蝇蛆养殖实用技术

蝇蛆养殖实用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宇 著,高宇 编
图书标签:
  • 蝇蛆养殖
  • 生物养殖
  • 环保养殖
  • 循环农业
  • 畜牧养殖
  • 水产养殖
  • 饲料开发
  • 垃圾处理
  • 农业技术
  • 养殖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0467833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8137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153
字数:153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蝇蛆是一种优质蛋白质饲料,具有养殖方法简单,养殖条件要求不高,饲料来源丰富,省人工,繁殖快,养殖成本低等优点。本书由作者结合多年的科研成果及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编写而成。内容通俗易懂,技术实用,可操作性强。适合于资源昆虫科学研究工作者、蝇蛆养殖人员,以及禽类、鱼类、经济动物饲养人员、饲料生产人员阅读使用。

内容简介

内容包括:蝇蛆养殖概述、蝇蛆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蝇蛆养殖场地设计与引种、蝇蛆的人工养殖方法、蝇蛆的饲养管理、蝇蛆的采收及采后处理、蝇蛆资源综合利用。

作者简介

高宇,1983年生,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2015年度“吉林省高校创新团队”研究骨干。2013年1月获得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博士学位。先后主持农业部东北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吉林农业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国家林业局引进国际先进林业科学技术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课题子课、吉林省科技厅青年科研基金项目等,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参编科技著作2部,参与制定地方标准4项,专利1项。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蝇蛆养殖概述 1
一、蝇蛆的利用价值 1
二、蝇蛆养殖项目分析 3
三、蝇蛆养殖注意事项 8
(一)养殖技术与经济效益 9
(二)蝇蛆养殖与利用的安全性 10
(三)蝇蛆开发利用 11
(四)我国蝇蛆产业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2
第二章 蝇蛆的生物学特性 14
一、生长发育 14
(一)卵 14
(二)幼虫 15
(三)蛹 16
(四)成虫 17
二、取食特性 18
三、生活习性 20
四、种类和分布 23
(一)家蝇 24
(二)市蝇 25
(三)厩腐蝇 27
(四)夏厕蝇 28
(五)大头金蝇 30
(六)丝光绿蝇 33
第三章 蝇蛆的生态学特性 35
一、生活环境 35
二、环境因素的影响37
(一)温度 37
(二)湿度 39
(三)光照 40
(四)通风 40
(五)食物 41
(六)水 42
三、季节消长和越冬42
第四章 蝇蛆养殖场地设计与引种 44
一、养殖场地设计 44
(一)自然条件 45
(二)蝇蛆饲料 45
(三)自销能力 45
(四)卫生问题 45
二、常用设备和工具46
(一)蝇笼 46
(二)育蛆盘和育蛆池 47
(三)饮水盘、饲料盘和集卵罐 47
(四)蝇蛆分离箱和蝇蛆分离池 47
(五)室内育蛆设备 48
(六)室外育蛆设备 48
三、养殖规模的确定49
(一)成虫饲养规模 49
(二)饲养成虫需要的面积 49
(三)饲养蝇蛆需要的面积 49
四、饲养密度 50
五、种蝇来源 51
(一)集蝇法 51
(二)集蛹法 52
(三)集卵法 52
(四)集蛆法 53
六、选种标准 54
第五章 蝇蛆的人工养殖方法 56
一、蝇蛆简易养殖方法 56
(一)塑料盆(桶)繁殖法 56
(二)豆浆血水单缸繁殖法 57
(三)多缸粪尿循环繁殖法 57
(四)牛粪育蛆法 58
(五)平台引种水池繁殖法 58
(六)塘边吊盆饲养法 59
(七)水上培育法 59
(八)室外地平面养殖法 60
(九)室外土池饲养法 61
(十)室外塑料棚育蛆法 62
(十一)果树施肥兼育蛆 63
(十二)水泥池养 63
(十三)田畦培养蝇蛆 64
二、蝇蛆规模化养殖法 67
(一)基本条件 67
(二)种蝇养殖法 69
(三)蝇蛆养殖法 75
(四)注意事项 77
三、养殖方式的比较77
(一)占地面积和投资 78
(二)操作和人工 78
(三)技术掌握难易 79
第六章 蝇蛆的饲养管理 81
一、常用饲料 81
(一)饲料的选择 81
(二)饲料的配制 84
(三)饲料选择及配制原则 90
(四)原料贮存 91
二、种蝇饲养管理 92
(一)驯种和引种 92
(二)调节温湿度 94
(三)成虫饲养密度 95
(四)蝇群结构 96
(五)投喂饵料和水 96
(六)安放产卵盘及产卵信息物 97
(七)雌雄苍蝇分离 97
(八)停止羽化 98
(九)接卵方法 99
(十)种苍蝇不产卵解决方法 99
(十一)卵与产卵饲料的分离 100
(十二)种蝇的淘汰 101
(十三)用具的消毒 102
(十四)废弃物的利用 103
三、关键期饲养管理103
(一)生产及操作步骤 103
(二)管理时间表 104
(三)蝇种选育 104
(四)卵的孵化 105
(五)饵料的添加 106
(六)蛆料的分离 106
(七)种蝇蛆的选留 107
(八)保种 108
四、季节管理 108
