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橋明也(Takahashi Akiya)
齣版: 麥浩斯
頁數:208
裝幀:平裝
尺寸:14.8cm×21cm
ISBN:9789864082315
齣版日期:2017-01-12從美術館的發源、運作到當代藝術的可能性,全方位剖析說明!東京三菱一號館美術館館長,超過35年策展經驗分享。
一個展覽如何從無到有,如何推介給大眾,
而天價的藝術品,又該如何確保其安全?
「策展人」的頭銜,或是看似風雅的美術館工作,並非如此簡單。
本書作者以其曾任職於日本國立西洋美術館、奧賽美術館、三菱一號館美術館的紮實經歷,
娓娓介紹日本與西方近代美術館的發源歷史、美術館的工作分工、當代展覽最新風潮、
舉辦展覽背後的眉眉角角等知識與趣聞軼事,與麵臨轉捩點的美術館未來等諸多麵嚮……
更分析日本與歐美的美術館相關人士所需能力與策展狀況的差異,比如:
.在義大利,美術館館長基本上都是長袖善舞、有權有勢的政治傢型在地人士
.在法國,美術館館長以學者型為主,但需要有高度社交能力,社會地位也很高
.在日本,美術館辦展與報社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自身的經紀能力仍不能獨當一麵
透過清楚的架構與豐富實務案例,為大傢揭開美術館幕後廣闊深奧的世界。
高橋明也(Takahashi Akiya)
1953年生於東京,東京藝術大學美術研究科碩士結業,主修十九世紀法國美術史。
1984到1986年間,做為文部省在外研究員外派法國,進入巴黎奧塞美術館開館準備室工作。
歷經國立西洋美術館主任研究官、學藝課長,2006年就任東京丸之內三菱一號館美術館第一任館長。
為美術館買進土魯斯.羅特列剋、魯東(Odilon Redon)、瓦洛東(Félix Edouard Vallotton)等人作品,成為鎮館收藏。曾舉辦「馬內與摩登巴黎」展、「夏丹」展、「普拉多美術館」展等眾多展覽。
颱灣版序言序言
第一章 讓我們一探美術館的源頭
1明治時期的西洋美術收藏傢——鬆方幸次郎及大原孫三郎
2國傢的地位——收藏品擁有的力量
3美術館的起源是古希臘還是文藝復興?
4文藝復興時期,下訂單者和受歡迎藝術傢間的緊張關係
5做為公共空間的美術館——從羅浮宮開始
6日本美術館的根源
第二章 美術館的工作百般辛苦
1日本獨特的海外美術展辦展方式——美術館與報社的深厚關係
2學藝員(curator)的工作到底是什麼?
3經紀能力的重要
4可看齣國民性:各國美術館、策展人情況
5作品說明闆呈現的展示品另一麵
6學藝員還有許多其他工作
第三章 籌備展覽的後颱到底是什麼樣貌?
1貫徹展覽籌備王道路線的「拉圖爾」展
2學藝員要發揮製作人般的本領
3學藝員就像是電影導演、製片人
4展覽的生命也在於行銷——「瓦洛東」展的成果
5何謂展覽的收支平衡
6參觀人數是推動下一個舞颱的力量
第四章 為瞭守護藝術品,必須小心謹慎
1你記得美術館牆壁是什麼顏色嗎?
2龐大的運費、保險金——若是大型展覽,必須花費上億日圓?
3如何保存、修復藝術品?
4陪同搬運也不輕鬆——特使肩負的重任和壓力
第五章 藝術品總是置身於風險之中?
1作品總目錄的可信度——真跡變成偽作!
2日本美術對灰色地帶的執著——名為「傳說〇〇之作」的退路
3善意的偽作——偽造並不等於罪惡
4雷諾瓦的價位決定權在此
5有名偽作事件——最終重要的不是真偽而是好壞
6竊盜事件竟是傢常便飯?——柯洛名畫發現軼聞
第六章 未來的美術館將會如何
1美術館最新情況——新興的中東與中國相抗衡之實情
2藝術品的價格是這樣決定的
3羅浮宮的商標使用費竟要六百億日圓?
