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康十万个为什么(第二辑) 中医药与保健

全民健康十万个为什么(第二辑) 中医药与保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钟南山,中国科协科普部,中华中医药学会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保健
  • 健康
  • 养生
  • 疾病预防
  • 家庭医学
  • 科普
  • 全民健康
  • 中医药
  • 健康咨询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ISBN:9787200117394
版次:1
商品编码:1200628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全民健康十万个为什么(第二辑)”丛书是中国科协牵头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众健康普及技术筛选与评价研究”项目的成果之一。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等院士、专家任丛书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主编,由国家医学界zui具quan威的中华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药学会等9家机构组织国内的医学、药学、健康领域的专家编撰。每一分册均用10余万字,按照知识类型分为若干章,以问答的形式,图文并茂地介绍与大众日常保健、求医用药密切相关的科普知识,为大众的自我保健管理提供了quan威的科学指导,向大众提供他们“不知道的、想知道的、应该知道的”防病治病知识与技能。
  9本分册分别为:《老年人用药有道》(中国药学会)、《中医药与保健》(中华中医药学会)、《膳食与营养》(中国营养学会)、《科学就医》(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免疫与接种》(中华预防医学会)、《让呼吸更畅快》(中华医学会)、《科学健身》(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心理健康与疾病》(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居民健康管理》(中国社区卫生协会)。
  “十一五”期间编写的“全民健康十万个为什么(第1辑)”一套4册图书荣获“2013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第六届北京市优秀科普作品奖zui佳奖1名”和“第三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科普图书类金奖”等多个奖项。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序言中给予了高度评价。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老百姓日常养生保健、防病治病这一主题列举了140余个问题,并逐一进行了详细解答,内容力求科学规范、通俗易懂。前三章重点介绍如何认识中成药、如何合理使用并妥善保存中成药。核心部分围绕中老年人常见疾病(如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老年痴呆、痛风、肿瘤等),介绍了中医对这些疾病的认识、如何辨证选择中成药进行疾病防治、在运用中成药防治疾病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知识。最后针对百姓常常遇到且独具中医药特色的问题(如上火喝泻火药的使用、补药和膏方的使用等)进行了解读,旨在纠正社会上流传的一些错误认识,培养百姓正确选择中成药的理念,以充分发挥中成药防治疾病的作用。

作者简介

  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呼吸内科专家。

  中国科协科普部,中国科协书记处领导下的职能部门。根据推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下简称《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需要,科学技术普及部承担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职责,同时履行《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简称科学素质办)的职责,负责推动《全民科学素质纲要》组织实施工作,承担农民科学素质行动、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科普基础设施工程、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科普人才建设工程的牵头任务,协调、推动相关事业单位、全国学会落实完成中国科协承担《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任务。

  中华中医药学会,是我国成立zui早、规模zui大的中医药学术团体。中华中医药学会接受业务主管部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登记管理机关民政部的业务指导与监督管理。学会办事机构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事业单位。
  中华中医药学会:是全国中医药科学技术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及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预防、康复、保健、生产、经营等单位自愿结成并依法登记成立的全国性、学术性、非营利性法人社会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中医药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纽带,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是发展我国中医药科技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

