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2016中国园艺疗法研究与实践论文集》共分为园艺疗法科学研究、康复景观设计和基地建设、园艺疗法实践三部分,分别收录14篇、6篇、10篇论文与实践报告,基本上可以体现出2016年度我国园艺疗法研究、康复景观设计与园艺疗法实操的现状。我们期待着该论文集的出版不仅能够记录我们园艺疗法研究事业发展历程,而且能够给园艺疗法同行与关注者提供参考,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园艺疗法的向前发展。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园艺疗法科学研究
日本室内植物对人心理和生理影响的研究综述
阿尔茨海默症康复花园植物造景要素分析
基于证据分级视角的康复景观国内研究分析
十问园艺疗法
园艺疗法型屋顶绿化的发展潜力与挑战
不同园林景观类型对老年人身心健康影响研究
试论植物通过五感对注意力的影响
康复景观设计中植物的选择与应用
浅析中医思维在丰富园艺疗法理论体系中的运用
园艺疗法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及其展望
福州城郊不同游憩空间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规律
——以福建农林大学校园为例
现代城市居住区园艺疗法探析
哈尔滨地区芳香花卉在康复景观中的选择与应用研究
乡村养老人群农业疗愈活动特征解析
第二章 康复景观设计和基地建设
面向老龄群体的户外花园设计初探
康复景观设计的表达——以东北林业大学“PlanT”花园为例
园艺疗法在自闭症儿童康复花园中的应用研究
森林疗法在景观规划中的应用探讨——以内蒙古巴林左旗西山公园为例
疗养街区治愈性景观概念规划设计初探
基于感觉体验下的农业疗愈功能设计
第三章 园艺疗法实践
园艺疗法的课堂实践
普及园艺疗法,引领大学校园健康新生活
优势园艺学科下的园艺体验初探
四大心理学流派理论技术在园艺治疗中运用的个案研究
浅析压花艺术的装饰性
移动型园艺模具暨沙盘游戏在创伤儿童中应用的疗效观察
运用园艺疗法对自闭症儿童开展早期干预的方案设计
园艺疗法走进千万家
浅析园艺疗法在老年康复中之应用——以广州市老人院老年康复中心为例
中医视角的园艺疗法及其商业模式初探
第四章 附录
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园艺治疗学部简介
2016园艺疗法与康复景观年会——园艺疗法引领健康新生活
2016助理园艺治疗师研修班情况回顾
前言/序言
自去年8月8、9日两天在重庆市合川区举办第二届园艺疗法与康复景观年会至今,已经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大会论文集时至今日才面世,说明出版工作已经落后了许多。但在这一年里,园艺疗法与康复景观在国内与亚洲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各种机构、各种组织的各种活动频繁举行,在此仅以我参加的主要会议、活动为例向各位作以汇报。
2016年10月26、27日两天,本年度中国植物园学术年会在北京植物园召开,我被邀作了题为《园艺——身边被忽略的身心健康的"疗愈师"》的报告,在植物园界宣传了园艺疗法,受到与会同行的认可与好评。
11月19~21日,亚洲园艺疗法联盟(Horticultural Therary AllianceinAsia,简称:HTAA)第一届国际会议在日本北九卅l市国际会议中心举行。HTAA是于2015年10月在美国园艺疗法协会年会在波特兰召开之际,在美国园艺疗法协会提议之下,由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以及日本、韩国等国家与地区参会代表共同结成。结成目的为:通过园艺疗法,促进具有民族、文化、自然、景观等多样性的亚洲各国、地区的交流与发展,提高生活质量。HTAA第一届国际会议的主题是:加深对我们亚洲自然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的理解。11月19日为会前考察参观,与会代表参观考察了长府庭园、安宁森林、西野医院、北九州自然人文历史博物馆,并举办了午餐联谊会与园艺手工操作;20日进行开幕式、基调演讲、主办者演讲、特别演讲;21日进行一般演讲、园艺疗法讨论、园艺操作以及形成((北九州宣言))。
2017年1月12~17日,我被邀赴台并参加了两场森林疗愈与园艺疗法的会议以及其他交流考察活动:13日在农林委员会林业试验所举行的2017林园疗愈暨园艺福祉研讨会上,做了题为《中国大陆园艺疗法之科学研究》的报告;15日参观访问位于嘉义县的陈清源先生的《绿回归·水连天地》园艺疗法园地;16日在台湾大学人与植物学会举办的《植物与健康》论坛做了题为《植物改善人的身心健康的六大因素》的报告。在台交流近一周,收获良多。
