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社会心理学之旅
定价:88.0元
售价:51.92元,便宜36.08元,折扣59
作者:(美)罗伯特·莱文,陈浩莺,李奇琪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115376527
字数:396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社会心理学之旅》介绍了十三位杰出的社会心理学家的职业之路、影响他们职业发展的重大人物和事件、关键转折点、人生重大决策以及他们面临的挑战、挫折和机遇,几乎涵盖了社会心理学历史上所有的重要运动和关键人物。《社会心理学之旅》既反映了大师们的人生和学术之旅,也能给当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者和学生带来激励和灵感。本书语言精炼、文字鲜活,娓娓道来,饱含深情,可读性强。本书既可用作心理学专业学生的补充读物,也是普通读者深入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生动读本。
内容提要
是什么造就了一名成功的社会心理学家?存在一种专门适合该学科的人才类型吗?或者更多是由于机缘巧合、命中注定?抑或遇见了一位伯乐?回答这些问题,再也没有比阅读《社会心理学之旅》更好的途径了。在书中,罗伯特·西奥迪尼、埃德·迪纳、罗伯特·罗森塔尔、菲利普·津巴多、莫顿·多伊奇等社会心理学大师们通过回顾各自的职业生涯历程,使我们得以了解社会心理学学科发展历史中的重要运动与关键人物,以及对他们的人生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事件,关键的转折点和抉择,他们所面对的挑战、机遇和困惑,从而给即将和已经踏入社会心理学领域的学生以启发和帮助。
《社会心理学之旅》既是大师们的人生之旅,也是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学科之旅,语言文字饱含深情,生动活泼,故事有趣,可读性强。本书既是专业学习者的补充读物,也是爱好者深入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生动读本。
目录
作者介绍
罗伯特莱文(Robert Levine),美国加州大学弗雷斯诺分校心理学系教授,曾担任加州大学科学与数学学院的副院长。因为在教学、科研和写作上的突出表现获得诸多美国国内和国际大奖。他是APA的会员,曾担任美国西部心理学会的主席
文摘
在本书中,十三位杰出的社会心理学家回顾了他们的职业生涯。他们用人称讲述了自己亲历的历史,讲述对他们的职业生涯产生影响的重要事件,以及令他们的人生发生转折的人和地方,讲述他们获得的支持、走过的弯路、遇到的障碍和必须做出的重要决策。
是什么造就了一名成功的社会心理学家?存在一种专门适合该学科的社会心理学家类型(某种人格或特有的价值体系)吗?或者,更多是由于机缘巧合、命中注定?要么是遇见了一位伯乐?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有诀窍吗?假如要成为一名了不起的研究者呢?你能预见或解释为什么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走的是这条路,而另一个人选择的却是另外一条道路?为什么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为什么相同的决定对于不同的人会产生如此不同的影响?
要回答这些问题,再没有比社会心理学家更合适的人选了。毕竟,社会心理学就是通过各种情境来分析人的行为的一门学科。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确立基于如下理念:要解答涉及面如此之广同时又如此复杂的问题,采用交叉学科取向是十分必要的。我们这个学术机构是两门古老学科的混合体:人格心理学和社会学。前者主要研究个体私密的和内部机能;后者更强调研究人类社会群体。社会心理学家在竭尽全力想要跨越时空描绘出一个完整的动态全景。我们研究个体之间的付出和索取,研究影响我们行为的环境因素,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库尔特·勒温(KurtLewin)称之为“生活空间”(lifespace)。我们的核心期刊是《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JPSP)。
社会心理学家们习惯于研究个人化的事物。我们的实用课题有:自我、说服、助人与利他、暴力与攻击性、偏见,甚至还有喜欢与爱的动态过程。当社会心理学家研究环境中人的互动时,他们是在探索生命本身的活动。
从主题看,职业生涯研究十分适合社会心理学领域。然而,本书的内容与我们所熟悉的主流社会心理学家的成果大相径庭。尽管它们的内容很符合主流意识,但形式却完全不同。作为当今学术界的一分子,社会心理学被认为是具备严格实验性和方法学的学科之一。纵观市场上的社会心理学教材,你很难找到一本书,里面的理论、概念或注释是没有经过科学实验研究检验过的。我们的期刊几乎完全被实验研究和具有实验背景的理论所占据。
序言
本书收录了十三位杰出社会心理学家对自己职业生涯的回顾性文章。作者们描述了各自的职业发展,对他们产生深远影响的人和事,关键的转折点,重要的决策,经历过的挑战、机遇和挫折,以及他们一路走来所品尝到的酸甜苦辣和给予未来的社会心理学家的启示。这些文章汇集在一起,按时间顺序呈现了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我们也相信,它们将会对考虑踏入社会心理学领域的学生有所启发和帮助。
本书缘起自两次了不起的会议:1997 年和2006 年的优胜美地会议,两次会议均由位于弗雷斯诺的加州州立大学心理学系发起并主办。会议的举办地点都是在优胜美地国家公园旁边的一个田园般美丽的地方。会议的日程也一样:几位杰出的受邀嘉宾用一天半的时间作报告,同时,嘉宾和与会者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正式及非正式的交流。