目录

第一章 中成药应用概述
什么是中成药?……………………………………………………… 3
“对症用药”和“对证用药”有什么区别?……………………… 4
如何阅读药品说明书?……………………………………………… 5
“慎用”“忌用”“禁用”有什么区别?………………………… 6
老年人如何合理选择中成药?……………………………………… 7
如何正确使用中成药?……………………………………………… 9
哪些药应该饭后服?哪些药应该饭前服?………………………… 10
吃中成药时需要忌口吗?…………………………………………… 12
吃中药会不会过敏?………………………………………………… 13
中药和西药同时服用需要注意些什么?…………………………… 14
老年人在使用中成药时应特别注意些什么?……………………… 15
漏服药物怎么办?…………………………………………………… 17
觉得“药劲儿”不够可以自己加量吗?…………………………… 19
含有马钱子的中成药能吃吗?……………………………………… 20
长期服用含麻黄碱的中成药会成瘾吗?…………………………… 21
保存中成药有什么讲究?…………………………………………… 23
如何正确处理过期药品?…………………………………………… 24
第二章 感冒、咳喘的防治
感冒发烧一定要用抗生素治疗吗?………………………………… 27
为什么慢性腹泻患者感冒时要慎用清热解毒药?………………… 28
为什么预防感冒要重视平时的调养?……………………………… 28
如何用药预防支气管哮喘反复发作?……………………………… 29
如何根据痰色指导用药?…………………………………………… 30
为什么慢性咳喘常用调养脾肾的中药?…………………………… 31
中成药有毒副作用和耐药性吗?…………………………………… 32
慢性咳喘为什么要“冬病夏治”?………………………………… 33
膏方适用于哪些慢性咳喘患者?…………………………………… 34
第三章 便秘、胃炎的防治
中医说的脾、胃、肠与西医说的消化系统是一回事吗?………… 37
中医常说的脾到底是什么?………………………………………… 38
为什么老年人容易出现便秘?……………………………………… 38
老年便秘一般分哪几种类型?……………………………………… 40
中医治疗老年便秘有什么优势?…………………………………… 41
哪些情况下需要服用通便药?……………………………………… 42
治疗老年便秘的常用中成药有哪些?……………………………… 43
有通便作用的水果、蔬菜有哪些?………………………………… 44
如何预防慢性胃肠病反复发作?…………………………………… 45
慢性胃炎患者如何饮食?…………………………………………… 47
为什么生气后容易胃不舒服?……………………………………… 48
“趁热吃”真的好吗?……………………………………………… 49
哪些人不宜喝牛奶?………………………………………………… 50
气候变化对胃肠病患者有哪些影响?……………………………… 51
按揉足三里穴可以健脾胃吗?……………………………………… 52
治疗脾胃病的常用中成药有哪些?服用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53
第四章 冠心病的防治
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历史有多久?………………………………… 57
中医认为冠心病的诱发因素有哪些?……………………………… 58
中医可以治疗冠心病吗?…………………………………………… 59
冠心病的中医分型有哪些?………………………………………… 60
治疗冠心病常用的中成药有哪些?………………………………… 61
冠心苏合丸能否长期服用?………………………………………… 62
速效救心丸应该怎么吃?…………………………………………… 63
适合冠心病患者的食疗方有哪些?………………………………… 64
输液通血管有用吗?………………………………………………… 65
第五章 糖尿病的防治
什么是糖尿病?……………………………………………………… 69
糖尿病有哪些症状?………………………………………………… 70
糖尿病有哪些预警信号?…………………………………………… 70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71
糖尿病有哪几种类型?……………………………………………… 72
哪些人是患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73
血糖来自哪里又去向何处?………………………………………… 74
为什么说自我管理是糖尿病治疗的中心环节?…………………… 75
糖尿病患者在饮食方面需要注意什么?…………………………… 76
糖尿病患者常见的饮食误区有哪些?……………………………… 77
糖尿病患者如何运动?……………………………………………… 79
糖尿病患者如何做到合理用药?…………………………………… 80
血糖控制得越低越好吗?…………………………………………… 82
中医是如何认识糖尿病的?………………………………………… 83
中医治疗糖尿病有哪些优势?……………………………………… 84
中药能根治糖尿病吗?……………………………………………… 85
糖尿病患者如何辨证选用中成药?………………………………… 86
第六章 高血压的防治
人老了都会得高血压吗?…………………………………………… 91
在家怎样监测血压?………………………………………………… 92
血压在一天之中是如何变化的?…………………………………… 93
气候变化与血压波动有什么关系?………………………………… 94
中医是如何认识高血压的?………………………………………… 95
哪些中成药可用于治疗高血压?…………………………………… 96
花花草草泡个茶,能否辅助降血压?……………………………… 96
高血压患者如何使用膏方?………………………………………… 98
第七章 高脂血症的防治
血脂检查报告怎么看?…………………………………………… 101
中医是如何认识高脂血症的?…………………………………… 102
中药在降脂方面有优势吗?……………………………………… 103
哪些药食对降脂有帮助?………………………………………… 104
常用降脂中成药有哪些?………………………………………… 104
老年人怎样预防高脂血症?……………………………………… 106
如何从饮食入手预防高脂血症?………………………………… 107
第八章 老年痴呆的防治
记忆力下降就是痴呆吗?………………………………………… 111
为什么老年人要做记忆体检?…………………………………… 112
老年痴呆会遗传吗?……………………………………………… 113
怎样辨别抑郁和老年痴呆?……………………………………… 114
中医如何看待老年痴呆?………………………………………… 116
中医在防治老年痴呆方面有哪些优势?………………………… 117
哪些食疗方对老年痴呆患者有好处?…………………………… 118
第九章 痛风的防治
什么是痛风?引起痛风的原因有哪些?………………………… 123
痛风与血尿酸升高的关系是怎样的?…………………………… 124
痛风的临床分期和症状是怎样的?……………………………… 124
痛风会伤肾吗?…………………………………………………… 126
如何早期发现痛风?……………………………………………… 127
痛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些什么?………………………… 127
中医是怎样认识痛风的?………………………………………… 128
中医治疗痛风有哪些优势?……………………………………… 129
中医治疗痛风有哪些方法?……………………………………… 130
治疗痛风的常用中成药有哪些?………………………………… 131
第十章 胃癌的防治
哪些人容易患胃癌?……………………………………………… 135
胃癌会转移或复发吗?…………………………………………… 136
中医能治胃癌吗?如何治?……………………………………… 138
胃癌的常见中医证型有哪些?…………………………………… 139
西黄丸能治胃癌吗?……………………………………………… 140
胃癌合并贫血者能服用益中生血胶囊吗?……………………… 141
第十一章 白血病的防治
白血病是怎么回事?……………………………………………… 145
中医能治疗白血病吗?…………………………………………… 146
白血病患者看中医需要带西医的诊疗资料吗?………………… 147
移植成功后是否需要继续中医治疗?…………………………… 148
白血病患者如何进补?…………………………………………… 149
得了白血病后一直情绪低落,中医有法治吗?………………… 150
附    清热泻火类及滋补类中成药的使用
上火到底是什么意思?…………………………………………… 155
哪些人容易上火?………………………………………………… 156
什么是虚火?……………………………………………………… 157
什么情况下不宜“祛火”?……………………………………… 158
中医如何治疗上火?……………………………………………… 159
老年人便秘一定是上火导致的吗?……………………………… 159
咽喉红肿就一定是上火吗?……………………………………… 160
多喝水可以泻火吗?……………………………………………… 161
老年人都该吃补药吗?…………………………………………… 162
为什么说冬季适合进补?………………………………………… 163
服用滋补类中成药的同时可以饮茶吗?………………………… 164
人参是万能补品吗?……………………………………………… 164
服用人参需要注意些什么?……………………………………… 165
西洋参是老少皆宜的补品吗?…………………………………… 166
如何正确认识冬虫夏草?………………………………………… 168
什么是膏方?……………………………………………………… 169
什么人适合服用膏方?…………………………………………… 169
什么人不适合服用膏方?………………………………………… 170
膏方如何保存?…………………………………………………… 170

