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如鸽:间谍小说大师勒卡雷的40个人生片羽 港台原版 约翰.勒卡雷 木马文化 勒卡雷自传
作者: 约翰.勒卡雷 John le Carré
译者:李静宜
出版社:木马文化
出版日期:2017/03/29
语言:繁体中文
ISBN:9789863593621
丛书系列:勒卡雷
规格:精装 / 400页 / 13.8 x 21 cm / 普通级 / 单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湾
本书分类:文学小说> 文学研究> 作家传记
书籍介绍
间谍小说大师勒卡雷的自传
☆《冷战谍魂》裡利马斯、《荣誉学生》中的杰里?6?4威斯特贝……令人难忘的悲剧英雄经典角色的原型
☆《女鼓手》中的以巴对抗、《苏联司》裡苏联的改革开放……故事灵感来源与取材经过
☆勒卡雷与诺贝尔文学奖近的距离
☆接触战地、战地记者、反抗军、恐怖分子、情报头子的实际身经历
☆间谍小说的真实与虚构……
所谓爱国与叛国的一线之隔,间谍任务与作家的良心拉扯,尽在其中。
——严格来说它甚至不像一本自传,至少不是你我想像中那种、从童年经验娓娓道来,一直讲述到他如何踏进又离开英国情报单位、如何靠着写作功成名就的制式自传。
在全书的38个章节,如果加上序和前言的话,勒卡雷约莫就是诉说了人生中令他印象深刻、影响他写作至深的40段经历——
比方与战地记者大卫.葛林威熘进烽火漫天的金边(间谍小说家说这是他次真实感到从头上飞过),在那裡大卫/勒卡雷结识了英勇的法国女子伊薇特.皮耶波利,她与情人在金边开运输公司,平常用飞机运毒品或宝石,战时偷渡烽火孤儿出来并为他们向法国领事馆申请庇护——他们全是她生的孩子,都是法国人,她坚称——这段经历提供了他《荣誉学生》裡的一个角色、一段场景,伊薇特的人生则催生了他动人的《永远的园丁》女主角。
诸如此类的故事,有些令人感到惊奇、不可思议,有些令人潸然泪下或呀然失笑——访谈遭美国刑求关押、无罪开释,与《头号要犯》男主角命运相似的所谓「伊斯兰恐怖分子」、眼直击《使命曲》裡非洲军阀角力真实情况、《苏联司》裡俄罗斯改革开放经验的触发……作家的生命与经历,和他关注的战争、历史重叠;倘若他的小说是真实世界不为人知、黑暗的那一面,他的自传便是真实人生与黑暗世界的灰色重叠。
40段经历中,勒卡雷无可避免地以颇具分量的篇幅写下了他的童年——他身为骗徒的父、感情冷漠的母——
「逃避与欺骗是我童年非有不可的武器。青少年时期,我们都是某种间谍,而我却早已是退役的老兵。情报世界拥我入怀的时候,感觉就像回到家一样。」
——首度谈到自己对世纪间谍金?费尔比的看法;他诸多个性鲜明、设定生动的角色来源,他的小说改编成电视电影的经历,与好莱坞知名演员、导演、编剧打过的交道……
「格雷安.葛林告诉我们,童年是作家的存款簿。若以此来计算,我生来就是个百万富翁。」
——这次,我们终于有机会看到文学界的百万富翁与成功企业家,向世人分享他珍贵的财富。
作者简介
约翰.勒卡雷(John Le Carré)
生于一九三一,离开伯恩及牛津大学后,于冷战期间于伊顿公学教书、服务于英国外交部,并在英国情报局任职的五年间写下《死亡预约》、《上流谋杀》及他的本畅销小说《冷战谍魂》——被誉为二十世纪了不起的小说之一。这三部小说塑造了乔治?6?4史迈利一角,他也出现在《镜子战争》一书,也是「卡拉」三部曲:《锅匠?6?4裁缝?6?4士兵?6?4间谍》、《荣誉学生》与《史迈利人马》的主角。过去五十五年他靠写作维生,将自己的人生划分为伦敦市与康瓦尔郡两个时期。
约翰.勒卡雷近出版的小说包括二○○八年《头号要犯》(A Most Wanted Man)、二○一○年《我辈叛徒》(Our Kind of Traitor)以及二○一三年的《脆弱的真相》。
勒卡雷一生得奖无数,包括一九六五年美国推理作家协会的爱伦坡大奖、一九六四年获得英国毛姆奖、James Tait Black纪念奖等,一九八八年更获颁CWA终身成就奖(另分别在一九六三与七七年获颁金奖),以及义大利Malaparte Prize等等。至今已出版的二十三部作品,不仅受到各大媒体的瞩目与读者的欢迎,更因充满戏剧元素与张力,已有十九部被改编为电影与电视剧。