次优胜美地会议,我们邀请了九位杰出的资深社会心理学家来回顾学科的发展历史,他们本身也是历史的创造者。[会后出版了《实验社会心理学百年回顾与反思》( Rodrigues & Levine, 1999)和一张会议录像光盘。] 第二次优胜美地会议于2006 年春天召开,这次会议更加重视人的因素。借此机会,我们要求嘉宾描述一下他们自己的职业生涯历程。一些参加过次会议的参与者参加了评议。
在第二次优胜美地会议上作报告的八位嘉宾所写的文章都收录在了本书中,他们是:罗伯特·西奥迪尼、爱德华·迪纳、艾丽斯·伊格利、阿罗尔多·罗德里格斯、罗伯特·罗森塔尔、谢利·泰勒、哈利·特里安迪斯和伯纳德·韦纳。另外五位是在次会议上发言的心理学家,他们是:莫顿·多伊奇、哈罗德·杰拉德、哈罗德·凯利、伯特伦·雷文和菲利普·津巴多。后面五篇文章中的某些内容早出现在次会议的文集中,但我们认为,它们更符合本书的主题。感谢Basic Books 出版公司的琼·米勒允许我们使用这些内容。哈罗德·凯利和哈罗德·杰拉德于2003 年初去世,我们对他们的文章做了些许修改,并分别得到了两位夫人多萝西·凯利和黛西·杰拉德的认可。
我们要感谢许多人给予我们的帮助。第二次优胜美地会议受到了以下二位的大力支持:负责学术事务的教务长和副主席杰罗尼玛·埃沙维里亚;加州州立大学科学与数学学院院长Kin Ping Wong。还要感谢谢里·奥斯本、克利斯蒂娜·蒂博多和利利安娜·奥西格拉的出色组织工作。加州州立大学的许多本科生和研究生为会议贡献了时间和精力。美国劳伦斯- 艾尔伯协会的编辑戴博拉·里格特和编辑助理丽贝卡·拉森沃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支持与帮助。后,我们还要向审阅稿件并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的匿名评审员表示由衷的感谢,正因为有了上述这些人的共同努力,这本书才得以与广大读者见面。
罗伯特·莱文
阿罗尔多·罗德里格斯
琳内特·泽莱兹尼
弗雷斯诺,加州
读完《社会心理学之旅》后,我感觉自己仿佛真的踏上了一场跨越人类内心深处与社会互动边界的奇妙旅程。这本书并非仅仅堆砌枯燥的理论和晦涩的概念,而是以一种极其生动、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复杂的社会心理学原理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那些我们不自觉地会表现出的群体行为,到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微妙的情感变化,再到那些影响我们决策的潜意识因素,作者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大量真实的案例和精妙的实验设计,层层剖析,让我恍然大悟。 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认知失调”的部分,作者通过几个经典的实验,比如“节约用水”的研究,清晰地展示了当我们的行为与我们的信念发生冲突时,我们的大脑是如何自动调整我们的认知,以减少这种不适感的。这让我回想起自己生活中无数次类似的经历,我曾为了说服自己坚持一项困难的任务而不断强化其价值,也曾为了避免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不断寻找借口。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并非总是理性思考的生物,而是常常在维护内在一致性的驱动下,进行着复杂的心理博弈。这种自我欺骗和自我合理化的能力,既是人类适应社会的生存机制,也可能成为我们成长和进步的绊脚石。
评分《社会心理学之旅》中关于“吸引力”和“亲密关系”的章节,让我受益匪浅。书中用科学严谨的方式,揭示了影响我们爱上一个人、维持一段关系的诸多因素,从外貌吸引力到相似性,再到互补性,甚至还包括了“曝光效应”和“熟悉度”等看似微不足道的因素。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有趣,将那些我们模糊感受到的情感体验,用清晰的理论框架进行了解释。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承诺”和“奉献”在关系中的作用的探讨。它不仅仅是关于浪漫关系,也适用于友情和亲情。书中提出的“交换理论”和“社会渗透理论”等,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我们会愿意为关系付出,以及这种付出如何反过来加深了我们对关系的投入。这不仅仅是关于“你为什么爱我”,更是关于“你为什么会留在我身边”的深刻剖析。读完这些章节,我不仅对自己的情感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如何建立和维护健康、长久的人际关系有了更具体的指导。
评分对于“群体动力学”的深入研究,让《社会心理学之旅》这本书更具实践意义。书中不仅分析了群体是如何形成的,还探讨了群体内部的领导力、沟通方式、决策过程以及群体之间的互动。作者通过对“群体规范”和“群体凝聚力”的阐述,让我理解了群体为何能够对个体产生如此强大的影响。 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社会促进”和“社会懈怠”的对比。在群体中,我们有时会表现得更好,有时却会表现得更差。这种现象的解释,让我对群体协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也提醒我在组织团队时,如何最大化群体优势,避免群体劣势。
评分对于“攻击行为”的探讨,在《社会心理学之旅》中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也让我感到非常震撼。书中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个角度,解释了攻击行为产生的根源,包括挫折、愤怒、社会学习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作者用许多令人不安但又发人深省的案例,比如著名的“米洛拉姆实验”,揭示了环境因素对攻击行为的巨大影响。 读到关于“社会学习理论”如何解释攻击性行为的代际传递时,我开始更深入地理解为什么一些暴力行为会不断重复。这本书并没有简单地将攻击行为归结为个体的“邪恶”,而是强调了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在其中的重要作用。这让我意识到,要减少攻击行为,需要从改变社会环境、倡导非暴力沟通等多个层面入手。
