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創自弗洛伊德的敘事/故事典範心理學在中國的首部集刊
1910年齣版的弗洛伊德的《列奧納多?達?芬奇與他童年的一個記憶》(Leonardo da Vinci and a Memory of His Childhood ),啓濛瞭後世“心理傳記學”的研究範式。20世紀90年代,中國海峽兩岸幾乎同時開始瞭心理傳記學這一領域的探索。采用心理學的理論與方法對人物(特彆是非凡人物)的生命故事進行研究。鄭劍虹、李文玫、丁興祥主編的《生命敘事與心理傳記學》集刊,代錶著中國大陸與颱灣人文取嚮的心理學者首次攜手,也是世界範圍內心理傳記學的首部學術刊物。《生命敘事與心理傳記學》以書代刊,將於每年在海峽兩岸以繁體字和簡體字兩種版本同時齣版,其將成為凝聚華人心理學人文取嚮研究隊伍的陣地。
鄭劍虹,福建師範大學教育學學士,西南大學心理學碩士、博士。現任廣東湛江師範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副院長、副教授,心理傳記學與生命敘事研究所所長,中國心理學會人格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心理學會文化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錶論文40餘篇,齣版《論自強人格》、《心理傳記學手冊》等專著、譯著和教材9部,主持和參研省部級課題7項,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奬等各級政府奬4次。研究興趣為心理傳記學、人格心理學和政治心理學。
李文玫,政治大學社會係畢業、社會研究所碩士,輔仁大學心理學博士。曾任救國團「張老師」,颱灣龍華科技大學諮商輔導暨職涯發展中心主任,現任龍華科技大學觀光休閑係助理教授。專長於社會及人格心理學、客傢女性與客傢文化研究、生命敘說與質性研究等領域;並長期積極辦理「生命敘說」學術研討會。共同翻譯《質性心理學》(遠流齣版公司) ,以及共同審定《社會認知:一種整閤的觀點》(心理齣版社)等書。
丁興祥,政治大學教育係畢業、教育研究所碩士,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心理學博士。曾任颱灣輔仁大學應用心理係係主任,現任輔仁大學心理係教授。專長於社會及人格心理學、創造心理學、生命史及心理傳記、質性研究等領域。最近的研究關注於將質性研究應用於社會及人格心理學、創造心理學以及介紹質性研究方法,並翻譯/審定《心理傳記學手冊》(與鄭劍虹共同審定)(暨南大學齣版社)、《生命史與心理傳記學》(遠流齣版公司)、《敘說分析》(五南齣版公司)、《人格理論》(揚智齣版公司)等書。
“事跡分析”將帶來心理學的繁榮
馮忠良
《生命敘事與心理傳記學》是一本以人文取嚮的研究方法,探索人的心理的論文集。此書由我國兩岸心理學傢鄭劍虹、李文玫、丁興祥主編,中央編譯齣版社齣版。全書由心理學傳記學——理論探索、心理傳記學實例研究和生命敘事與口述傳記三部分組成。
概述瞭心理傳記學的曆史與現狀以及研究模式。第二部分刊登瞭心理傳記學的六個實例研究。第三部分登錄瞭四項生命敘事與口述傳記資料。此書為瞭解生命敘事與心理傳記學提供瞭一個窗口,也為後繼研究提供瞭範本。這是頗有學術價值的創新之作。
首先,從這一研究取嚮的方法論來說,其突齣的特點是以人文研究為取嚮的心理研究法,區彆於以自然科學為取嚮的心理實驗法。這種方法的存在雖然已有一百多年曆史,但至今未能成為心理學的研究主流,然而不失具有重大的發展價值。人的心理是一種復雜的多麵體,既具自然麵,更具有人文麵或社會麵。人的心理是自然與社會的統一體。藉鑒自然學科的實驗法研究人的心理的自然麵,如心理的生理機製與心理物理學方麵的問題是必要的,但傳統的心理實驗法對人的心理內容及思想意識以及個性特徵等高級復雜的心理研究卻無能為力。
《生命敘事與心理傳記學》所創的研究方法是通過人的事跡分析來確定人的心理內容及思想意識以及個性特徵。這不僅是個性心理學研究所必須的,也為其他高級心理的研究開闊瞭廣闊的科研途徑。因此,它不失為一種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研究方法。人的事跡顯示瞭人的生活軌跡,而人的心理是人的事跡及生活的主宰。因此,通過事跡的心理分析完全可以確定其主宰活動的心理思想意識。因而,它為人的高級心理的研究開闢瞭寬廣的途徑。這對心理科學繁榮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心理科學的高級心理研究成果,又可以為許多人文學科提供新鮮的、豐富的養料,從而奠定瞭心理學在一係列人文學科(如政治學、文藝學、曆史學、教育學、技術學等)中的基礎地位。
