br>心 痛36��<br>心 悸38��<br>眩 暈39��<br>耳鳴、耳聾40��<br>失 眠42��<br>多寐、健忘43��<br>頭 痛44��<br>癇 證46��<br>癲、狂47��<br>中 風48��<br>厥 證50��<br>痙 證51��<br>破傷風52�ぁ�<br>汗 證53��<br>腳 氣55��<br>痿 證56��<br>痹 證57��<br>曆節、遺尿58��<br>淋證(附:尿濁)60��<br>水 腫61��<br>尿 血63��<br>癃 閉63��<br>腰 痛65��<br>遺 精67��<br>陽 痿68��<br>鼻衄、齒衄69��<br>便血、肌衄70��<br>瘀 證71��<br>蛔蟲病73��<br>鈎蟲病、蟯蟲病、縧蟲病74��<br>血吸蟲病75��<br>瘧 疾76��<br>虛 勞78��<br>內傷發熱80��<br>昏 迷81��<br>濕阻、百閤病83��<br>痧 證84��<br>風 溫85��<br>濕 溫88��<br>溫 疫91��<br>溫 毒92��<br>暑 溫93��<br>鞦 燥95��<br>二、婦科疾病��<br>月經不調96��<br>痛 經99��<br>閉 經100��<br>經行吐衄101��<br>月經前後諸證102��<br>崩 漏103��<br>絕經前後諸證104��<br>帶下病104��<br>惡 阻105��<br>妊娠心煩106��<br>妊娠失音、妊娠咳嗽107��<br>妊娠小便淋痛、妊娠小便不通108��<br>妊娠腹痛109��<br>妊娠腫脹110��<br>先兆流産111��<br>妊娠癇證112��<br>宮外孕113��<br>胎氣上逆114��<br>難産、産後血暈115��<br>胎死不下116��<br>胞衣不下116��<br>産後腹痛、産後大便難117��<br>産後排尿異常118��<br>惡露不下119��<br>惡露不絕120��<br>産後發熱121��<br>産後自汗、盜汗122��<br>産後身痛122��<br>産後痙證123��<br>乳汁自齣123��<br>缺乳、癥瘕124��<br>陰 癢125��<br>陰挺下脫、髒躁126��<br>不 孕127��<br>三、兒科疾病��<br>感 冒128��<br>咳 嗽129��<br>肺 炎130��<br>哮 喘132��<br>嘔 吐133��<br>腹 痛134��<br>積 滯135��<br>泄 瀉136��<br>疳 證137��<br>佝僂病138��<br>嬰兒手足搐搦證139��<br>五遲、五軟140��<br>貧 血141��<br>解 顱142��<br>夜 啼143��<br>癇 證144��<br>小兒驚風145��<br>鵝口瘡、口瘡、滯頤147��<br>夏季熱148��<br>急性腎炎149��<br>腎 病151��<br>泌尿道感染152��<br>遺 尿153��<br>紫 癜154��<br>汗 證155��<br>蛔蟲病、蟯蟲病156��<br>麻 疹157��<br>風 疹159��<br>幼兒急疹160��<br>猩紅熱160��<br>水 痘161��<br>流行性腮腺炎162��<br>白 喉163��<br>百日咳164��<br>中毒性菌痢165��<br>流行性腦脊髓膜炎166��<br>流行性乙型腦炎168��<br>肺結核169��<br>結核性腦膜炎170��<br>脊髓灰質炎171��<br>新生兒不乳172��<br>新生兒黃疸173��<br>新生兒敗血癥174��<br>新生兒硬腫癥175��<br>新生兒二便不通176��<br>赤遊丹、臍風177��<br>臍部疾病178<br>

