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的建築師:高第誕生165周年大展導覽手冊/典藏藝術 /港台繁体建筑设计艺术史

上帝的建築師:高第誕生165周年大展導覽手冊/典藏藝術 /港台繁体建筑设计艺术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喬治 佛里,雷蒙 拉米斯 璜,徐芬蘭 著
图书标签:
  • 高第
  • 建筑
  • 艺术
  • 设计
  • 巴塞罗那
  • 现代主义
  • 建筑史
  • 艺术史
  • 展览
  • 典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善本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典藏藝術家庭
ISBN:9789869478144
商品编码:16602538351
开本:19 x 25.5 cm
出版时间:2017-07-25
页数:111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上帝的建築師 高第誕生165周年——澆灌靈魂的偉大建築
高第曾說:「直線屬於人類,曲線屬於上帝。」


  一棟至今蓋了135年的未完工教堂,每年卻吸引chao過450萬人次參觀,且成為全球觀光客造訪西班牙巴塞隆納的必訪聖地,這就是西班牙建築大師高第(Antoni Gaudi,1852-1926)所打造的「聖家堂」奇蹟。被譽為「上帝建築師」的高第,其建築的偉大之處在於創造力、實驗性,他受自然啟發、經科學實證,早在數位建築尚未出現之前,即打破傳統垂直水平的空間,改以仿效大自然的各種弧形曲面打造建築。

  在高第的作品中建築、藝術、科學是密不可分的要素,模型是他zui主要的創作工具、建築則是他巨大且豐厚的實驗成果。高第初期的建築風格可見濃厚的東方韻味,伊斯蘭的傳統裝飾元素混搭在哥德式建築的飛扶壁結構之上;直到1900年前後,高第用沙包與繩索研究出「懸鏈拱結構(Catenary Arch)」開闢出全新的自然主義風格,以物理科學作為實驗基礎,仿效大自然的結構,並結合鍛造工藝、馬賽克、雕塑等藝術元素,徹底將自然符號融入作品中,成為後來的有機派、數位建築等當代建築的先驅。

  本導覽手冊則以圖文並呈的方式為參觀者介紹高第生平;建築三個階段的變化,包括東方風格初始期、現代主義轉型期、自然主義成熟期,挑選各階段的重要建築作品,以及一生的ji致代表作聖家堂。

精彩收錄UNESCO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七棟高第建築:
  ◎ 奎爾宮(Palacio Güell)
  ◎ 米拉之家(Casa Mila)
  ◎ 巴特由之家(Casa Batllo)
  ◎ 奎爾紡織村教堂(La Cripta de la Colonia Güell)
  ◎ 奎爾公園(Parc Güell)
  ◎ 維森斯之家(Casa Vicens)
  ◎ 聖家堂(La Sagrada Familia)<目錄
序文一 奇藝文創執行長 徐芬蘭
序文二 旺旺中時媒體時藝多媒體總經理 林宜標
序文三 閣林文創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李玉佩

第一篇 高第——chao越高第
高第覺醒
高第之蘊
自然原創
美的追尋
ji致理想
自我追求
身分認同
大師之作
鳳凰之翼

第二篇 當代建築先驅高第的重要作品
迷戀大自然而愛上建築
受東方建築風格影響時期
維森斯之家
奇想屋
奎爾館

轉變時期:zui具個人風格的新哥德與現代主義風格時期的作品
特瑞莎學院
卡爾文特之家

成熟時期:高第式的自然主義
柯隆尼亞教堂
奎爾公園
巴特由之家
米拉之家

第三篇 聖家堂:接續高第生前未完成之雄偉遺作
優雅斜立的樹狀結構
拱頂雙曲面讓光線廣泛散布
建築史上全新形式的雙螺旋柱
依循高第模型建造的中殿群
大自然幾何圖案構成的聖器室及中央尖塔


  如同所有的大教堂,聖家堂旨在闡揚基督教信仰。高第在聖家堂的工程中,計畫性地注入完整的教義元素,這在其他教堂中是前所未見的,因為在建築過程中,往往有各種變數。

  在建築外部,共有十八座錐形尖塔,其排列方式亦有涵義。各尖塔的高度,愈往中心愈高,而位於建物中心的zui高尖塔,在十字的正上方,則代表著耶穌。這座尖塔,被象徵福音書作者的四座尖塔所圍繞;位於其側的拱點上方,另有象徵聖母瑪利亞的尖塔,以及代表十二位使徒的尖塔,分散在三個立面上。

  大教堂之宗教涵義,常透過雕塑或藝術方式加以演繹。以聖家堂而言,高第則以建築設計本身表達。聖家堂三個立面的建築風格截然不同,其一代表耶穌誕生、其誕生之喜悅,以及對生命的熱愛;其二代表耶穌受難、受難之苦痛、死亡及耶穌復活,而主立面代表的則是永生的榮耀。三個立面中包含了四座鐘塔,直指天際。

