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适合家庭自我保健爱好者、保健服务行业从业者、中医初学者阅读,也可作为基层医务工作者等的参考。 足部按摩是我国传统疗法的精华,安全可靠,无任何不良反应,而且方法简单,经济有效,适合任何人群操作,可以治病防病、强身健体。《图解足部按摩疗法》用通俗的文字和简明的手绘图,讲解了中医中极为重要的经络穴位防病治病保健原理。
《图解足部按摩疗法》将主要穴位和主要操作方法以图解的方式标注出来,方法简便易行,操作性非常强,读者只要按照书中的方法和操作步骤,就能进行实践,做到“一看就会,会了就能用”。
内容简介
本书从实用的角度出发,为了方便读者学习与使用,对足部按摩的取穴和按摩方法做了详细的阐述,并将穴位和操作方法以图解的方式标注出来,方法简便易行,操作性强,读者只要按照书中的方法和操作步骤,就能进行实践,做到“一看就会,会了就能用”。
本书适合家庭自我保健爱好者、保健服务行业从业者、中医初学者阅读,也可作为基层医务工作者等的参考。
作者简介
李戈,大连市中医医院,硕士生导师,毕业于长春中医药大学,就职于大连市中医医院,从事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20年,辽宁省中医肿瘤重点专科的学术带头人。先后主持或参与研究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十五”攻关等课题。2007年获得1项大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获得1项大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4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学术著作奖(副主编)。1997-1998年度被大连市卫生局、团市委评为“大连市青年岗位能手”,1999-2000年度被卫生部、团中央评为“全国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出版主编及参编专著8部。承担中医肿瘤硕士研究生导师工作,在国家、省、市多个学术团体任职。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足部按摩基础知识
第一节 认识足部按摩
一、关于足部按摩的基本概念 /2
二、足部按摩对人体的益处 /2
三、足部的基本结构 /4
四、足部与全身的密切关系 /5
第二节 足部按摩手法及姿势
一、常用足部按摩手法 /6
二、足部反射区按摩手法 /11
三、足部按摩姿势 /14
第三节 足部按摩相关事项
一、看足识健康 /16
二、足部按摩注意事项 /18
三、足部按摩前的准备工作 /19
四、足部按摩适应证与禁忌证 /21
五、足部按摩遵循的原则 /22
六、足部按摩的正常反应与异常反应 /23
七、足部按摩后的护理与养护 /25
第二章 足部按摩常用穴位及反射区
第一节 足部穴位
一、足阳明胃经穴 /27
二、足少阳胆经穴 /28
三、足太阳膀胱经穴 /29
四、足厥阴肝经穴 /31
五、足太阴脾经穴 /32
六、足少阴肾经穴 /33
第二节 足部反射区
一、足部反射区的定义 /35
二、足部反射区分布特点 /36
三、按摩足部反射区的作用 /37
四、足背部常用反射区 /37
五、足底部常用反射区 /40
六、足内外侧常用反射区 /55
第三章 足部按摩对症诊疗法
第一节 呼吸系统疾病的足部按摩疗法
一、哮喘 /64
二、慢性支气管炎 /65
三、肺炎 /67
四、肺结核 /69
五、肺癌 /70
第二节 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足部按摩疗法
一、冠心病 /71
二、肺心病 /73
三、高血压 /75
四、低血压 /76
五、高脂血症 /78
六、心脏病 /79
七、心悸 /81
八、心绞痛 /83
九、中风后遗症 /84
十、动脉硬化 /86
第三节 消化系统疾病的足部按摩疗法
一、吐酸 /87
二、呃逆 /89
三、呕吐 /90
四、腹泻 /91
五、便秘 /92
六、消化不良 /93
七、慢性胃炎 /94
八、慢性肠炎 /96
九、胃脘痛 /98
十、胃下垂 /99
第四节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足部按摩疗法
一、尿失禁 /100
