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牛病防治及安全用药》一书是研究员李建喜、杨志强精心编写而成,全彩印刷,图片丰富,图文结合紧密,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精品图书。
★《牛病防治及安全用药》内容翔实,是广大养牛户及疾病防治技术人员、动检工作者、基层兽医参考工具书。
★《牛病防治及安全用药》从牛病的准确诊断、合理的用药选择和正确的药物运用以及西药防治、中药防治、正规免疫程序和常规药物准确用法与用量几方面提出指导建议。
内容简介
本书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长期从事牛病研究的人员,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和科研成果编写而成。本书从牛病的免疫预防、疾病诊断、治疗方案、合理科学用药等方面提出指导与建议。本书内容丰富、文字简练、实用性强,可供规模化养牛场(奶牛、肉牛、牦牛)的畜牧兽医工作者及养牛专业户学习使用,期望对众多养殖户和临床兽医有所帮助,为我国的畜牧业尽微薄之力。
作者简介
李建喜,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研究员,1995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兽医专业大学本科,2001年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临床兽医学硕士,2006年毕业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预防兽医学博士,2008年4-7月,南京农业大学参加中国农业科学院专业英语学习,2009年5-8月,加拿大奎尔夫大学参加中国农业科学院专业英语学习,2007年9月-2012年7月,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博士后工作站从事生物学研究。自参加工作以来,先后从事兽医病理、动物营养代谢病与中毒病、兽医药理毒理、中兽药现代化技术、奶牛疾病防治等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支撑、公益性农业行业专项、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自然基金等课题15项;发表科技论文80余篇,编写著作5部,培养研究生20余名;获科技奖励5项,鉴定科技成果4项,研发产品6个,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现主要从事中兽药生物转化技术研究和中兽药防治奶牛疾病应用研究,在研课题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公益性农业行业专项课题、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课题、甘肃省重大项目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牛病临床检查
一、临床检查内容 001
二、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的参考数据 002
第二章 牛传染病防治
一、口蹄疫 007
二、牛传染性鼻气管炎 011
三、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 016
四、牛副流行性感冒 018
五、牛流行热 022
六、水疱性口炎 026
七、牛结核病 028
八、布氏杆菌病 031
九、副结核病 035
十、巴氏杆菌病 037
十一、牛支原体病 040
十二、附红细胞体病 045
十三、炭疽 049
第三章 牛消化系统疾病防治
一、前胃弛缓 053
二、瘤胃臌气 055
三、瘤胃积食 057
四、皱胃移位 058
五、创伤性网胃腹膜炎 060
六、食道阻塞 061
第四章 牛营养代谢病防治
一、酮病 063
二、妊娠毒血症 065
三、瘤胃酸中毒 066
四、产后瘫痪 067
五、钙磷代谢障碍 068
六、微量元素缺乏症 070
七、维生素缺乏症 072
第五章 牛乳房疾病防治
一、乳腺炎 074
二、乳房水肿 080
三、酒精阳性乳 083
四、乳头损伤 085
五、无乳症 086
六、漏奶 087
七、坏疽性乳腺炎 088
八、血乳 089
第六章 牛产科疾病防治
一、胎衣不下 091
二、子宫内膜炎 093
三、卵巢病 096
四、流产 098
五、子宫脱出 100
六、子宫扭转 101
第七章 牛中毒性疾病防治
一、黄曲霉毒素中毒 103
二、棉籽饼中毒 105
三、亚硝酸盐中毒 106
四、食盐中毒 108
五、酒糟中毒 109
六、霉烂甘薯中毒 111
七、淀粉渣中毒 113
八、亚麻籽饼中毒 114
九、农药中毒 115
十、氟中毒 117
十一、硒中毒 118
十二、铅中毒 119
十三、铜中毒 120
第八章 牛寄生虫病防治