精彩书摘

  ▲哪些药应该饭后服?哪些药应该饭前服?
  “如何确定一种药物是饭前服用还是饭后服用?”
  中成药的服用时间是根据不同的疾病和药性特点来确定的。具体可以根据下面的情况进行选择。
  ①病位在上,如头痛、目疾、咽喉病等,饭后服药更有利于药效的发挥。
  ②病位在中,如心肺、胸膈、胃脘病症(如胃痛、胃胀等),可在饭后15~30分钟内服药。
  ③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zui好在饭后服用,以降低药物对胃肠黏膜的刺激和损害。
  ④毒性较大的药物也应该在饭后服用,以免吸收过快导致毒副作用的产生。
  ⑤病位在下,如肾虚、腰痛、腹痛等,一般在饭前半小时至1小时之内服药,以使药性容易下达。治疗肠道疾病的药物也应在饭前服用,因为在空腹状态下药物更容易通过胃到达肠道,从而尽快地被吸收,发挥药效。
  ⑥滋补类中成药宜在饭前空腹服用,这样有利于药物的吸收,从而更好地发挥药效。
  ⑦安神镇静类药物宜在睡前15~30分钟内服用。
  ⑧驱虫药宜采用隔夜服用的方式,即睡前服用一次,第二天早晨空腹再服用一次,以便将虫杀死排出体外。
  ⑨急性重病应不拘时间尽快服药,必要时可频繁服药(每隔1~2小时服用一次)。慢性疾病则需按时服药。
  总之,中成药的服用时间应根据病情和药物的特点而定,以便更好地发挥药效,同时降低毒副作用。切忌随意调整服用时间或增减服药次数。
  ……