二、泌尿系统感染 /102
三、慢性肾炎 /103
四、前列腺炎 /105
五、糖尿病 /106
六、阳痿 /107
七、遗精 /109
八、男性不育 /111
第五节 神经系统疾病的足部按摩疗法
一、三叉神经痛 /112
二、面瘫 /113
三、癫痫 /115
四、神经衰弱 /116
五、失眠 /118
六、睡眠障碍 /119
第六节 妇产科疾病的足部按摩疗法
一、痛经 /121
二、闭经 /123
三、月经不调 /124
四、白带异常 /126
五、乳腺增生 /128
六、经行头痛 /129
七、经行乳胀 /130
八、经前紧张征 /131
九、更年期综合征 /133
十、胎位不正 /134
十一、妊娠呕吐 /135
十二、产后腹痛 /137
十三、盆腔炎 /139
十四、不孕症 /140
第七节 五官科疾病的足部按摩疗法
一、耳鸣 /142
二、鼻炎 /144
三、中耳炎 /145
四、近视 /147
五、视疲劳 /148
六、牙痛 /150
七、慢性咽炎 /151
八、扁桃体炎 /152
九、睑腺炎 /153
第八节 外科疾病的足部按摩疗法
一、阑尾炎 /155
二、胆囊炎 /156
三、胆结石 /157
四、痔疮 /159
五、颈椎病 /160
六、腰痛 /162
七、足跟痛 /163
八、急性腰扭伤 /164
九、关节疼痛 /166
十、坐骨神经痛 /168
十一、骨质疏松 /169
十二、肩周炎 /171
十三、颈部不适 /172
十四、脱发、白发 /174
十五、落枕 /176
第九节 内科疾病的足部按摩疗法
一、感冒 /177
二、咳嗽 /179
三、头痛 /180
四、中暑 /182
五、眩晕 /183
六、贫血 /184
七、盗汗 /186
八、肥胖症 /187
九、食欲缺乏 /188
十、记忆力衰退 /190
十一、晕车晕船 /192
十二、急性酒精中毒 /194
第十节 皮肤科疾病的足部按摩疗法
一、丹毒 /195
二、湿疹 /196
三、神经性皮炎 /198
四、手足癣 /199
五、牛皮癣 /201
六、冻疮 /202
第四章 美容养生足部按摩疗法
第一节 美容及健美足部按摩疗法
一、祛青春痘 /206
二、祛黄褐斑 /207
三、祛酒糟鼻 /208
四、延缓衰老 /209
五、瘦身健美 /210
六、改善皮肤 /211
七、祛黑头 /212
八、嫩唇护唇 /213
第二节 日常养生足部按摩疗法
一、消除疲劳 /214
二、缓解压力 /214
三、提神醒脑 /216
四、安神催眠 /217
五、调理脾胃 /219
六、养肾延年 /220
第三节 其他足部按摩疗法
一、头部保健 /220
二、眼部保健 /221
三、耳部保健 /222
四、鼻部保健 /223
参考文献 /224
前言/序言
当今社会,人们共同关注的话题之一就是健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提高生存质量的方法,人们对保健知识的渴求越来越强烈,特别是非药物保健方法,诸如刮痧、拔罐、按摩等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因为自然的方法,能够激发人体的抗病修复潜能,但大多数读者不知如何操作。我们按照这个思路,将中国国粹——传统医学中的“中医外治疗法”部分进行整理归纳,以“用图说话”的方式,通过大量的图示配以文字说明逐步介绍传统疗法操作,此种方法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内容通俗易懂,科学实用,方法简便易行,操作性非常强,读者只要按照书中的方法和操作步骤,就能进行实践,做到“一看就会,会了就能用”。
足部作为人类的行走运动器官,无时无刻不在陪伴着人们的生命活动,因此很多人将足部比作人的“第二心脏”。同时,我们的双足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人们不断的活动中,足部很容易产生疲劳感,久而久之就会给人们的健康造成威胁。
足部按摩是我国传统疗法的精华,安全可靠,无任何不良反应,而且方法简单,经济有效,适合任何人群、家庭操作,不仅可以治病防病、强身健体,而且不需要多少费用就可以祛除疾病。足部按摩已广泛走进家庭,受到无数人士的青睐。足部按摩虽然方法简单,却与其他保健方法一样,如果没有专业性的指导,很容易出现偏差,因此学习和掌握足部按摩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由于笔者的学识和经验所限,虽尽心尽力,但仍难免存在疏漏或未尽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6年10月
