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粉虫养殖实用技术

黄粉虫养殖实用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志国 著,陈志国 编
图书标签:
  • 黄粉虫
  • 养殖技术
  • 昆虫养殖
  • 农业技术
  • 饲料
  • 蛋白质
  • 环保养殖
  • 循环农业
  • 养殖实用
  • 生物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0467821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7774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106
字数:106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黄粉虫俗称面包虫,具有养殖方法简单,养殖条件要求不高,饲料来源丰富,省人工,繁殖快,养殖成本低等优点,值得大力推广。本书作者长期从事黄粉虫科研及养殖技术推广工作,熟悉黄粉虫养殖行业情况,积累了丰富的黄粉虫养殖经验。本书内容通俗易懂,技术实用,可操作性强,适合于资源昆虫科学研究工作者、黄粉虫专业养殖人员,以及禽类、鱼类、经济动物饲养人员、饲料生产人员阅读,亦可供从事新资源食品生产、保健品开发的相关科技工作者参考。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黄粉虫的营养价值及国内外开发利用情况,黄粉虫养殖基础知识,黄粉虫人工养殖技术,黄粉虫的利用与开发,养殖户问题解答。

作者简介

陈志国,男,1972年1月生,宁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1994年陕西师范大学生物系本科毕业,1999年陕西师范大学动物学硕士毕业。研究方向:黄粉虫工厂化养殖与利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1
一、黄粉虫的应用价值 1
二、黄粉虫的营养价值 5
(一)黄粉虫的蛋白质及氨基酸含量 5
(二)黄粉虫的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结构 9
(三)黄粉虫的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含量 10
三、国内外黄粉虫研究及利用概况 12
(一)国外黄粉虫研究及利用概况 12
(二)国内黄粉虫研究及利用概况 13
第二章 黄粉虫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15
一、黄粉虫的形态特征 15
(一)成虫 16
(二)卵 16
(三)幼虫 16
(四)蛹 16
二、黄粉虫的内部结构 18
(一)消化系统 18
(二)雄虫生殖系统 19
(三)雌虫生殖系统 20
三、黄粉虫的生物学特性 24
(一)成虫 25
(二)卵 26
(三)幼虫 26
(四)蛹 28
(五)繁殖 28
(六)自相残杀现象 29
(七)负趋光性 29
(八)温度要求 30
(九)湿度要求 32
(十)食性 33
第三章 黄粉虫的人工养殖 34
一、场地要求 34
二、饲养方法 35
(一)盆养 35
(二)箱养 37
(三)室内养殖 41
(四)大棚养殖 41
(五)规模化养殖 42
三、饲养管理 44
(一)各虫期管理 44
(二)卵的采收与护理 48
(三)蛹与幼虫的分离 48
(四)成虫与蛹的分离 50
(五)冬季加温 50
(六)养殖场有害源的防范 51
四、病虫害防治 52
(一)常见病虫害 52
(二)防控方法 53
五、饲料配制 56
(一)饲料配方 56
(二)其他饲料 57
(三)饲料加工 58
六、黄粉虫质量标准59
(一)虫种质量判别 59
(二)商品虫质量判别 60
七、黄粉虫繁殖与虫种培育 62
八、黄粉虫运输与贮藏 63
(一)活虫运输 63
(二)产品贮藏 64
第四章 黄粉虫的开发利用 65
一、黄粉虫的直接利用 65
(一)用作试验材料 65
(二)喂养经济动物 66
二、黄粉虫食品的加工 71
三、黄粉虫提取物的综合利用 75
第五章 养殖户问答 77
一、如何掌握市场信息? 77
二、如何决策是否养殖黄粉虫? 78
三、如何看待不同的养殖方法? 78
四、如何控制黄粉虫养殖的生产规模? 79
五、当前国内黄粉虫养殖市场如何? 79
六、初次养殖黄粉虫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80
七、如何看待加盟养殖企业? 82
八、如何选择养虫箱? 82
九、如何培育虫种?84
十、如何设计黄粉虫的饲料配方? 85
十一、饲料加工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86
十二、黄粉虫患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86
十三、如何选择养殖场地? 88
十四、黄粉虫被害虫污染后如何处理? 88
十五、如何利用作物秸秆作黄粉虫饲料? 89
十六、如何利用酒糟作黄粉虫饲料? 90
十七、如何简易鉴别虫种质量? 91
十八、引进虫种应注意哪些问题? 91
十九、如何找到野生黄粉虫? 92
二十、黄粉虫虫种的选择标准是什么? 93
二十一、怎样提高黄粉虫成虫的产卵量? 94
二十二、黄粉虫能够吃麻雀和老鼠吗? 94
二十三、黄粉虫初龄幼虫如何饲喂菜叶? 94
二十四、用菜叶喂黄粉虫的注意
事项有哪些? 95
二十五、如何确定筛除虫粪的时间? 96
二十六、如何清理养虫箱内杂物? 97
二十七、如何保证卵孵化率与幼虫成活率? 97
二十八、初龄幼虫的饲养管理注意
事项有哪些? 98
二十九、幼虫箱内出现化蛹怎么办? 98
三十、部分黄粉虫蛹在羽化前为什么