前言/序言

  中医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数千年来,中医药在保障中华民族的繁衍和人民群众的健康方面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中医治疗疾病,方法丰富,手段多样,诸如中药、针灸、推拿等等。中药的应用有单味药和复方之分,又有内服与外用之别。传统中药多为复方汤剂,目前,中成药越来越多地被人们关注和使用。
  中成药是传统中医药数千年来实践的总结和沉淀,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成药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按照一定配方,经制剂加工而成的具有不同剂型的中药制品。近年来,随着中药制药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大力扶持,我国的中成药事业逐步走向了现代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中成药以其良好的疗效、较低的毒副作用、方便服用等优点赢得了公众的认可,并被广泛使用。正确认识中成药,科学、合理地使用中成药,对保障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围绕中成药这一核心,对老百姓在日常养生保健、防病治病方面非常关心的130多个问题逐一进行了解答。本书内容力求科学规范、通俗易懂,其间穿插着相关知识的介绍,使本书更具知识性和可读性。第一章重点介绍了如何认识中成药、如何合理使用并妥善保存中成药。核心部分围绕中老年人常见疾病(如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老年痴呆、痛风、肿瘤等),介绍了中医对这些疾病的认识、如何辨证选用中成药进行疾病防治、在运用中成药防治疾病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zui后,我们针对百姓常常遇到的并且独具中医药特色的问题(如上火和泻火药的使用、补药和膏方的使用等)进行了解释,旨在纠正社会上流传的一些错误认识,培养百姓正确选择中成药的理念。


