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货港台原版 深夜食堂料理帖 飯島奈 安倍夜郎 新經典文化

现货港台原版 深夜食堂料理帖 飯島奈 安倍夜郎 新經典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深夜食堂
  • 料理
  • 日漫
  • 漫画
  • 美食
  • 港台原版
  • 饭岛奈
  • 安倍夜郎
  • 新经典文化
  • 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国图书进出口深圳公司
出版社: 新經典文化
ISBN:9789865824716
商品编码:14194768940

具体描述

深夜食堂料理帖

 

作者: 飯島奈美/著, 安倍夜郎/漫畫  

譯者:丁世佳

出版社:新經典文化

出版日期:2016/12/21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5824716

叢書系列:深夜食堂

規格:平裝 / 144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內容簡介

 

 

相聚的時光,是最幸福的人生光景

家常的美味,把這一刻的溫暖轉化成未來一年的力量


「深夜食堂的菜色不深奧……

用平價食材費心做出美味料理,這才是家常菜。」——安倍夜郎


歲末年終,自己親手為親友們打造一個深夜食堂?!

跟著日本首席美食設計師 飯島奈美學一桌家常菜

安倍夜郎&深夜食堂影視團隊 一致推薦


《深夜食堂》電影、日劇美食設計師飯島奈美親自掌廚,

從紅香腸、玉子燒、酒蒸蛤蜊到店內常備小菜,

從漫畫發想,嚴選日劇、電影100%正宗食堂美味,

學會29道老闆拿手好菜+14道常客才會點的隱藏版下酒菜


【精彩收錄】安倍夜郎×飯島奈美 美味對談

【經典重溫】紅香腸、粉絲沙拉、海苔炸竹輪 漫畫


◎用平價食材費心做出的料理,才是深夜食堂。


常客們最難忘懷的紅香腸和甜玉子燒,是漫畫《深夜食堂》第一夜登場的阿龍與小壽壽桑最喜歡的菜色。兩道再平凡不過的便當常備菜,吃進的卻是各自的一段青春回憶。當場景從平面轉為立體,從漫畫躍近螢幕,油亮可口的紅章魚和鬆軟甘甜的玉子燒如何能透過視覺勾起觀眾食慾,又完美還原漫畫中的樸實真情?


在《深夜食堂》已上映的電影及各季日劇,將老闆這個角色詮釋得入木三分的是演員小林薰,而那一道道道老闆拿手好菜得以重現的幕後功臣則是美食設計師飯島奈美!擔任《海鷗食堂》、《南極料理人》、日劇《多謝款待》等多部影視作品的料理設計的飯島奈美,擅長以簡單的食材替平凡的家常菜增添絕妙滋味,從視覺到味覺,重現深夜食堂裡每一道令人難忘的經典。這位用料理說故事的日本首席美食設計師,她做的菜不只迷住觀眾,據說在拍片現場連演員、劇組人員都為之著迷!


◎讓平凡菜色變好吃,矢志成為「家常菜專家」


飯島奈美並不只是把菜做得美美而己,她可是身懷做菜的真工夫。然而,她並非科班出身,也曾懷疑自己做的菜「真的好吃嗎?」。在雜誌食譜連載受好評後,她終於找回愛做菜的信心,也漸漸體會平凡家菜色的溫度,更確立成為「家常菜專家」的心志。而她的家常料理不只是實踐做菜,更飽含了深夜食堂的精神。這本由她親自寫的《深夜食堂料理帖》,收錄29道陪伴我們度過每個夜晚的深夜食堂料理和14道店內隱藏版小菜,從此在家就能動手做,辦一桌深夜食堂。


◎飯島奈美的美味「魔法」:


★「薑燒豬肉」的豬肉先以醬汁醃過,不僅入味,更能增加彈性。

★以番茄汁調和番茄醬的甜味,而且還讓「拿波里義大利麵」不會乾乾的。

★「海苔炸竹輪」用天婦羅粉炸會比用麵粉更酥脆,好吃的秘訣是一次不要放太多。

★食堂裡的「酒蒸蛤蜊」調味是為了剩下的美味湯澆在白飯上,口味較重還可以煮成燉飯。


◎每一夜故事都值得細細品味的《深夜食堂》


安倍夜郎作品《深夜食堂》以都會巷弄裡只在深夜營業的小食堂為舞台,將老闆做的家常料理,添上形形色色來客的動人故事調味,時而溫馨時而憂愁,不僅散發出料理的香氣,也洋溢著最質樸的人情味。


在日本,《深夜食堂》自2006年起在《Big Comic Original》雜誌開始連載,榮獲「第55回小學館漫畫賞」、「第39回漫畫家協會賞大賞」等大獎,作品氣氛濃郁、風格特殊,更四度改編日劇,二度搬上大銀幕,映演廣受好評。這股深夜料理佐人情百味的熱潮迅速風靡全亞洲,全系列銷售突破五百五十萬冊,成功締造跨國籍的料理圖文新品種。


 

 

 

作者資料


飯島奈美(Nami Iijima)

 

美食設計師。出生於東京都八王子市,主要工作是統籌設計廣告中的菜色。自《海鷗食堂》嶄露頭角,陸續參與《南極料理人》、《我的意外爸爸》、《深夜食堂》系列,以及NHK連續劇《多謝款待》等電影和電視劇的料理設計工作。著有《LIFE家庭味:一般日子也值得慶祝!的料理》、《飯島風》等書。

 

安倍夜郎/漫畫插圖(Abe Yaro)

 

1963年2月2日生於高知縣中村(今四萬十市)。就讀早稻田大學時加入漫畫研究社,畢業後進入廣告製作公司任職。2003年以投稿作品《山本掏耳店》獲小學館新人漫畫大獎,隔年以同作品出道。2006年起《深夜食堂》開始在Big Comic Original增刊號上不定期連載,隔年起在本刊上連載的《深夜食堂》於2009年改編成電視劇(2011年推出第二季、2014年推出第三季、2015年再翻拍電影、2016年再推出第四季與電影續集)。2010年獲得第55屆小學館漫畫賞、第39屆日本漫畫家協會大賞。

 