(一)春季管理 108
(二)夏季管理 110
(三)秋冬管理 113
五、敌害防治 114
(一)蚂蚁 114
(二)鼠类 115
六、预防成虫外逃 115
第七章 蝇蛆的采收及采后处理 118
一、蝇蛆的分离采收118
(一)蝇蛆分离的主要方法 119
(二)蝇蛆分离的主要问题 123
二、蝇蛆分离后处理124
(一)蝇蛆的后处理 124
(二)剩料的后处理 125
(三)培养蝇蛆后的废料处理 125
三、蝇蛆的贮存 126
四、蝇蛆的初加工 127
(一)活体直接加工 127
(二)加工成虫蛆(干)粉 127
五、苍蝇的运输 129
(一)鲜蛆大量长途运输方法 129
(二)高温天气蝇种运输 129
第八章 蝇蛆资源综合利用 131
一、实验材料 132
二、动物饲料 132
三、蝇蛆食品 137
四、制取活性物质 137
(一)蝇蛆油 137
(二)甲壳素和壳聚糖 138
(三)抗菌肽 140
五、转化有机废弃物142
(一)转化食用菌菌渣 143
(二)转化秸秆 143
(三)转化餐厨剩余物 145
(四)处理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 146
六、蛆粪再利用 147
(一)育蛆后的粪料处理 148
(二)蛆粪的再利用 148
参考文献 151
《生物技术在可持续农业中的应用》 前言 随着全球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对可持续发展需求的日益迫切,农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以更少的资源消耗、更小的环境影响,生产出更优质、更安全、更充足的农产品,是现代农业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生物技术,作为一门涵盖了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酶学等多个领域的交叉学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为解决这些挑战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和创新的解决方案。 本书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生物技术在现代可持续农业中的多元化应用,从理论基础到实践案例,从基础研究到产业推广,力图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生物技术赋能农业未来的宏伟蓝图。我们将不仅仅关注单一的技术环节,更侧重于生物技术如何协同作用,共同构建一个高效、环保、 resilient 的农业生态系统。 第一章:分子标记与基因编辑在作物育种中的革命 传统的作物育种依赖于杂交和选择,过程漫长且效率不高。分子标记技术的出现,极大地加速了这一进程。通过识别与优良性状(如产量、抗病性、抗逆性)紧密关联的DNA片段,育种家能够精准地追踪和选育目标基因,大大缩短了育种周期,提高了育种效率。本书将详细介绍各种主流的分子标记技术,包括SSR、SNP、AFLP等,并阐述其在标记辅助选择(MAS)中的具体应用,例如通过分子标记快速筛选出具有抗虫性的水稻新品种,或者选育出耐旱的小麦品系。 而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更是将作物育种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工具,允许科学家以极高的精确度对基因组进行“编辑”,即删除、插入或修改特定的基因序列。这为创制具有全新功能的农作物提供了无限可能。本书将深入解析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系统的作用原理,并重点介绍其在改良作物性状方面的应用。例如,如何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创制出营养成分更高的作物,如富含维生素A的“黄金大米”;如何开发出对特定病害具有免疫力的作物,从而减少农药的使用;以及如何培育出更能适应气候变化、例如抗盐碱或耐高温的作物,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同时,我们也将探讨基因编辑技术在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口感和延长保鲜期等方面的潜力。 第二章:微生物技术:农业生产的绿色引擎 微生物在农业生产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是土壤肥力的守护者,是植物健康的促进者,更是绿色生产的得力助手。本书将聚焦于微生物技术在可持续农业中的应用。 首先,我们将深入探讨微生物肥料的应用。这些肥料包含能够固氮、解磷、解钾等功能的有益微生物,它们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为作物提供养分,减少化肥的使用,从而降低面源污染,保护水体和土壤环境。本书将详细介绍几种重要的微生物肥料菌种,如根瘤菌、解磷菌、芽孢杆菌等,并阐述其作用机制和施用方法,例如,如何利用固氮菌提高豆科作物的氮素利用效率,如何利用解磷菌释放土壤中难溶性磷,从而提高磷肥的利用率。 其次,本书将重点介绍微生物农药的开发与应用。与化学农药相比,微生物农药具有高效、低毒、专一性强、不易产生抗性等优点,是替代化学农药、实现绿色植保的理想选择。我们将介绍几种主要的微生物农药类型,包括细菌性农药(如苏云金芽孢杆菌Bt)、真菌性农药(如白僵菌、绿僵菌)、病毒性农药(如昆虫杆状病毒)以及抗生性微生物制剂。本书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示这些微生物农药在防治农业病虫害方面的出色表现,例如,利用Bt防治鳞翅目害虫,利用真菌防治蚜虫等,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和作用谱。