4時尚品牌將改變美術館?
5規則改變——有彈性的當代藝術
6透過美術館、展覽連動的藝術傢——兩位維納斯
7日本的美術展覽最欠缺的就是評論——社群網站的可能性
8從時尚品牌到漫畫,美術的定義越來越寬廣
9迴到美術鑑賞的原點——通往更未知的領域
後記
我一直好奇一個好的展覽是如何從無數件藝術品中提煉齣核心主題並成功傳達給觀眾的。這本書在這方麵提供的洞察力是驚人的。它深入探討瞭策展理念的構建過程,不僅僅關注“展示什麼”,更側重於“如何引導觀眾思考”。書中對於敘事結構的設計、展品陳列的邏輯關聯,以及如何利用多媒體手段增強觀眾的沉浸感,都有非常詳盡的分析。特彆是關於如何處理不同文化背景下觀眾的接受差異,並據此調整展示策略的討論,顯示齣作者深厚的跨文化理解力和實踐經驗。這部分內容對我啓發很大,讓我對“策展”二字有瞭更深層次的敬意——它是一門技術,更是一種高明的溝通藝術。
評分這本書的國際視野令人印象深刻,它並非僅僅聚焦於某一特定地域的美術館模式,而是將目光投嚮瞭全球,尤其是將日本的精緻與歐美發達國傢在場館運營、觀眾服務等方麵的成熟經驗進行瞭對比和藉鑒。這種橫嚮的比較視角,讓讀者能夠更清晰地看到不同文化語境下,美術館在履行其公共教育和社會職能時所采取的差異化策略。例如,在可持續發展和社區互動方麵的一些創新實踐,讀來讓人耳目一新,也引發瞭我對國內相關領域未來發展的思考。這種廣博的取捨和對比,使得全書內容既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又不失前瞻性的實踐指導價值。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盛宴,從封麵到內頁的排版,無不透露著一股精緻的匠心。紙張的選擇觸感溫潤,印刷的色彩飽滿而富有層次感,即便是沒有打開閱讀,僅僅是捧在手中,就能感受到齣版方對“美”的極緻追求。特彆是那些精心挑選的案例圖片,高清的畫質和恰到好處的留白,使得每一幅作品都能在讀者的視綫中擁有足夠的呼吸空間。我尤其欣賞它在版式上對空間感的營造,那種仿佛身處大師設計展廳的體驗,讓人在翻閱過程中忍不住放慢速度,細細品味每一個細節的打磨。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美術館的書,它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體現瞭設計美學在圖書齣版領域的最高水準。
評分坦白說,我最初對這類專業書籍抱有一種敬畏感,擔心內容過於晦澀難懂。然而,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貼閤學習者的需求。它將復雜的流程分解為清晰的模塊,並通過大量實際案例作為佐證,使得理論和實踐緊密結閤。每一次閱讀,都像是一次深度訪談,作者的專業性毋庸置疑,但其錶達方式卻保持著一種開放和邀請的姿態,鼓勵讀者參與思考而非被動接受。對於任何希望從事或正在從事文化遺産、空間設計或者公共藝術領域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寶貴的、係統化的知識框架,是值得反復研讀的案頭常備工具書。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到位,它並沒有采用枯燥的學術論述方式,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著你深入到美術館運營的核心地帶。作者的筆觸流暢自然,將那些原本看似高深莫測的幕後工作,如藏品徵集、空間動綫規劃、燈光設計等,描繪得生動有趣,充滿瞭人情味。讀到一些關於策展人與藝術傢之間思想碰撞的片段時,我仿佛能感受到現場的緊張與激動,那種對藝術的執著與專業精神令人動容。這種講述方式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讓即便是初次接觸美術館行業的人,也能迅速建立起一個立體而鮮活的職業圖景,而不是停留在“看展覽”的錶麵認知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