图解中医外治疗法系列——图解足部按摩疗法 内容简介 本书系“图解中医外治疗法系列”中的重要一环,专注于系统、详尽地阐释中医足部按摩疗法的理论精髓与实践应用。全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力求将博大精深的中医足部按摩技术,以最直观、最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本书不仅适合中医爱好者、按摩从业者,也同样适用于希望通过自我保健来改善健康的广大读者。 一、 足部按摩疗法的中医理论基础 在深入讲解按摩手法之前,本书首先为读者建立起坚实的理论根基。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中医整体观与经络学说在足部的体现: 详细介绍中医“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以及经络学说如何贯通人体气血、脏腑。特别强调足部作为人体“第二心脏”的重要性,以及其与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密切联系。我们将通过精美的经络穴位图,清晰展示足部十二条经络的循行路线,以及关键穴位的分布特点。 2. 足部反射区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介绍足部反射区理论在中医学中的历史渊源,以及其在中医整体观念下的独特理解。我们将详细解析足部反射区的概念,即足部特定区域对应着人体的特定器官、组织或生理功能。通过生动的示意图,将足部足弓、脚趾、脚跟等区域与头部、颈部、胸部、腹部、盆腔以及四肢等身体部位一一对应,使读者能够直观理解“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原理。 3. 气血运行与病理机制的关联: 阐述中医关于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物质基础的观点,以及气血运行不畅如何导致疾病的发生。重点讲解足部经络淤滞、反射区失衡与体内脏腑功能紊乱之间的病理传导机制。通过对常见病症的分析,说明为何通过足部按摩能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从而达到治病保健的目的。 4. 阴阳五行学说与足部按摩的配伍: 讲解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标志,以及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如何与人体的脏腑、情志、季节等相对应。本书将引导读者理解,足部按摩并非简单的手法刺激,而是要结合阴阳五行的理论,针对不同体质、不同病症,选择相应的穴位和手法,达到补益、泻火、调和等多种治疗目的。 二、 足部按摩的临床实践指南 理论先行,实践为重。本书将以大量高清、规范的图片和示意图,引导读者掌握足部按摩的实际操作技巧。 1. 足部按摩前的准备工作: 按摩环境的布置: 强调选择安静、舒适、温暖的环境,为按摩提供良好的基础。 按摩工具的选择与使用: 详细介绍常用的按摩工具,如按摩油、按摩膏、按摩球、刮痧板等,并讲解其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个人卫生与禁忌症: 强调按摩前后的清洁卫生,以及告知读者哪些人群不适合进行足部按摩,例如有严重皮肤病、出血倾向、急性传染病、孕妇(特定穴位)等,确保按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常用足部按摩手法详解: 基础手法: 详细讲解揉、按、捏、推、摩、点、拍、击等八种基础按摩手法,并配以真人示范图,力求动作规范,力道适中。每种手法都将说明其作用机理和适用范围。 特定手法: 针对足部反射区和穴位,介绍更精细化的手法,如指尖点按、拇指指腹推揉、掌根揉摩、叩击等,并提示操作时的力度、频率和方向。 3. 足部重要反射区与穴位的详细讲解: 全足反射区图谱: 提供高清、精准的足部反射区分布图,将足部划分为头、颈、胸、腹、盆腔、脊柱、四肢等区域,清晰标示各个反射区对应的身体部位。 