本人作為在心理學界工作瞭58年的老兵,看到這一成就甚感欣慰。為此,特嚮在這塊田園上辛勤勞作的作者祝賀並緻以崇高敬意。同時提齣幾點不成熟的建議僅供參考。一,為瞭提升研究成果的科學性,作為心理分析依據的生命敘事與心理傳記學的資料必須具有真實性、客觀性與典型性。為此,對這些研究資料篩選應有一套明確的嚴格規則。第二,作心理分析的心理學理論必須具有嚴格的科學性。第三,《生命敘事與心理傳記學》這一名稱欠簡練。由於此法是通過事跡分析來確定人的心理的一種方法,原則上可以歸結為心理調查法。由此建議這一方法的名稱可改為事跡的心理分析法。妥否,請專傢學者指正。
北京師範大學 教授 博士生導師
教育心理學博士點主創與認知心理學博士點協創人
馮忠良謹識
2014年4月於北京師範大學
目 錄
研究方法
敘說方法論的再反思
宋文裏/ 1
相遇與交融:研究者、研究方法與研究參與者互為主體性的開展性曆程
李文玫/ 31
心理傳記學
心理傳記療法:理論與實踐
鄭劍虹何承林/ 71
當文學遇上心理傳記學:一種文學性心理學的探究與認識
李振弘/ 101
生命敘事
隱性的聲音——關於鍾颱妹敘事的女性主義觀點
陳慧玲/ 129
創傷與救援:一個諮商師的工作敘說與反思
寜國興/ 157
男同性戀者對其所受性文化壓力的認知:一種探索性的敘事研究
劉毅肖胤佳/ 189
齣走迴傢:多元文化下幼兒教師讀寫教學之敘說與反思
賴誠斌陳俞君/ 213
生命曆程觀點的媒體迷敘述研究
張煜麟/ 247
《生命敘事與心理傳記學》約稿啓事/ 270
目錄
Contents
Narrative Research Method & Methodology
Rethinking of Narrative Methodology
Wen�睱i Song/ 1
A Dynamic Process of Encountering and Confusion:
The Intersubjectivity of the Researcher,Researching Methods and Participants
Wen�睲ei Li/ 31
Psychobiography
Psychobiographical Therapy: Theory and Practice
Zheng JianhongHe Chenglin/ 71
When Literature Meets Psychobiography:
Research and Understanding of Literary Psychology
Chen�睭ong Li/ 101
Life narrative
Hidden Sound—About the Feminist Perspective of Chung Tai�瞞ei Narrative Story
Chen Hui Ling/ 129
Trauma and Rescue: A Counselor’s Job Narrative and Reflections
Kuo�睸hing Ning/ 157
Gays’ Cognition of Sexual Culture Pressure:An Exploring Narrative Research
Yi LiuYinjia Xiao/ 189
Returning to Root of Early Childhood: Reflection and Narrative on Preschool Teachers�� Literacy Teaching in Multicultural Praxis
Cheng�睵in LaiYu�睯un Chen/ 213
The Study of Media Fan Narrative from the Viewpoint of Life Course
Yu�睱in Chang/ 247
Call for Papers/ 270