我已经提前在网上搜集了一些关于勒卡雷早年经历的零星资料,比如他与情报机构的若即若离的关系,以及他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对“家国”概念的质疑。这些背景知识让我对《此生如鸽》这本书充满了画面感。我仿佛已经闻到了伦敦雨夜中弥漫的烟草味,听到了电话里低沉的密语。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张通往特定历史时空和特定知识分子心灵深处的门票。我期待它能像一杯陈年的威士忌,入口略带辛辣,回味却悠长而复杂,让人在沉思之后,对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清醒的认知。
评分最近身边的人都在热议一些关于“真实性”的话题,而这本书的名字——《此生如鸽:间谍小说大师勒卡雷的40个人生片羽》——恰恰击中了我的痛点。我总觉得,那些虚构的、光鲜亮丽的英雄故事里,总是少了点什么,那就是人性的脆弱和真实的挣扎。勒卡雷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着对传统间谍叙事的颠覆,他笔下的人物不是超级英雄,而是疲惫、充满道德困境的普通人。因此,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深入“幕后”的探访,我想看看,是怎样的经历塑造了这位解构大师。我希望看到的不是高高在上的名人传记,而是带着泥土气息的、关于选择、背叛与救赎的碎片。这种对“真实”的渴求,是我迫不及待想翻开这本书的主要驱动力。
评分我是一个对叙事结构特别挑剔的读者。这本书的副标题里提到了“40个人生片羽”,这立刻引发了我的好奇心。它不是线性叙事,而是碎片化的呈现,这本身就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我设想,这些“片羽”可能就像是精雕细琢的微型小说,每一个片段都凝聚着深刻的洞察力,或许是某个场景的速写,或许是一段内心的独白。这种结构的好处在于,即使时间碎片化,信息量也能被精确地控制,不至于让读者感到信息过载,反而能让人在每一个断点处停下来,细细咀嚼。我特别期待看到,这些看似零散的片段,最终是如何通过作者的视角,被编织成一幅完整而复杂的生命图景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绝,那种复古的质感,配合着略带忧郁的字体,一下子就把人带回到了那个冷战时期的谍战氛围里。我拿到书的时候,光是摩挲着封面的纹理,就已经能感受到字里行间那种沉甸甸的历史感了。虽然我还没正式开始阅读内页,但光是这本书的“气场”就足够吸引人了。它不像那种浮躁的畅销书,更像是一件经过时间打磨的艺术品,散发着一种低调的奢华。我猜,作者一定花了很多心思在版式和细节上,能感受到出版方对这位大师的尊重。这种对品质的坚持,让人对书的内容本身也充满了更高的期待。我期待着能通过这本书,触摸到那个时代最真实、最复杂的人性侧影。
评分说实话,我对“自传”这类题材总是抱有一种审慎的态度,因为作者往往会美化自己的过去。但提到“勒卡雷”,我立刻打消了这种疑虑。他那种近乎苛刻的清醒和对体制的深刻批判,我想即便是写自己,也难逃那份犀利的目光。木马文化这次的引进,也让我对译者的功力有了信心,毕竟要翻译好一位文学巨匠的文字,绝非易事。我更看重的是,通过这些“片羽”,能读出他如何从一个经历过真实谍战生活的人,蜕变成一位冷峻的文学评论家。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内在的张力:年轻时扮演的角色与年老时自我审视之间的对话,那种跨越时空的自我和解或冲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