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微生物在改良土壤结构、降解农药残留、促进有机物分解等方面的作用。健康的土壤微生物群落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本书将介绍如何通过科学的耕作方式、添加有机质以及施用微生物制剂来改善土壤微生物环境,从而提升土壤的健康水平和生产力。 第三章:生物反应器与酶工程:高效提取与转化生物活性物质 生物反应器技术是实现大规模生物物质生产的关键。本书将详细介绍各种类型的生物反应器,包括摇床式、搅拌式、气升式等,并探讨其在微生物发酵、细胞培养、酶生产等过程中的应用。我们将以具体案例说明,如何通过优化生物反应器的设计和操作参数,提高目标产物的产量和纯度。例如,在生产某些生物农药时,如何通过设计合适的通风和搅拌系统,确保微生物的高效生长和目标产物的稳定分泌。 酶工程则为生物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强大的工具。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具有高效、专一、条件温和等特点,能够用于复杂的生化反应。本书将介绍酶的结构、功能以及定向进化等酶工程技术,以及其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 在作物育种方面,酶工程可以用于辅助分子标记和基因编辑,例如,利用特定的酶切割DNA,进行基因组操作。在植保领域,一些酶,如几丁质酶、葡聚糖酶等,本身就是重要的生物农药组分,它们能够降解病原菌的细胞壁,从而抑制病害的发生。此外,酶还可以用于提高农产品品质,例如,利用淀粉酶提高粮食的酶解度,改善面粉品质;利用蛋白酶改善肉类嫩度;利用果胶酶提高果汁的提取率。 本书还将探讨酶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的作用。例如,利用纤维素酶、木质素酶等降解植物秸秆,转化为生物能源或生物基材料;利用酶处理畜禽粪便,加速其分解,减少环境污染。 第四章:生物防治:环境友好型的病虫害管理策略 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自身的某些特性来防治病虫害的一种生态友好型的农业生产技术。它强调利用天敌、生物农药、诱导抗性等多种生物学手段,而非单纯依赖化学农药。本书将深入探讨生物防治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天敌昆虫、螨类、线虫、鸟类、蛙类等都是重要的生物防治力量。我们将介绍各种常见天敌的生物学特性、捕食或寄生方式,以及如何保护和利用它们。例如,瓢虫是重要的蚜虫天敌,本书将介绍如何通过保护植被、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来吸引和维持瓢虫种群,从而有效控制蚜虫的发生。 除了天敌,许多微生物本身也具有防治病虫害的能力,这构成了生物农药的基础。我们将在前一章中已经详细介绍过微生物农药,在本章中,我们将更加侧重于其在整个病虫害综合治理(IPM)体系中的地位和应用策略。 此外,本书还将介绍诱导抗性技术。某些生物制剂或物理刺激能够激发植物自身的防御反应,提高其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例如,利用某些细菌或真菌处理植物,能够诱导其产生抗性物质,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 生物防治的优势在于其环境友好性、可持续性以及降低农药抗性风险。本书将通过大量实例,展示生物防治在不同作物、不同病虫害场景下的成功应用,并探讨如何将生物防治与其他管理措施相结合,构建高效、绿色的病虫害综合管理体系。 第五章:生物技术在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同样为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本书将探讨其在这些领域的具体应用。 在畜牧业方面,基因工程技术可以用于培育生长速度更快、饲料转化率更高、抗病性更强的优良品种。例如,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良猪、鸡等家畜的生长性能。生物技术在动物疫病诊断和疫苗开发方面也发挥着关键作用,例如,利用PCR等技术快速准确地诊断动物疾病,利用基因工程疫苗提高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此外,生物技术还可以用于改善动物饲料,例如,利用酶制剂提高饲料的消化利用率,利用益生菌调节动物肠道菌群,提高动物健康水平。 在水产养殖业,生物技术同样前景广阔。基因工程可以用于培育生长快、抗病能力强的鱼、虾等水产动物新品种。微生物技术在水产养殖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利用有益微生物净化水质,减少养殖密度过高带来的环境压力;利用益生菌调节水产动物肠道菌群,提高其抗病能力。生物技术还可以用于开发水产动物的疫苗和诊断试剂,有效防控水产疾病的发生。本书将通过案例分析,展示生物技术在提高水产养殖产量、降低养殖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应用效果。 第六章:生物技术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农业废弃物,如作物秸秆、畜禽粪便、食品加工残渣等,不仅造成环境污染,也构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生物技术为这些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本书将详细介绍利用生物技术处理农业废弃物的各种途径。