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方剂是中医学体系中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临床防病治病的重要工具。通过研习古今名方,可以领悟前贤的组方要义与应用之妙。《每天学点中医丛书:每天学点实用方剂》分为方剂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名家医方与应用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方剂的起源与发展,方剂在中医治疗学上的地位、特色和优势,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剂组方原则与变化应用模式,以及剂型、煎服法等内容。第二部分为名家医方与应用,分解表、泻下、和解、清热、温里、补益、活血祛瘀等讲述,其中穿插典型案例、医林典故。《每天学点中医丛书:每天学点实用方剂》参阅历代有关论著和相关资料,结合临床实际编写而成,融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重点突出,切合实用,便于掌握。可以作为在校学生学习、医生临床处方以及广大中医爱好者闲来阅读的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周 方剂学基础知识
第1天 中医方剂多奇妙
第2天 方与治法应一致
第3天 方剂组成有规矩
第4天 方剂应用巧变化
第5天 剂型选择有玄机
第6天 汤剂煎法有讲究
第7天 方剂服用须得法
第8天 古今用药度量衡考证
第2周 解表剂(一)
第1天 解表方剂知多少
第2天 发汗峻剂——麻黄汤
第3天 众方之冠——桂枝汤
第4天 四时发散通剂
——九味羌活汤
第5天 治咳通剂——止嗽散
第6天 治寒饮喘咳名方
——小青龙汤
第7天 四时感寒轻证——香苏散
第3周 解表剂(二)
第1天 阴暑首方——香薷散
第2天 凉燥咳嗽——杏苏散
第3天 辛凉轻剂——桑菊饮
第4天 辛凉平剂——银翘散
第5天 辛凉宣泄平喘方
——麻杏甘石汤
第6天 逆流挽舟——败毒散
第7天 气虚感冒良方
——参苏散
第4周 泻下剂
第1天 里实积滞一泻了之
第2天 急下救阴方——承气汤
第3天 温里攻下方
——大黄附子汤
第4天 润肠缓下剂——麻子仁丸
第5天 益肾通便方——济川煎
第6天 速下逐水剂——十枣汤
第7天 亦攻亦补——黄龙汤
第5周 和解剂
第1天 和解之剂和其不和
第2天 少阳病主方——小柴胡汤
第3天 调和肝脾祖方——四逆散
第4天 舒郁调经名方——逍遥散
第5天 痛泻要方——白术芍药散
第6天 有病无病
——防风通圣散
第7天 调和脾胃方
——半夏泻心汤
第6周 温里剂
第1天 你了解温里剂吗
第2天 温中祛寒名方——理中丸
第3天 甘温除热祖方
——小建中汤
第4天 治胃寒呕逆方
——吴茱萸汤
第5天 回阳救逆剂——四逆汤
第6天 温经通脉方
——当归四逆汤
第7天 阴疽活命丹——阳和汤
第7周 清热剂
第1天 寒凉清泄疗热病
第3天 辛凉重剂——白虎汤_
第3天 透热转气方——清营汤
第4天 泻火妙方
——黄连解毒汤
第5天 凉肝猛将——龙胆泻肝汤
第6天 治牙痛效方
——清胃散、玉女煎
第7天 热病后调理方
——青蒿鳖甲汤
第8周 补益剂(一)
第9周 补益剂(二)
第10周 安神剂、开窍剂、固涩剂
第11周 理气剂、治风剂
第12周 活血祛瘀剂
第13周 祛湿剂、祛痰剂
第14周 消食剂、驱虫剂
精彩书摘
解表方剂知多少
中医学认为,肌表是人体抗御外邪的第一道屏障,口鼻内通于肺,肺外合皮毛而主表。所以外邪侵袭人体,首犯肌表肺卫,出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咳嗽、脉浮等表证。此时因病邪轻浅,应遵照《黄帝内经》“因其轻而扬之”,“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治疗原则,使邪气从肌表而出。如果不能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得法,外来邪气不能及时从外解散,势必要转而深入,变生其他的病证。因此,外感初期,及时地使用解表剂治疗,不仅使邪从外解,还能防止病邪传变入里,使疾病早期获愈。
解表剂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疏达腠理,透邪外出等作用,能够治疗表证,就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效应,使在表的外感邪气随汗出而解。
解表剂主要用于解除表证,但表证不能单纯地理解为通常所说的感冒,还包括麻疹、疮疡、痹证、水肿、疟疾、痢疾等初起兼有表证者。如麻疹主因时疫邪毒外发肌表所致,若肌表受邪,邪毒外发不畅,可致疹出不畅,甚至有内陷的可能,解表剂可发散外邪、疏畅肌表,可助疹毒由肌表向外透达;水肿初期兼有表证者,多与外邪犯表,肺失肃降,水道不利有关,解表剂能发散外邪而开玄府(即汗孔毛窍),宣通肺气而利水道,有助水液从汗液、尿液外排;肌表疮疡,初起多有发热恶寒等表证,其病机常涉及邪毒犯表,营卫壅滞,解表剂能发散外邪,宣通营卫,有助疮疡的消散;痹证是风寒湿邪侵袭人体导致的,风湿在表可出现头身肢体疼痛、沉重的症状,有“医圣”之称的东汉医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说:“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并进一步指出,发汗宜“微微似欲汗出者”,才能使“风湿俱去”。解表剂用于痹证初起,具有祛风散湿的功效;痢疾因外邪不解,内陷肠腑,或疟疾因外感时邪引发者,解表剂既可解除表邪,还可升散透发,可助里邪外达出表。
一、解表剂的分类
外感六淫之邪有寒热之异,人体有虚实之别,临床表证主要有表寒和表热以及虚人外感几种类型,分别治宜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及扶正解表。所以,解表剂一般可分为辛温解表剂、辛凉解表剂和扶正解表剂j类。
1.辛温解表剂
