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自然资源日趋减少,市场需求量大,稻田养殖龙虾的前景广阔。该向技术是立体种养的模式,可以保持农田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的良性循环,实现稻渔双丰收。为了方便广大农民朋友快速方便直观地掌握在稻田里养殖龙虾技术。编者在长期生产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并查阅大量的国内外原始资料,完成本书的撰写。本书一问一答的方式解答养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读者可以按图索骥,更好地了解并掌握龙虾的稻田养殖技巧。
本书的一个特点是简化对龙虾的基础理论的阐述,重点解决在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尤其是龙虾种虾投放与水稻茬口安排、种植水草、控制种虾放养密度、加强饲喂管理、做好龙虾病害防治、应用捕捞方法和水稻病虫害科学防治等技术。本书的文字不多,图片众多,有的放矢,形象生动,因此具有极强的生产指导意义,适合种养大户、渔业经济合作组织、基层技术推广人员阅读。
第一章 概述
1、你认识龙虾吗?
2、龙虾如何进入中国的?
3、龙虾养殖的发展势头如何?
4、龙虾养殖有前景吗?
5、龙虾养殖有多少种模式?
6、稻虾、稻鳅、稻鳖、稻蟹、稻鱼五大模式谁最优?
7、哪种龙虾养殖模式最适合?
8、稻田养虾的原理是什么?
9、稻田养虾有几种类型?
10、为什么选择稻虾连作共作模式?
11、你了解稻田养虾九大配套关键技术吗?
12、利用稻田养虾对种养大户有哪些好处?
13、为什么说稻田养虾能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14、为什么稻田养虾会大大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
15、稻虾连作共作模式合理的产量和利润是多少?
16、如何理解稻虾连作共作模式零风险?
17、龙虾养殖现在存在哪些问题?
18、当龙虾遇到2008年冬天极端低温天气如何越冬?
19、当龙虾遇到2017年夏天极端高温天气如何度夏?
第二章 龙虾的饲料与投喂
20、龙虾有什么食性?
21、龙虾的吃食有什么特点?
22、在龙虾投喂前我们需要了解什么?
23、如何解决龙虾饲料?
24、龙虾如何投喂?
25、龙虾在不同的生长阶段,投喂上有什么区别?
26、越来越多的养殖户用配合饲料养龙虾,如何辨别饲料质量?
第三章 水草与栽培
27、稻田养龙虾时,水草有什么作用?
28、伊乐藻有什么优点?如何种植和管理?
29、苦草有什么优点?如何种植和管理?
30、轮叶黑藻有什么优点?如何种植和管理?
31、金鱼藻有什么优点?如何种植和管理?
32、水草有几种栽培方法?
33、水草老化如何处理?
34、水草过密如何处理?
35、水草过稀如何处理?
36、如何控制水草疯长?
37、水草上泥垢有什么危害?如何处理?
38、田间沟里的水草开始腐烂了,该怎么办?
第四章 水稻养殖成虾技术
39、为什么要选择好稻田?
40、选择稻田时要注意哪几点?
41、如何开挖虾沟?
42、虾沟有几种形式?各有什么特点?
43、如何做好防逃设施?
44、龙虾放养前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45、龙虾的放养密度有什么讲究?
46、龙虾放苗时如何操作?
47、亲虾什么放养时间放养最好?
48、如何鉴别龙虾的苗种质量?
49、如何提高龙虾苗的存活率?
50、稻田中需要放养螺蛳吗?有什么作用?
51、如何选购螺蛳?
52、螺蛳怎样放养最好?
53、如何做好保健养螺工作?
54、龙虾啥时捕捞最合适?
55、龙虾有哪几种捕捞方式?如何操作?
第五章 水稻栽培技术
56、在进行稻田养虾时,水稻的适宜种植方式有几种?
57、选择水稻品种有什么特别要求?
58、水稻育苗前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59、如何处理水稻种子?
60、水稻种子如何催芽?
61、水稻种子播种前做好哪些工作?
62、水稻的播种方法有几种?
63、秧田的几个阶段如何管理?
64、如何进行抛秧移植操作?
65、如何进行人工移植?
第六章 稻田养龙虾的管理
66、水位如何调节?
67、养虾护水为什么讲究早调微调?
68、水质如何调节?
69、稻田里常见的几种不好的水色如何处理?
70、田间沟里的蓝藻起来了,有啥好办法没?
71、龙虾养殖前期如何肥水?
72、降雨频繁时龙虾如何管理?
73、底质对龙虾有什么影响?
74、底质与龙虾的疾病有关联吗?
75、科学改底有什么方法?
76、如何对稻田进行施肥?
77、如何对稻田进行施药?
78、为什么要烤田?如何烤田?
79、病虫害如何预防?
80、龙虾蜕壳时为什么要加强保护?
81、龙虾蜕壳时如何保护?
82、为什么龙虾会蜕壳不遂?如何防冶?
83、如何理解稻田养殖龙虾的七大管理措施?
84、在养殖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哪几个误区?
第七章 亲虾繁殖和苗种培育
85、龙虾的繁殖用什么方法最好?
86、亲虾如何选择?
87、如何利用稻田进行亲虾的培育与繁殖?
88、为什么要对龙虾的幼虾进行培育?
89、幼苗如何运输?
90、培育池如何准备?
91、培育幼苗时需要增氧设备吗?