例如,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将秸秆转化为生物燃气(沼气)、生物乙醇等能源;利用微生物降解技术将畜禽粪便转化为有机肥料,或进一步生产生物质能;利用酶技术降解植物纤维素,提取有用的生物基材料。 本书还将探讨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等增值产品。例如,通过发酵技术处理畜禽粪便,生产富含微生物和营养物质的有机肥料,能够有效改良土壤,提高作物产量。 通过对农业废弃物的高效利用,不仅能够减少环境污染,变废为宝,还能为农业生产提供新的能源和物质来源,实现农业生产的循环经济模式。 第七章:生物技术在提升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中的作用 随着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和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生物技术在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书将介绍如何利用生物技术监测和控制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以及有害微生物。例如,开发灵敏的生物传感器,能够快速检测食品中的有害物质。 基因工程技术可以用于培育不含过敏原或减少有害成分的农产品。例如,培育低过敏原的大豆。 此外,生物技术还可以用于提升农产品的营养价值和风味。例如,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或发酵技术,增加农产品中维生素、矿物质、抗氧化剂等有益成分的含量;通过改良微生物菌种,提升发酵食品的风味和品质。 本书还将探讨生物技术在食品溯源方面的应用,利用DNA指纹技术等,追踪农产品的来源,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结论 生物技术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实验室概念,而是实实在在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强大驱动力。从作物育种到病虫害防治,从土壤改良到废弃物利用,从提升农产品产量到保障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生物技术的应用贯穿于现代农业的每一个环节。本书通过对生物技术在可持续农业中多元化应用的深入探讨,旨在为广大农业从业者、科研人员、政策制定者以及关心农业发展的社会大众提供一个全面、系统、前沿的认知框架。 我们相信,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农业必将迎来更加绿色、高效、安全、可持续的未来。本书的出版,希望能抛砖引玉,激发更多关于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的思考与实践,共同为构建一个更加繁荣和健康的地球家园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工具性和参考性方面的表现,已经达到了我个人对专业书籍的最高期待。特别是在附录部分的资料组织上,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宝库。那些详尽的数据表格、对照清单,以及标准化的操作流程SOPs,都被精心归类和索引,使得读者在需要快速查找特定信息时,效率极高,几乎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手到擒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数据和最新行业标准时的平衡艺术,既尊重了过去的积累,也积极拥抱了最新的技术迭代,确保了书本内容的“保鲜期”。这种对细节的极致打磨,反映出作者对读者群体使用的场景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理论,更是在实际操作中能够立即派上用场的“即战力”参考工具。这份用心,让整本书的阅读体验从学习阶段顺利过渡到了应用阶段,非常可靠。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谓是独树一帜,它成功地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避免了陷入枯燥的学术腔调。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极富耐心的导师,用一种非常平实、甚至略带幽默的口吻与读者对话。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烟火气”,这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源自实际操作中摸爬滚打得出的真知灼见。例如,在讨论到某一常见技术难题的规避时,作者采用了近乎“口述经验”的叙述方式,让人感觉就像是坐在经验丰富的师傅身边,听他传授那些藏在书本缝隙里的“诀窍”。这种亲切感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原本可能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内容,变得生动可亲,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粘性,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一个章节。

