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作权*。全国著名生态学家黄璜教授,国家稻田养鱼首席科学家杜军研究员联合主编,作者阵容强大。
★内容全面。涵盖多熟制稻田多种生态种养模式。
★技术领先。内容包括“梯式栽培”和“锲耕栽培”两项发明专利技术。
可读性强。多熟制生态种养模式采用全彩印刷,配有多幅彩图。
多熟制稻田生态种养是中国经典农耕模式“稻田养鱼”的改进和发展,本书介绍的稻田生态种养新技术包括稻-油-鱼生态种养模式、稻-油-鳖生态种养模式、稻-鳅生态种养模式、稻-油-蟹生态种养模式、稻-油-蛙生态种养模式、稻-油-虾生态种养模式、稻-鳝生态种养模式、稻-鸭生态种养模式。在前人规模经营模式基础上,巧妙地增加了“梯式栽培”和“锲耕栽培”两项发明专利技术,成功地解决了养殖环节中逃逸、越夏越冬、保障饲料、免耕栽培、定向施肥、节水灌溉的瓶颈问题,初步形成了“窄垄、多熟、密植、稀养”的技术体系,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黄璜,湖南农业大学生态学专家,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王晓清,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杜军,研究员,国家稻田养鱼首席科学家、四川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所长杜军。
◇第一章绪论
一、稻田多熟制生产的意义
二、多熟制稻田生态种养的意义与作用
三、多熟制稻田生态种养的历史与发展
四、多熟制生产与稻田生态种养的限制因素
五、多熟制稻田生态种养前景与发展对策
◇第二章多熟制稻田生态种养工程设施与农作制设计
一、多熟制稻田稻油鱼生态种养的农作制设计
二、多熟制生态种养稻田的选择与设计
三、多熟制稻田生态种养的基本设施
第三章多熟制稻田稻油鱼生态种养的水稻栽培与管理
一、水稻栽培与管理优化设计
二、品种与搭配
三、育秧与移栽
四、水肥管理
五、病虫防治
◇第四章多熟制稻田生态种养的油菜栽培与管理
一、油菜栽培与管理优化设计
二、品种与搭配
三、育苗与移栽
四、水肥管理
五、病虫防治
◇第五章多熟制稻田生态种养鱼类的饲养与管理
一、鱼的饲养与管理优化设计
二、品种与搭配
三、孵化与育苗
四、饲养管理
五、病害防治
◇第六章多熟制稻田生态种养模式
一、稻油鳖生态种养模式
二、稻鳅生态种养模式
三、稻油蟹生态种养模式
四、稻油蛙生态种养模式
五、稻油虾生态种养模式
六、稻鳝生态种养模式
七、稻鸭生态种养模式
3.多熟制稻油鱼生态种养稻田的改造
(1)田埂的修整
田埂要加高加固,一般要高达到40厘米以上,捶打结实、不塌不漏。鱼类有跳跃的习性,如鲤鱼有时就会跳越田埂。另外,一些食鱼的鸟也会在田埂上将鱼啄走,同时,稻田时常有黄鳝、田鼠、水蛇打洞穿埂引起漏水跑鱼。因此,农田整修时,必须将田埂加高增宽,夯实打牢,必要时采用条石或三合土护坡。田埂高度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稻田而定:丘陵地区应高出稻田40~50厘米,平原地区应高出稻田50~70厘米,湖区低洼田的田埂应高出稻田80厘米以上,田埂顶宽50厘米以上,冬闲水田的田埂可加高加宽达1米以上,保证坚固牢实,形成禾时种稻,鱼时成塘的田塘优势。在加宽的田埂上可以种植甜糯玉米等,也可种植玉米草、苏丹草等青饲料。
(2)作垄
①垄向。作垄方向主要依水流方向、风向确定。正冲田和低台田垄向应顺水流方向,以利排洪和灌溉;挡风口田垄向垂直于风向,以防倒伏;坳田、高田要沿田四周作2~3条垄,防止漏水。
②作垄时间。冬水田开始作垄种水稻,第一次宜在插秧前10~30天进行,到插秧前2~3天再整理一次,深脚烂泡田要多做几次才能成型。两季稻田作垄是在前季收后随即进行。
③作垄规格。根据水田的种植轮、间、套方式,种植、养殖配套方式以及田块肥力水平确定。双季稻或稻稻油菜,作垄规格是垄宽(一埂一沟)60厘米,垄高约45厘米。
④操作。利用烟草起垄机起垄,效果好,效率高。如果人工起垄,拉线起垄,人沿线向前刨土放在垄上,尽量保持垄基土壤原状结构。垄面做到大平小不平,切忌把泥揉绒抹光,畦面不要做成瓦背状,全田垄面应在同一水平线上。无论如何,人都不能站在垄上操作。作垄时,田内灌水不能过深,但也不能把水全部放光。施有机肥和基肥可结合作垄时进行。
(3)开挖鱼沟
稻田开设鱼沟,应根据田块大小、田的形状而决定。一般占总田面积的3%~5%,开挖成“一”字形、“十”字形、“日”字形、“田”字形、“围”字形等。沟宽0��8~1米,深0��5~0��7米。在选择开挖这些不同形状的鱼沟时应根据田的大小、种养的种类而选择,比方说稻田养鳖就要开挖“田”字沟,因为鳖需要的养殖面积大,并且“田”字沟有很好的越冬避暑条件。开挖中心鱼沟要顺长田边,在田中心开一条沟;开挖围边鱼沟在离田埂1��5米处开挖。
应在栽秧前20~30天开挖鱼沟,到栽秧前5~7天再整理1~3次,深脚田、浸泡田,要多整理2~3次,鱼沟才成型。
(4)开挖鱼溜或鱼凼
为了满足水稻浅灌、晒田、施药治虫、施化肥等生产需要,或遇干旱缺水时,使鱼有比较安全的躲避场所,必须开挖鱼凼。开挖鱼凼是稻田养鱼的重要工程建设,垄沟与鱼凼连接。鱼凼是关键性设施,最好用条石修,也可用三合土护坡。鱼凼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8%~10%,根据稻田大小每丘稻田可建1~4个,由田面向下挖深1��0~1��5米,由田面向上筑埂30厘米,鱼凼面积5~100米2。田块小者,可几块田共建一凼。鱼凼位置以田中或北端头为宜。凼口四周挖有缺口与鱼沟相通,并设闸门可随时切断通道。鱼凼设于田中宜于鱼类出入活动,设于北端宜于植树遮阴。宽沟式稻田养鱼以沟代凼,同样以鱼凼的要求设计和施工,其面积可按本田面积8%~10%设计,沟宽1��5~2��5米,深1��2~2米,长度则按田块而定,其位置可横贯田中部,亦可沿田边而下。注意鱼凼或宽沟离田埂应保持80厘米以上距离,以免影响田埂的牢固性。鱼凼和鱼沟的具体形式根据稻田养鱼的养殖模式和稻田面积大小而定。