作者: 喬治 佛里, 雷蒙 4拉米斯 璜, 徐芬蘭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
出版日期:2017/07/25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9478144
規格:平裝 / 111頁 / 19 x 25.5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20世纪初加泰罗尼亚的视觉交响:现代主义的辉煌与挣扎 本书深入剖析了20世纪初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特别是巴塞罗那这座城市所经历的一场波澜壮阔的建筑与艺术革命。我们聚焦于现代主义思潮如何从欧洲大陆的诸多前沿浪潮中汲取灵感,并最终以一种极其独特、充满地域文化烙印的方式爆发出来,塑造了城市的面貌与精神气质。 第一部分:现代主义的土壤——历史、政治与文化背景 要理解这场艺术运动的深远意义,必须回溯至19世纪末的加泰罗尼亚。西班牙的政治动荡、工业化的兴起以及加泰罗尼亚民族意识的觉醒,为一种强调本土身份、反对僵化传统的艺术形式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我们首先考察文艺复兴运动(Renaixença)对本土语言和历史的重新发现,这为后来的现代主义者寻求“加泰罗尼亚特色”提供了文化支撑。随后,我们将探讨工业革命在巴塞罗那的影响,新富阶层(Bourgeoisie)的崛起带来了对展示财富与品味的新型建筑需求。这种需求,加上对传统古典主义的厌倦,催生了对新风格的渴望。 本部分详细分析了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在欧洲的传播路径及其在伊比利亚半岛的变体——现代主义(Modernisme)的特征。与法国和比利时的风格相比,加泰罗尼亚现代主义的显著区别在于其对地方材料、中世纪哥特式元素的借鉴,以及对巴洛克式夸张装饰的偏爱。我们通过对早期先驱者如伊格纳西·德·塞拉隆加(Ignasi de Solà-Morales)等人的研究,勾勒出风格从早期折衷主义向成熟、高度装饰性形态演进的轨迹。 第二部分:工艺的复兴与材料的创新 现代主义不仅仅是一种视觉风格,更是一场对建筑生产方式的彻底反思。本书强调,这一时期的建筑师们拒绝了工业化带来的标准化和廉价感,转而推崇精湛的工艺和对传统手艺的复兴。 我们详细介绍了在巴塞罗那盛行的几种关键工艺技术: 1. 彩色陶瓷镶嵌艺术(Trencadís): 这种利用破碎的陶瓷片进行创作的技法,因其色彩的丰富性和对不规则形状的适应性,成为现代主义建筑外墙装饰的标志性元素。书中将追溯其在当地陶瓷工坊的起源,以及艺术家们如何将其从单纯的装饰提升为结构叙事的一部分。 2. 锻铁艺术(Forja): 铁艺在这一时期不再仅仅是功能性的栏杆或栅栏,而是被赋予了强烈的有机形态。书中配有大量图解,展示了工匠们如何将植物的藤蔓、昆虫的翅膀等自然意象转化为坚固而优雅的金属结构,实现功能与美学的完美结合。 3. 彩色玻璃(Vidrieras): 玻璃艺术的复兴极大地影响了室内光线的处理。我们分析了光线如何被设计成建筑体验的核心要素,以及艺术家们如何利用不同色调和图案的玻璃,在保证隐私的同时,营造出梦幻般的内部氛围。 第三部分:核心人物的风格演进与思想碰撞 现代主义运动的爆发,离不开几位极具个性和远见的建筑巨匠之间的思想交锋与互相影响。本部分将焦点对准这些关键人物,探究他们的创作历程: 安东尼·高迪(Antoni Gaudí)的自然主义与精神追求: 虽然本书不聚焦于特定个案,但我们必须讨论高迪在风格发展中的里程碑地位。我们将分析他如何从早期的拜占庭式影响,逐步走向完全基于自然结构逻辑的“有机建筑”。他的创新在于将结构力学与象征意义进行彻底的融合,使建筑本身成为一种宗教或哲学的表达。我们探讨他早期作品(如米拉之家)中对传统几何的解构,及其对新结构体系的探索,例如双曲面和悬链线拱。 利略·蒙塔内尔(Lluís Domènech i Montaner)的民族史诗: 与高迪的神秘主义不同,蒙塔内尔是现代主义中更具“学院派”和“民族复兴”色彩的代表。他的作品(如加泰罗尼亚音乐宫)强调清晰的结构逻辑,并大量运用精美的马赛克和雕塑来讲述加泰罗尼亚的历史和民间传说。我们将对比分析他如何利用新材料(如暴露的钢结构)来支撑其宏大的装饰构思。 约瑟夫·普伊格·卡达法尔克(Josep Puig i Cadafalch)的哥特式回归: 卡达法尔克将中欧和北欧的浪漫主义哥特式元素融入现代主义语汇。他的建筑往往带有一种略显忧郁和内敛的浪漫气质。本书将研究他如何平衡装饰的复杂性与建筑的居住功能,特别是在其城市住宅设计中的创新。 第四部分:现代主义的城市印记与社会功能 现代主义建筑师不仅是雕塑家,他们也是城市规划者。他们的许多杰作都是受委托为富裕的资产阶级建造的城市宫殿和郊区别墅。 本章将以巴塞罗那的扩展区(Eixample)为例,分析现代主义如何重塑城市肌理。我们考察了这些建筑如何通过其引人注目的立面、宽敞的内部布局,来宣告新阶层的社会地位。同时,我们也审视了现代主义在公共建筑中的应用,例如医院、工厂和音乐厅,这些地方展示了建筑师们如何将先进的卫生理念、采光设计与艺术美学相结合,试图改善社会生活条件,尽管其主要赞助者仍是精英阶层。 结论:辉煌的顶点与转折 本书的最后部分讨论了现代主义在20世纪10年代末和20年代初的衰落与转型。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审美趣味的变化,以及民族主义情绪的消退,这种高度装饰化、昂贵且个性强烈的风格逐渐让位于更简约、更具国际化的新古典主义和早期的功能主义。然而,现代主义留下的建筑遗产,已经永久地定义了巴塞罗那的形象,成为20世纪初欧洲现代建筑史上一个独特且不可复制的视觉高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信息密度掌握得恰到好处,让我这个对高第仅停留在“巴塞罗那标志性建筑”模糊印象的普通爱好者,也能轻松入门,继而深入。它不像学术专著那样堆砌晦涩的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流畅且充满画面感的文字,将高第那些匪夷所思的设计理念娓娓道来。例如,它在描述圣家族大教堂的结构时,没有简单罗列技术参数,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仿生学的运用,解释了为什么树木的形态成为了他设计柱子的灵感源泉。这种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让复杂的结构美学变得触手可及,引发了我强烈的求知欲,促使我反复去思考,自然界中到底蕴藏了多少被人类忽略的建筑哲学。对于一个想在短时间内建立起系统认知的人来说,这种由浅入深的引导,是极其宝贵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尤其是封面烫金的纹理处理,那种低调的奢华感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内页纸张的选择也十分考究,厚实且带有柔和的哑光质感,即便是长时间翻阅,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特别欣赏导览手册里对每一件展品的排版布局,那种留白的处理,让那些精美的建筑模型照片和手稿插图得以充分呼吸,它们不再是简单的信息堆砌,而更像是艺术品被郑重地陈列出来。导览册不仅仅是展会工具书,它本身就是一件可以收藏的艺术品。在细节上,比如章节过渡页的设计,那些重复出现的拱形或螺旋线条元素,无形中建立起一种内在的呼应,引导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也在进行一场与高第作品精神的对话。这种对“形式服务于内容”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出版方对文化产品的尊重,远超出了普通导览手册的范畴,让人忍不住想把所有章节都仔细端详一番,感受那份匠心独到的美学布局。

