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蘑菇50种/蘑菇口袋书系列

有毒蘑菇50种/蘑菇口袋书系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力古尔 著
图书标签:
  • 蘑菇
  • 毒蘑菇
  • 野生蘑菇
  • 食用蘑菇
  • 图鉴
  • 植物
  • 自然
  • 科普
  • 口袋书
  • 识别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40861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341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蘑菇口袋书系列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我国野外有毒蘑菇约有400多种,其中100种分布于东北地区。由于缺乏对野生蘑菇的形态、生态特征的了解,常常导致误采误用而中毒的事件。《有毒蘑菇50种/蘑菇口袋书系列》作者图力古尔根据多年的野外考察及实验室的研究成果编写了《有毒蘑菇50种/蘑菇口袋书系列》。精选50种常见有毒蘑菇,图文并茂、查找便捷,为广大的蘑菇爱好者和读者提供参考。

目录

淡玫红鹅膏
黄盖鹅膏
鳞柄自鹅膏
褐鳞环柄菇
纹缘盔孢菌
栗色环柄菇
锐鳞环柄菇
细环柄菇
毒丝膜菌
冠状环柄菇
半被毛丝膜菌
血红丝膜菌
假球基鹅膏
鹅膏
球基鹅膏
退紫丝膜菌
星孢丝盖伞
血红小菇
土味丝盖伞
自霜杯伞
落叶杯伞
洁小菇
裂丝盖伞
条缘裸伞
赭黄裸伞
蛇头菌
橘黄裸伞
马鞍菌
钟型斑褶菇
喜粪裸盖菇
毡毛小脆柄菇
半球盖菇
皱柄自马鞍菌
鹿花菌
墨汁拟鬼伞
大毒黏滑菇
变黑湿伞
丛生垂暮菇
晶粒小鬼伞
鳞皮扇菇
红鬼笔
日本类脐菇
疣孢褐盘菌
尖鳞伞
地鳞伞
密褶红菇
臭黄菇
卷边桩菇
污胶鼓菌
叶状耳盘菌
中文名称/拉丁学名对照
《野外生存手册:辨识与采集安全可食用的野生菌》 一本让你安心踏入菌菇世界的实用指南 你是否曾被深邃森林中那一方方神秘的菌菇吸引,却又因对其毒性的未知而望而却步?你是否渴望在自然的馈赠中寻得一丝野趣,却又担心误食有毒菇类而带来难以挽回的后果?《野外生存手册:辨识与采集安全可食用的野生菌》正是为你量身打造的理想伴侣,它将带领你告别对野生菌的恐惧,开启一段安全、丰富而充满惊喜的探索之旅。 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罗列图鉴的工具书,而是一部饱含作者多年野外经验与严谨考证的心血之作。我们深知,对于许多户外爱好者、美食家以及渴望深入了解自然的读者而言,最迫切的需求是掌握一套科学、系统且易于实践的方法,来区分美味与危险。因此,本书的编写遵循了“实用至上,安全第一”的原则,力求将复杂的菌菇知识以最清晰、最直观的方式呈现给每一位读者。 内容亮点,让你信心满满地出发: 一、 认识野生菌的“身份证”:结构与特征的深度解析 了解一种生物,首先要从认识它的基本构成开始。本书将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深入浅出地剖析野生菌的各个关键部位,包括: 菌盖(Pileus): 它的形状(如凸起、扁平、漏斗状、中央凹陷等)、颜色、表面纹理(光滑、绒毛状、鳞片状、粘滑等)、边缘形态(内卷、平直、开裂、波浪状等)以及菌盖上的特殊结构(如疣、鳞片、菌幕残迹等),都是重要的辨识线索。我们将详细介绍不同类别真菌菌盖的典型特征,并辅以大量高清实拍图片,让你一目了然。 菌褶(Lamellae)/菌孔(Pores)/菌刺(Teeth): 这是识别许多菌类最关键的部位之一。本书将详细讲解菌褶的附着方式(如直生、延生、离生、上生等)、排列方式(稀疏、密集)、颜色以及菌褶的边缘形态。对于伞菌目以外的菌类,如牛肝菌科的菌孔,以及齿菌科的菌刺,我们也做了细致的描绘和区分。我们将强调,这些结构在不同成熟阶段的变化,以及它们的颜色变化,都是需要留意的细节。 菌柄(Stipe): 菌柄的长度、粗细、颜色、质地(实心、空心、海绵状)、表面特征(光滑、有纹理、有鳞片、有毛等)以及是否存在菌托(Volva,是许多毒鹅膏类的重要特征)和菌环(Annulus,即菌幕残迹)都是重要的辨识依据。我们将特别关注菌托和菌环的出现与否及其形态,因为它们往往是区分剧毒菌类的重要标志。 菌肉(Flesh): 切开菌柄和菌盖,观察菌肉的颜色、质地以及遇空气是否会变色。某些菌类变色是其独特的生理特征,也可能是判断其安全性的辅助依据。本书将列举常见菌类的菌肉特征,并指导你如何通过这一细节来增加辨识的准确性。 孢子(Spores): 虽然孢子肉眼不可见,但其颜色是重要的分类特征。本书将介绍如何通过孢子印(Spore Print)来获取这一信息,并展示不同颜色孢子印所代表的菌类群体,例如白色、奶油色、粉红色、棕色、黑色等。 二、 安全第一:毒菌的“警示信号”与避“坑”指南 在享受野菌美味之前,确保自身安全是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本书将以极其谨慎的态度,系统地讲解如何识别并远离那些可能威胁生命的毒菌。 常见剧毒菌类深度剖析: 我们将重点介绍那些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中毒事件最多的剧毒菌类,如鹅膏属(Amanita)中的某些种类,如毒鹅膏(Amanita phalloides)、白毒鹅膏(Amanita virosa)等。我们将详细分析它们在形态上的特征、生长环境以及最关键的、最容易被忽视的辨识细节。我们不回避其可怕的毒性,而是通过深入的了解,让你拥有最坚实的防范知识。 “民间偏方”的辨识陷阱: 许多关于辨识毒菌的民间说法,如“有毒的菌颜色鲜艳”、“有虫咬过的才是安全的”、“用银器试毒”等,都被科学证明是错误且危险的。本书将逐一揭穿这些迷思,用科学的语言解释为什么这些方法不可靠,并指出正确的辨识途径。 中毒症状与急救常识: 即使再小心,也难免有意外。本书将提供常见毒菌中毒的主要症状,以及在疑似中毒情况下应采取的紧急应对措施,包括立即就医的重要性、保存样本的意义等,为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提供初步指导。 三、 藏宝图:安全可食用野生菌的“觅食地图” 在掌握了辨识毒菌的知识后,本书将为你绘制一幅安全可食用的野生菌“觅食地图”。我们精选了数十种在中国境内广泛分布且相对易于辨识的、美味可食用的野生菌,并对其进行了详尽的介绍: 经典美味,不容错过: 涵盖了如美味牛肝菌(Boletus edulis)、松茸(Matsutake)、鸡油菌(Cantharellus cibarius)、羊肚菌(Morchella)、香菇(Lentinula edodes)、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等,这些都是深受人们喜爱的菌菇,拥有独特的风味和营养价值。 