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画十人邀请展:文心万象 邕江湾美术馆 9787549400355

当代国画十人邀请展:文心万象 邕江湾美术馆 978754940035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邕江湾美术馆 著
图书标签:
  • 当代国画
  • 中国画
  • 艺术展览
  • 邕江湾美术馆
  • 文心万象
  • 绘画艺术
  • 艺术画册
  • 美术作品
  • 艺术设计
  • 文化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书逸天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广西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49400355
商品编码:2957833968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当代国画十人邀请展:文心万象

定价:179.00元

作者:邕江湾美术馆

出版社:广西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3-01

ISBN:9787549400355

字数:

页码:21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当代国画十人邀请展:文心万象》中,陈绶祥、季酉辰、杨春华、张伟平、张伟民、胡石、梁耀、伍小东、武怀一、赵跃鹏等10位“新文人画”翘楚齐齐亮相,用近百幅作品(包括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表达出他们对国画精神及笔墨形式的探索和思考。

目录


陈绶祥
江南有红莲
花闻傍粉墙
春秋渡人家
一团和气
烟笼霞蔚
每见梅花
人文天工图
借葵呼名花
能插玉人头
方珍珠
册页题跋

季酉辰
心外无法
千日慧不如一日道
贵贱但临时
万古长空朝风月
守初和尚语
红梅水仙图
花友媚早秋
孤神独逸

杨春华
仕女图系列之一
仕女图系列之二
仕女图系列之三
仕女图系列之四
仕女图系列之五
仕女图系列之六
仕女图系列之七
仕女图系列之八
仕女图系列之九
仕女图系列之十

张伟平
山水之一
山水之二
秋高气清图
深山赏秋图
溪山清远
红叶小桥

张伟民
花径春雨
拂云
直绕枝干凌霄去
且可东篱护晓霜
喜听和鸣出凤雏
秋声斌
薰风
似醉如醒
原野
乱山浓翠带斜阳

胡石
草虫系列之一
草虫系列之二
草虫系列之三
草虫系列之四
草虫系列之五
草虫系列之六
草虫系列之七
草虫系列之八

梁耀
山水空明
云壁高远图
探江石壁坚如铁
此生念念水云间
南岭风烟
西望华岳
金顶云纷披
乐居图
陆路崎岖,水路坦荡
溪涧相伴心神好

伍小东
照水冰花有淡香
露从今夜白
望秋云,神飞扬
风轻云亦淡
清溪源头水长流
溪有流泉竹有风
无事清叹月,静听流水声
风花牵影满庭香
既得春风又得闲
青云漫拢枝头香

武怀一
桃花
案头
三人行

茶事
人物
眼镜
人物
案头
咏梨

赵跃鹏
荷花小鸟
莲蓬小鸟
蜻蜓野卉
秋色无涯可观赏
清贡蔬菜
荷叶小鸟
水墨葡萄
蕙兰
水墨紫藤
水墨荷花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丝绸之路上的艺术交融:敦煌壁画与中亚风格研究》 本书深入探讨了敦煌莫高窟壁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如何与中亚地区的艺术思潮发生碰撞、吸收与融合的复杂过程。全书以翔实的考古资料和细致的图像分析为基础,力求呈现一幅多维度、立体的艺术交流图景。 第一章:丝绸之路的脉络与敦煌的兴起 本章首先追溯了敦煌作为古代丝绸之路咽喉要地的地缘政治与文化地位。重点分析了自西晋十六国至唐五代,敦煌地区民族构成与宗教信仰的多元化趋势,为理解壁画风格的复杂性奠定了历史背景。研究指出,敦煌的繁荣并非孤立的文化现象,而是全球贸易网络中艺术信息流动的关键节点。通过对早期佛教传入路径的梳理,揭示了犍陀罗艺术、笈多艺术等早期域外风格如何借由商旅和僧侣的力量,首先在河西走廊地区留下印记。 第二章:早期壁画中的域外痕迹——从曹衣掩、吴带当风到犍陀罗影响 这一章节聚焦于敦煌早期(尤其是北朝时期)壁画中显而易见的异域元素。我们详细比对了北凉、北魏时期飞天、供养人和佛像的造型特征。例如,对“褒衣博带”风格的演变进行了细致的考察,论证了其与中亚地区笈多王朝时期服饰描绘技巧的内在关联。重点分析了壁画中人物面相、身体比例以及衣纹处理上所体现的犍陀罗雕塑的审美趣味,特别是对立体感和写实性探索的借鉴。通过对不同洞窟(如榆林窟早期部分)的对比研究,展示了这种风格如何在敦煌本土化过程中,逐渐融入了中原的传统笔法,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敦煌早期样式”。 第三章:盛唐气象下的中亚风格转型——密教与政教关系的影响 盛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极度繁荣,敦煌的文化地位达到了顶峰。本章将重点剖析此时期壁画在继承北朝写实传统的基础上,如何大规模地吸纳了来自印度、尼泊尔以及吐蕃地区的艺术语言。特别关注了密宗的兴起对壁画内容和形式的颠覆性影响。如,壁画中大量出现的忿怒相、多头多臂造像的构图逻辑,与印度后期坦陀罗艺术的图谱有着直接的对应关系。此外,本书还探讨了吐蕃统治敦煌期间(约781年至842年),吐蕃的审美偏好如何渗透到壁画的用色和线条力度上,例如对鲜明、厚重色彩的偏爱,以及某些特定的装饰母题在这一时期的集中出现。 第四章:图像学的解码——中亚神话与敦煌叙事画的交叉点 叙事画是敦煌壁画的核心组成部分。本章运用图像学方法,系统梳理了与中亚文化圈紧密相关的图像母题,如《降魔变》中魔王形象的演变、《本生故事》中对异域场景的描绘等。我们特别关注了与《华严经》等相关联的宏大场面中,对中亚城市建筑、服饰及生活习俗的细致描摹。通过跨文化比较,辨析了某些佛教故事在传播过程中,如何被当地文化“重写”,以适应不同地域观众的理解习惯,展示了艺术叙事在交流中的能动性。 第五章:颜料、技法与物质文化:跨区域的技术交流 本章超越了纯粹的图像分析,深入探讨了壁画的物质基础——颜料的来源与技法的使用。通过对壁画中矿物颜料(如群青、朱砂)的成分分析,结合考古记录,推断了这些珍贵材料的贸易路线。更重要的是,我们对比了敦煌壁画与中亚同期湿壁画技法的差异与共通之处,例如对底灰处理、晕染层次的控制等。研究发现,盛唐时期使用的某些渲染技巧,明显受到了来自西亚,特别是波斯萨珊王朝艺术影响下的晕染手法的启发,证明了艺术交流不仅限于图像符号,更深入到工艺技术的层面。 第六章:边陲的回响:晚唐至宋元时期壁画的风格固化与地域化 晚期壁画(五代、宋、元)的风格演变,标志着敦煌艺术在丝绸之路贸易影响力减弱后的自我调整。本章分析了此时期壁画如何趋于程式化和本土化,域外风格的直接影响逐渐减弱,转而发展出更具地方色彩的审美特征。但即便在这一阶段,对元代西藏密宗的吸收依然显著,体现了艺术对政治中心(如元朝的首都)的响应。通过对榆林窟晚期洞窟的个案研究,总结了敦煌艺术在漫长历史中,如何从一个“中西交汇点”最终演变为具有独立精神和独特地域美学的艺术体系。 结语:动态中的敦煌——永恒的文化对话 总结全书的研究发现,敦煌壁画是丝绸之路上艺术思想、审美趣味和物质技术进行持续、动态对话的活态博物馆。它并非简单地被动接受域外影响,而是在不同历史节点上,以强大的文化消化能力,将外来元素转化为具有中国气派的艺术语汇,为世界艺术史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本书旨在为敦煌学、美术史及中西交流史的研究者提供新的视角和扎实的文献基础。全书配有大量高清彩图和详细的图表对比,力求使复杂的艺术现象得以清晰呈现。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厚重的画册,扑面而来的便是那股浓郁的艺术气息。封面设计简洁大气,色彩的运用恰到好处,预示着里面内容的丰富多彩。迫不及待地翻至内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线条流畅、色彩雅致的国画作品。画家们笔下的山水,或巍峨壮丽,或秀美婉约,都充满了生命力,仿佛能让人感受到微风拂过,听到溪水潺潺。人物画更是栩栩如生,无论是神态的捕捉,还是衣褶的描绘,都显得格外传神。特别是其中几幅花鸟画,色彩的搭配大胆而和谐,笔触细腻之处,让人惊叹于画家对自然万物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整本画册的印刷质量非常高,色彩还原度极佳,细节之处也得到了很好的呈现,这对于欣赏艺术作品来说至关重要。