评分

对于建筑设计专业的学习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图纸和分析材料无疑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我惊喜地发现,手册中收录了一些高第的原始草图,那些潦草却充满生命力的线条,仿佛能让人直接感受到他构思时的激情与速度。更重要的是,导览册没有止步于展示“是什么”,而是深入剖析了“为什么”。它用清晰的图示解释了悬链线拱等结构如何实现力学的完美平衡,这对于理解现代建筑的力学美感极具帮助。这些详尽的剖面图和透视图,对于正在进行类似结构探索的设计师来说,是一份难得的、充满灵感的“工具箱”,它教导的不仅仅是一种风格,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一种尊重材料、顺应自然的建筑哲学。

评分

这本书在梳理高第不同创作阶段的演变上,做得非常清晰有力。它并非按照时间线索简单罗列作品,而是巧妙地通过几组核心设计母题,如“曲线与螺旋”、“光线与色彩的几何学”,来串联起他跨越数十年的探索。这种主题式的梳理,帮助我构建了一个更具逻辑性的知识框架。比如,当我读到他对马赛克拼贴艺术(Trencadís)的创新运用时,手册立刻将这种技法与他后期的童话般风格做了关联,并追溯到了其在巴特罗之家外立面上的大胆实践。这种跨作品的横向联系,远比单纯的按时间顺序介绍更具启发性,它展现了一种思想在不同作品间的渐变与升华,让我对高第作为一位持续进化的艺术家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

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高第早期生活与创作背景的描绘部分。手册没有将他神化,而是展现了一个充满矛盾与热情的个体。它细致地描摹了加泰罗尼亚地区独特的文化土壤,以及工业革命背景下,他如何试图用一种有机的、充满灵性的建筑语言,去对抗当时流行的冰冷机械美学。这种对时代精神的捕捉,使得高第的形象不再是孤立的,而是与他所处的历史紧密相连。我感受到了他那种近乎偏执的对“真实性”的追求——无论是材料的选择,还是光影的捕捉,都力求与自然法则保持一致。这种深挖作者内心世界的处理手法,使得那些宏伟的作品背后,有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灵魂在驱动,让人在钦佩其才华的同时,也对他的执着产生强烈的共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