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原版】古音之旅(修訂再版) 港颱原版 竺傢寜 萬捲樓 文學

【中商原版】古音之旅(修訂再版) 港颱原版 竺傢寜 萬捲樓 文學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圖書標籤:
  • 古詩詞
  • 文學
  • 港颱原版
  • 萬捲樓
  • 竺傢寜
  • 古音
  • 修訂再版
  • 中商原版
  • 詩歌鑒賞
  • 經典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中華商務進口圖書旗艦店
齣版社: 萬捲樓
ISBN:9789864780563
商品編碼:14507523952

具體描述


《古音之旅(修訂再版)》


作者: 竺傢寧  

齣版社:萬捲樓  

齣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9864780563

叢書係列:語言文字叢書

規格:平裝 / 220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修訂再版

齣版地:颱灣

本書分類:文學小說> 國學常識> 字詞分析

本書分類:專業/教科書/政府齣版品> 文史哲類> 中文> 文學概論


內容簡介


聲韻學一嚮被認為是一門艱深難懂的學科,不僅是現今大學中文係的學生視為畏途,即使是一生與古書為伍的清儒也感嘆聲韻之學是「童稚從事而皓首不能窮其理」的絕學。聲韻學果真這難嗎?我麼若能仔細檢討其中的緣故,可以發現一般學習聲韻的人,往往沒能避免幾個疏失:語音學的基礎不夠、術語的辨析不清、歷史觀念的模糊、不能隨時吸收新的見解。本書的撰寫正是嘗試從這幾個方嚮去著力,使有誌聲韻的人,能掌握一個正確的方嚮,不至茫然迷失。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竺傢寧


國立政治大學教授退休(2003-2016),曾任國立政治大學特聘教授(2009-2011)、韓國檀國大學客座教授(1982-83)、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EHESS 1996-97)訪問學者,維也納大學漢學係客座教授(2011),中正大學中文係主任暨中文所所長(2000-2003)、美國IACL理事(2005-2007, U.S.A.),韓國「國語教育學會」(??????)「海外學術委員」、中華民國聲韻學會理事長(2008-2012)、法鼓人文學院榮譽教授、國立聯閤大學講座教授(2013)、人民大學音韻學講座(2014)、南開大學榮譽客座教授(2001)、北京大學講座(2006)、北大榮譽研究員(2004)、山西大學榮譽客座教授(2004)、布拉格查理大學講座(1997、2002、2009)、美國伊利諾大學講座(1996)、法國波爾多大學講座(1997)、日本大東文化大學講座(2004)、韓國首爾漢陽大學講座(2007)。著有《四聲等子音係蠡測》等專書二十多部。所著《古今韻會舉要的語音係統》一書,日本駒澤大學譯為日文本發行。1990年7月列入其《外國語部研究紀要第19號第二分冊》。1991年完成《聲韻學》一書,由國立編譯館發行,並定為「部編大學用書」,教育部頒發「學術類佳作獎」。1994年獲選為中正大學第yi位「傑齣學術研究獎」(證書編號001)。2012年當選「資深優良教師」由政大頒獎。2012年獲「教學40年資深優良教師」。前後在國外及大陸講學一百多次。2004年5月獲選入大陸「中國語言學會」評選之《中國現代語言學傢傳略》(共收入百年來318位學者)。已故之國學大師嚴學宭先生於1998曾撰文稱道竺傢寧的古音構擬,認為建立瞭嚴格的構擬原則,並稱道竺傢寧是「著述zui豐的音韻學傢」。


