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晚清到民国 唐德刚 历史 书籍

从晚清到民国 唐德刚 历史 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晚清史
  • 民国史
  • 唐德刚
  • 中国近代史
  • 历史
  • 传记
  • 政治史
  • 社会史
  • 文化史
  • 人物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淘书网图书专卖店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0346225204
商品编码:11127555918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   从晚清到民国 唐德刚 历史 书籍 (《晚清七十年》尘封十年,重装再版!唐德刚“历史三峡论”集大成之作,中国近代史必读**书!中国现代史*丰富的宝库——台.湾《传记文学》杂志珍藏内容大陆首度完整呈现!)
作者:   (美)唐德刚 著
市场价:   58元
ISBN号:   9787503462252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商品类型:   图书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语种:中文
  出版时间:2015-06-01   版次:1   页数:390
  印刷时间:2015-06-01   印次:1   字数:380.00千字


   内容简介
曲折动荡的长江三峡,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国自然目前的潮信地带。鸦片战争,揭开了十九世纪开始的中国二千年一遇的“社会文化大转型”的序幕。在史学大家唐德刚的慧眼中,“人文史观”一如“自然史观”,1840年的一场战役不仅掀起了中国社会政治形态的大变革,也使历史潮流中的长河,尤需历时百年的诡谲动荡,方能进入壮阔的太平洋。 
唐德刚交融三峡史观与人文探索于《从晚清到民国》,成就一部客观而深入的中国近代史书。


   作者简介
唐德刚(1920―2009),安徽合肥人。国立中央大学(重庆)历史系学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纽约)硕士、博士。曾先后任职于安徽省立安徽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市立大学,长期从事历史研究与教学工作,并对口述历史的发展贡献良多。著有《袁氏DANG*当国》、《段祺瑞政权》、《李宗仁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胡适杂忆》、《史学与红学》、《书缘与人缘》、《五十年代的尘埃》、《战争与爱情》等,包括历史、政论、文艺小说多种,及诗歌、杂文数百篇。


   目录
自序 
第YI章  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综论 
论帝国主义与晚清外患 
第二章  太平天国 
一、论晚清周期性内乱与洪杨悲剧 
二、太平开国故事再检讨 
三、预言书中的洪、杨 
四、“四不像”的洪杨割据 
五、两次“长征”,两番“寸磔” 
第三章  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 
一、甲午战争百年祭 
二、慈禧太后和她的颐和园 
三、为黄海血战平反 
四、一百年后回看戊戌变法 
五、解剖康有为 
六、“新学伪经”和“托古改制” 
七、公车上书和保国保种 
八、那变不了法、改不了制的一百天 
第四章  义和团与八国联军 
一、传教·信教·吃教·反教形形色色平议 
二、列强刺激·太后玩火·端王窃政·群运出轨 
三、慈禧太后向十一国宣战始末 
四、不堪一击的拳民与七国杂牌军 
五、“门户开放”取代“列国瓜分” 
第五章  袁世凯、孙文与辛亥革命 
一、从中原世族到朝鲜监国 
二、乱世抓枪杆,有枪便有权 
三、卷入三大危机、一项运动 
四、细说辛亥革命 
五、同盟会是个革命大拼盘 
六、鞑虏易驱,民国难建


   精彩内容
    一、论晚清周期性内乱与洪杨悲剧 
    从*国传统史学(包括“二十五史”和《通鉴》)的观点来看,清朝268年实在是*国***值得称颂的一个朝代。 
    论武功,它开疆拓土、四向扩张,幅员之广阔在中华民族**是没有前例的。乾隆时代东南亚“香料群岛”一带(今印尼东端)有些小国如苏禄(Sulu)等,被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等海盗吓惨了,乃向北京上表“求内附”做藩属,乾隆爷还下诏以“险远不许”呢!这与西方和日本的帝国主义作风,如何能比? 
    论文治,则清初康雍乾三朝130余年(1662―1795)的国泰民安,制度上轨道、政治有效率,真是“三代以下无斯盛”!――清朝也是我国历**(包括国共两党的政府在内),*一没有**性“徭役制”(corvée或forced labor)的一个朝代(见《皇清通考》)。若论政府对人民的剥削,清朝实在是*少的啊! 
    论经济,康雍乾三朝,人丁剧增、民丰物阜也不在同时的欧洲之下。纵迟至鸦片战争(1839―1842)前夕,我们的一个资本家浩官伍敦元(1769―1843,广州十三行主东之一),他个人的财富,据美商估计也比与他同时*富有,也是**位搞垄断贸易的美国财阀约翰?亚斯特 (John Jacob Astor,1763―1848),可能还要富上好几倍 
......