会变黑? 99
三十一、影响蛹羽化的因素有哪些? 99
三十二、黄粉虫产卵箱如何收卵? 100
三十三、黄粉虫成虫产卵期有哪些
注意事项? 100
三十四、如何处理黄粉虫幼虫蜕皮? 101
三十五、运输黄粉虫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101
三十六、如何恢复黄粉虫野生性状? 102
三十七、如何处理积压的黄粉虫? 102
三十八、幼虫密度与温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103
三十九、养殖场空气卫生如何控制? 103
参考文献 105
《中华草药志》 内容简介 《中华草药志》是一部集中国传统医药学之大成,系统梳理和介绍中国本土野生及栽培药用植物的百科全书式著作。本书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结合现代药学研究成果,对数千种中华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生态习性、采收加工、炮制方法、药用价值、临床应用、毒副作用及民间验方等进行了详尽而全面的阐述。全书共分十章,约计两百万字,配以精美的手绘插图和高清彩色照片,旨在为广大中医药研究者、医疗工作者、药学爱好者以及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本权威、实用、易于查阅的工具书,并为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第一章 草药的起源与发展 本章追溯中华药用植物的起源,从远古的神农尝百草传说讲起,回顾中国历代本草学的发展脉络,如《神农本草经》的奠基,《本草纲目》的集大成,以及历代药典的修订和补充。重点阐述了中医药理论体系(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与草药应用的内在联系,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对药用植物认识的深化过程。同时,分析了气候、地质、地理环境对中华药用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强调了地域性与药材品质的关联。本章还探讨了外来药用植物的引种与融合,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如基因测序、化学成分分析)对传统草药研究的推动作用。 第二章 药用植物的分类与鉴定 本章提供了科学的药用植物分类系统,依据国际通用的植物学分类原则,将中华药用植物纳入其属、科、目、纲、门、界。详细介绍了植物的宏观和微观形态特征,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各器官的形态学特点,以及这些特征在植物鉴定中的重要性。针对常见混淆品种,本章提供了详细的鉴别方法,包括图文对照、化学鉴别、分子鉴定等。此外,本章还介绍了药用植物的生态学特征,如生境、光照、水分、土壤偏好等,这些信息对于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和野生资源的合理利用至关重要。 第三章 常见草药的形态特征与药用价值 本章为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精选了在中国临床常用、药用价值高、分布广的代表性草药约两千种,按照植物学分类顺序逐一进行介绍。每一种草药的介绍都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植物名: 列出规范的植物学名、中药名、别名、地方名等。 形态特征: 详细描述其植株高度、生长习性、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具体形态,配以清晰的插图或照片,便于读者实地识别。 地理分布: 说明其主要生长区域、适宜生长的环境条件。 药用部位: 指明其可以入药的部位(根、茎、叶、花、果、种子、全草等)。 化学成分: 概述其主要的药用活性成分,如生物碱、黄酮类、多糖、皂苷、挥发油等,并指出这些成分与药效的关系。 药理作用: 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阐述其在不同靶点和通路上的作用机制,如抗菌、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心血管保护、神经保护等。 临床应用: 详细介绍其在历代医籍和现代临床中的具体应用,包括主治病症、用法用量、配伍禁忌等。 民间验方: 收集整理了大量源自民间、疗效确切的经典验方,突出其在基层医疗和家庭保健中的实用价值。 炮制方法: 介绍其常用的炮制工艺,如炮制目的、炮制方法(炒、煮、蒸、炙、制等)及炮制后的性状变化,以及炮制对药效的影响。 毒副作用与注意事项: 强调其潜在的毒性、不良反应,以及使用时的禁忌症和注意事项,保障用药安全。 第四章 名贵草药及其资源保护 本章着重介绍一些具有特殊药用价值、产量稀少、价格昂贵或濒临灭绝的名贵草药,如人参、冬虫夏草、灵芝、麝香、燕窝(植物来源部分)、石斛等。详细介绍其独特的生长环境、采收周期、加工工艺,以及其在传统医学和现代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同时,本章深入探讨了这些名贵药材的资源现状、过度采挖造成的破坏,以及相关的保护措施,包括野生保护、人工栽培技术、濒危物种的繁育与恢复等,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药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五章 草药的采集、加工与炮制 本章系统阐述了药用植物从采集到炮制的全过程。 