适用于由外感风寒引起的发热、恶风寒,头项强痛、肢体酸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等表证,常用辛温解表药如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紫苏叶、羌活等为主组成。风寒表证中,或邪犯肌表,肺失宣降;或风寒夹湿,经络阻滞,或肌表被郁,肺胃气滞;或阳盛之体,邪从热化;或素有寒饮,内外合邪而有各种伴随兼证。故本类方剂又常配伍宣肺止咳、除湿通络、理气行滞、清里热、温化痰饮等药味。代表方如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止嗽散、香苏散、杏苏散。
2.辛凉解表剂
适用于外感风热表证,简称表热证。表热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口渴咽痛,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等。临证常用辛凉解表药为主组方,如薄荷、银花、桑叶、菊花、牛蒡子、葛根等。外感表热证中,邪从口鼻侵入,直犯上焦,或咽喉不利,或肺失宣降;或上焦蕴热,热伤津液;间有疹毒外发,邪郁肌表,疹发不畅等证,所以本类方剂又常配伍解毒利咽、宣肺止咳、清热生津、解毒透疹等药味。代表方如桑菊饮、银翘散、麻杏甘石汤等。
3.扶正解表剂
适用于体质素虚又感外邪所致的表证。此时既要解表,又要考虑到正虚,因为此时汗源不充,如果只用解表药,正气无力辅助药力驱邪外出,所以有时单服解表药却无效。因此,虚人有表证,应当扶正解表,常用益气、助阳、滋阴、养血药与解表药配伍组成方剂。此类方剂配伍扶正药并非单纯为治虚而用补药,更不是使正虚得以恢复,而是为了扶助正气,以增强祛邪的能力,所以补益药的剂量应根据正虚的轻重程度来定,不能认为扶正之力越大就越好,特别是素体多痰湿者,尤其要注意,以防止扶正不成,反助病邪。这时应该做到解表不伤正,补益不恋邪。由于外邪有寒热之别,虚人常有兼夹病邪,如阳虚生内寒,气虚多痰湿,阴虚生内热,血虚多津少,应当细审病机,组方配伍中可酌情兼顾。代表方如败毒散等。
……
前言/序言
《中医精粹:实用方剂解析与应用》 引言 中华医学博大精深,历经数千年沉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与实践经验。在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中,方剂学无疑是其核心组成部分,它凝聚了历代医家对疾病的认知、对病机链条的把握,以及对药物组合的精妙运用。掌握实用方剂,不仅是理解中医理论的关键,更是指导临床实践、服务于民健康的基石。《中医精粹:实用方剂解析与应用》并非是一本简单的方剂汇编,而是致力于为广大中医爱好者、初学者以及希望深化方剂理解的临床工作者,提供一个系统、深入、易于理解的学习平台。本书力求剥离繁复的术语,深入浅出地阐释经典方剂的组方原理、配伍意义、功效主治,并结合现代临床实际,提供切实可行的应用指导,旨在让读者真正掌握实用方剂的精髓,感受中医的智慧与魅力。 第一章 理论基石:方剂学的基本概念与原则 方剂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疾病的辨证施治,并根据辨证结果,选用适宜的药物,按照一定的剂量,以特定的用法,组成方剂,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学科。本书将首先带领读者回顾和梳理方剂学的基本理论,包括: 方剂的定义与构成: 深入解析方剂的组成要素,即君、臣、佐、使。君药是方剂中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如同军队的主将;臣药辅佐君药,增强疗效或针对兼证;佐药协助君臣,用于去除邪气、扶正气或反佐;使药引导诸药直达病所,或协调诸药作用。通过生动的比喻,让读者深刻理解药物在方剂中的角色分工与配合。 组方原则: 学习方剂组方时遵循的“十八反”、“十九畏”等禁忌,以及“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原则。这些原则是中医用药安全与有效的保障,是临床实践中不可逾越的雷区。 配伍原则: 探讨方剂中药物的配伍形式,如君臣佐使、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等。理解这些配伍关系,方能知晓药物之间如何相互协同、相互制约,从而发挥出最优化的疗效。 方剂的分类: 介绍方剂的多种分类方法,如按功效分类(如解表剂、理气剂、补益剂等)、按病证分类(如伤寒方、温病方等)、按组成药物分类(如四君子汤类、桂枝汤类等)。掌握这些分类,有助于读者建立起方剂学的宏观认知框架。 第二章 经典方剂的深度解析 本书的核心内容在于对一系列具有代表性、临床应用广泛的经典方剂进行深入的解析。我们并非简单罗列方剂名称和组成,而是力求从“病机-证候-方剂-药物”的逻辑链条出发,层层剖析,使读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解表剂: 桂枝汤:作为《伤寒论》的首方,桂枝汤是调和营卫、解肌发表的经典方剂。我们将详细分析其组成(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辨析其“太阳中风”证的病机,解读营卫不和、外邪侵袭的机理,以及君臣佐使的配伍妙用,并探讨其在现代临床中治疗感冒、落枕等病症的应用。 麻黄汤:与桂枝汤形成鲜明对比,麻黄汤是治疗“太阳伤寒”证的代表方。我们将深入讲解其“证阳气内郁,不得越升”的病机,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的配伍如何宣肺平喘、散寒解表,并结合现代案例,阐述其在治疗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的参考价值。 银翘散:温病初起,邪在卫分,热邪较盛的治疗常用方。本书将解析银翘散的组成(金银花、连翘、薄荷、豆豉、牛蒡子、荆芥、防风、桔梗、甘草、淡豆豉),分析其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并探讨其在流感、咽炎等现代常见疾病中的应用。 