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养蝎实用技术

人工养蝎实用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元军,赵丽,孟庆华 著
图书标签:
  • 蝎子养殖
  • 人工养殖
  • 养殖技术
  • 经济效益
  • 农业科技
  • 特种养殖
  • 养殖方法
  • 病虫害防治
  • 市场前景
  • 养殖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0467625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679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6
字数:103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由作者结合多年的科研成果和养蝎经验编写而成。全书从蝎子的经济价值和养殖前景出发,对蝎子(以东亚钳蝎为主)的生物学特性,蝎子的养殖技术,蝎子的病害与敌害防治,蝎子的采收、加工与保存方法,蝎子蜇伤与救护,以及蝎子饲料虫的养殖等方面作了详尽的介绍。内容系统全面,讲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图文并茂,读者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本书是农村养蝎专业户,尤其是初学养蝎者科学养殖蝎子,提高经济的良师益友,也是科技工作者的实用工具书。

作者简介

周元军,男,1962年5月生,研究生学历。现为临沂大学农林科学学院教授,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首席培训师。主要从事经济动物养殖与疾病防治的教学、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

内页插图

目录

章 概述 1
一、蝎子的种类 1
二、蝎子的分布 4
三、蝎子的经济价值 5
(一)蝎子的药用功能 5
(二)蝎子的滋补功能 6
(三)蝎子的开发利用 7
四、我国人工养蝎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7
(一)我国人工养蝎的现状 7
(二)我国人工养蝎的发展前景 9
第二章 蝎子的生物学特性 11
一、蝎子的形态结构特征 11
(一)蝎子的外部形态 11
(二)蝎子的内部结构 14
(三)蝎子的雌雄鉴别 20
二、蝎子的生活习性22
(一)蝎子的生活史 22
(二)蝎子的习性 24
三、外界环境因素对蝎子的影响 33
(一)温度 33
(二)湿度 35
(三)水 38
(四)风化土 38
(五)光线 39
(六)风 40
(七)空气 40
(八)天敌 41
第三章 蝎子的养殖技术 42
一、蝎种的选育与投放 42
(一)引种 42
(二)选种 44
(三)蝎种的投放 45
二、人工养蝎方式 46
(一)家庭庭院式养蝎 46
(二)散养场式养蝎 58
(三)大规模式养蝎 59
(四)塑料温棚式养蝎 63
(五)蝎子无休眠饲养技术 67
三、蝎子的饲养管理76
(一)蝎子的营养与饲料 76
(二)不同时期蝎子的饲养管理 84
(三)不同季节蝎子的饲养管理 87
第四章 蝎子的病害与敌害防治 93
一、蝎子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 93
(一)蝎子疾病的发生与传播 93
(二)养蝎场的卫生防疫 94
二、蝎子病害防治 97
(一)斑霉病(真菌病、黑霉病) 98
(二)体腐病(黑腐病) 99
(三)枯尾病(青枯病) 100
(四)拖尾病(半身不遂病) 101
(五)急性脱水病(体懈病、麻痹病) 102
(六)腹胀病(大肚子病、胀肚病、
   消化不良病) 103
(七)流产 104
(八)死胎 105
三、敌害防治 106
(一)蚂蚁 106
(二)老鼠 107
(三)壁虎 108
(四)鸟和鸡 109
第五章 蝎子的采收、加工与保存 110
一、蝎子的采收 110
(一)采收原则与采收时间 110
(二)采收工具与采收方法 111
二、蝎子的运输 113
(一)塑料桶运输法 114
(二)塑料盆运输法 114
(三)编织袋运输法 115
三、蝎子的加工 116
(一)咸全蝎的加工方法 116
(二)淡全蝎的加工方法 116
四、全蝎的质量等级和保存方法 117
(一)加工药用全蝎的质量等级 117
(二)商品全蝎质量的鉴别 117
(三)全蝎的保存方法 118
第六章 蝎子蜇伤预防与救护 120
一、自我保护 120
(一)措施保护 121
(二)行为保护 121
二、蜇伤的临床表现与处理 122
(一)蜇伤的临床表现 122
(二)蜇伤的处理 123
附 录 126
附录1 黄粉虫饲养技术126
附录 2 地鳖虫饲养技术132
附录 3 黑粉虫饲养技术144
附录 4 洋虫饲养技术 149
附录 5 鼠妇饲养技术 152
附录 6 蚯蚓饲养技术 155
参考文献 164
《中国养蝎产业发展报告(2023-2024)》 内容梗概: 本报告深入剖析了当前中国养蝎产业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前瞻性预测。报告详细阐述了不同地区、不同规模养蝎场的运营模式、技术应用、市场销售渠道以及经济效益,旨在为从业者、投资者、科研机构及政府决策者提供全面、准确、前沿的产业信息和决策参考。 第一章:中国养蝎产业概览 1.1 发展历程与现状: 回顾中国养蝎业从野生采集到人工繁育的演变过程,分析当前产业规模、区域分布特点(如山东、河南、江苏等地的优势与特色)、从业人员结构及主体类型(个体养殖户、合作社、企业化经营等)。 1.2 市场需求分析: 深入探讨蝎子产品(药用、食用、观赏、科研等)的市场需求现状及增长潜力。分析主要消费群体、消费场景、消费偏好以及价格波动规律。特别关注中医药材市场对蝎子的需求变化,以及新兴的食用蝎消费市场。 1.3 产业政策与法规解读: 梳理国家及地方政府出台的与养蝎业相关的扶持政策、产业规划、环保要求、食品安全标准以及动物疫病防控规定。分析这些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以及从业者需要遵守的关键法规。 第二章:不同养殖模式的经济效益评估 2.1 家庭作坊式养殖: 重点分析小型家庭养殖的成本构成(场地、设备、种蝎、饲料、人工、水电等)、生产效率、产品产出率、市场对接方式及平均利润水平。探讨其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方面的作用。 