采集: 详细讲解了不同药用部位(根、茎、叶、花、果、种子、皮、全草)的最佳采集时间(季节、昼夜)、采集标准(成熟度、鲜度)、采集方法(如挖根、摘叶、采花、收籽)以及采集时的注意事项(如避免污染、保护生态)。 加工: 介绍了药材采集后的初步加工,如清洗、去杂、切段、晒干、烘干等。重点阐述了不同干燥方式(日晒、阴干、烘干、微波干燥)对药材品质的影响,以及如何防止药材霉变、虫蛀。 炮制: 深入讲解了中药炮制的理论与实践。详细介绍了常用的炮制方法,如修治(去毛、去核、去皮)、切制、炮制(炒、炙、蒸、煮、炖、煅、水飞、发酵等)。每种炮制方法的原理、工艺流程、设备要求、炮制后的药材变化以及其对药效、药性的影响都进行了详细说明。例如,炒制时的火候、时间、辅料(如酒、醋、蜜),以及不同炒法(清炒、麸炒、土炒)的区别。本章还强调了炮制在“中病即已,不必过也”、“治已病,不如治未病”等中医理念指导下的重要性。 第六章 草药的药理基础与现代研究 本章将传统药用植物的经验性应用与现代科学研究相结合。详细介绍了中医药理论如何指导药理研究,如通过对药材药性(寒、热、温、凉;辛、甘、酸、苦、咸)的理解来推测其可能的作用靶点和机制。阐述了现代药理学研究的方法,包括体外实验、动物模型实验、临床试验等,以及如何从中药中分离、鉴定和结构修饰活性成分。重点介绍了中药复方研究的现状与挑战,包括成分分析、药效协同作用、毒副作用的评估等。同时,本章也探讨了中药在治疗重大疾病(如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方面的潜力,以及天然产物在药物研发中的地位。 第七章 常见草药的临床应用与疾病防治 本章聚焦于草药在临床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详细分类阐述了各类常见疾病的草药治疗方案,包括内科(感冒、咳嗽、消化不良、失眠、头痛、月经不调)、外科(疮疡肿毒、跌打损伤)、妇科(月经病、带下病、妊娠期用药)、儿科(小儿感冒、厌食、疳积)、五官科(眼病、耳病、鼻病)、皮肤科(湿疹、银屑病、痤疮)等。每种疾病的治疗,都列举了常用的中药复方、单方验方,并说明了其辨证施治的原则。本章还强调了辨证论治是中医药治疗的灵魂,指导读者如何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症状等进行个体化用药。此外,本章还涉及了草药在疾病预防、保健养生、亚健康调理方面的应用。 第八章 草药的安全性与毒副作用 本章是关于草药安全性的重要篇章。详细列举了常见有毒草药的识别、毒性成分、中毒症状、急救处理措施,以及解毒方法。强调了“是药三分毒”的原则,即使是天然药物,也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详细阐述了不同草药的禁忌症、配伍禁忌,以及在特殊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者)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本章还介绍了中药毒性研究的进展,包括毒性成分的鉴定、作用机制的阐明、降低毒性的炮制方法等。强调了合理用药、遵医嘱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规避药物不良反应。 第九章 草药的种植与栽培管理 本章为药用植物的规范化种植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指导。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药用植物(如根茎类、叶类、花类、果实类、种子类)的选址、土壤改良、播种育苗、移栽、田间管理(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重点介绍了绿色、有机种植技术,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提高药材的品质和安全性。阐述了药材采收后的贮藏、防潮、防虫、防霉等技术。本章还探讨了规模化种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如何通过药材GAP(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提升药材的国际竞争力。 第十章 中华草药的未来发展与传承 本章展望了中华草药的未来发展趋势。探讨了如何将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深度融合,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国际化。介绍了中医药在慢病管理、老年医学、康复医学、精准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强调了培养新一代中医药人才的重要性,包括中医、药学、植物学、化学、药理学等交叉学科人才。呼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将中华草药的智慧传播到世界各地。最后,本章重申了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宝贵的草药遗产的使命,鼓励广大读者深入学习、研究和应用中华草药,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中华草药志》力求内容全面、准确、实用,图文并茂,语言通俗易懂,适合不同层次的读者。本书的出版,希望能为弘扬中华民族的医药瑰宝,促进中医药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阅读这本书的感受,就像走进一家历史悠久但装修陈旧的传统面馆,食物本身没得挑剔,是老手艺的味道,但环境和创新感稍欠火候。