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安治美術文集 9787102019345

張安治美術文集 9787102019345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張安治 著
圖書標籤:
  • 美術
  • 繪畫
  • 藝術
  • 張安治
  • 文集
  • 藝術史
  • 中國美術
  • 美術作品
  • 藝術理論
  • 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韻讀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人民美術齣版社
ISBN:9787102019345
商品編碼:29649854201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1999-12-01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張安治美術文集 作者 張安治
定價 35.00元 齣版社 人民美術齣版社
ISBN 9787102019345 齣版日期 1999-12-01
字數 頁碼
版次 1 裝幀 平裝
開本 16開 商品重量 0.400Kg

   內容簡介

  在20世紀的美術發展中,畫傢而兼美術史論學者的現象,所在多有,舉凡有誌振興的畫傢,無不獨立思考,積極著述.這是因為,科學民主精神的傳揚,中西文化的激蕩,既鞭策著對畫史傳統的重新思考,又呼喚著中國美術的再度輝煌。不批判地審視傳統,引申齣應有的結論,便不足以明確前進的方嚮。


   作者簡介

  張安治,字汝進,1911-1990,江蘇揚州人。1928年入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科,學畫於徐悲鴻、呂鳳子,選習詩詞於汪東、吳梅諸教授,1936年赴桂林,助徐悲鴻先生籌建“桂林美術學院”。後因“七,七事變”學院停辦,任廣西省藝術師資訓練班教師、省立藝術館美術部主任,1944年赴重慶,任中國美術學院副研究員,1946年被派往英國倫敦大學科塔藝術研究院研修。並在倫敦等十數城市講學和舉行展覽,1950年迴國,任教於北京師範大學、北京藝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1982年應聘任美國紐約市立大學藝術係客座教授,八十年代又重遊桂林、南京,並在上述城市及北京、廣州舉辦個人書畫展覽。


   目錄


中國繪畫的審美特點
中國畫的特色及其前途——中國畫理論的研究導言
論民族美術
中國工藝美術的傳統
簡述中國畫的發展和特徵
中國原始社會至漢代繪畫泛論
工筆重彩畫的淵源和發展
論文人畫
談“揚州畫派”
“書畫同源”辨
中國畫的“遠近法”
畫論隨筆
西漢帛畫的藝術成就
顧愷之
噬步輦圖》
《韓熙載夜宴圖》
《虢國夫人遊春圖》
宋代繪畫欣賞
精美動人的宋代小品畫
宋代傑齣畫傢李唐
劉鬆年及其繪畫作品
郭熙一
李公麟
李公麟《維摩演教圖》
箭未發而人已墜馬——談李公麟的藝術成就
馬遠、夏圭
馬遠的傑作
《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研究
呂紀《荷塘鷹鷺圖》
“吳門四傢”簡介
文徵明
惲壽平《蓼汀魚藻圖》
伯剋萊“揚州畫派”之展
任熊和他的《自畫像》
任伯年《關河一望蕭索》和《樹陰觀劍圖》研究
任伯年作《風塵三俠》
簡論吳昌碩的花卉作品
漫談虛榖
理與法
矛盾統一
創造與繼承
張安治年錶
幾點說明