评分

当我在宁静的午后,伴随着一杯淡淡的香茗,沉浸在这本画册中时,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画作中的景物,无论是远山近水,还是花草虫鱼,都经过了艺术家的提炼和升华,不仅仅是形似,更注重神韵的表达。我尤其被几幅描绘江南水乡的作品所吸引,那迷蒙的烟雨,斑驳的黛瓦,宁静的石桥,无不勾勒出一幅幅如诗如画的江南意境,让人心生向往。同时,画册中也穿插了一些艺术家的人物肖像,他们的眼神中流露出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这也让这些作品更添一份人情味。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像是一扇窗户,透过它,我们可以窥见当代中国画坛的蓬勃生机,感受艺术家们内心的澎湃情感。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艺术怀有深厚感情的爱好者,我一直期待着能有这样一本高质量的画册出现。这本《当代国画十人邀请展:文心万象》恰好满足了我的期待。书中作品的选题都非常具有代表性,涵盖了山水、花鸟、人物等多种题材,展现了当代国画的多元发展态势。我特别欣赏艺术家们在传承经典的同时,也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方式。例如,有的作品在色彩运用上就突破了传统水墨的界限,大胆地融入了西方的色彩理念,却又保持了中国画的独特韵味,这种融合与创新令人称道。画册的装帧设计也非常考究,纸张的触感和印刷的精美程度,都足以体现出版方的用心。

评分

翻阅这本画册,我深深地被艺术家们对“文心”的理解和在画作中“万象”的呈现所打动。每一幅画都不仅仅是简单的笔墨组合,而是承载着艺术家对生活、对自然的感悟,是对东方哲学思想的体现。我看到艺术家们如何用细腻的笔触捕捉瞬间的光影变化,如何用凝练的墨色表达深邃的情感,如何通过画面的布局营造出宁静致远的意境。特别是有几幅作品,构图和色彩的搭配堪称绝妙,既有传统文人画的淡雅,又不失现代审美的张力,给人以无穷的回味。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作品本身的精美,更在于它所传递的一种文化精神和艺术态度,让我对中国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评分

这是一次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觉盛宴。画册所收录的作品,虽然同属当代国画,但每位艺术家的风格都独具特色,展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艺术追求和表现手法。有的作品构图严谨,意境深远,蕴含着深厚的传统功底;有的则大胆创新,将现代审美融入传统笔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种多样性正是当代国画发展的缩影,也让读者在欣赏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艺术的无限可能。画册的编排也十分用心,每一幅作品都配有作者的名字和作品名称,甚至还有一些简短的创作说明,这为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提供了很好的辅助。尤其喜欢其中几位艺术家对水墨韵味的运用,那种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层次感分明,充满了东方艺术独特的魅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