7月5、6两日,园艺治疗学部与亚洲园艺疗法联盟中国区工作会议在邯郸市召开。与会代表对学部的管理办法、园艺疗法师孵化计划和园艺疗法基地建设与认证标准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为加强宣传,尽快提高全社会对园艺疗法的认知,会上决定通过了亚洲园艺疗法联盟、园艺治疗学部的微信公众号管理办法。经过选举,苏州大学副教授郑丽任亚联盟中国区秘书长,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徐峰任园艺治疗学部秘书长。同时,会上确定2017年学部年会将于11月8、9两日在江苏夏溪召开,年会主题为"园艺疗法与大健康产业";2018亚洲园艺疗法联盟会议将在北京举办。本次会议对于进一步推动园艺疗法在我国的普及发展,园艺疗法组织的规范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7月8、9两日,受NPO法人日本园艺福祉普及协会的邀请,我参加了在冲绳县召开的第十六届日本园艺福祉年会并做了题为《园艺疗法在中国》的报告。会后同时进行三场具有当地特色的、与园艺福祉相关的实操活动:植物纤维毛笔制作体验(露兜树毛笔制作)、草玩具制作(用草编织球体验)与香草植物体验(冲绳香草与海岛料理制作体验)。第二日,参观考察了日本著名庭园识名园以及末吉公园内残留的亚热带森林。
最后,让我们再回到论文集的出版工作中来。2016年度论文集共分为园艺疗法科学研究、康复景观设计和基地建设、园艺疗法实践三部分,分别收录14篇、6篇、10篇论文与实践报告,基本上可以体现出2016年度我国园艺疗法研究、康复景观设计与园艺疗法实操的现状。我们期待着该论文集的出版不仅能够记录我们园艺疗法研究事业发展历程,而且能够给园艺疗法同行与关注者提供参考,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园艺疗法的向前发展。
《2016中国园艺疗法研究与实践论文集》 一、 园艺疗法的历史溯源与理论基础 园艺疗法,作为一种将园艺活动与健康疗愈相结合的学科,其根源可追溯至人类文明的早期。自古以来,人们便观察到与自然亲近能够带来身心的愉悦与慰藉。从古埃及人利用植物花园来舒缓精神,到古希腊哲学家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论述自然环境对人类福祉的影响,再到中世纪欧洲修道院中药草园的种植与应用,都隐约透露出园艺与疗愈的天然联系。 近现代,园艺疗法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崭露头角。19世纪,本杰明·拉什(Benjamin Rush),一位美国独立宣言的签署人,被誉为“美国精神病学之父”,在他的著作中便提及了园艺活动对精神疾病患者的积极作用。20世纪中叶,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日益重视,园艺疗法得到了系统的梳理与发展。多米尼克·莱昂哈特(Dominick D. D. J. Leehart)等学者开始进行更深入的科学研究,探讨园艺活动对生理、心理、认知及社会功能的具体益处。 园艺疗法的理论基础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涵盖了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生态学、园艺学等多个领域。 心理学层面: 园艺活动能够激发积极情绪,缓解压力、焦虑和抑郁。接触绿色植物、阳光和泥土,能促使大脑释放内啡肽等神经递质,产生愉悦感。重复性的园艺劳动,如播种、浇水、修剪,能够带来秩序感和掌控感,有助于改善注意力不集中和冲动控制问题。同时,园艺活动也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空间,让人们表达情感、处理创伤,并培养耐心和毅力。 生理学层面: 户外园艺活动能够促进体力活动,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免疫力。接触阳光有助于维生素D的合成,调节昼夜节律,改善睡眠质量。园艺活动中接触土壤中的微生物,也被认为可能有助于增强人体的免疫系统。通过触摸植物的叶片、花朵,感受不同质地的土壤,能够刺激感官,促进神经系统的发展和修复。 社会学层面: 园艺活动常常是集体参与的,这为参与者提供了社交互动和建立联系的机会。在共同的园艺项目中,人们可以学习合作、沟通,培养归属感,减少孤独感。园艺社区也为不同年龄、背景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促进社会融合。 生态学层面: 园艺疗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通过参与植物的生长过程,人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脆弱与顽强,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和责任感。这种与自然的连接,有助于恢复人们内在的平衡,提升整体的幸福感。 二、 园艺疗法的应用领域与实践模式 园艺疗法并非仅限于“治病”,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能够为不同人群提供有益的干预。 心理健康领域: 精神疾病康复: 针对抑郁症、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精神分裂症等患者,园艺疗法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帮助他们减轻症状,提高情绪稳定性,重拾生活信心。 成瘾性疾病康复: 在戒毒戒酒过程中,园艺活动可以提供一种健康的替代性活动,帮助患者转移注意力,缓解戒断反应,培养新的兴趣爱好。 青少年心理发展: 园艺活动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感、耐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提供一个释放压力的途径,缓解学业压力和社交困扰。 老年人身心健康: 园艺活动能够延缓老年人的认知衰退,提高身体活力,减少孤独感,增强生活乐趣。 