(5)进、排水系统及安装拦鱼设施
设进、排水系统要根据稻田集雨面积大小而决定排水沟(渠道)的宽窄、深浅。一般成片的稻田,上游水源有保证,进、排水沟应稍宽、稍深。进排水系统应建在田外,不能在稻田中串联。进排水口应开在稻田相对的两条田埂上。能使整个稻田的水流畅通,排水口的大小应根据田的大小和下暴雨时进水量的大小而定。进水口要比田面高10厘米左右,排水口要与田面齐平或略低。一般排水口宽0��5米。用条石或水泥预制板砌牢固,不垮塌。排水口要安装铁丝网,以确保鱼种不外逃,进水口也要安装防逃网。
(6)搭设鱼棚
夏热冬寒,稻田水温变化很大,虽有鱼凼、垄沟,对鱼的正常生活仍有一定影响,因此,可在鱼凼上用稻草搭棚,让鱼夏避暑冬防寒,以利鱼正常生长。此外,稻田养鱼还需要一些必备的简单渔具和用具,如鱼撮子、小抄网、小提桶和装运鱼的水桶、鱼盆等。
……
这本书的图文并茂处理得非常出色,这一点是很多专业书籍难以做到的。那些高清的实景照片和精细的手绘图示,简直是实战指导手册。我尤其喜欢那些对比图,清晰地展示了采用新技术前后的作物生长差异,那种视觉上的冲击力远胜于单纯的文字描述。例如,在介绍病虫害识别的那一章,作者提供的病灶特写照片,连细节纹理都清晰可见,这对于野外辨识至关重要。可以说,这本书的插图不是点缀,而是与文字同等重要的信息载体。每次翻到图解部分,我都会忍不住停下来仔细揣摩每一个细节,感觉就像是请了一位专家站在我身边,手把手地给我做现场演示一样。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实在是太接地气了,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读起来就像是邻家经验丰富的老农在跟你拉家常。作者在阐述复杂的技术概念时,总是能找到最贴切的比喻,让一个对农业知之甚少的门外汉也能很快领会其中的精髓。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述过程中穿插的那些个人经历和感悟,这些“小插曲”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鲜活有趣起来。比如,他描述如何在不同天气条件下调整灌溉策略时,那份细腻的观察力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溢于言表。这种真诚的分享,比那些冰冷的教科书要有效得多,它不仅仅是在传授技术,更是在传递一种生活态度。我已经开始期待下次去田间地头实践时,能用书中学到的这些“土话”来指导我的操作了。
评分读完全书后,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这本书不仅仅教你如何“种得好”,更着眼于如何“种得久”。书中对于土壤健康、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论述,体现了一种对土地深沉的责任感。它挑战了传统的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模式,提出了一种更为和谐共生的解决方案。这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指南,更像是一部关于未来农业哲学的宣言。它激发了我对现有耕作方式进行反思的欲望,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创新,是找到人与自然长期和平共处的最佳平衡点。读完这本书,我不仅获得了实用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我的农业观得到了重塑和升华。
评分这本书的包装设计简直是视觉的享受,封面上那片层层叠叠的稻田,在初夏的阳光下泛着金色的光芒,让人一眼就觉得心旷神怡。我本来就是那种喜欢在书店里花很长时间挑选书籍的人,光是这本书的封面和装帧质量就足以让我驻足。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考究,文字印刷清晰,排版疏密得当,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盯着看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常常觉得,一本好书不仅仅是内容的载体,它本身也应该是一种艺术品。这本书从选材到制作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出作者和出版方的匠心独运,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质感,让人对即将阅读的内容充满了期待。这种对阅读体验的重视,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我甚至愿意把它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仅仅作为一种装饰,也足以提升整个书房的格调。
评分从结构上来看,这本书的编排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严谨。它不是零散知识点的堆砌,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第一部分从宏观的生态学基础讲起,循序渐进地过渡到具体的田间管理细节,最后落脚到收获后的处理和市场营销策略。这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组织方式,极大地降低了读者的学习门槛。我发现自己可以很容易地根据自己的需求,快速定位到感兴趣的章节进行查阅,而且交叉引用的标注做得非常到位,确保了知识点之间的连贯性。这种清晰的脉络感,让学习过程不再是盲目的摸索,而像是在沿着一条被精心规划好的路径前行,每一步都踏实有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