一、胃肠道线虫病 123
二、新孢子虫病 126
三、隐孢子虫病 128
四、毛滴虫病 130
五、皮蝇蛆病 132
六、疥癣病 134
七、牛蝇蛆病 137
八、牛弓形虫病 139
九、牛肝片形吸虫病 142
第九章 犊牛疾病防治
一、犊牛腹泻 145
二、犊牛大肠杆菌病 147
三、犊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 151
四、犊牛轮状病毒病 156
五、犊牛冠状病毒病 160
六、犊牛变形杆菌病 164
七、犊牛支原体肺炎 165
八、犊牛肚脐病 169
九、犊牛关节炎 172
十、犊牛白肌病 175
第十章 牛病安全用药
一、兽药管理法规 178
二、兽药管理制度 179
三、牛场药品管理与安全用药制度 181
四、常用防治药物的安全用药方法 182
五、牛场常用的抗菌药物 189
六、牛场常用的抗寄生虫药 228
七、牛场常用的中成药 255
八、牛场常用的解热镇痛抗炎药 268
九、牛场常用的消毒防腐药物 279
十、牛场常用的疫苗 293
十一、牛场常用的药物类添加剂 304
十二、牛场常用的给药途径 308
第十一章 疫苗合理使用
一、疫苗的种类 312
二、疫苗的保存与运输 314
三、疫苗的使用 315
四、疫苗的免疫途径 319
五、疫苗注射时的注意事项 320
附录1 牛的免疫程序 323
附录2 我国批准的可用于奶牛的药物的休药期与弃奶期 325
参考文献 333
前言/序言
随着现代农业科技进步和发展,我国在牛产业经济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养殖技术方面有了明显提高,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模式已经成熟并得到广泛推广,肉牛养殖朝精细化方向转变,牦牛产业一直是青藏高原藏区畜牧业的重要支柱,水牛养殖得到了各界重视。2007年以来,农业部和财政部启动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在奶牛产业技术体系、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和行业相关团队的带动下,一大批养殖技术得到了熟化并落地开花,促进了养牛业的转型升级,支撑了牛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牛肉品质越来越好。人们对牛病防控的认识在思想上有了明显变化,防重于治的意识逐渐增强,牛病防控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兽药和疫苗资源得到了扩充,口蹄疫等大病在规模牛场被有效控制,普通病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在保障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养殖方式的转变和贸易流动加快,牛病的发生出现了新情况和新态势,病原有突变现象,临床症状呈非典型化、病因呈复杂化,一些人畜共患病净化速度慢,外来病、新发和再发病导致的生物安全问题没有引起养殖场(户)足够重视,抗菌药物过量和不规范使用导致的细菌耐药问题仍然严重,诸多因素均威胁着我国牛养殖业健康发展和乳、肉的质量安全。
近年来,我国兽医人才教育和培养发展不均衡,临床兽医严重缺乏,不能满足牛病防控需求,精准诊治技术难以全面普及和推广,药物的科学、合理使用方案不能有效落实,中兽医医药防病技术没有发挥出其应有价值,这就需要继续加强临床兽医、兽药知识的普及,指导牛病规范化防控。因此,为了保障我国牛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和安全用药,笔者广泛查阅和收集了近年来兽医工作者治疗牛病的技术资料,并根据自己的临床应用与学习体会,编写了《牛病防治及安全用药》。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牛病临床检查、牛传染病防治、牛消化系统疾病防治、牛营养代谢病防治、牛乳房疾病防治、牛产科疾病防治、牛中毒性疾病防治、牛寄生虫病防治、犊牛疾病防治、牛病安全用药、疫苗合理使用等内容,从疾病概念、病因病原、临床症状、诊断、预防与控制、中西兽医防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
本书第一章由王旭荣编写,第二章由冯霞、张康、王旭荣编写,第三章由王磊、冯霞、王学智编写,第四章由杨志强、王磊、张凯编写,第五章由李建喜、崔东安编写,第六章由王磊、韩积清编写,第七章由王旭荣、李锦宇、罗超应编写,第八章由崔东安、杨志强、周旭正编写,第九章由李建喜、王旭荣、孟嘉仁编写,第十章由张景艳、张宏、吕嘉文、郑继方编写,第十一张由吕嘉文、杨馥茹编写。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近年来兽医工作者治疗牛病的最新资料,得到了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项目支持,非常感谢养牛领域各位同仁!