前言/序言


《中醫寶典:常見病辨證論治圖解》 本書是一部融匯古今、集臨床經驗與學術精華於一體的中醫辨證論治專著,旨在為廣大中醫愛好者、初學者及臨床醫者提供一套係統、實用、易於掌握的常見病中醫診療指南。本書突破傳統醫藥書籍的刻闆模式,以圖文並茂、條理清晰的方式,將復雜的中醫理論與臨床實踐緊密結閤,力求讓讀者在輕鬆愉快的閱讀過程中,深刻理解中醫的精髓,掌握辨證論治的核心技能。 本書特色與優勢: 1. 體係化構建,循序漸進: 本書並非零散的病癥羅列,而是按照人體生理功能和常見病的發病規律,將疾病進行係統性的歸類。從基礎的中醫理論講起,包括陰陽五行、髒腑經絡、病因病機等,為讀者構建堅實的中醫認知框架。隨後,逐一深入講解各係統常見病的辨證要點、病機分析、治則治法、方藥組成及加減變化,層層遞進,確保讀者能夠由淺入深,逐步掌握辨證論治的全過程。 2. 圖文並茂,直觀生動: “圖解”二字是本書最大的亮點之一。我們將抽象的中醫理論和復雜的辨證過程,通過精美的示意圖、生動的臨床案例插圖、辨證思維導圖等多種形式呈現。例如,在講解某一髒腑的功能失調時,會配以該髒腑的解剖生理圖;在闡述病邪侵襲的不同途徑時,會用圖示描繪其過程;在分析復雜的病機時,會用流程圖展示其演變;在介紹穴位時,會配以清晰的定位圖。這些直觀的視覺元素,極大地降低瞭學習門檻,幫助讀者剋服對文字的畏難情緒,快速理解和記憶。 3. 辨證論治,突齣核心: 本書始終將“辨證論治”作為核心主綫。每一章節、每一個病癥的論述,都緊緊圍繞“辨證”展開。我們詳細闡述瞭采集病史、觀察癥狀、舌脈象等辨證方法,並針對不同證型,列舉瞭詳細的證候特徵、病機要點、治則、治法、代錶方劑及其配伍原理。重點在於分析不同證型之間的鑒彆要點,以及如何根據個體差異進行個體化治療。本書強調的不是簡單套用方劑,而是理解方劑背後的辨證邏輯,學會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4. 病證結閤,務求實用: 本書精選瞭臨床上最常見、發病率最高的疾病,涵蓋內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等多個領域,力求貼近臨床實際需求。對於每一種疾病,都詳細介紹瞭其西醫病名,方便與現代醫學對照理解,但重點迴歸中醫的辨證分型和治療。在方藥運用上,不僅介紹經典名方,還根據臨床經驗,提供瞭許多實用有效的驗方、偏方,並強調瞭藥物的藥性、功效、炮製以及臨床使用中的注意事項,使讀者能夠學以緻用,在臨床實踐中得心應手。 5. 案例分析,強化理解: 理論學習離不開實踐的檢驗。本書收錄瞭大量的典型醫案,這些醫案均來自資深中醫專傢的臨床實踐,覆蓋瞭本書所講解的各種常見病和復雜證型。通過對這些醫案的詳細分析,讀者可以直觀地看到中醫辨證論治的完整過程,包括如何采集病史、如何分析癥狀、如何辨彆證型、如何遣方用藥、如何根據病情變化調整方藥等。這些生動的案例,為讀者提供瞭寶貴的學習範本,有助於提升臨床思維能力。 6. 語言通俗,深入淺齣: 本書的語言力求簡潔明瞭,通俗易懂,避免使用過於晦澀難懂的古文術語。對於一些關鍵性的中醫概念,都進行瞭詳細的解釋和引申,確保即使是中醫初學者也能輕鬆理解。同時,本書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閤,在講解理論時,會立即聯係臨床實際,讓讀者感受到中醫理論的鮮活生命力。 本書內容梗概(部分): 第一部分:中醫基礎理論入門 第一章:陰陽與五行——理解人體與疾病的基石 陰陽學說:概述、特性、在人體及疾病中的應用。 五行學說:概述、相生相剋、在髒腑、情感、病理等方麵的聯係。 陰陽五行在中醫診斷與治療中的意義。 第二章:髒腑經絡——人體運行的奧秘 五髒(心、肝、脾、肺、腎)的功能、生理特點、病理變化。 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的功能、生理特點、病理變化。 經絡學說:經絡的組成、循行、生理功能、病理錶現。 髒腑與經絡的相互關係。 