生理健康领域: 慢性病管理: 对于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适度的园艺活动有助于改善身体机能,促进康复。 康复治疗: 在中风、脊髓损伤等康复期,园艺活动可以作为一种物理和职业治疗的辅助手段,帮助患者恢复运动能力和精细动作。 癌症患者支持: 园艺疗法能够帮助癌症患者缓解治疗带来的身心痛苦,提升生活质量,增强战胜疾病的勇气。 教育与特殊需求领域: 特殊教育: 针对智力障碍、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多动症(ADHD)等儿童,园艺活动可以通过感官刺激、规律性操作和个体化指导,促进他们的认知、社交和运动发展。 职业培训: 园艺疗法可以为残障人士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一项可以自食其力的技能。 环境教育: 将园艺疗法融入教育体系,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园艺疗法的实践模式多种多样,通常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和场地条件进行设计: 治疗性园艺(Therapeutic Horticulture): 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园艺治疗师主导,以治疗和康复为主要目标,通常在医院、康复中心、精神病院等场所开展。 社区园艺(Community Gardening): 鼓励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园艺活动,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能促进邻里关系,增强社区凝聚力。 寄养家庭园艺(Residential Horticulture): 在养老院、儿童福利院等机构开展,为居住者提供参与园艺活动的机会,提升生活品质。 企业园艺(Corporate Horticulture): 在工作场所设计绿色空间,开展园艺活动,帮助员工减压,提高工作效率和团队合作。 家庭园艺(Home Horticulture): 鼓励个人和家庭在自家花园或阳台进行园艺活动,作为一种日常的放松和疗愈方式。 三、 园艺疗法的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园艺疗法作为一个相对新兴的领域,其研究正在不断深化和拓展。 科学实证研究: 越来越多的研究采用科学严谨的方法,如对照试验、量化测量等,来验证园艺疗法对身心健康的具体益处,例如通过测量心率、血压、皮质醇水平来评估其减压效果,通过量表评估来检测情绪改善情况,以及通过神经影像学技术来探究其对大脑活动的影响。 技术创新应用: 现代科技也为园艺疗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例如通过虚拟现实(VR)技术模拟自然环境,为行动不便的人提供沉浸式的园艺体验;利用智能传感器监测植物生长情况,为参与者提供更直观的学习和互动机会。 理论体系完善: 学术界正在努力构建更完善的园艺疗法理论体系,明确其核心概念、操作规范和评估标准,推动其朝着更加专业化和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跨学科合作: 园艺疗法的研究和实践需要心理学、医学、园艺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的紧密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推动领域发展。 展望未来,园艺疗法在中国将展现出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政策支持力度加强: 随着社会对健康和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政府和相关部门可能会出台更多支持园艺疗法发展的政策和资金投入。 专业人才队伍壮大: 高等教育机构和专业培训机构将开设更多园艺疗法相关的课程,培养更多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园艺治疗师。 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园艺疗法将在医疗、教育、养老、社区建设、企业文化等更多领域得到推广和应用。 本土化特色彰显: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发展具有中国风格的园艺疗法实践模式。 科普教育普及: 加强对公众的园艺疗法知识普及,提升人们对绿色健康生活方式的认知和接受度。 《2016中国园艺疗法研究与实践论文集》的出版,不仅是对当年中国园艺疗法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对该领域未来发展的一次重要推动。它汇聚了众多研究者和实践者的智慧与探索,为我们理解园艺疗法的价值、应用及其科学依据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也为促进全民健康福祉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贡献了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