目錄

豬肉味噌湯

漫畫◎紅香腸

紅香腸和甜玉子燒

雞蛋三明治

泡菜豆腐鍋

薑燒豬肉

鰈魚煮.魚汁凍

番茄炒蛋

布丁

酒蒸蛤蜊

漫畫◎粉絲沙拉

粉絲沙拉

拿波里義大利麵

山藥泥蓋飯

青椒鑲肉

烏賊煮芋頭

中華涼麵

韭菜豬肝

奶油燉菜

烤飯糰

洋蔥圈

清口菜◎飯島奈美 × 安倍夜郎 特別對談

漫畫◎海苔炸竹輪

海苔炸竹輪

馬鈴薯沙拉

豬排蓋飯    

馬鈴薯燉肉

雞鬆蓋飯

茶泡飯

青菜炒肉絲

俄式酸奶牛肉

炒烏龍麵

高麗菜捲


都市心灵的治愈之味:探寻寻常巷陌中的人间烟火 在这个节奏飞快的现代都市中,霓虹灯下隐藏着无数疲惫的灵魂。人们追逐着光鲜亮丽的梦想,却常常在深夜里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空虚与疲惫。有什么,能比一碗热腾腾的饭菜,更能抚慰人心呢? 本书并非烹饪指南,也不是美食评论集,它是一本关于“味道”与“记忆”、“相遇”与“告别”的都市寓言。它带领读者走进那些藏匿于城市肌理之深处的小店,去感受那些平凡却又不凡的人间故事。 第一章:深夜的等候——光影交错间的独白 故事的开篇,将我们带入一个时间仿佛被拉长的空间——深夜的食铺。这里的顾客身份各异:有刚刚结束漫长加班的白领,他们西装革履,眼神中却写满了倦怠;有怀揣梦想,却屡遭挫折的年轻艺术家,他们用一杯清酒浇灌着不切实际的雄心;还有那些沉默寡言的中年人,他们似乎肩负着不为人知的重担,唯有食物能让他们暂时卸下面具。 每一道端上桌的菜品,都像是开启一段记忆的钥匙。那份简单的茶泡饭,或许勾起了远方老家的亲情;那份重口味的炒面,可能承载着一段热烈却已逝去的恋情。我们观察着食客们的表情,他们的每一口咀嚼,都像是在与过往的自己进行一场无声的和解。老板,作为这个空间的见证者和魔法师,他的沉默比任何言语都更具力量。他从不追问客人的过去,只是精准地捕捉他们此刻最需要的味道,用最朴素的食材,构建起一座临时的庇护所。 第二章:寻常巷陌的哲学——时间与空间的容器 我们跟随笔触,穿梭于城市的不同角落。那些被高楼大厦挤压到几乎消失的老式弄堂,那些被时间遗忘的街角摊位,才是这本书的核心舞台。在这里,食物的制作不再是精致的艺术表演,而是一种带着温度的传承。 探讨的不仅仅是食材的组合,更是背后的生活哲学。例如,对“慢煮”的执着,体现了对生命节奏的尊重;对“一物多用”的精打细算,折射出勤俭持家的智慧。书中的叙事者,像一位耐心的观察者,记录下这些“非主流”的生活方式。他们不追逐米其林的光环,却在柴米油盐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圆满。通过对这些烟火气的描摹,我们得以反思:现代社会是否为了追求速度和效率,而丢弃了生活本应有的厚重感? 第三章:记忆的味道——跨越季节的味觉地图 味道拥有强大的穿透力,它能轻易打破时空的阻隔。书中细腻地描绘了季节更迭对食物的影响,以及食物如何成为个体生命历程的坐标轴。 春日里带着微苦的野菜,记录着初出茅庐的青涩与挣扎;夏夜里冰镇的甜品,是短暂狂欢后的清醒与反思;秋季丰收的硕果,象征着沉淀与收获的喜悦;而冬日里暖身的汤羹,则代表着对未来最朴素的期盼。这些关于季节的味道,与书中人物的人生际遇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立体的、有生命力的味觉地图。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脆弱,让人在品味文字的同时,仿佛也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食物香气。 第四章:连接与疏离——人际关系中的调味剂 食物,是人类最原始的社交货币。在这些深夜的场景中,我们看到了人与人之间微妙的连接。有陌路人之间因一碗面条而产生的短暂共鸣;有多年老友在熟悉的味道前重拾的默契;也有误解与隔阂,因为一顿共同的晚餐而得到缓冲与消融。 然而,书中也毫不避讳地探讨了现代都市中的疏离感。尽管人们围坐在同一个桌子前,但各自的心房却可能紧闭。食物此时成了一种微妙的“润滑剂”,它提供的安慰是无条件的,它要求最低的社交成本,却能提供最实质的心理支持。这种既连接又疏离的复杂状态,正是当下都市群像的真实写照。 结语:回归本真——每一份努力都值得被珍视 全书的基调是温暖而克制的。它没有刻意煽情,也没有故作高深。它只是平静地记录着,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总有一些角落,留存着食物最本真的意义——那是对生存的肯定,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对每一个努力活着的人的温柔致意。 阅读这本书,就像在寒冷的冬夜,推开一家小店的门,店主递给你一杯热茶。它不急于给你答案,只是默默地陪伴你,让你有勇气去面对明天清晨的阳光。它提醒我们,生活的美好,往往潜藏在那些最不经意、最寻常的“一餐一饭”之中。这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对生活本真的深情回望。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之前其实略有犹豫,因为市面上“深夜食堂”主题的书籍已经很多了,很容易陷入模仿和重复的窠臼。然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更侧重于“料理帖”这个概念,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菜品,而是更深入地挖掘了每道食物背后的情感内核。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高明,用一种近乎散文的笔触,将冰冷的食材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情感重量。我特别喜欢其中几篇关于特定食材转换角色的段落,它们让我重新审视了厨房里那些最普通的物件。比如,一块豆腐,在不同的心境下,能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味和意义。这本书读起来不像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朋友,坐在你对面,用温暖的语调分享他的人生感悟,顺便教你几招不为人知的好手艺。它带来的不仅仅是味蕾上的满足,更是精神上的丰盈,让人读完后总想立刻去实践一番,去重温那些被食物串联起来的温暖瞬间。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讲究,纸张的质感厚实而又不失柔和,油墨的印刷色彩饱满,即便是深色的酱汁和明亮的蔬菜,在呈现上都达到了极高的视觉享受。对于一个对阅读体验有较高要求的读者来说,这一点至关重要。我常常在周末的午后,泡上一杯茶,沉浸在这本书营造的氛围中,想象着那些场景——店主忙碌的身影、客人的低语、食物在炉火上滋滋作响的声音。它的文字如同镜头一般精准地捕捉了那些稍纵即逝的日常美好。我发现,很多我过去会忽略的烹饪细节,在作者的笔下都被放大了,成为了值得玩味的点。比如关于“盐”的使用哲学,它不仅仅是调味,更是一种对食材本味的尊重和激发。这本书的价值远超食谱本身,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用心生活的“生活美学指南”,教会我们在平凡的烟火气中,提炼出生活的诗意和温度。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是一个视觉驱动型的读者,但这本书成功地让我重新重视文字的力量。它的描述性语言非常出色,即使没有配图,你也能在脑海中清晰地勾勒出那道菜肴的模样和口感。这种“在文字中品尝”的能力,是很多现代烹饪书籍所欠缺的。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收录了一些看似难度较高,但作者却用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进行了解构和简化。这极大地鼓舞了我——原来那些精致的日式料理并非遥不可及。它没有过度渲染“高难度”和“专业性”,而是强调“心意”和“实践”。读完整本书,我感觉自己对食材的敬畏之心更重了,也更愿意花时间去探索每一种食材在不同烹饪手法下的可能性。这是一本能让人真正爱上厨房、享受烹饪过程的宝典,它带来的满足感是持久而深刻的,不是昙花一现的追逐潮流,而是对扎实生活技能的精进。