第三章:病因病機——疾病發生與發展的內在規律 外感六淫(風、寒、暑、濕、燥、火)的緻病特點。 內傷七情(喜、怒、思、憂、悲、恐、驚)的緻病機理。 飲食、勞倦、房事等不良生活習慣的緻病作用。 痰、飲、水、血、鬱、食等病理産物的形成與緻病。 正氣與邪氣的鬥爭,正邪關係決定疾病的進退。 第四章:中醫診斷學概覽——洞察病變的鑰匙 望(神色、舌象、形體、排泄物等)的要點與意義。 聞(聲音、氣味)的要點與意義。 問(寒熱、頭痛、胸腹、飲食、大小便、睡眠等)的要點與意義。 切(脈象、按診)的要點與意義。 八綱辨證(陰陽、錶裏、寒熱、虛實)的運用。 第二部分:內科常見病辨證論治 第五章:呼吸係統疾病 感冒:風寒感冒、風熱感冒、暑濕感冒、氣虛感冒等證型辨治。 咳嗽:外感咳嗽、內傷咳嗽(風寒犯肺、風熱犯肺、痰濕蘊肺、肝火犯肺、肺虛咳嗽等)的辨治。 哮喘:寒喘、熱喘、虛喘等證型的辨治。 肺炎(中醫視角):外感風熱、邪毒壅肺等證型的辨治。 第六章:消化係統疾病 胃痛:寒邪犯胃、食滯胃脘、肝氣犯胃、脾胃虛寒、胃陰不足等證型的辨治。 腹瀉:脾胃虛弱、寒濕睏脾、濕熱壅滯、食滯腸胃等證型的辨治。 嘔吐:寒濕嘔吐、食滯嘔吐、肝胃不和、虛寒嘔吐等證型的辨治。 黃疸:濕熱黃疸、寒濕黃疸、陽黃、陰黃等證型的辨治。 第七章:循環係統疾病 心悸:氣虛心悸、血虛心悸、痰飲心悸、陰虛心悸、心膽氣虛等證型的辨治。 胸痹(冠心病中醫視角):心脈痹阻、氣滯血瘀、寒凝心脈、痰濁阻滯、心腎陽虛等證型的辨治。 水腫:肺熱壅盛、脾陽不振、腎陽虛衰、濕鬱化熱等證型的辨治。 第八章:神經係統疾病 頭痛:風寒頭痛、風熱頭痛、痰濁頭痛、血虛頭痛、肝陽頭痛、腎虛頭痛等證型的辨治。 眩暈:肝陽上亢、氣血虧虛、腎精不足、痰濕中阻等證型的辨治。 失眠:心脾兩虛、肝火擾心、痰熱內擾、陰虛火旺等證型的辨治。 第九章:其他內科常見病 痹證(風濕、類風濕中醫視角):風寒濕痹、風濕熱痹、痹久入絡等證型的辨治。 發熱:外感發熱、內傷發熱(虛熱、實熱)的辨治。 第三部分:婦科常見病辨證論治 第十章:月經病 月經先期、月經後期、月經錯亂、月經量多、月經量少、痛經(血寒、血瘀、氣滯、濕熱、虛寒等)的辨治。 閉經:血虛、血瘀、寒凝、氣滯、腎虛、痰濕等證型的辨治。 第十一章:帶下病 濕熱下注、脾虛濕盛、腎虛等證型的辨治。 第十二章:妊娠與産後病 妊娠嘔吐、胎動不安、習慣性流産等辨治。 産後齣血、産後腹痛、産後發熱、産後抑鬱等辨治。 第十三章:婦科雜病 不孕癥:腎虛、脾虛、血瘀、痰濕等證型的辨治。 乳腺增生(中醫視角):肝鬱氣滯、痰凝血瘀等證型的辨治。 第四部分:兒科常見病辨證論治 第十四章:小兒常見病 小兒感冒:風寒感冒、風熱感冒的辨治。 小兒咳嗽:肺熱咳嗽、風寒咳嗽、痰濕咳嗽的辨治。 小兒疳證:積滯、脾虛、食積等辨治。 小兒腹瀉:寒濕腹瀉、食滯腹瀉、傷乳腹瀉的辨治。 小兒驚風:急驚風、慢驚風的辨治。 第五部分:其他常見病與附錄 第十五章:五官科常見病 目疾(近視、乾眼中醫視角):肝腎陰虛、肝火上炎等證型的辨治。 耳疾(耳鳴、耳聾中醫視角):肝膽火盛、腎精不足、氣虛血瘀等證型的辨治。 鼻疾(鼻炎、鼻塞中醫視角):風寒犯鼻、風熱犯鼻、濕邪睏鼻等證型的辨治。 咽喉病:風熱犯肺、虛火上炎、陰虛火旺等證型的辨治。 第十六章:中醫養生保健與治未病 四季養生原則。 情誌養生法。 飲食調養與食療。 運動養生。 膏方應用。 附錄: 常用中藥配伍歌訣。 常見疾病證型速查錶。 中藥飲片使用簡要說明。 《中醫寶典:常見病辨證論治圖解》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您踏入中醫殿堂,掌握中醫精髓的得力助手。無論您是懷揣著對中醫濃厚興趣的初學者,還是希望在臨床實踐中有所突破的中醫師,本書都將為您提供一條清晰、高效的學習與實踐路徑。通過本書的學習,您將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中醫“天人閤一”的整體觀念,掌握“辨證論治”這一中醫的靈魂,從而更好地為自己和他人守護健康。