形态特征,一览无余: 针对每一种可食用菌,本书都提供了清晰的彩色照片,展示其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形态特征,并重点突出其与潜在毒菌的关键区别。 生长环境与采集技巧: 详细介绍每种菌的适生环境(如森林类型、土壤条件、生长时间)、分布区域以及最佳采集季节。我们将分享一些实用的采集技巧,如如何避免破坏菌丝体,如何一次性完整地采集等。 烹饪建议与营养价值: 除了辨识与采集,本书还为你提供了每种菌的烹饪建议,包括适合的烹饪方式、与其他食材的搭配,以及它们丰富的营养价值,让你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也能摄取到大自然的精华。 四、 走进自然,与菌共舞:进阶知识与户外伦理 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辨识图鉴。我们更希望通过这本书,带领读者建立起一种尊重自然、和谐共处的态度。 菌类生态的奥秘: 简单介绍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如分解者、共生者等,让你对野生菌有一个更宏观、更深刻的认识。 野外生存的必备常识: 结合菌菇采集的场景,融入一些基本的野外生存技巧,如如何规划行程、如何应对天气变化、如何处理户外可能遇到的基本问题等,提升你的户外活动安全感。 可持续采集的原则: 强调保护野生菌资源的重要性,倡导负责任的采集行为,如不过度采摘、不采集幼嫩菌类、不破坏菌丝等,确保我们能长久地享受大自然的馈赠。 学习与实践的重要性: 鼓励读者在安全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学习和实践,不要轻易尝试自己不熟悉的菌类。我们始终强调,安全是永恒的主题。 本书适合谁? 热爱户外探险的你: 无论是徒步、露营还是摄影,当你踏入山林,这本书将是你最忠实的向导。 追求自然美食的你: 想要体验最新鲜、最纯粹的菌菇风味,本书将为你打开一扇通往美味的大门。 对自然充满好奇的你: 想要了解森林中那些小小的生命,探索它们的神奇世界,本书将满足你的求知欲。 注重健康与安全的你: 想要在享受自然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野外生存手册:辨识与采集安全可食用的野生菌》,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安全、知识和对自然的敬畏。它将帮助你摆脱对野生菌的迷茫与恐惧,让你以自信、从容的态度,去探索、去发现、去品味,真正拥抱大自然的馈赠。让我们一起,安全地走进这片充满菌菇的奇妙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我买这本书前其实有点犹豫,因为市面上关于菌类的书籍已经很多了,担心内容会和已有的版本大同小异。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惊喜,它在“毒性分类”的处理上,明显比我过去看到的任何一本都要系统和严谨。它没有简单地用“剧毒”、“微毒”这样宽泛的词汇来划分,而是深入到了化学成分和作用机制的层面进行了解释,虽然有些专业术语,但作者都用通俗易懂的比喻进行了补充说明。举个例子,书中对那种会引起肾衰竭的鹅膏属毒菌的讲解,详细描述了毒素是如何靶向器官的,这让读者明白为什么抢救的难度如此之高,从而更加重视预防。此外,书中还专门辟出了一章,讨论了误食后的急救“黄金一小时”内的正确处理流程,以及哪些“民间偏方”是绝对应该避免的,这份细致入微的关怀,体现了作者对生命安全的极高重视。这本书不只是知识的集合,更像是一份严谨的生命安全手册,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识别,更是如何敬畏和应对自然界的风险。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在强调“生态角色”方面做得尤其到位,这让我对蘑菇的看法从单纯的“食物或毒物”上升到了更宏观的生态循环层面。作者花费了不少篇幅来解释不同真菌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比如分解者、共生者,它们如何影响土壤健康和树木生长。书中提到,即便是那些剧毒的蘑菇,在自然界中也有其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它们是食物链中的一环,也是生物多样性的体现。这种理念的传达,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哲学意味。读完后,我在采摘时会更加克制,不再是抱着“能摘多少”的心态,而是带着“观察和学习”的心情去接近它们。书中对真菌多样性的介绍非常丰富,不仅限于我们熟悉的伞菌,还涉及到地衣、担子菌纲以外的其他结构,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视野。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更具整体观的视角来看待真菌世界,它教会我们尊重生命的多样性,而不只是简单地进行分类和利用。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插图质量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这在同类科普读物中是相当少见的。通常那些野外手册为了追求便携性,图片常常失真或者印刷粗糙,但这一本完全不同。每一张植物素描或水彩画都细腻到令人发指,尤其是对菌类的形态结构刻画,那种立体感和层次感,即便是没有文字说明,你也能大致分辨出它属于哪个科属。我一个学美术的朋友看了都赞叹不已,说这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记录,达到了博物画的水平。更妙的是,作者在描述某些稀有或有毒品种时,会穿插一些历史典故或者民间传说,让原本严肃的物种介绍变得生动起来。比如,对于某种带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蘑菇,书中不仅描述了其毒性反应,还引用了当地猎户如何利用其气味来驱赶特定害虫的故事,这种跨学科的知识融合,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这本书读起来完全没有负担感,即便是闲暇时翻阅,也能从中汲取到新的知识点,它的排版设计非常现代,留白处理得当,让每一页都显得干净、清爽,非常适合在户外光线不佳的环境下进行快速查阅。