理气剂: 逍遥散:治疗“肝郁脾虚”证的代表方,本书将详细解析其组方(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薄荷、生姜、甘草)如何疏肝解郁、健脾养血,深入探讨肝脾不和的病机,并引申至现代女性常见的更年期综合征、痛经、乳腺增生等病症的治疗思路。 越鞠丸:专门针对“郁证”的方剂。我们将解析其“开郁散结”的功效,分析郁结之气的原因,以及鞠、香、芎、芷、栀、连等药物如何分别疏散六郁,并讨论其在治疗情志不畅、消化不良等方面的应用。 理血剂: 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经典方剂。本书将深入探讨“血瘀”的病机,分析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川牛膝、枳壳、桔梗、柴胡、甘草的配伍如何“活血、行血、破血”,并列举其在治疗胸痹、头痛、月经不调等与血瘀相关的病症中的临床实例。 补益剂: 四君子汤:补气健脾的代表方。我们将从“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论出发,解析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如何甘温益气、健脾渗湿,深入分析脾气虚弱的病理表现,并探讨其在治疗慢性胃炎、食欲不振、疲乏无力等病症中的广泛应用。 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的经典方剂。本书将详细解读其“滋阴补肾”的功效,分析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的配伍如何“三补三泻”,以及其在治疗肝肾阴虚引起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潮热盗汗等症的机理,并探讨其在现代亚健康人群的养生保健作用。 其他重要方剂: 此外,本书还将涵盖小柴胡汤、白虎汤、承气汤、生脉散、八珍汤、香砂六君子汤等一系列临床常用方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展现方剂学的博大精深。 第三章 方剂的现代应用与临床思维 理论学习离不开实践。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将经典方剂与现代临床实践紧密结合。 辨证施治的深化: 我们将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引导读者学习如何将方剂的组成、功效与具体的病症、患者表现进行精准的对应。强调“辨证”是“施治”的前提,只有准确辨证,才能灵活选用方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减化裁,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方剂的加减变化: 任何一个方剂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本书将详细讲解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经典方剂进行加减。例如,遇到兼有湿邪的患者,可以在解表剂中加入祛湿药物;遇到兼有痰饮的患者,可以在理气剂中加入化痰药物。通过这些加减的变化,让读者理解方剂的灵活性与个体化治疗的精髓。 中西医结合的思路: 在分析经典方剂的应用时,本书也会适时地提及现代医学的认识,探讨中西医结合在某些疾病治疗中的优势。这并非是为了否定中医的独立性,而是为了拓宽读者的思路,理解中医在整体观指导下,与其他医学体系的互补与融合。 养生保健的应用: 中医不仅关注疾病的治疗,更注重预防与养生。本书将针对一些具有补益作用的方剂,如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等,探讨其在日常养生保健中的应用,提供一些基于方剂理论的健康指导。 第四章 学习方剂学的实用方法与技巧 为了帮助读者更高效、更深入地学习方剂学,本书将提供一系列实用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记忆与理解并重: 强调死记硬背并非长久之计。我们将引导读者通过理解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以及方剂的组方原理,来加深记忆。 绘制思维导图: 建议读者利用思维导图等工具,将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病机等信息进行可视化呈现,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结合实际进行复习: 鼓励读者在阅读经典医案、参与临床实践(如有条件)时,有意识地去寻找与方剂对应的病症,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 建议初学者从最基础、最常用的方剂开始学习,逐步深入,不要急于求成。 结语 《中医精粹:实用方剂解析与应用》是一次对中医方剂学宝库的深度挖掘与系统梳理。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激发读者对中医方剂学的浓厚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起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最终能够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让中医智慧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健康之路。学习方剂,不仅是学习药物的组合,更是学习中医的思维方式,是感悟生命奥秘的钥匙,是济世救人的法宝。愿本书成为您中医学习道路上的一盏明灯,助您在探索中医世界的旅途中,不断前行,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