92、培育苗种时需要设置隐藏物吗?有什么作用?
93、如何做好不同阶段的培育管理工作?
94、如何投喂苗种?
95、稻田如何培育龙虾种?
96、龙虾苗种培育的两个关键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
第八章 龙虾的病害防治
97、龙虾疾病为什么强调防重于治?
98、如何做好预防工作?
99、春季龙虾为什么会死亡?用什么方法来预防?
100、常见的龙虾疾病如何防治?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排版风格,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那种非常朴实、直击主题的实用手册。装帧上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让人感觉这更像是一本田间地头都能带着翻阅的工具书,而不是摆在书架上观赏的“大部头”。内页的纸张质感也挺好,即使在户外光线下阅读,字迹也清晰不刺眼。我尤其欣赏它在结构上的安排,从最基础的选址、土建,到后期的投苗、饲料配比,再到疾病防控和市场销售,几乎将整个养殖周期都覆盖到了。很多专业书籍会把技术细节描述得过于晦涩难懂,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像是经验丰富的养殖老把式在跟新手唠嗑,用词直白,没有太多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堆砌。比如,在讲到如何判断水质的酸碱度时,它没有直接抛出一个复杂的化学公式,而是通过观察水体的颜色、藻类的生长状况等直观的现象来指导操作,这一点对于初次接触养殖的朋友来说,简直是福音。它更侧重于“实操性”的指导,而不是纯理论的探讨,这一点让我觉得非常受用。整体来看,这本书的装帧和编排思路,传递出的信号就是:这本书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非常务实。
评分这本书在细节的处理上,体现出一种对养殖环境复杂性的深刻理解。它并没有把所有稻田都视为同质化的环境来提供一刀切的答案。相反,它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讨论“区域性差异”和“气候适应性”。比如,在华北地区和江南地区,由于气候带和土壤类型的不同,小龙虾的摄食习性、生长速度乃至疾病爆发的时间点都有显著区别。这本书就针对这些地域性的特点,提供了相应的调整策略,比如南方雨季需要加强排水防涝,而北方冬季则需要重点关注冰层管理和水底增氧。这种精细化的分类指导,避免了读者盲目套用一个标准模板而导致的失败。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对“风险管理”这一块的阐述。他坦诚地指出了,即使做到最好,仍然可能面临市场波动或极端天气带来的损失,并提供了灾后快速恢复的预案。这种诚恳的态度,让读者在学习技术的同时,也对整个行业的风险有了更清醒的认知,是真正负责任的农业技术普及读物所应有的品质。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对我的影响,那就是“系统性重塑”了我的养殖观。在我阅读之前,我总觉得养小龙虾就是搭个棚子,放点饲料,水深一点就行。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稻田养殖的核心是一种精密的“生态工程”,是水稻、小龙虾、微生物、土壤之间复杂的平衡艺术。它在章节的收尾部分,往往会有一个“自查清单”或“关键指标回顾”,这种设计非常巧妙,它强迫读者在学完一个阶段的知识后,进行自我检验和知识内化。例如,在讲完投喂策略后,会立刻出现一个表格,让你对比不同生长阶段虾的日增重目标和对应的饲料系数。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机制,极大地巩固了知识的吸收。此外,书中对“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始终,无论是生态清淤、利用天然饵料还是减少化学品投入,都清晰地表明了,高效与环保并非矛盾体,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这本书不仅仅是教你“怎么做”,更深层次上是教你“为什么这么做”,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技术传承。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体验,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其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用故事化的方式来传达枯燥的技术要点。不同于那种冰冷的说明书式写作,书中穿插了不少作者或者其他养殖户的“血泪教训”和“成功经验分享”。例如,在讨论“越冬管理”时,它没有简单地说“保持水温稳定”,而是讲述了一个养殖户因为疏忽导致大批虾苗冻死的案例,紧接着才引出科学的保温措施和底质清理方法。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和记忆点。我发现自己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累,反而会时不时地停下来思考:“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此外,在涉及市场营销和产品附加值提升的部分,作者的视野也相当开阔。他不仅仅停留在“养出来”的阶段,更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卖出去”,提出了稻田虾米套牌、生态认证等概念,这对于想把养殖做成产业化的读者来说,无疑提供了宝贵的思路,让这本书的价值链得到了极大的延伸。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划分和知识点的梳理逻辑,展现出一种非常清晰且层层递进的思考脉络。它没有将所有信息一股脑地砸给读者,而是采取了一种“项目制”的推进方式。我个人对其中关于“稻田改造与生态构建”的部分印象最为深刻。作者非常细致地剖析了不同类型稻田(如高垸田、低洼田)在适应性上的差异,并提供了针对性的改造方案。特别是对于如何平衡水稻与小龙虾的生长需求,即“稻虾共生”的精髓所在,这本书给出了非常细致的参数指导,比如种植的合适水稻品种、投放虾苗的最佳时间窗口,以及如何在水稻灌浆期调整水位以避免作物减产的风险。这种细致入微的引导,远超出了我预期的“基础入门”水平,更像是中级技术指导手册。当我看到关于“病害早期识别图谱”那一块时,感觉自己仿佛请了一位随身的专家。它不仅列举了常见的细菌性、真菌性病害,还配上了详尽的症状描述和对比图示,让人在现场遇到问题时,能够迅速进行初步判断。这种结构设计,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和实践的准确性,真正做到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良性循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