重点反射区与相关病症的对应关系: 针对常见的健康问题,例如头痛、失眠、消化不良、颈肩痛、腰腿痛、月经不调等,详细列出对应的足部反射区,并说明按摩该反射区的具体手法和注意事项。 常用足部穴位及其功效: 选取足部重要的经络穴位,如太冲、涌泉、足三里、三阴交、昆仑、丘墟等,详细介绍其定位方法、按摩手法、主治病症以及配穴建议。例如,针对失眠,会重点介绍太冲穴、涌泉穴的按摩方法及其疏肝解郁、安神定志的功效。 4. 常见病症的足部按摩疗法: 针对不同病症的按摩方案设计: 本部分是本书的重点和亮点。我们将针对以下常见病症,提供详细的足部按摩疗法方案: 头部疾病: 如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等,指导读者按摩头部反射区、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等。 消化系统疾病: 如胃痛、腹胀、便秘、腹泻等,指导读者按摩胃、肠、脾、胰等反射区,以及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等。 呼吸系统疾病: 如感冒、咳嗽、鼻炎等,指导读者按摩肺、支气管、鼻、喉等反射区,以及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等。 妇科常见病: 如月经不调、痛经、更年期综合征等,指导读者按摩生殖系统反射区、三阴交穴等。 泌尿系统疾病: 如尿频、尿急、肾虚等,指导读者按摩肾、输尿管、膀胱等反射区,以及足少阴肾经等。 颈肩腰腿痛: 指导读者按摩脊柱反射区、颈部反射区、腰部反射区、腿部反射区等,以及相关经络穴位。 按摩疗程与注意事项: 针对每种病症,提供建议的按摩频率、时长以及在按摩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如力度轻重、按摩方向、是否需要配合其他疗法等。 三、 足部按摩的保健与养生应用 足部按摩不仅是治疗疾病的手段,更是日常保健、延缓衰老的有效途径。 1. 日常足部保健按摩: 介绍一套简便易行的日常足部保健按摩方法,帮助读者在忙碌的生活中,通过每日几分钟的足部按摩,达到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免疫力的目的。 2. 不同人群的足部按摩调理: 儿童足部按摩: 介绍适合儿童的足部按摩手法,如推拿、捏脊等,用于增强儿童体质,预防疾病。 老年人足部按摩: 针对老年人常见的身体不适,如关节疼痛、腿脚不灵便、消化不良等,提供适宜的足部按摩方案,以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特定职业人群的足部按摩: 例如,针对长时间站立或行走的人群,提供缓解足部疲劳、改善血液循环的按摩方法;针对长时间伏案工作的人群,提供改善腰颈酸痛的按摩方法。 3. 足部按摩与情志养生: 阐述中医“情志致病”的观点,以及足部按摩如何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来调节情绪,缓解压力,达到身心和谐。 4. 足部按摩与季节养生: 结合中医四季养生的理念,指导读者在不同季节,针对身体易出现的健康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足部按摩调理。例如,在冬季,注重温补肾阳;在夏季,注重清热解暑。 四、 图解优势与读者互动 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图解”的教学方式。 高清实拍与精美线条图结合: 每一步按摩手法,每个穴位、反射区的定位,都配以高清的实拍照片和规范的线条示意图,力求准确无误,让读者能够轻松模仿。 流程化教学: 针对不同的病症和保健需求,提供清晰的按摩流程图,让读者按照步骤进行操作,避免遗漏。 “常见问题解答”板块: 针对读者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疑问,提供专业的解答,帮助读者克服困难,更好地掌握足部按摩疗法。 本书旨在成为您案头必备的足部按摩指导手册,帮助您开启一段健康、和谐的养生之旅。通过学习和实践本书内容,您将深刻体会到中医足部按摩疗法的神奇效果,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自我保健方法,从而提升生活品质,拥抱健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