《生命敘事與心理傳記學.3》這本書,像是一扇打開的窗戶,讓我得以窺見人類生命故事的深度與廣度。作者以其獨到的洞察力,將生命敘事與心理傳記學這兩門學科巧妙地融閤,形成瞭一套極具啓發性的分析框架。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集體敘事”與“個體敘事”之間互動關係的論述。在一個宏大的社會背景下,個體的生命故事是如何受到時代洪流的影響,又如何在其中尋找屬於自己的獨特聲音?這其中的復雜性,是本書著力探討的重點。作者通過深入剖析不同個體在特定曆史時期的經曆,揭示瞭社會文化、政治環境等外部因素,如何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個體的生命敘事之中,進而影響其心理發展和人生軌跡。這種宏觀與微觀相結閤的視角,讓我對生命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充滿瞭哲學思辨的味道,同時又兼具心理學的嚴謹性。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身份認同”這一議題時的細膩筆觸。書中深入探討瞭生命敘事如何塑造個體的身份認同,以及在不同的生命階段,這種認同是如何發生變化的。心理傳記學在這裏提供瞭一個獨特的視角,它讓我們看到,所謂的“自我”,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生命敘事不斷演進中,逐步形成的動態結構。我發現,書中引用的許多心理學理論,雖然我並非專業人士,但通過作者的生動闡釋,我也能大緻理解其核心思想,並將其與書中案例聯係起來。這種將抽象理論具象化的能力,是這本書的亮點之一。它讓我看到瞭,理解一個人,不僅僅是瞭解他的經曆,更是要深入到他內在的心理世界,理解他如何講述自己的故事,以及這些故事如何定義瞭他。
評分《生命敘事與心理傳記學.3》這本書,給我帶來瞭很多關於“理解”的全新維度。在我看來,生命敘事不僅僅是迴憶過往,更是一種主動的建構過程,我們在不斷地給自己的經曆賦予意義。而心理傳記學,則提供瞭一套工具,讓我們能夠更深入地挖掘這些意義背後的心理根源。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敘事轉摺點”的討論,那些生命中看似偶然的事件,往往在事後看來,卻是決定個體發展方嚮的關鍵。作者通過分析大量真實的生命故事,揭示瞭這些轉摺點是如何被個體心理所解讀和內化的,以及它們如何引發瞭內在的心理重塑。這種對生命韌性和適應性的探討,對於我們麵對生活中的挑戰,無疑具有啓發意義。它讓我意識到,即使在睏境中,我們依然擁有通過重塑敘事來改變心境和走嚮的力量。
評分這本《生命敘事與心理傳記學.3》剛拿到手,還沒來得及細讀,但光看書名就讓人充滿期待。 “生命敘事”,這個詞本身就充滿瞭力量,似乎在訴說著個體生命經曆的獨特性和意義。我總是對那些能夠捕捉到一個人生命軌跡中那些微妙變化、轉摺點和深刻體驗的作品深感興趣。心理傳記學,更是將這種探索引嚮瞭更深層次的心理分析,試圖理解個體行為模式、動機、內在衝突以及其如何塑造瞭我們所看到的人生故事。我尤其好奇,第三捲會在前兩捲的基礎上,帶來哪些新的視角和理論突破。是會深入探討某個特定的心理學流派在生命敘事分析中的應用?還是會呈現更多跨文化、跨時代的案例研究,來印證生命敘事和心理傳記學理論的普適性?這本書的厚度也預示著內容的豐富,我希望其中能有關於如何構建科學而又富有同情心的傳記分析方法的探討,這對於想要研究個人曆史或者理解他人內心世界的讀者來說,無疑是寶貴的財富。
評分翻開《生命敘事與心理傳記學.3》,首先吸引我的是其嚴謹的學術論證和豐富的案例分析。作者在對生命敘事理論的梳理上,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更是通過對大量人物傳記的細緻解讀,將理論與實踐完美結閤。讀到書中關於“敘事自我”的章節,我深感共鳴。我們每個人都在不斷地構建和重塑自己的生命故事,而這些故事又反過來塑造瞭我們的認知和行為。心理傳記學在這裏扮演瞭至關重要的角色,它幫助我們剝離錶象,深入探究那些潛藏在敘事背後的心理機製。書中對一些曆史名人的心理傳記分析,尤其令人拍案叫絕。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巧妙地運用心理學理論,解讀瞭人物選擇、決策背後的深層動機,以及這些動機如何影響瞭他們的人生走嚮。這種分析方法,不僅具有學術價值,也為我們理解自身和他人的復雜性提供瞭新的思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