限于笔者水平,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中国家养昆虫的生物多样性与应用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国丰富的家养昆虫资源,系统阐述了各类家养昆虫的生物学特性、生态习性、繁殖技术、疾病防治以及在农业、医药、食品、环保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价值。本书旨在为相关科研人员、农业从业者、创业者以及对昆虫应用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全面、详实、具有前瞻性的参考资料。 第一部分:中国家养昆虫的生物多样性 1. 概述: 中国是世界上昆虫种类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家养昆虫作为人类长期驯化和利用的特殊类群,其多样性同样令人瞩目。本部分将从宏观视角介绍中国家养昆虫的整体概况,包括其在地理分布、分类学上的地位以及演化历程。 地理分布: 分析不同地理区域(如南方湿润地区、北方干旱地区、高原地区等)对家养昆虫物种的形成和分布的影响,重点介绍具有代表性的家养昆虫分布区域及其生态环境特点。 分类学地位: 对中国主要的家养昆虫进行系统分类,梳理其所属的目、科、属、种,并简要介绍各分类群的典型特征。 演化历程: 追溯家养昆虫的起源和驯化过程,探讨其与野生近缘种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在长期人工选择下的形态、生理和行为变化。 2. 主要家养昆虫类群详解: 食用昆虫: 蚕(Bombyx mori): 详细介绍家蚕的形态特征、生活史、不同品种的特性(如原蚕、杂交蚕、柞蚕等),以及其在丝绸生产中的核心地位。 蟋蟀(Gryllidae spp.): 重点介绍食用蟋蟀的种类(如成年蟋蟀、幼虫)、饲养技术、营养成分分析,以及其作为高蛋白食物的潜力。 蚱蜢(Orthoptera spp.): 介绍我国常见的食用性蚱蜢种类,包括其生活习性、饲养管理要点,以及在地方特色美食中的应用。 其他食用昆虫: 简要介绍如竹虫、面包虫、蝇蛆等具有食用价值的昆虫,并分析其发展前景。 药用昆虫: 蝉蜕(Cicada slough): 详细介绍蝉蜕的药用价值,包括其主要成分、药理作用、炮制方法以及在传统医药中的应用。 土元(Eupolyphaga spp.): 介绍土元的形态、生活习性、药用价值(活血、通络、消肿等),以及人工养殖技术。 水蛭(Hirudo spp.): 详细阐述水蛭的药用价值(如抗凝、消肿),包括其种类、生物学特性、养殖环境要求以及药用提取技术。 其他药用昆虫: 介绍如地鳖、虫白蜡、蜂王浆等具有药用价值的昆虫及其衍生物。 生物防治昆虫: 捕食性天敌昆虫: 如瓢虫(Coccinellidae spp.)及其在防治蚜虫、蚧虫等害虫中的应用;草蛉(Chrysopidae spp.)的幼虫捕食能力;食虫虻(Asilidae spp.)等。 寄生性天敌昆虫: 如寄生蜂(Parasitic wasps)中的赤眼蜂(Trichogramma spp.)及其在防治鳞翅目害虫中的应用;寄生蝇(Parasitic flies)等。 病原微生物杀虫剂的载体: 如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的生产培养基中的辅助昆虫,以及利用昆虫作为载体传播病毒、真菌等。 工业与科研用昆虫: 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详细介绍果蝇作为模式生物在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科学等领域的研究价值,以及其饲养管理要点。 蜜蜂(Apis mellifera): 详细介绍蜜蜂的社会性结构、蜂群管理、授粉作用、蜂产品(蜂蜜、蜂蜡、蜂胶、蜂毒)的生产与应用,以及蜂疗。 杜氏小蠹(Dendroctonus): 介绍其在森林病虫害研究、木材检疫中的应用。 其他科研用昆虫: 如烟草天蛾(Manduca sexta)在发育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家养昆虫的生物学特性与繁殖技术 1. 形态与生理: 解剖结构: 详细介绍不同家养昆虫的外骨骼、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等关键结构,并分析其与生活习性、功能的相关性。 生命周期与发育: 详细阐述昆虫的完全变态(卵、幼虫、蛹、成虫)和不完全变态(卵、若虫、成虫)发育过程,分析各阶段的生理特点和营养需求。 繁殖与遗传: 介绍不同家养昆虫的繁殖方式(有性生殖、孤雌生殖等)、交配行为、产卵特点,以及遗传多样性、杂交育种等技术在提升产量和品质中的应用。 感官系统: 介绍昆虫的视觉(复眼、单眼)、嗅觉(触角)、味觉、触觉、听觉等感官系统,分析其在家养昆虫生存、觅食、繁殖等过程中的作用。 2. 生态习性与环境适应: 食性分析: 详细分析不同家养昆虫的食性(植食性、肉食性、杂食性、腐食性等),以及其对特定饲料的需求和消化利用机制。 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子: 深入分析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环境因子对家养昆虫生长发育、繁殖、存活率的影响,并介绍最佳的饲养环境参数。 行为学研究: 探讨家养昆虫的求食行为、避敌行为、求偶行为、社会行为(如蜜蜂的群体协作)等,并分析如何利用其行为学特点优化饲养管理。 3. 