评分《社会心理学之旅》中关于“助人行为”的章节,对我触动很大。书中深入探讨了为什么有些人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而有些人却袖手旁观,以及“旁观者效应”的心理机制。作者通过“责任分散”和“社会认同”等理论,解释了在紧急情况下,为什么人数越多,反而越可能没有人施以援手。 这让我反思了自己曾经在一些情况下,也因为担心“别人会做”而没有采取行动。这本书不仅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让我看到了助人行为的复杂性。它也探讨了利他行为的多种动机,不仅仅是纯粹的无私,也可能包含着减轻内疚感、获得社会赞赏等因素。这种坦诚的剖析,让我觉得更加真实和接地气。
评分我一直认为“说服”是一门艺术,而《社会心理学之旅》则将其变成了可以被科学拆解和理解的学科。书中对于“说服的原理”的讲解,让我大开眼界。从“互惠原则”到“稀缺原则”,再到“权威原则”和“承诺与一致原则”,作者结合大量广告、营销和政治宣传的案例,详细剖析了这些说服策略是如何在我们的大脑中发挥作用的。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也教会了我如何识别和抵制不当的说服。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并非总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可以通过了解这些说服的机制,来做出更明智的判断。读到关于“认知惰性”和“启发式思维”的部分,我才明白为什么我们有时会轻易地被某些信息所打动,而忽略了深层思考。这本书让我变得更加警惕,也更加有能力去保护自己的思想免受不当的影响。
评分这本书的结尾部分,关于“社会心理学在社会问题解决中的应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阐述,而是将这些心理学原理,与现实世界的挑战相结合,比如环境保护、健康促进、犯罪预防等。这让我看到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巨大的潜力和价值。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行为改变”的讨论。它不仅解释了为什么改变行为如此困难,还提供了一系列基于心理学原理的有效策略。这让我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而是能够更积极地思考如何运用这些知识,为改善社会做出贡献。这本书让我相信,理解了人性的复杂,才有可能真正地去解决问题。
评分《社会心理学之旅》中对于“社会影响”的分析,可以说贯穿了整本书的始终,但其中关于“服从”和“从众”的独立章节,则让我看到了社会压力是如何悄无声息地改变我们的行为的。作者借助“米尔格拉姆实验”和“阿希实验”等经典研究,生动地展示了即使是完全正常的人,在特定情境下,也可能做出违背自己意愿的决定。 读到这里,我深刻体会到,独立思考和坚持自我原则是多么重要。这本书并没有简单地批判这些现象,而是深入探究了其背后的心理机制,比如“信息性影响”和“规范性影响”。这让我更加警惕那些试图通过制造压力或误导来影响我的人。
评分我一直对人类的偏见和歧视现象感到困惑,而《社会心理学之旅》在这方面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书中详细阐述了“内群体偏利”和“外群体贬低”等概念,并用历史事件和当代社会问题作为佐证,让我们深刻理解了群体认同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和行为的。当我读到关于“刻板印象”如何形成并固化时,我反思了自己曾经无意识中对某些群体抱有的预设看法。这本书并没有简单地谴责这些现象,而是深入探究了其心理根源,比如“社会身份理论”和“相对剥夺感”,这让我从一个更深层次的视角去理解这些复杂而又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群体极化”和“群体思维”的讨论。作者通过一些著名的社会事件,比如“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事故,生动地展示了群体决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盲目自信和抑制异议的倾向。这不禁让我联想到自己在工作和学习小组中,也曾有过因为追求群体和谐而忽略了重要信息,或者因为盲目相信多数意见而犯下错误的经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即使是最聪明、最理性的一群人,也可能在群体决策中走向灾难。它提供了一系列避免群体思维陷阱的实用建议,比如鼓励批判性思考,引入外部意见,以及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
评分《社会心理学之旅》在解释“社会认知”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书中详细阐述了我们是如何感知、解释和记忆社会信息的,以及这些过程是如何受到我们自身信念、期望和动机的影响的。作者通过“归因理论”和“图式”等概念,清晰地展示了我们是如何在不完整的信息下,构建对他人和事件的理解的。 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基本归因错误”的讨论。我们总是倾向于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其内在特质,而忽略了情境因素的作用。这导致了我们常常误解他人,产生不必要的冲突。这本书让我学会了更加审慎地去评价他人的行为,并提醒我在做判断时,要多考虑情境的因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