2.2 合作社抱团发展: 评估养蝎合作社在集约化经营、统一采购、技术推广、产品销售、风险共担等方面的优势。分析合作社模式的运营效率、成员收益分配机制,以及其在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和标准化水平方面的作用。 2.3 企业化规模化养殖: 详述大型养蝎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管理体系、研发投入、品牌建设、市场渠道拓展能力。分析其在自动化、智能化养殖、深加工、产品附加值提升、国际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实践与成就,以及面临的规模化经营挑战。 2.4 区域特色养殖模式: 针对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资源禀赋和市场特点,分析其形成的特色养殖模式(如利用废弃养殖大棚、温室大棚、室内恒温养殖等),评估其经济可行性和推广价值。 第三章:养蝎关键技术应用与创新 3.1 优良品种选育与繁育技术: 介绍当前市场上主流的优良蝎种(如金蝎、黑蝎、烟台蝎等)的特点、遗传性能和繁育规律。分析人工繁殖技术(如交配、孵化、幼蝎管理、分窝等)的细节、关键环节及成功率影响因素。 3.2 饲养管理与营养调控: 详细阐述不同生长阶段蝎子的饲养需求,包括饲料种类(活体饲料、人工配合饲料)、饲喂频率、饲喂量、营养配比(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的科学性。分析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环境因素对蝎子生长发育的影响及最佳控制范围。 3.3 疾病防控与疫病预警: 深入研究蝎子常见的疾病(如真菌病、细菌病、寄生虫病、生理性疾病等)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及综合防治策略。介绍疫病监测、预警机制的建立与运行,以及生物安全措施在预防疾病传播中的重要性。 3.4 智能化与自动化养殖装备: 探讨温湿度自动调控系统、自动饲喂装置、环境监测传感器、蝎子行为分析系统等智能化装备在提高养殖效率、降低人工成本、优化养殖环境方面的应用前景。介绍相关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第四章:市场营销与产业链延伸 4.1 产品分类与质量标准: 明确不同用途蝎子产品的质量要求和分级标准(如活蝎、干蝎、蝎毒、蝎粉、蝎工艺品等)。介绍国家和行业的相关质量标准,以及如何通过规范化生产保证产品质量。 4.2 多元化销售渠道分析: 评估传统销售渠道(如药材经销商、食用农产品市场、批发商)的特点与局限。分析新兴销售模式(如电商平台、社交媒体营销、直播带货、企业自建销售网络)在拓展客户群体、缩短销售链条、提升销售额方面的优势。 4.3 产业链延伸与产品开发: 探讨蝎子深加工的潜力和方向,包括药用提取物(如蝎子蛋白、蝎毒)、保健食品、特色食品(如油炸蝎子、烤蝎子、蝎子罐头)、化妆品、工艺品等的开发与市场前景。分析相关技术瓶颈与解决方案。 4.4 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 强调品牌对于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性。介绍成功的蝎子品牌案例,以及如何通过展会、行业协会、媒体宣传、网络推广等方式进行品牌塑造和市场推广。 第五章:挑战与发展趋势 5.1 产业面临的主要挑战: 深入分析当前养蝎业在种质资源退化、技术瓶颈、市场波动、病虫害防治难度、环保压力、人才短缺、同质化竞争等方面的突出问题。 5.2 未来发展机遇: 展望养蝎业在国家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中医药产业升级、健康消费理念普及、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等大背景下的发展机遇。 5.3 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向: 强调生态养殖、循环利用、节能减排、生物防治等绿色发展理念在养蝎业中的重要性。探讨如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养殖模式。 5.4 智能化与信息化发展趋势: 预测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蝎子养殖、管理、营销等环节的应用深度与广度。 5.5 国际化视野与合作: 探讨中国养蝎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潜力,以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拓展国际市场的可能性。 附录: 中国主要养蝎品种介绍 常见养蝎病虫害防治图谱 相关政策法规列表 行业协会及重点企业名录 本报告力求客观、全面、深入地反映中国养蝎产业的真实面貌,为行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二段评价: 坦白说,我一开始对这种专业性极强的书籍抱有疑虑,怕它晦涩难懂,充满教条式的理论。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印象。它的叙事风格非常流畅,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在灶台边手把手地传授秘诀。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对蝎子不同生命阶段习性的精妙解读。它不仅仅告诉你“该做什么”,更解释了“为什么这么做”。比如,关于幼蝎的早期饲养,书中详细对比了不同活体饲料的营养价值和获取难度,并给出了明确的推荐顺序,这一点在其他同类书籍中很少见。此外,作者在探讨遗传选育和品系优化的部分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虽然涉及一些生物学概念,但通过大量图表和生动的比喻,即便是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迅速掌握核心要点。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系统的思维框架,教会读者如何像一个真正的“蝎类生物学家”那样去观察和管理自己的养殖对象,而不是机械地复制操作步骤。它激发了我对这个领域的深层兴趣,让我开始关注更前沿的生物科技在养殖中的应用潜力。