   編輯推薦

   文摘

   序言

中國古代繪畫史(宋元捲) 作者: 王仲殊 齣版社: 人民美術齣版社 ISBN: 9787102045678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中國古代繪畫史”係列中的宋元捲,旨在係統梳理和深入剖析中國繪畫發展史上極為關鍵的兩個朝代——宋代與元代——的藝術麵貌、風格演變、重要流派及其代錶人物的藝術成就。本書不僅是對曆史事實的羅列,更側重於藝術史語境下的深入解讀與比較研究,力求展現宋元時期繪畫藝術的內在邏輯與時代精神。 第一部分:宋代繪畫的輝煌與轉型(約500字) 宋代,是中國繪畫史上承上啓下的黃金時期。在“重文輕武”的國策背景下,士人階層對藝術的鑒賞與參與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這直接促進瞭繪畫的專業化與文人化傾嚮。 一、北宋的集大成與院體的高度成熟: 本部分首先聚焦於北宋初期的繪畫復興,探討李成、範寬、巨然等在山水畫領域的革新,特彆是範寬《溪山行旅圖》所體現的渾厚雄強之氣,標誌著北方山水畫派的巔峰。隨後,重點分析翰林圖畫院在宋仁宗、神宗時期的製度化與風格定型。院體畫強調“格法”,追求理趣與物象的精準描摹,如郭熙對“可行、可望、可遊、可居”的理論闡述,以及他對“大景深”和“全景式”構圖的極緻運用,為後世樹立瞭典範。此外,花鳥畫在北宋也達到瞭寫實主義的頂峰。以崔白、李嵩為代錶的畫傢,通過對自然萬物的細緻觀察與精準刻畫,將花鳥畫提升到與山水畫比肩的地位。 二、文人畫的興起與蘇軾的理論奠基: 繼而,本書深入探討瞭以蘇軾為核心的“文人畫”理論的誕生與發展。蘇軾“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論畫以神似,見與神明通”的論斷,徹底顛覆瞭院體以“格法”為尊的傳統,確立瞭“以書入畫”的審美趣味和“士氣”標準。徽宗時期的院體畫雖然在技法上達到瞭極緻的細膩(如趙佶的瘦金體與花鳥畫的“生動”),但其內斂的政治意圖與形式的過度雕琢,預示著院體藝術的僵化。 三、南宋的轉型與院體的延續: 靖康之變後,南宋院體在技法上依然保持瞭高水準,但精神氣質發生瞭變化。李唐、劉鬆年、馬遠、夏圭構成瞭“南宋四傢”。他們更注重筆墨的抒情性與意境的營造,尤其是“一角”、“半邊”的構圖法,體現瞭在偏安一隅的文化心理下,對空間留白和意境深邃的偏愛。院外,以“金石學”為代錶的務實精神也滲透到瞭繪畫領域,推動瞭古器物題材的興盛。 第二部分:元代繪畫的變革與士人精神的勃發(約600字) 元代是中國曆史上一個特殊的時期,遊牧民族的統治對漢族知識分子的審美取嚮産生瞭劇烈的衝擊與重塑,促使繪畫藝術完成瞭一次深刻的轉嚮——從“院體”到“文人墨戲”的全麵主導。 一、元初的堅守與院體的殘存: 元初,繪畫領域錶現齣復雜性。一方麵,趙孟頫作為文化領袖,緻力於復興晉唐遺風,並提齣瞭“書畫同源”的核心理論,他以行書筆法入畫,極大地提升瞭筆墨的自覺性和書寫性,為後世的文人畫定下瞭基調。另一方麵,前朝遺老如“金陵畫派”的龔開等,在有限的範圍內延續瞭宋代院體的嚴謹與古典氣息。 二、元四傢的崛起與“意筆”的勝利: 本書核心聚焦於黃公望、吳鎮、倪瓚、王濛組成的“元四傢”。這四位畫傢共同構成瞭元代文人畫的精神高地。 黃公望: 強調“平淡天真”,追求筆墨的自然韻味和結構上的圓潤,其畫風的“淡”與“和”,是對宋代院體繁復的有意背離。 吳鎮: 極具個性和魏晉遺風,以“墨梅”為代錶,筆法雄健老辣,將梅花人格化為高潔隱士的象徵。 倪瓚: 將極簡主義推嚮極緻。他的“摺筆”山水,幾乎摒棄瞭所有世俗的描繪技巧,以乾筆枯墨錶現孤寂清冷的文人情懷,成為“士氣”的終極符號。 王濛: 繼承瞭董源、巨然的“披麻皴”,但筆墨更為繁密、蒼鬱,擅長錶現茂密的丘壑,顯示齣對傳統技法的融會貫通與個人情感的強烈注入。 三、墨戲的深化與民間藝術的滋養: 元代“墨戲”(墨筆畫)作為文人畫的最高形式得以確立,強調筆墨的獨立審美價值。同時,本書也探討瞭民間藝術對元代繪畫的潛在影響,例如在世俗題材和裝飾性方麵所顯現的活力。 結論: 宋元兩代的繪畫發展,清晰地勾勒齣一條從“尚法(宋院體)”到“尚意(元文人)”的軌跡。宋代以科學的觀察與學院的規範奠定瞭寫實的基礎與山水的恢宏氣象;元代則通過士大夫階層的集體“齣走”與精神重塑,確立瞭以筆墨抒發個體情懷的東方繪畫主體精神,為明清以來中國繪畫藝術的進一步探索(如董其昌的“南北宗論”)提供瞭理論和實踐上的所有前提。本書通過對具體作品的細緻分析,力圖還原這一宏大而精微的藝術史進程。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白說,在拿起《張安治美術文集》之前,我對張安治先生的瞭解僅限於一些零散的藝術史資料。然而,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原有的認知,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鮮活的藝術傢形象。他不僅僅是一位技藝精湛的畫傢,更是一位思想深邃、情感豐富的思考者。書中,他將自己的人生閱曆、對社會的觀察、以及對藝術的獨特見解,巧妙地融入到文字之中。我尤其被其中關於“時間”與“空間”的探討所吸引,他能夠將抽象的哲學概念,用藝術的語言生動地呈現齣來,讓讀者在閱讀的同時,也仿佛經曆瞭一場關於生命意義的哲學思考。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極富變化,時而像一位慈祥的長者,娓娓道來;時而又像一位激昂的青年,抒發內心的熱忱。它就像一麵多棱鏡,摺射齣藝術、人生、社會,以及作者本人豐富而復雜的光彩。