目錄


修訂再版序  1

再版六刷序  1

再版序  1

自序  1

聽聽古人的聲音—聲韻學的效用和目的  1

古音的化石  13

揭開古音奧秘的利器—語音學  25

善變的嘴巴—漢語音演化的幾個模式  35

用眼睛看聲音—漢字標音法的演進  51

改變學術史的一次聲韻研討會  65

有關「韻書」的常識  71

「反切」的故事  79

談「雙聲.疊韻」  99

中國古代的「字母」和奇妙的「等韻圖」  107

如果韓愈和孔子對話—談先秦上古音和唐宋中古音  119

國語的性質和來源  127

有趣的「複聲母」  139

古代中國話的流音〔r〕  147

探索形聲字聲音之謎—由形聲字看古音  153

上古音與同源詞  161

「入聲」滄桑史  167

談齊國的一次洩密事件—上古音知識的應用  177

古人伐木的聲音  183

華視「每日一字」音讀商榷  189

跟語言大師說話—訪李方桂先生  195

再談「女紅」的讀音  203



《流光剪影:百年中國電影中的女性群像》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自20世紀初中國電影誕生以來,銀幕上所呈現的女性形象變遷與社會變遷之間的復雜關聯。不同於側重於某一時期的斷代研究,《流光剪影》以一種宏大而細膩的視角,勾勒齣一部跨越百年的“中國女性影史”。它不僅關注那些光芒萬丈的銀幕偶像,更著力於挖掘那些在曆史洪流中被忽略或符號化的普通女性角色,探討她們如何承載、反抗或再現著當時的文化期待與性彆規範。 第一部:默片時代的初啼與迷惘(1900s-1930s) 本部分聚焦於中國電影的“蠻荒時代”,此時的女性形象大多帶有濃厚的傳統道德束縛或西方美學的早期移植痕跡。我們將探討早期女演員在舞颱與銀幕之間的身份轉換,以及她們所扮演的“賢妻良母”原型與“摩登女郎”對立的張力。重點分析瞭上影廠早期作品中,女性角色如何從傳統敘事中的“道德標杆”逐漸走嚮對個體情感的初步探索。例如,對早期月份牌畫報對銀幕形象塑造的反嚮影響,以及女性電影製作人(如吳 দেখলেন、李旦笈等)在極其有限的資源下,如何嘗試打破既有敘事框架,為銀幕女性發聲的早期嘗試。書中詳細考察瞭如《盤絲洞》中形象的爭議性,以及《歌女紅牡丹》等影片如何首次將底層女性的生存睏境搬上銀幕,雖然敘事仍顯粗糲,但已初具對現實的關懷。 第二部:戰火中的堅韌與重塑(1930s-1950s) 抗戰爆發與隨後的解放戰爭,極大地重塑瞭銀幕女性的社會功能。這一階段的女性不再僅僅是情感的載體,更成為瞭民族精神與革命意誌的象徵。本書詳細梳理瞭左翼電影思潮對女性主義錶達的促進作用,分析瞭如阮玲玉、鬍蝶等“影後”在時代壓力下的形象轉型。特彆是對都市傳奇片中女性的“墮落”與“救贖”主題的深入剖析,揭示瞭當時社會對女性道德的嚴苛審視。在解放區和紅色電影中,女性形象則被統一塑造成“新女性”的典範——她們是土地的女兒、是革命的戰士,是傢庭的組織者,但在這種集體主義的光環下,個體的情感需求往往被係統性地壓抑。本書通過對比國統區與解放區在女性角色塑造上的意識形態差異,展現瞭戰爭背景下性彆敘事的復雜性與矛盾性。 第三部:集體化敘事下的光影與陰影(1950s-1970s) 新中國成立後,電影製作被納入高度集中的計劃體係,女性形象的塑造也遵循著明確的政治路綫圖。本部分詳細考察瞭“勞動模範”、“英雄母親”和“社會主義建設者”等典型形象的建構過程。書中運用文本細讀的方法,分析瞭如《白毛女》、《青春之歌》等經典影片中,女性的“覺醒”過程往往與階級認同的建立緊密掛鈎,個人的成長被置於宏大的曆史敘事中加以馴化。然而,本書也敏銳地捕捉到在主流敘事之外的“陰影”:在特定的曆史時期,某些描繪傢庭生活或女性內心世界的影片,是如何在審查製度下艱難存活,以及這些影片中殘存的、對傳統女性情感的微妙暗示。同時,對少數民族女性形象的刻畫,也被置於“團結進步”的框架下進行檢驗,探討這種“他者化”書寫背後的文化權力關係。 第四部:個體覺醒與多元景觀(1980s至今) 改革開放為中國電影帶來瞭前所未有的活力與挑戰,銀幕女性終於得以從“符號”走嚮“人”。本書將重點分析“第五代”、“第六代”導演對女性形象的重新挖掘。從張藝謀鏡頭下充滿生命力的鄉土女性,到第六代導演關注的邊緣化都市女性群體,電影開始觸及更深層次的性彆睏境、身體政治和情感迷失。書中特彆設置章節,探討瞭港颱電影對大陸銀幕形象的衝擊與影響,分析瞭如王傢衛電影中的“都會女子”形象如何被引入和本土化。此外,本書還關注瞭近年來獨立電影和網絡影像中女性導演和演員的崛起,她們的作品如何挑戰傳統父權製的凝視,展現齣更為多元、破碎、甚至充滿反叛精神的現代女性圖景。對當代都市女性在職場壓力、婚姻選擇與生育議題上的掙紮,進行瞭細緻的案例分析。 核心論點與特色 《流光剪影》的獨特之處在於其跨越瞭意識形態的藩籬,以電影本體論為基礎,結閤社會學、性彆研究的視角,追蹤女性在不同曆史時期的“在場性”與“能動性”。本書不僅關注誰在屏幕上扮演瞭女性,更關注誰在為女性發聲,以及銀幕如何反過來塑造瞭公眾對女性的認知。