评分

这本书的便携性做得非常出色,完全符合它“口袋书”的定位。我通常会把它放在我的徒步背包侧袋里,即便是在湿气较重的林地里活动,它的装订和纸张质量也表现得非常抗造。我尤其赞赏它的索引系统设计,非常人性化。它不仅提供了按学名排序的主索引,还设置了“按颜色检索”和“按生长形态检索”的辅助索引。这意味着,如果我在野外只看到了一个绿色的菌盖,我可以迅速翻到“绿色菌盖”的区域,而不是漫无目的地翻阅全书。这种多维度的检索方式,极大地提高了野外操作的效率。对于我这种经常需要快速确认的户外人来说,这一点至关重要。另外,书中收录了一些非常罕见且地方性的菌种信息,这些内容明显是作者深入到特定地理区域进行长期田野调查的结果,而非简单地整合现有资料。这让整本书的价值得到了提升,因为它包含了许多其他通用图鉴里无法触及的深度信息,显示出强大的专业性和地域性深度。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户外爱好者的福音,尤其是那些对森林里的“小伞盖”充满好奇又心存敬畏的人。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被它的设计细节惊艳到了。那种磨砂的封面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下了功夫的用心之作。内容编排上,它没有那种枯燥的学术腔调,而是用了一种非常亲切的方式,仿佛有一位经验老到的向导在你耳边娓娓道来。比如,书中对一些常见可食用的伞菌的介绍,不仅有高清的彩图,还有关于它们生长环境、伴生植物的详细描述,这对于野外辨识实在是太关键了。很多时候,我们光看图鉴上的样子容易混淆,但这本书巧妙地加入了“关键识别特征”对比栏,清晰地指出了那些长得极其相似的“孪生兄弟”之间的细微差别,比如菌盖的纹理、菌褶的附着方式,甚至是孢子印的颜色,都用简短的语言做了提炼。我特别喜欢它关于安全采摘指南的那一章,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科学的态度,强调了“不确定就放弃”的黄金法则。对于一个业余蘑菇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的实用性和知识深度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让人在享受探索乐趣的同时,也能时刻保持警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