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音之旅(修訂再版)》
作者: 竺家寧
出版社:萬卷樓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9864780563
叢書系列:語言文字叢書
規格:平裝 / 220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修訂再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文學小說> 國學常識> 字詞分析
本書分類:專業/教科書/政府出版品> 文史哲類> 中文> 文學概論
內容簡介
聲韻學一向被認為是一門艱深難懂的學科,不僅是現今大學中文系的學生視為畏途,即使是一生與古書為伍的清儒也感嘆聲韻之學是「童稚從事而皓首不能窮其理」的絕學。聲韻學果真這難嗎?我麼若能仔細檢討其中的緣故,可以發現一般學習聲韻的人,往往沒能避免幾個疏失:語音學的基礎不夠、術語的辨析不清、歷史觀念的模糊、不能隨時吸收新的見解。本書的撰寫正是嘗試從這幾個方向去著力,使有志聲韻的人,能掌握一個正確的方向,不至茫然迷失。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竺家寧
國立政治大學教授退休(2003-2016),曾任國立政治大學特聘教授(2009-2011)、韓國檀國大學客座教授(1982-83)、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EHESS 1996-97)訪問學者,維也納大學漢學系客座教授(2011),中正大學中文系主任暨中文所所長(2000-2003)、美國IACL理事(2005-2007, U.S.A.),韓國「國語教育學會」(??????)「海外學術委員」、中華民國聲韻學會理事長(2008-2012)、法鼓人文學院榮譽教授、國立聯合大學講座教授(2013)、人民大學音韻學講座(2014)、南開大學榮譽客座教授(2001)、北京大學講座(2006)、北大榮譽研究員(2004)、山西大學榮譽客座教授(2004)、布拉格查理大學講座(1997、2002、2009)、美國伊利諾大學講座(1996)、法國波爾多大學講座(1997)、日本大東文化大學講座(2004)、韓國首爾漢陽大學講座(2007)。著有《四聲等子音系蠡測》等專書二十多部。所著《古今韻會舉要的語音系統》一書,日本駒澤大學譯為日文本發行。1990年7月列入其《外國語部研究紀要第19號第二分冊》。1991年完成《聲韻學》一書,由國立編譯館發行,並定為「部編大學用書」,教育部頒發「學術類佳作獎」。1994年獲選為中正大學第yi位「傑出學術研究獎」(證書編號001)。2012年當選「資深優良教師」由政大頒獎。2012年獲「教學40年資深優良教師」。前後在國外及大陸講學一百多次。2004年5月獲選入大陸「中國語言學會」評選之《中國現代語言學家傳略》(共收入百年來318位學者)。已故之國學大師嚴學宭先生於1998曾撰文稱道竺家寧的古音構擬,認為建立了嚴格的構擬原則,並稱道竺家寧是「著述zui豐的音韻學家」。
目錄
修訂再版序 1
再版六刷序 1
再版序 1
自序 1
聽聽古人的聲音—聲韻學的效用和目的 1
古音的化石 13
揭開古音奧秘的利器—語音學 25
善變的嘴巴—漢語音演化的幾個模式 35
用眼睛看聲音—漢字標音法的演進 51
改變學術史的一次聲韻研討會 65
有關「韻書」的常識 71
「反切」的故事 79
談「雙聲.疊韻」 99
中國古代的「字母」和奇妙的「等韻圖」 107
如果韓愈和孔子對話—談先秦上古音和唐宋中古音 119
國語的性質和來源 127
有趣的「複聲母」 139
古代中國話的流音〔r〕 147
探索形聲字聲音之謎—由形聲字看古音 153
上古音與同源詞 161
「入聲」滄桑史 167
談齊國的一次洩密事件—上古音知識的應用 177
古人伐木的聲音 183
華視「每日一字」音讀商榷 189
跟語言大師說話—訪李方桂先生 195
再談「女紅」的讀音 203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味,既有传统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性的美感。它的句法结构变化多端,时而长句舒缓,如涓涓细流汇入江海;时而短句精悍,如利剑出鞘,直指核心。这种语言的张力,使得即便是相对枯燥的理论阐述,读起来也充满了画面感和动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一些抽象概念时所使用的比喻,它们精准而富有想象力,能瞬间将我带入情境之中,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难度。这种既能深入浅出,又能保持文字格调的平衡把握,是许多作家梦寐以求的能力。读着读着,我仿佛能听到作者的声音,带着一种洞察世事的从容与幽默。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定价。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次与一位博学智者的深度对话。阅读完毕后,我感觉自己看待周遭事物的眼光都变得更加细致和多维了。我推荐给所有对知识有深度渴求的朋友们,无论你的背景如何,这本书都能提供给你一次独特的精神滋养。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会时不时地跳出来,提醒你重新审视某些判断的工具书。从出版质量到内容深度,再到阅读体验,这本书都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绝对值得花费时间去细细品味,它的影响将是长远的。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其巧妙,逻辑推进自然流畅,完全没有那种为了堆砌知识点而生硬嫁接的感觉。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引导读者的思维,从宏观的脉络梳理到微观的细节剖析,每一步都铺垫得恰到好处。我发现自己阅读时,很少需要来回翻阅查找关联,因为作者已经把复杂的概念用一种非常线性的方式呈现出来了。尤其是一些跨领域的比较分析,处理得既专业又通俗易懂,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要义。这种行文的节奏感,如同高明的音乐家在演奏乐章,有起伏、有高潮、有留白,让人沉浸其中,难以自拔。它不像一些学术著作那样高冷拒人,而是用一种亲切而坚定的态度,邀请读者一同探索未知的领域。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简直是一场思维的洗礼。我常常在读完某个章节后,需要合上书本,静坐半晌,消化吸收那些全新的视角和观点。它并没有给我标准答案,而是提出了更多深刻的问题,促使我反思自己原有的认知框架。这种“被挑战”的感觉,恰恰是我最珍视的阅读体验。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引用的旁征博引,显示出其深厚的学养,但所有的引用都服务于中心论点,绝不卖弄,这非常难得。每一次的顿悟,都伴随着一种豁然开朗的愉悦感,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告诉你“是什么”,而在于它教会你“如何去思考”这个问题。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又不失现代感的风格,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特别喜欢封面那种略带做旧的质感,仿佛真的能触摸到历史的痕迹。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字迹清晰,排版疏朗有致,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惫。每次翻开它,都像进行了一场精心准备的仪式,让人对即将展开的文字内容充满了敬畏与期待。而且,这本书的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比如书脊的锁线装订,既保证了牢固度,又让书本可以平摊,阅读起来十分方便。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体现了出版方对知识传播载体应有态度的认真与尊重。在如今这个追求快速消费的时代,能看到这样用心制作的书籍,实在是一种享受,也让我对内容本身有了更高的期待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