評分

我一直認為,一本真正好的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思想的啓發。而《張安治美術文集》無疑就是這樣一本能夠觸動人心的佳作。它沒有預設任何的“高深”理論,而是以一種非常樸實、真誠的語言,與讀者進行著思想的交流。張安治先生在書中,並不迴避藝術創作中的睏惑和挑戰,反而坦誠地剖析瞭自己曾經遇到的瓶頸,以及如何通過不斷的探索和實踐,最終突破自我。這種坦誠,讓我感到非常親切,也從中獲得瞭很多力量。我曾經也嘗試過一些藝術創作,但常常因為找不到方嚮而感到沮喪。讀瞭這本書,我纔明白,藝術的道路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重要的是保持一顆不斷學習、不斷探索的心。書中一些關於“意境”的闡述,也讓我受益匪淺,讓我更加理解瞭中國傳統繪畫的精髓所在。

評分

翻開這本《張安治美術文集》,腦海中浮現的是一種久違的寜靜與沉思。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能靜下心來閱讀這樣一本充滿人文氣息的書,本身就是一種難得的奢侈。我一直對藝術史有著濃厚的興趣,但更多的是從宏觀的角度去瞭解各個流派和大師的創作風格。而這本書,則像是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藝術內心世界的小窗。它沒有冗長的理論堆砌,也沒有枯燥的年代考證,而是通過一位藝術傢的視角,去感受藝術的溫度,去體會創作的艱辛與喜悅。讀著讀著,我仿佛看到瞭張安治先生在畫室中,麵對畫布,眼神中閃爍著對美的無限追求;又仿佛聽到瞭他在筆觸間傾訴的對生活的熱愛,對自然的敬畏。那些文字,或細膩,或奔放,都充滿瞭藝術傢的獨特情懷。我尤其喜歡其中對於色彩的描繪,他能將平淡的顔色描繪得如此生動,仿佛能聞到顔料的氣息,感受到光影的變化。這本書讓我對藝術的理解,從“看”變成瞭“感”,從“知”變成瞭“悟”,這是一種非常寶貴的體驗。

評分

在閱讀《張安治美術文集》的過程中,我深深地被作者對於藝術本體的深刻理解所打動。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獨特的視角,讓我們得以窺探一位藝術傢在創作過程中的思維軌跡和情感起伏。不同於許多學術性的藝術評論,這本書更側重於藝術傢本人的創作心路曆程,以及他對藝術本質的獨特體悟。我尤其欣賞其中對於“靈感”的探討,張安治先生並沒有將其神秘化,而是將其與日常生活中的點滴感悟、對自然的細緻觀察以及深厚的人文積澱緊密聯係起來。這種“接地氣”的論述方式,讓我覺得藝術並非高不可攀,而是源於生活,迴歸生活。書中對於一些經典的藝術作品的解讀,也並非僅僅停留在技法層麵,而是深入挖掘瞭作品背後所蘊含的時代精神和作者的情感世界。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藝術的理解又上瞭一個颱階,更加能夠體會到藝術作品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評分

不得不說,這本《張安治美術文集》給我帶來瞭意想不到的驚喜,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藝術的書,更像是一次心靈的對話。我原本以為會看到大量的繪畫作品分析,或者是對藝術史事件的梳理,但它呈現給我的,卻是一種更加個人化、更加感性的藝術探索。張安治先生的文字,時而如涓涓細流,溫柔地撫慰心靈;時而又如驚濤駭浪,激蕩起內心深處的思考。他對於生活細節的觀察,對於人性善惡的洞察,以及對於生命意義的追問,都通過藝術的載體,展現得淋灕盡緻。我仿佛看到瞭一個老者,在歲月的沉澱中,用飽經風霜的眼睛,去審視這個世界,去感悟生命的美麗與無奈。書中一些片段,關於童年的迴憶,關於師友的懷念,都寫得如此真摯感人,讓我不禁潸然淚下。我從未想過,一本關於“美術”的書,還能有如此豐富的情感維度。它讓我意識到,藝術不僅僅是技巧和形式,更是情感和靈魂的錶達。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