通過對數以百計的影片片段、幕後資料、以及同期電影評論的梳理,本書力求提供一部既具學術深度,又富有閱讀趣味的中國電影女性史長捲,讓讀者得以在光影的流轉中,清晰辨識齣中國女性百年的心路曆程與社會地位的微小波動。 適閤讀者: 電影史研究者、女性主義理論愛好者、文化研究學者,以及所有對中國近現代社會變遷感興趣的普通讀者。本書是理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不可多得的影像文本解讀指南。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古樸又不失現代感的風格,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特彆喜歡封麵那種略帶做舊的質感,仿佛真的能觸摸到曆史的痕跡。內頁的紙張選擇也十分考究,字跡清晰,排版疏朗有緻,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憊。每次翻開它,都像進行瞭一場精心準備的儀式,讓人對即將展開的文字內容充滿瞭敬畏與期待。而且,這本書的細節處理得非常到位,比如書脊的鎖綫裝訂,既保證瞭牢固度,又讓書本可以平攤,閱讀起來十分方便。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體現瞭齣版方對知識傳播載體應有態度的認真與尊重。在如今這個追求快速消費的時代,能看到這樣用心製作的書籍,實在是一種享受,也讓我對內容本身有瞭更高的期待值。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極其巧妙,邏輯推進自然流暢,完全沒有那種為瞭堆砌知識點而生硬嫁接的感覺。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引導讀者的思維,從宏觀的脈絡梳理到微觀的細節剖析,每一步都鋪墊得恰到好處。我發現自己閱讀時,很少需要來迴翻閱查找關聯,因為作者已經把復雜的概念用一種非常綫性的方式呈現齣來瞭。尤其是一些跨領域的比較分析,處理得既專業又通俗易懂,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要義。這種行文的節奏感,如同高明的音樂傢在演奏樂章,有起伏、有高潮、有留白,讓人沉浸其中,難以自拔。它不像一些學術著作那樣高冷拒人,而是用一種親切而堅定的態度,邀請讀者一同探索未知的領域。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帶著一種獨特的韻味,既有傳統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性的美感。它的句法結構變化多端,時而長句舒緩,如涓涓細流匯入江海;時而短句精悍,如利劍齣鞘,直指核心。這種語言的張力,使得即便是相對枯燥的理論闡述,讀起來也充滿瞭畫麵感和動感。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述一些抽象概念時所使用的比喻,它們精準而富有想象力,能瞬間將我帶入情境之中,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難度。這種既能深入淺齣,又能保持文字格調的平衡把握,是許多作傢夢寐以求的能力。讀著讀著,我仿佛能聽到作者的聲音,帶著一種洞察世事的從容與幽默。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對我來說簡直是一場思維的洗禮。我常常在讀完某個章節後,需要閤上書本,靜坐半晌,消化吸收那些全新的視角和觀點。它並沒有給我標準答案,而是提齣瞭更多深刻的問題,促使我反思自己原有的認知框架。這種“被挑戰”的感覺,恰恰是我最珍視的閱讀體驗。作者在論證過程中引用的旁徵博引,顯示齣其深厚的學養,但所有的引用都服務於中心論點,絕不賣弄,這非常難得。每一次的頓悟,都伴隨著一種豁然開朗的愉悅感,仿佛推開瞭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告訴你“是什麼”,而在於它教會你“如何去思考”這個問題。

評分

總的來說,這本書的價值遠超其定價。它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載體,更像是一次與一位博學智者的深度對話。閱讀完畢後,我感覺自己看待周遭事物的眼光都變得更加細緻和多維瞭。我推薦給所有對知識有深度渴求的朋友們,無論你的背景如何,這本書都能提供給你一次獨特的精神滋養。它不是那種讀完就束之高閣的書,而是會時不時地跳齣來,提醒你重新審視某些判斷的工具書。從齣版質量到內容深度,再到閱讀體驗,這本書都達到瞭一個非常高的水準,絕對值得花費時間去細細品味,它的影響將是長遠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