我尤其关注的是,如何利用非传统饲料源来降低生产成本,比如利用农业废弃物中的纤维素或木质素进行高效转化。这本书里关于饲料部分的论述,大部分篇幅还是在讲解如何配置传统的谷物混合饲料,强调麸皮、豆粕的比例,这在饲料价格波动不定的市场环境下,提供的风险对冲能力有限。我希望能看到关于发酵饲料的微生物菌种筛选和优化方案,或者更详细地介绍酶解技术在提高饲料消化率上的应用实例。此外,对于黄粉虫的繁殖周期管理,书中描述的主要是基于季节变化的自然节律,对于如何通过人工光照周期调控和温度阶梯控制,实现一年多批次的稳定高产,缺乏可操作的详细流程图和数据支撑。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甚至有些许的教条感,缺乏那种激发读者思考“为什么”和“能不能更好”的内在驱动力,更像是对已知操作手册的忠实记录,而非引领行业进步的思考结晶。

评分

从一个关注虫体生理机制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实在让人提不起精神。它更多地停留在“怎么做”的层面,而对“为什么会这样”的生物学原理阐述得极其肤浅。例如,在讨论高温对黄粉虫成活率的影响时,书中只是简单地建议将温度控制在某个区间,却未深入分析高温胁迫下黄粉虫细胞内热休克蛋白的表达情况,或者对肠道菌群结构产生的连锁反应。我希望能够看到关于黄粉虫几丁质、脂肪酸谱系随着饲料配方变化而产生的具体分子生物学解释,这对于我们优化下一代饲料配方至关重要。这本书对“病虫害”的处理方式也过于依赖物理隔离和环境改善,对于新兴的病毒性或细菌性病害的诊断试剂盒的开发应用、或者生物防治中靶向性益生菌的应用,完全没有提及。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只是学会了如何“侍候”这些虫子,但对于如何“调控”它们的生命活动以达到最优性能,这本书提供的工具箱显得过于陈旧和简单,缺少了理解生命体复杂性的那把钥匙。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看起来很扎实,封面设计也比较朴实,一看就是那种面向实际操作的工具书。我原本是希望它能涵盖一些更前沿的生物技术在昆虫养殖领域的应用,比如基因编辑对黄粉虫性状改良的可能性,或者新型的自动化饲喂与环境控制系统的详细设计方案。但翻开目录后发现,内容主要集中在传统的饲料配比、虫房的温湿度控制以及病虫害的物理防治上。虽然这些基础知识对于新手来说无疑是宝贵的,但对于有一定经验的养殖户来说,深度略显不足。比如,对于不同生长阶段的黄粉虫对特定氨基酸的需求波动曲线,书中只是笼统地提到了要“保证营养均衡”,缺乏具体的量化数据支持。另外,关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书中提及的堆肥技术也比较基础,没有深入探讨高温好氧发酵的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这在追求环保和效益最大化的今天显得有些保守了。我期待看到更多关于智能化监测、基于大数据的生长预测模型等内容,让养殖管理更加精细化,而不是仅停留在“经验主义”的层面。整体来说,它更像是一本入门指南,适合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人快速建立基本框架,但对于寻求技术突破和效率提升的资深从业者来说,可能需要另寻他法。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在环境适应性上表现得比较薄弱。我所在的地区属于半干旱气候,夏季极端高温干燥,冬季气温较低。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有专门章节详述如何针对这种极端气候条件,设计出具有成本效益的、能够有效缓冲温湿度波动的养殖设施。例如,对于夏季如何利用地热或蒸发冷却技术来替代高耗能的空调系统,或者在冬季如何利用保温材料和被动式太阳能集热来维持虫体最适温度,书中给出的建议非常通用,缺乏针对不同地理环境的具体案例分析和经济性评估。此外,在成品处理环节,如何在大规模生产中实现黄粉虫的快速、人道、低成本的休眠或宰杀,以保证产品品质和加工效率,这本书的描述也仅仅停留在“自然晾干”或“冷冻休眠”的简单层面。缺乏对气调包装、速冻隧道等现代食品加工技术的引用,这使得我们难以将黄粉虫产品顺利对接进入更规范的国际贸易链条,这本书的视野似乎还停留在区域性的小规模供应阶段。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质量着实令人担忧,很多关键的设备结构图看起来像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扫描件,细节模糊不清,这对于需要对照实物进行安装或改造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障碍。我本来是想学习一些关于高密度立体养殖系统设计的实用技巧,特别是针对气流组织和营养液循环系统的维护要点。然而,书中的“设备”部分,展示的更多是简易的木箱和塑料盆,对于现代化的温控仓和层架系统,几乎没有涉及。比如,如何设计一个低能耗的CO2排出和氧气补充系统,以适应密闭空间内大量昆虫的呼吸需求,书中没有提供任何空气动力学或工程学上的参考数据。再者,关于黄粉虫的质量控制标准,这本书只是粗略地提到了水分含量和蛋白质比例,却完全没有触及到作为高端功能性原料(如宠物食品添加剂或生物医药中间体)所要求的重金属残留、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和控制阈值。这让我感觉这本书的内容滞后于市场对产品纯度和安全性的要求,更像是一本侧重于初级蛋白饲料生产的指南,而非面向高附加值产业链的技术手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