《全民健康十万个为什么(第二辑)——中医药与保健》:古老智慧,焕活现代身心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健康与养生早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而是触手可及的必备品。我们渴望深入了解身体的运作机制,掌握延缓衰老、预防疾病的秘诀,更希望寻找到一种能够与自然和谐共处、调和身心平衡的健康之道。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全民健康十万个为什么(第二辑)——中医药与保健》应运而生,它并非一本冰冷的技术手册,而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健康启蒙读物,它以最亲切、最实在的方式,带领读者走进博大精深的中医药世界,探索源远流长的中华养生智慧,点亮通往健康生活的每一盏明灯。 本书的“第二辑”定位,意味着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前一辑的坚实基础上,将目光聚焦于一个更为核心、更为贴近日常的健康领域——中医药与保健。不同于泛泛而谈的健康常识,本书深入挖掘了中医药理论的精髓,并将其与现代保健理念巧妙融合,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套系统、科学、可操作的健康指南。它所要解决的,不仅仅是“是什么”的问题,更是“为什么”以及“怎么做”的问题,力求让每一位读者都能成为自己健康的“明白人”。 穿透迷雾,认识中医药的真实面貌 提起中医药,人们的脑海中或许会浮现出古老的药方、神秘的疗法,甚至是似是而非的传说。本书的首要目标,便是要拨开这些笼罩在中医药之上的迷雾,展现其真实而科学的面貌。《全民健康十万个为什么(第二辑)——中医药与保健》将从最基础的概念入手,例如: 阴阳五行与脏腑经络: 我们将不再仅仅将这些概念视为古代的哲学思辨,而是深入解析它们如何构成中医药认识人体的基本框架。阴阳如何体现身体的动态平衡?五行又如何与人体的不同脏腑、情感、季节相互关联?经络又是怎样构成人体信息传递的“高速公路”?本书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生动形象的比喻,让读者理解这些看似抽象的理论在解释身体健康与疾病发生中的实际应用。 “望闻问切”的科学性: 传统的“望闻问切”四诊法,在中医药诊断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书将详细阐述每一种诊法所包含的科学依据和信息维度。如何通过观察面色、舌苔来判断身体状况?不同声音、呼吸的细微变化又暗藏着怎样的健康信号?通过详细的提问,又如何层层剥茧,探寻病根?我们将揭示这些看似经验化的诊断方法背后,所蕴含的敏锐观察力和系统性思维。 中药的“君臣佐使”: 一味看似简单的中药,在配伍成方时,往往遵循着精妙的“君臣佐使”原则。本书将解释这一原则的含义,以及它如何在方剂中发挥协同作用,达到增效减毒、调整药性的目的。我们会选取一些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中药,分析它们各自的药性、归经,以及在不同配伍中的作用,让读者了解中药的“个性”与“团队协作”。 “治未病”的智慧: “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下工治已病”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论述。本书将深入探讨“治未病”的核心理念,包括疾病的萌芽状态、如何通过早期干预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这与现代医学的预防医学理念不谋而合,但中医药提供了更为多元化的视角和方法。 精选保健方案,应对现代健康挑战 在认识了中医药的理论基础后,本书将重点聚焦于如何将这些古老智慧应用于现代保健实践,以应对现代人普遍面临的健康挑战: 四季养生与时令保健: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医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应顺应四时变化。本书将详细解析不同季节的生理特点,以及相应的饮食、起居、运动、情志调养方法。例如,如何在春季“发陈”,如何安度夏季的“暑热”,如何在秋季“润燥”,又如何在冬季“闭藏”,从而达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目的。 体质辨识与个性化调理: 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体质。《全民健康十万个为什么(第二辑)——中医药与保健》将引导读者认识中医的九种体质类型(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并分析每种体质的特点、易患疾病以及相应的调养方法。通过了解自己的体质,读者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调整饮食,选择适合的运动,以及进行日常保健。 食疗的科学与应用: 食疗是中医药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药食同源”。本书将深入讲解不同食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并结合现代营养学知识,提供具体、实用的食疗方和食谱。例如,针对不同季节、不同体质、不同亚健康状态(如失眠、消化不良、易疲劳等),推荐适合的食材和烹饪方法,让读者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滋养身体。 穴位保健与按摩疗法: 经络穴位是中医药针灸推拿的核心。本书将介绍人体重要的保健穴位,详细讲解其位置、按摩方法、主治病症以及适宜人群。通过简单的穴位按摩,读者可以自行调理身体,缓解疼痛,改善不适,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效果。例如,涌泉穴如何强肾,足三里如何健脾胃,合谷穴如何缓解头痛等,都将得到详尽的阐述。 情志养生与心理调适: 中医认为“七情致病”,情志的异常波动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因素。本书将探讨中医的情志养生观,分析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对人体的影响,并提供相应的调适方法,如音乐疗法、冥想、情绪疏导等,帮助读者保持平和的心态,达到身心和谐。 常见病的预防与辅助调理: 针对现代人普遍关注的疾病,如感冒、咳嗽、消化系统问题、睡眠障碍、颈肩腰腿痛等,本书将从中医药的角度,提供详细的病因分析、预防方法和辅助调理建议。这并非取代正规医疗,而是在日常保健层面,为读者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补充方案。 打破壁垒,构建现代健康生活观 《全民健康十万个为什么(第二辑)——中医药与保健》的出版,不仅仅是为了普及中医药知识,更是为了在现代社会中,重新构建一种更加全面、更加智慧的健康生活观。它鼓励读者: 主动参与健康管理: 摆脱被动接受医疗的模式,将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通过学习和实践,成为自己健康的“首席执行官”。 尊重身体的内在智慧: 认识到身体拥有自我修复和调节的能力,学会倾听身体发出的信号,并运用恰当的方法去回应。 融合传统与现代: 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智慧,与现代科学的健康理念相结合,取长补短,创造出最适合自身的健康模式。 追求整体和谐: 不仅仅关注身体的局部健康,更注重身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实现真正的“整体健康”。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平实、生动、易懂,避免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并通过大量的案例、图示和生活化的场景,将复杂的理论和方法变得触手可及。我们相信,通过阅读《全民健康十万个为什么(第二辑)——中医药与保健》,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汲取有益的健康养分,打开通往更健康、更充实生活的大门。它将是您家中必备的健康宝典,也是您探索生命奥秘的贴心向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挺宏大,但实际读起来,却充满了生活气息。作者在论述中医药的博大精深时,并没有使用过于学术化的语言,而是大量地引用了生活中常见的中药材,比如枸杞、菊花、生姜等等,然后深入浅出地讲解它们的药理作用以及在日常保健中的应用。这让我感到非常亲切,也更容易将书本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行动。比如,我一直觉得喝菊花茶只是清热解暑,看完这本书才知道,原来不同品种的菊花,甚至不同的炮制方法,都有不同的功效,而书中就针对不同的身体状况给出了具体的建议。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介绍了一些简单易行的中医药养生方法,比如食疗、药膳,甚至是一些简易的推拿按摩手法。我尝试了书里介绍的几款针对“脾胃虚弱”的食疗方,坚持了一段时间后,确实感觉身体的消化吸收能力有所改善,这让我对中医的疗效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医邻居,毫无保留地分享着她的养生智慧,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可以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健康大门。我一直以为保健养生就是多吃点保健品,多运动运动,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中医的养生之道,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系统。它不仅仅是关注身体的疾病,更关注身体的整体平衡,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书中关于“时令养生”的论述,让我对“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学会了如何在不同的季节,根据身体的需要来调整作息和饮食。此外,书中对于如何通过“食补”来改善身体状况,也有非常详细的介绍,比如针对女性的补血养颜,针对男性的固本培元等等,都给出了具体的食谱和方法。我最欣赏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把中医药神化,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这些古老的智慧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让我们能够轻松地实践,并从中获益。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如何更好地照顾自己和家人,有了更清晰的方向和更科学的方法。