家养昆虫的饲养与繁殖技术: 饲养场所与设施: 详细介绍不同家养昆虫所需的饲养场所(如室内饲养室、室外养殖场)、笼具、孵化器、温控设备、湿度调节设备等的选择与设计。 饲料配方与投喂: 针对不同种类、不同发育阶段的昆虫,提供科学的饲料配方,包括基础饲料、辅助饲料、营养添加剂等,并指导投喂方法和时间。 繁殖管理: 详细介绍不同家养昆虫的繁殖策略,包括种虫选择、交配促进、产卵管理、孵化管理等。 人工控制繁殖: 介绍利用人工授精、体外受精、组织培养等技术在特定家养昆虫上的应用。 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 探讨家养昆虫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保存和利用,以及地方品种的保护与开发。 第三部分:家养昆虫的病虫害防治与健康养殖 1. 常见病虫害的识别与诊断: 病毒性疾病: 介绍常见病毒性疾病的症状、传播途径、诊断方法(如PCR检测)和防治原则。 细菌性疾病: 介绍常见细菌性疾病的病原菌、症状、诊断方法(如细菌培养)和防治措施。 真菌性疾病: 介绍常见真菌性疾病的病原真菌、症状、诊断方法(如显微镜检查)和防治策略。 寄生虫病: 介绍体内外寄生虫的种类、感染途径、症状和防治方法。 虫害: 介绍家养昆虫自身可能面临的害虫(如螨虫、捕食性昆虫)及其防治。 2. 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策略(IPM):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强调预防在病虫害防治中的重要性,推广综合防治理念。 生态调控: 通过改善饲养环境、合理密养、轮换养殖等方式,降低病虫害发生的风险。 生物防治: 充分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制剂(如Bt、真菌杀虫剂)等绿色防治手段。 化学防治: 在必要时,合理选用低毒、高效、对环境友好的化学农药,并严格掌握使用方法和剂量。 物理防治: 利用温度、光照、陷阱等物理方法进行防治。 抗性选育: 探讨选育抗病力强的家养昆虫品种。 3. 安全用药原则与规范: 禁用与限用药物: 明确列出禁止在家养昆虫养殖中使用的药物,以及有严格使用限制的药物。 合理用药: 强调根据病原、病害类型、昆虫生长阶段选择合适的药物,并严格遵照说明书使用。 用药剂量与疗程: 科学计算用药剂量,并保证足够的疗程,避免产生抗药性。 药物残留与休药期: 详细介绍不同药物的残留特性,规定合理的休药期,确保产品安全。 绿色环保药物: 鼓励使用植物源农药、生物农药等对环境影响小的药物。 个体用药与群体用药: 区分不同情况下的用药方式。 4. 健康养殖理念与实践: 环境卫生: 强调定期消毒、清洁饲养场所,清除病原。 优良种源: 选用健康、无病的种虫。 营养均衡: 提供充足、均衡的营养,提高昆虫自身抵抗力。 科学管理: 规范日常管理,避免应激反应。 病虫害监测: 建立日常监测体系,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理。 第四部分:家养昆虫的应用价值与发展前景 1. 农业领域的应用: 生物防治: 作为重要的生物防治工具,用于控制农业害虫,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实现绿色农业。 授粉昆虫: 蜜蜂等授粉昆虫在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昆虫蛋白与肥料: 蝇蛆、面包虫等可作为高效蛋白饲料,其粪便也可转化为优质有机肥料,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2. 食品与营养领域的应用: 新型食品原料: 昆虫因其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特性,正逐渐成为人类食品的新选择,如蛋白粉、膨化食品、风味小吃等。 功能性食品成分: 昆虫提取物(如壳聚糖、虫胶)在食品加工中具有增稠、乳化、保鲜等功能。 3. 医药与健康领域的应用: 药用昆虫与提取物: 蝉蜕、土元、水蛭等在传统医药和现代药物开发中的应用,以及其提取物的药理活性研究。 生物活性物质: 昆虫体内含有多种具有抗氧化、抗炎、免疫调节等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质,在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具有开发潜力。 医学研究模型: 果蝇等作为模式生物,在基因组学、疾病机理研究中贡献巨大。 4. 环保与资源利用领域的应用: 废弃物处理: 蝇蛆等昆虫可以高效处理畜禽粪便、厨余垃圾等有机废弃物,变废为宝。 生物修复: 利用昆虫降解污染物,净化土壤和水体。 5. 产业发展趋势与挑战: 产业化发展: 分析国内外家养昆虫产业的发展现状、规模、市场潜力,以及规模化养殖、深加工、产品研发等方面的机遇。 技术创新: 探讨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前沿技术在家养昆虫领域的应用前景。 政策法规与标准: 分析国家相关政策、行业标准、食品安全法规对家养昆虫产业的影响。 市场推广与消费者接受度: 探讨如何克服消费者对食用昆虫的传统观念,拓展市场。 可持续发展: 强调家养昆虫产业在促进生态文明、推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结语: 中国家养昆虫是一个潜力巨大、应用前景广阔的领域。本书力求全面、系统地梳理该领域的知识体系,为推动家养昆虫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