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橋明也(Takahashi Akiya)
出版: 麥浩斯
页数:208
装帧:平裝
尺寸:14.8cm×21cm
ISBN:9789864082315
出版日期:2017-01-12從美術館的發源、運作到當代藝術的可能性,全方位剖析說明!東京三菱一號館美術館館長,超過35年策展經驗分享。
一個展覽如何從無到有,如何推介給大眾,
而天價的藝術品,又該如何確保其安全?
「策展人」的頭銜,或是看似風雅的美術館工作,並非如此簡單。
本書作者以其曾任職於日本國立西洋美術館、奧賽美術館、三菱一號館美術館的扎實經歷,
娓娓介紹日本與西方近代美術館的發源歷史、美術館的工作分工、當代展覽最新風潮、
舉辦展覽背後的眉眉角角等知識與趣聞軼事,與面臨轉捩點的美術館未來等諸多面向……
更分析日本與歐美的美術館相關人士所需能力與策展狀況的差異,比如:
.在義大利,美術館館長基本上都是長袖善舞、有權有勢的政治家型在地人士
.在法國,美術館館長以學者型為主,但需要有高度社交能力,社會地位也很高
.在日本,美術館辦展與報社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自身的經紀能力仍不能獨當一面
透過清楚的架構與豐富實務案例,為大家揭開美術館幕後廣闊深奧的世界。
高橋明也(Takahashi Akiya)
1953年生於東京,東京藝術大學美術研究科碩士結業,主修十九世紀法國美術史。
1984到1986年間,做為文部省在外研究員外派法國,進入巴黎奧塞美術館開館準備室工作。
歷經國立西洋美術館主任研究官、學藝課長,2006年就任東京丸之內三菱一號館美術館第一任館長。
為美術館買進土魯斯.羅特列克、魯東(Odilon Redon)、瓦洛東(Félix Edouard Vallotton)等人作品,成為鎮館收藏。曾舉辦「馬內與摩登巴黎」展、「夏丹」展、「普拉多美術館」展等眾多展覽。
台灣版序言序言
第一章 讓我們一探美術館的源頭
1明治時期的西洋美術收藏家——松方幸次郎及大原孫三郎
2國家的地位——收藏品擁有的力量
3美術館的起源是古希臘還是文藝復興?
4文藝復興時期,下訂單者和受歡迎藝術家間的緊張關係
5做為公共空間的美術館——從羅浮宮開始
6日本美術館的根源
第二章 美術館的工作百般辛苦
1日本獨特的海外美術展辦展方式——美術館與報社的深厚關係
2學藝員(curator)的工作到底是什麼?
3經紀能力的重要
4可看出國民性:各國美術館、策展人情況
5作品說明板呈現的展示品另一面
6學藝員還有許多其他工作
第三章 籌備展覽的後台到底是什麼樣貌?
1貫徹展覽籌備王道路線的「拉圖爾」展
2學藝員要發揮製作人般的本領
3學藝員就像是電影導演、製片人
4展覽的生命也在於行銷——「瓦洛東」展的成果
5何謂展覽的收支平衡
6參觀人數是推動下一個舞台的力量
第四章 為了守護藝術品,必須小心謹慎
1你記得美術館牆壁是什麼顏色嗎?
2龐大的運費、保險金——若是大型展覽,必須花費上億日圓?
3如何保存、修復藝術品?
4陪同搬運也不輕鬆——特使肩負的重任和壓力
第五章 藝術品總是置身於風險之中?
1作品總目錄的可信度——真跡變成偽作!
2日本美術對灰色地帶的執著——名為「傳說〇〇之作」的退路
3善意的偽作——偽造並不等於罪惡
4雷諾瓦的價位決定權在此
5有名偽作事件——最終重要的不是真偽而是好壞
6竊盜事件竟是家常便飯?——柯洛名畫發現軼聞
第六章 未來的美術館將會如何
1美術館最新情況——新興的中東與中國相抗衡之實情
2藝術品的價格是這樣決定的
3羅浮宮的商標使用費竟要六百億日圓?
4時尚品牌將改變美術館?
5規則改變——有彈性的當代藝術
6透過美術館、展覽連動的藝術家——兩位維納斯
7日本的美術展覽最欠缺的就是評論——社群網站的可能性
8從時尚品牌到漫畫,美術的定義越來越寬廣
9回到美術鑑賞的原點——通往更未知的領域
後記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无不透露着一股精致的匠心。纸张的选择触感温润,印刷的色彩饱满而富有层次感,即便是没有打开阅读,仅仅是捧在手中,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美”的极致追求。特别是那些精心挑选的案例图片,高清的画质和恰到好处的留白,使得每一幅作品都能在读者的视线中拥有足够的呼吸空间。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上对空间感的营造,那种仿佛身处大师设计展厅的体验,让人在翻阅过程中忍不住放慢速度,细细品味每一个细节的打磨。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美术馆的书,它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体现了设计美学在图书出版领域的最高水准。
评分这本书的国际视野令人印象深刻,它并非仅仅聚焦于某一特定地域的美术馆模式,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全球,尤其是将日本的精致与欧美发达国家在场馆运营、观众服务等方面的成熟经验进行了对比和借鉴。这种横向的比较视角,让读者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不同文化语境下,美术馆在履行其公共教育和社会职能时所采取的差异化策略。例如,在可持续发展和社区互动方面的一些创新实践,读来让人耳目一新,也引发了我对国内相关领域未来发展的思考。这种广博的取舍和对比,使得全书内容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不失前瞻性的实践指导价值。
评分坦白说,我最初对这类专业书籍抱有一种敬畏感,担心内容过于晦涩难懂。然而,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贴合学习者的需求。它将复杂的流程分解为清晰的模块,并通过大量实际案例作为佐证,使得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深度访谈,作者的专业性毋庸置疑,但其表达方式却保持着一种开放和邀请的姿态,鼓励读者参与思考而非被动接受。对于任何希望从事或正在从事文化遗产、空间设计或者公共艺术领域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系统化的知识框架,是值得反复研读的案头常备工具书。
评分我一直好奇一个好的展览是如何从无数件艺术品中提炼出核心主题并成功传达给观众的。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的洞察力是惊人的。它深入探讨了策展理念的构建过程,不仅仅关注“展示什么”,更侧重于“如何引导观众思考”。书中对于叙事结构的设计、展品陈列的逻辑关联,以及如何利用多媒体手段增强观众的沉浸感,都有非常详尽的分析。特别是关于如何处理不同文化背景下观众的接受差异,并据此调整展示策略的讨论,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跨文化理解力和实践经验。这部分内容对我启发很大,让我对“策展”二字有了更深层次的敬意——它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高明的沟通艺术。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它并没有采用枯燥的学术论述方式,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你深入到美术馆运营的核心地带。作者的笔触流畅自然,将那些原本看似高深莫测的幕后工作,如藏品征集、空间动线规划、灯光设计等,描绘得生动有趣,充满了人情味。读到一些关于策展人与艺术家之间思想碰撞的片段时,我仿佛能感受到现场的紧张与激动,那种对艺术的执着与专业精神令人动容。这种讲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即便是初次接触美术馆行业的人,也能迅速建立起一个立体而鲜活的职业图景,而不是停留在“看展览”的表面认知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