评分

《全民健康十万个为什么(第二辑) 中医药与保健》这本书,我最近才终于拜读完毕。说实话,在拿起这本书之前,我对中医药的了解仅停留在一些老一辈口中的“偏方”和“草药”的模糊概念上。但这本书,真的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以一种极其易懂、甚至可以说是亲切的方式,将那些原本高深莫测的中医药理论,抽丝剥茧般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我尤其喜欢它那种“十万个为什么”的提问式结构,就好像作者本人就站在我身边,耐心地解答我心中那些关于养生、关于身体各种小毛病,甚至是关于情绪调理的种种疑问。比如,我一直不太理解为什么中医讲究“辨证论治”,这本书里就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比如同样是感冒,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的治疗方法为何天差地别,这让我瞬间明白了中医的精妙之处。书中对于各种常见病症的预防和调理方法,也都有详细的介绍,而且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建议,而是落到实处的具体操作,比如如何根据季节变化来调整饮食,如何通过穴位按摩来缓解疲劳等等。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身体的关注度提升了一个档次,也更有信心去主动管理自己的健康了。

评分

我是一个对健康话题很感兴趣的人,但市面上关于健康的图书太多了,很多都充斥着各种“专家”的观点,让人眼花缭乱,甚至有些相互矛盾。这次读了《全民健康十万个为什么(第二辑) 中医药与保健》,算是找到了一个让我觉得踏实、靠谱的“知识源泉”。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为什么”模式,它不像其他书那样给你一堆结论,而是引导你去思考,去探究背后的原因。比如,书中对“湿气”的解释就非常到位,它不像很多网络文章那样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吃不对”,而是从多个角度,包括环境、生活习惯、身体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多方面的调理建议。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鲜明,不故弄玄虚,也不刻意卖弄,就是那种非常真诚地想把知识传达给你的感觉。我发现,很多我们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习惯,在中医看来,都可能对身体产生重要的影响,这本书让我对这些潜在的“健康杀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坦白说,我之前对中医药的印象,更多的是一种“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总觉得有些神秘,又有些遥不可及。但《全民健康十万个为什么(第二辑) 中医药与保健》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这种固有观念。它以一种非常现代、非常科学的方式,来解读中医的理念和方法。书中的很多内容,都是在解释“为什么”——为什么中医讲究“天人合一”,为什么中医要关注“情志”对健康的影响,为什么中医的很多方剂都包含多种药物而不是单一成分。这些“为什么”的解答,都建立在严谨的论证和大量的实例之上,让我能够从根本上理解中医药的独特魅力。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体质”的论述印象深刻,它详细讲解了不同的体质类型,以及如何根据自己的体质来选择合适的养生方法。这让我意识到,养生并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需要因人而异的。这本书让我不再是对中医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是真正地理解了它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