评分

当我真正沉浸到阅读的过程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叙事逻辑上的严密性。他们似乎深谙读者的求知路径,总能把最晦涩难懂的理论,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化解成可以被日常操作所吸收的知识块。我注意到,这本书的章节划分极为细致,每一个小标题都精准地指向一个具体的知识点,没有丝毫的冗余和水分,这对于时间宝贵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书中对于某一关键环节的描述,可以说是达到了“吹毛求疵”的程度,每一个参数的选取、每一种环境要素的控制,都被详尽地记录下来,并且辅以大量的案例佐证,让人感觉作者不仅是理论的构建者,更是实践的资深老兵。这种由表及里、由宏观到微观的深入探讨方式,使得读者在学习时,不会因为信息过载而感到迷茫,反而会因为知识点的清晰划分而感到豁然开朗。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的排版简洁却不失专业感,那种淡雅的米黄色调配上清晰有力的字体,立刻营造出一种严谨、实用的氛围。我特别喜欢扉页上的那句引言,虽然内容我无法展开详述,但它很巧妙地定下了全书的基调——一种对传统技艺的尊重与现代科学的结合。内页的纸张选材也很考究,拿在手里有种厚实感,即便是长时间翻阅,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需要对照图表和文字进行学习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图示的运用达到了极高的水准,那些复杂的流程图和结构分解图,竟然能用如此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即便是初次接触相关领域的人,也能大致把握住关键脉络。整体来看,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一种专业精神的体现,它给人的第一印象,绝非那种粗制滥造的培训手册,而是一部值得珍藏的工具书。

评分

从结构布局上来看,这本书的编排显示出极强的系统性和前瞻性。它不仅仅停留在对现有技术的罗列和介绍,更是在尝试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生态系统。我发现,它非常注重前因后果的追溯,比如在介绍某个新方法时,会先花篇幅回顾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新方案的优越性,这种对比分析的方法,使知识点的价值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凸显。而且,全书在收尾部分的处理也十分高明,它没有戛然而止,而是对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审慎的展望,留下了足够的思考空间,引导读者在学完基础知识后,能够跳出书本,去思考更深层次的创新问题。这种布局,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得以延展,从一本“操作指南”升华为一本“思想启迪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