评分

第一段评价: 这本书的内容简直让人耳目一新,对于那些对传统农业模式感到厌倦、渴望探索新兴领域的朋友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作者以一种非常务实和接地气的方式,将复杂的养殖技术分解成了易于理解的步骤。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环境控制的部分,它不仅仅是罗列了一些数据,而是深入剖析了蝎子生长过程中对温度、湿度乃至光照的微妙需求。比如,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利用简单的材料搭建出最适宜蝎子蜕皮和繁殖的微气候环境,这一点对于初次接触养殖业的新手来说,简直是福音。书中还穿插了许多作者亲身实践的案例,那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让人在阅读时仿佛真的站在了养殖现场,感受着空气中的尘土和收获的喜悦。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并没有止步于技术的层面,还探讨了市场营销和病虫害防治的策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分析,让人对未来的盈利前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凭空想象,而是有了一份详尽的“行动地图”,可以立马着手规划我的养殖事业了。

评分

第三段评价: 这本书的排版和图文搭配水平达到了一个专业教材的级别,这一点对于提高学习效率至关重要。清晰的流程图、高分辨率的实物照片,尤其是那些关于解剖和疾病诊断的特写镜头,都极大地辅助了文字的表达。我特别喜欢它对“工具与设备”部分的详尽介绍。作者没有推荐昂贵或难以获取的进口设备,而是专注于如何利用本土资源和简单的DIY方式来搭建高效的生产环境。书中提供的多个不同预算的设备清单,简直是为不同经济实力的养殖户量身定制的指南。对于那些刚刚起步,资金有限的创业者来说,这无疑是雪中送炭。另外,书中对于法律法规和检疫标准的梳理也非常到位,确保读者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能够合法合规地运营。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作者对整个行业健康发展的负责任态度,让我对这本书的权威性更加信服。它不是一本空谈理想的书,而是一本脚踏实地,指导你避开所有潜在法律和操作陷阱的“避险手册”。

评分

第四段评价: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对“非常规问题”的处理方式。在养殖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教科书上没有提及的突发状况,这本书似乎早有预料。比如,它专门辟出章节讨论了在极端天气(如持续的梅雨季或高温热浪)下,如何快速调整养殖参数以最小化损失。作者分享的那些“应急预案”,无论是关于通风系统的临时改造,还是营养液配方的紧急调整,都显得极其宝贵和实用。此外,它还深入探讨了蝎子产品的深加工和附加值开发,远远超出了仅仅销售活体的范畴。从药用提取物的分离到高端食品的制作,这本书提供了一系列打开更广阔市场的思路。这让我意识到,养殖本身只是第一步,如何让产品增值才是决定长期成功的关键。读完这些内容,我感到自己不仅仅是学会了“养”,更是学会了如何“运营”和“创新”,这才是真正的高价值信息。

评分

第五段评价: 从写作风格上来说,这本书呈现出一种罕见的平衡感——既有严谨的科学论证,又不失亲切的交流氛围。它成功地避开了那种让人望而却步的学术腔调,而是采用了清晰、简洁、逻辑性极强的表达方式。例如,在描述复杂的饲料配比时,作者使用了类似“黄金比例”或“营养金字塔”的比喻,使得抽象的数字瞬间变得立体和易于记忆。我对书中关于“行为学观察”的部分印象深刻。作者强调,高效的养殖者必须是敏锐的观察者,并详细列举了不同病症或应激反应在蝎子行为上的细微表现。这种从“硬技术”到“软技能”的过渡非常自然,引导读者培养出一种深入了解物性的专业敏感度。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培养的不是操作员,而是能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养殖工程师”。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可复制的知识体系,让我确信只要按图索骥,就能建立起一个稳定且可持续的养殖系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