用戶評價

評分

最近,我的一位長輩患上瞭慢性咳嗽,反復發作,去瞭好幾傢醫院,也嘗試瞭不少藥物,但效果都不太理想,中醫西醫都看過瞭,但就是不見好轉,全傢人都為此憂心忡忡。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看到瞭關於中醫對慢性咳嗽的論述。這本書中詳細地介紹瞭咳嗽的多種中醫證型,如風寒犯肺、痰濕阻肺、肝火犯肺等等,並對每種證型進行瞭細緻的分析,包括病因、病機、癥狀錶現以及對應的治療方藥。我仔細閱讀瞭書中關於“久咳傷肺”、“氣陰兩虛”的章節,並對照長輩的癥狀,嘗試去理解長輩的咳嗽究竟屬於哪種“證”。 書中的描述非常生動形象,讓我對中醫的辨證施治有瞭更深的認識。雖然我不是醫生,但我能夠根據書中的描述,更清晰地理解長輩的病情,也更能理解醫生給齣的診斷和治療方案。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希望,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中醫深厚的底蘊和其在解決疑難雜癥方麵的獨特魅力。它讓我相信,隻要能夠找到正確的方嚮,運用好中醫的智慧,長輩的病情是有可能得到改善的。

評分

近來,我開始關注養生,特彆是關於如何保持身體的年輕態。我閱讀瞭不少關於抗衰老、延緩衰老的書籍,瞭解瞭許多關於自由基、氧化應激等科學概念。我明白,保持年輕不僅僅是外錶的光鮮,更重要的是身體的內在健康。 我特彆留意那些關於如何通過飲食來抗衰老的建議。書中提到瞭很多富含抗氧化劑的食物,比如藍莓、綠茶、堅果等,還強調瞭規律作息和適度運動的重要性。我開始有意識地將這些建議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中。我每天早上都會喝一杯綠茶,午餐和晚餐都會搭配一些堅果,晚上也盡量保證充足的睡眠。 我並沒有期待一夜之間就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堅持,我確實感覺到身體變得更加輕盈,精力也比以前充沛瞭許多。皮膚也似乎比之前更加有彈性,看起來也更加紅潤。這本書讓我意識到,保持年輕是一個綜閤性的工程,需要從多個方麵入手,而中醫的智慧,恰恰能夠為我們提供一個更加全麵、更加係統的方法論,幫助我們由內而外地煥發活力。

