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套书为农药剂型加工领域又一套大型实用图书。
2.本书稿重点介绍了当前农药剂型加工领域的主要助剂制剂,内容涵盖了表面活性剂、乳化剂、润湿剂、渗透剂、分散剂、稳定剂、增稠剂、崩解剂、成膜剂以及特种助剂等相关技术。
作为丛书分册之一,本书概述了农药助剂的相关知识与技术,详细介绍了表面活性剂在农药制剂中的应用,农药乳化剂及,农药用润湿剂和渗透剂,农药分散剂,农药稳定剂与增稠剂,农药崩解剂与助悬浮剂,农药种衣剂用成膜剂,农药特种助剂,喷雾助剂,有机硅助剂,农药填料与载体,环保型溶剂与助溶剂等助剂及其相应的应用技术。另外,还简述了农药助剂管理及禁限用相关现状。本书着重对农药制剂中使用的助剂进行了分类整理,并将近几年的信息做了相应补充,从理论、合成、应用等角度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并列举了部分实例,对于初入行业的技术人员及长期从事农药剂型及制剂研究的人员定有所帮助。
本书可供广大农药助剂、农药制剂、推广应用等研发及生产人员使用,也可作为大专院校及研究单位的参考书。
张小军,男,理学博士,高级工程师,中农立华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发中心主任,首席研究员,我国农药剂型加工领域知名的中青年专家,农业部、工信部农药评审专家,《农药》、《现代农药》等专业杂志编委。全面主要负责公司农药产品技术研发与质量控制工作,2014-2016年兼任中农立华(天津)农用化学品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一直致力于我国新农药的创制研究特别是农药新剂型研发与应用,创造性的提出了“农药加工精细化”理论体系,成功发明出新农药剂型-农药干悬浮剂。领导的研究团队先后成功创制出“护稼”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含量产品,获得了重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先后发表专业论文近百篇,获得专利授权10余项,先后获得省部级等奖励5项。
当前,世界各国对化学品物质的研究和认知在不断加深,很多化合物的毒性以及对环境影响研究方面的结论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与此相应的,很多有风险及潜在风险的添加物,随着环保安全政策的出台与相关法律法规的日益完善而被禁用和限用。同样,农药助剂作为一种添加物,也面临着这样的趋势。由此,对于助剂开发及农药制剂研发人员来说,了解相关政策法规,及时跟进、深刻了解这些禁用物质和潜在风险物质组分的发展动态,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是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种责任所在。
农药助剂是指在农药制剂的加工和施用中,使用的各种辅助物料的总称,虽然是一类助剂,其本身一般没有生物活性,但是在剂型配方中或施药时是不可或缺的添加物。随着剂型的多样化和制剂性能的提高,助剂也向多品种、系列化发展,以适应不同农药品种、不同剂型加工的需要。农药的发展要靠创新,同样农药助剂的发展也必须同步发展创新,尤其是农药表面活性剂。我国的农药表面活性剂行业与整个表面活性剂行业一样,其装置能力已位居世界前列,是生产大国,但不是生产强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表现在设计开发能力、工艺控制、检测手段及对安全环保和应用效果的关注度上。我国用于农药加工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大都是三、四十年前开发的以酚醚、醇醚和油醚为主的老品种,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也主要是烷基苯磺酸钙这一品种为主打,虽然近几年开发了一些新的品种,但这些品种并不能完全满足目前正在快速发展的悬浮剂、水分散粒剂等新剂型的需求。
化学工业出版社曾于2003年出版过《农药助剂》,2013年出版过《现代农药剂型加工技术》(内容包含有农药加工助剂),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相关著作,每一版本都代表了当时农药助剂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对农药制剂加工技术的进步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读者受益匪浅。
近年来,农药制剂技术发展迅猛,相关的农药助剂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为了进一步丰富农药助剂的内容,尽可能将一些新的农药表面活性剂及其他助剂能够涵盖进来,经过多年酝酿,我们邀请了业内十几位在农药助剂和制剂教学、研发以及工程化应用技术方面有一定经验的一线中青年专家,经过大家努力收集和组织材料,历时三年多的时间,将农药助剂独立成册,编写了本书。书中内容客观地反映了当前农药助剂的现状和发展方向,读者可以从中获得相应的理论和应用知识。在编写过程中,尽可能按照专业特长进行分工和编写,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对近年来开发的新助剂,尤其是农药用表面活性剂作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内容得到进一步补充,较为丰富、翔实,具有较好的参考性。
全书共分十三章,编写分工如下:第一章 表面活性剂在农药制剂中的应用(杜凤沛);第二章 农药乳化剂及其应用技术(秦敦忠);第三章 农药润湿剂和渗透剂(张小军、秦敦忠、冯建国);第四章 农药分散剂及应用技术(梁彬、秦敦忠);第五章 农药稳定剂与增稠剂(汪云强);第六章 农药崩解剂与助悬浮剂(张小军、李彦飞);第七章 农药种衣剂用成膜剂(孙俊、李洋、丑靖宇);第八章 农药特种助剂(李彦飞、张小军);第九章 喷雾助剂(王险峰);第十章 有机硅助剂在农药上的应用(何凤琦、龙勇);第十一章 农药填料与载体(李彦飞、冯建国、张小军);第十二章 环保型溶剂与助溶剂(冯建国);第十三章 农药助剂管理及禁限用相关现状(张小军、张登科)。全稿最后由本人和冯建国博士统稿与整理。杜凤沛教授、秦敦忠博士、丑靖宇博士、谭伟明博士、曹雄飞、张含平、苑志军、张登科、赵德、向家来、余建波等提出了很多宝贵的修改意见,这里表示衷心感谢。
本书得以顺利出版,要感谢本书的所有作者,是他们无私地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奉献出来与读者共享,同时也是在工作百忙之中进行了编写。感谢农药界的前辈与同仁们给予的大力支持,他们直接或间接地提供资料使本书内容更加丰富。本书除编写人员名单中列出的作者外,还有很多同仁给出了意见和建议,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非常感谢化学工业出版社对本书编写过程中的大力支持。