评分

这本烹饪书光是翻开扉页,就能闻到一股混合着烟火气和温情的味道。我一直觉得,食物的力量不仅仅在于果腹,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故事和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这本书的排版设计非常用心,那种带着日式特有的细腻和恰到好处的留白,让人在翻阅时感到一种莫名的平静。每一道菜谱的介绍,不仅仅是罗列食材和步骤,更像是娓娓道来一个发生在深夜小店里的温馨片段。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食材选择的小贴士,那种强调“季节感”和“用心对待每一份原料”的态度,让人觉得做饭不再是任务,而是一种充满仪式感的表达。光是看着那些色泽诱人的成品图,我已经开始想象自己沉浸在暖黄色的灯光下,听着锅碗瓢盆碰撞的声响,为自己或爱的人准备一份慰藉心灵的晚餐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也十分了得,那种不动声色的幽默感和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捕捉,让人忍不住会心一笑。它似乎在告诉我,无论白日里经历了多少风雨,深夜里总有一盏灯为你亮着,总有一道熟悉味道在等待你。

评分

作为一个业余烹饪爱好者,我常常在寻找那些既有深度又兼具实操性的食谱。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完美地架起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桥梁。我试着按照书中的指引做了一道看似简单的家常菜,但作者在其中融入的那些微小的技巧——比如关于火候的精准控制,或是某种调味料的微妙替代建议——立刻让这道菜的味道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这不仅仅是复制食谱,更像是在学习一种烹饪哲学。我欣赏作者对传统日式料理那种近乎虔诚的尊重,但同时又鼓励读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的发挥。书中的步骤图讲解得极其细致,即便是厨房新手也能轻松上手,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距离感。更重要的是,它成功地唤醒了我对“慢下来”享受烹饪过程的渴望。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能静下心来为自己煮一碗热汤,本身就是一种奢侈的享受,而这本书,就是引导我进入这种享受的最佳向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