評分

一直以來,我都有個小毛病,就是容易焦慮,遇事容易緊張,特彆是在開會或者公眾場閤講話的時候,心跳會加速,手心冒汗,大腦一片空白,這種狀態嚴重影響瞭我的工作和生活。試過很多方法,比如深呼吸、冥想,但效果總是不盡如人意。 偶然的機會,我接觸到一本關於情緒管理的書籍。這本書從心理學的角度齣發,分析瞭焦慮的成因,並提供瞭一係列應對策略,比如認知重構、放鬆訓練等。書中的案例分析讓我對自己的問題有瞭更深的理解,我開始嘗試書中的方法,每天堅持做放鬆練習,並學著去調整自己看待問題的角度。 雖然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但我能感覺到自己的焦慮情緒正在慢慢減輕。我不再像以前那樣容易被外界的壓力所擊垮,麵對挑戰時,我也能更加從容地應對。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情緒問題並非不可戰勝,隻要掌握正確的方法,並持之以恒地去練習,就能夠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緒,提升生活質量。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導師,引導我一步步走齣焦慮的泥沼,擁抱更加平和的心態。

評分

一本厚重的書擺在我的書架上,封麵沉靜,書名《常見病中醫證治錶解》幾個字透露齣一種嚴謹與實用。我承認,一開始它更多的是作為一種“知識儲備”被我擺在那裏,直到某天,我被一場突如其來的感冒摺騰得夠嗆,渾身乏力,嗓子紅腫,頭痛欲裂,常規的西藥似乎也隻是暫時緩解,那種隱隱的不適感總揮之不去。 就在這時,我的目光不經意間瞥到瞭它。齣於一種近乎絕望的嘗試,我翻開瞭它。書頁摩挲的聲音帶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我開始嘗試理解那些看似古老卻又充滿智慧的文字。我被書中對“風寒感冒”、“風熱感冒”等不同證型的細緻區分所吸引,以及每種證型下,從舌苔、脈象到具體癥狀的描述,都仿佛是為我的身體量身定製的診斷。雖然我並非專業人士,但通過書中的圖錶和簡潔的語言,我竟然能大緻找到自己屬於哪一種“證”。 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對於每一種證型,都提供瞭相應的方劑和針灸、推拿等非藥物療法的建議。我按照書中的指導,找到瞭一些簡單的食療方法,比如用生薑、紅糖煮水,還嘗試瞭簡單的按揉風池穴和閤榖穴。奇妙的是,堅持瞭一兩天後,我的癥狀竟然明顯緩解瞭,那種久久不散的疲憊感也消退瞭不少。這讓我對中醫産生瞭更深的敬意,也讓我意識到,這本書並非隻是冰冷的理論堆砌,而是真正能夠指導實踐、解決生活中的小病痛的寶藏。它讓我看到瞭另一種看待疾病和身體的方式,一種更加整體、更加注重內在調理的哲學。

評分

最近迷上瞭烘焙,嘗試各種新奇的食譜,挑戰難度係數越來越高的甜點。看著那些精緻的蛋糕、酥脆的餅乾從烤箱裏完美齣爐,成就感滿滿。但有時候,過度沉浸在廚房的世界裏,忙碌起來就忘記瞭時間,常常是忙到深夜纔休息,第二天醒來就覺得眼圈發黑,皮膚也變得暗沉無光,偶爾還會冒齣幾顆惱人的痘痘。 就在我為此煩惱的時候,我翻閱瞭一本關於中醫養生的書籍。雖然它不是我最初購買的那本,但其中關於“濕熱體質”、“氣血不足”等概念的闡述,卻讓我聯想到瞭自己最近的身體狀況。書中有不少關於飲食調理的建議,比如建議多吃清淡的食物,避免辛辣油膩,多攝入富含維生素的水果蔬菜。我還看到瞭關於如何通過穴位按摩來改善皮膚狀態的介紹。 我決定將這些理論付諸實踐。我開始調整自己的飲食,減少高糖、高油的食物攝入,增加綠葉蔬菜和水果的比例。每天晚上,我都會抽齣幾分鍾時間,按照書中的圖示按摩臉部的穴位,比如太陽穴、迎香穴。令人驚訝的是,不到一周的時間,我明顯感覺到自己的皮膚狀態有瞭改善。臉上的油光減少瞭,痘痘也消退瞭不少,整個人看起來精神多瞭。這本書讓我明白,即使是看似與疾病無關的生活習慣,也可能對身體産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而中醫的智慧,恰恰能夠幫助我們從根源上解決這些問題,達到由內而外的健康美。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