农药制剂开发是综合了多学科内容的交叉学科技术,是配方技术、工艺性、工程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技术。农药助剂是开发农药制剂必需的原材料,是从事农药制剂所的人员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之一,由于本书涉及的农药助剂内容较为广泛,相关理论也是从物理化学、表面化学等学科中延伸出来的,有些仍在研究及认识之中,还有待于完善。近年来无论是欧美还是我国,农药助剂都出台了禁限用名单,而且在不断更新,这些信息的了解对于从事助剂开发和农药制剂加工的人员来说是很重要的,而且也是非常必要的,需引起重视。由于作者专业水平、资料来源有限,加之时间仓促,书中疏漏与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同仁批评指正。
谨以此书献给所有热爱并从事农药制剂加工及相关工作的前辈和同仁们!大家做的工作高大上、接地气,希望一起努力、坚持,积土为山、积水为海,为中国农药工业的发展做更多的工作,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张小军
2017年12月于北京
最近手里有本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构建的专著,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将农业生产与信息技术、供应链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展现了现代食品工业的另一面。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区块链技术来确保从田间到餐桌每一个环节数据的真实性和不可篡改性。它分析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质量标准体系差异,并探讨了如何建立一套国际通用的追溯标准。我尤其对其中关于“物联网(IoT)在冷链监控中的应用”一章印象深刻,书中描述了如何实时监测温度、湿度等参数,并自动生成合规报告,这对于保障高端农产品的出口至关重要。这本书读起来更像是一本商业管理和信息安全相结合的教材,它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今天,一个产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本身的品质,更在于它背后透明、可信赖的“数据履历”。这本书对于农业产业化升级和提升消费者信任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评分我前阵子刚啃完一本关于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前沿探索的专业著作,那本书真是把我的思维都打开了!它不再把土壤仅仅看作是“泥土”,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极其复杂的生命共同体。书中深入探讨了如何利用特定的真菌和细菌菌群来降解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提高土壤的肥力,甚至还能增强作物的抗逆性。作者引用了大量最新的基因测序数据和宏基因组分析结果,对不同生态系统下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详尽的比较分析。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微观世界探险,你会惊叹于那些肉眼不可见的生命体对地球生态平衡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虽然某些章节涉及到的分子生物学内容确实需要反复琢磨,但那种窥见自然界深层运作机制的震撼感,是其他任何科普读物都无法比拟的。它让我对“可持续农业”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真正的可持续,是建立在对土壤生命的敬畏和科学调控之上的。
评分哎呀,最近迷上了几本关于农业科技的书,每一本都让人受益匪浅。说起来,我最近淘到的一本关于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实用手册,简直是田间地头的救星。它没有过多纠缠于那些高深的化学理论,而是非常接地气地介绍了各种常见病虫害的识别方法,配上了大量高清的图片,让你一眼就能分辨出是白粉病还是蚜虫为害。更绝的是,它详细列举了不同生长阶段作物最适宜的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策略,并且对每种农药的使用剂量、安全间隔期都标注得清清楚楚,简直就是农民朋友们的“随身保镖”。我按照书里的推荐试用了几种新型生物农药,效果出奇地好,不仅作物产量提升了,土壤的健康状况也感觉好多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合理,从基础知识到具体操作,层层递进,即便是初次接触农业管理的新手也能很快上手,绝对是那种值得反复翻阅的工具书。它让我深刻体会到,现代农业管理绝非简单粗暴地喷洒药剂,而是一门需要智慧和细致观察的综合艺术。
评分最近读完的这本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设计与管理的指南,简直是为干旱地区的农业从业者量身定做的“清凉宝典”。这本书的侧重点完全放在了工程技术和水资源优化配置上。它从水力学原理讲起,详细拆解了滴灌、微喷灌、以及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参数和安装规范。书中包含了大量的工程实例分析,比如如何根据土壤渗透性、作物需水曲线来确定灌水定额和设备选型,这些都是在学校里学不到的实际操作经验。我特别欣赏它对数据化管理的强调,书中介绍了如何利用传感器网络和气象数据模型来实时调控灌溉,真正实现了“按需供水”,避免了传统漫灌带来的巨大浪费。这本书的图表制作得非常专业,清晰直观,即便是需要进行项目预算和招投标的人也能从中找到可靠的依据。它提供的是一套完整的、可落地的水资源管理解决方案,读完后让人信心倍增,感觉我们也能用科学的方法战胜缺水的挑战。
评分我发现自己最近对新型作物育种技术的研究越来越着迷,而那本关于基因编辑技术在作物改良中的应用的书籍,无疑是目前最前沿的指南。这本书摒弃了传统的杂交育种耗时长的缺点,直接聚焦于CRISPR-Cas9等革命性工具如何精确地修改作物基因组,以期获得抗病性更强、营养价值更高、甚至适应极端气候的品种。作者对技术原理的阐述非常严谨,清晰地梳理了从靶点设计、载体构建到转化筛选的每一个关键步骤。虽然这本书的学术性较强,对读者的生物学背景有一定要求,但它所描绘的未来农业蓝图是如此激动人心:不再需要漫长的等待,而是可以“定制”出我们想要的作物。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篇对生命科学未来潜力的宏大展望,让人在敬佩科学力量的同时,也对伦理和监管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