   促销语
尘封十年,重装再现 
“历史三峡论”集大成之作,*国近代史必读之书 

晚清七十年,折射*国转型困境 
鸦片战争,掀起两千年*国社会政治形态大变革 
百年诡谲动荡,我们何时才能通过“历史三峡”


   促销语
尘封十年,重装再现 
“历史三峡论”集大成之作,*国近代史必读之书 

晚清七十年,折射*国转型困境 
鸦片战争,掀起两千年*国社会政治形态大变革 
百年诡谲动荡,我们何时才能通过“历史三峡”


好的,这是一本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不涉及唐德刚所著的《从晚清到民国》: --- 《帝国黄昏: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与文化重塑(1860-1949)》 作者:张鸿涛 历史学博士,资深近代史研究者 出版社:世纪文华 ISBN:978-7-5471-2899-0 定价:88.00 元 内容简介 《帝国黄昏: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与文化重塑(1860-1949)》是一部深度剖析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结构、政治演变、思想文化脉络及其内在矛盾的宏大叙事。本书超越了简单的事件罗列,致力于从社会史、文化史和制度史的交叉视角,揭示中国在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所经历的痛苦、挣扎与重塑过程。 本书涵盖了从洋务运动的初步觉醒,到甲午战败的体制性冲击,再到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直至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的复杂图景。张鸿涛教授以其深厚的史料功底和独到的洞察力,重构了这一关键历史时期的社会肌理,探讨了“传统”与“现代”在中国特定语境下的复杂对话。 --- 第一部分:旧秩序的瓦解与自救的困境 (1860-1900) 本部分聚焦于晚清帝国在内忧外患中如何进行最初的“现代化”尝试,并分析这些尝试为何未能从根本上挽救体制的衰亡。 一、晚清政治的“双重结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本书首先详细考察了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清廷权力结构发生的微妙变化。湘军、淮军的崛起,以及李鸿章、左宗棠等地方大员权力的高度集中,虽然在短期内稳定了政局,但也从制度上削弱了中央的权威。作者对比了“督抚权力”与“中央内阁权力”的此消彼长,指出这种“半中央集权”的治理模式,为后续的改革留下了难以克服的结构性障碍。 二、洋务运动的经济基础与文化壁垒 洋务运动并非单纯的技术引进,而是一场试图在维护儒家伦理和君主专制的前提下,实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系统工程。本书深入分析了官督商办企业的运营模式、技术人员的培养困境,以及官僚集团内部对“富国”与“强兵”优先级的争论。尤其重要的是,作者探讨了实业救国理念如何在根深蒂固的士绅文化和对商业的传统鄙视中艰难生长,并最终被甲午战争的惨败所击碎。 三、士绅阶层的分化与政治能量的异化 晚清的精英阶层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动荡。传统士绅在科举制度被废后,其社会资本如何重新分配?一部分人投身于新式教育和地方自治的实践中,成为立宪派的早期骨干;另一部分则坚守旧学,成为守旧势力的代言人。本书通过对地方档案和士绅私人著述的梳理,展示了精英阶层在“忠君”与“救国”之间的矛盾挣扎。 --- 第二部分:帝制的终结与共和的艰难起步 (1901-1927) 清末“新政”的加速推进,不仅未能巩固摇摇欲坠的王朝,反而为革命力量的兴起提供了制度准备和思想土壤。 四、“上层革命”的失败:预备立宪的悖论 本书将辛亥革命前的立宪运动视为一场“上层革命”的努力。作者认为,清廷在预备立宪过程中的“皇族内阁”决策,彻底暴露了其不愿真正放权的意图。这不仅疏远了立宪派精英,更激化了革命党与保皇派之间的矛盾。立宪派从“体制内改良者”转向“体制外推翻者”的转变,是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重要着力点。 五、新文化运动中的“传统”与“现代”的对立 民国初年,思想战场成为主战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并非简单的“反儒”,而是对中国数千年文化主体性的一次激烈拷问。本书将新文化运动置于全球思想潮流的背景下考察,探讨了“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引入如何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等级和人伦关系。作者特别关注了“白话文”的推广,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知识分子与社会大众的交流方式,并塑造了新的公共舆论空间。 六、军阀时代的政治碎片化与地方权力的新结构 帝制被推翻后,中央权威的真空导致了军阀的崛起。本书摒弃了将军阀简单标签化的倾向,深入分析了不同军阀集团(如北洋系、西南系、奉系)的权力基础、社会联系和意识形态差异。军阀割据并非简单的“混乱”,而是新型的权力整合与地方资源争夺的体现。这种碎片化的政治格局,深刻影响了知识分子和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选择。 --- 第三部分:民族国家的建构与社会张力的积累 (1928-1949) 国民政府的“训政”时期,是一个在整合国家、发展现代工业、抵抗外侮与应对内部意识形态冲突之间寻找平衡的复杂阶段。 七、南京国民政府的制度实验与官僚资本的形成 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中国,并着手进行一系列现代国家建设。作者细致描绘了国民政府在财政金融改革、税收体系重构以及法律体系现代化方面的努力。同时,本书批判性地考察了“官僚资本”的形成机制及其对民族工商业发展的挤压作用。这揭示了国民政府在实现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其政治合法性与经济效率之间的内在张力。 八、城市空间的重塑与新兴社会阶层的勃兴 民国时期的城市,尤其是上海、天津等大都市,成为中西方文化和资本交汇的熔炉。本书聚焦于这一时期城市中产阶级(包括新式知识分子、女职员、买办等)的日常生活、消费模式和政治参与。这些新兴阶层是现代性的载体,但他们的社会地位与政治诉求,往往与传统的地主阶层和新兴的工人阶层产生了复杂的互动与冲突。 九、乡村的“失语”与国家权力的渗透 在城市剧烈变迁的同时,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乡村社会,国家权力渗透的深度和方式成为关键议题。本书结合地方志和基层报告,探讨了地方绅士(如乡绅、保甲)在国家机器与农民之间的缓冲与代理角色。土地问题、赋税压力以及乡村教育的改革,共同构成了民国前期乡村社会潜藏的巨大能量。 十、思想的再次转向:从启蒙到民族主义的回归 随着对外战争的压力增大和国内社会矛盾的激化,知识分子群体在思想上经历了从“全盘西化”到强调本土文化主体性的艰难回归。抗战成为凝聚民族共识的强大催化剂,民族主义思潮取代了早期的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深刻地影响了最终的政治走向。 --- 总结与评价 《帝国黄昏》的价值在于,它以开阔的视野和扎实的史料,展现了近代中国并非一个简单的“失败”或“成功”的线性叙事,而是一个充满内在悖论和多重路径选择的复杂系统。张鸿涛教授的叙述,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在面对全球化冲击时,是如何在制度、文化、经济层面进行艰难的、常常是互相抵消的重塑过程,最终塑造了我们今日所见的中国形态。这本书是理解中国如何从传统帝国蜕变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必备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从容不迫却又充满张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复杂多变的政治事件时的那种冷静与超然,既不偏颇于任何一方,又能将事件的来龙去脉梳理得清晰明了。他像是站在高处俯瞰棋局的棋手,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将那些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思想碰撞,化解成了引人入胜的故事。读到那些关于文化和知识分子命运的段落时,那种深沉的关怀和无奈感,着实让人动容。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有力的展现,让读者在叹息之余,更能体会到历史的厚重与无情。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现场感”,作者仿佛就是那个时代的亲历者,带着一种独特的幽默感和洞察力,为我们重构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历史画卷。叙事风格诙谐中带着犀利,对于那些历史人物的评价,既不美化也不苛责,而是力求还原其复杂的人性侧面。读起来丝毫没有传统史书的沉闷感,反而像是在听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辈,用他独有的方式娓娓道来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那些细节的捕捉,小到衣食住行,大到政治博弈,都显得如此真实可信,让人不禁拍案叫绝,感叹历史原来可以被书写得如此生动有趣。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力令人赞叹,那种洗练而富有韵味的表达,使得即便是最晦涩的政治变革,也被描绘得清晰易懂,引人入胜。它不仅仅是在记录历史的片段,更像是在探讨一种文明的转型与阵痛,充满了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反思。读完后,感觉自己对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有了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共鸣,那些曾经模糊不清的历史节点,似乎都找到了清晰的脉络。整体来看,无论是从知识的广度、分析的深度,还是文字的艺术性上,都属于上乘之作,值得反复品读。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学术功底深厚,但呈现方式却极具亲和力。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严肃的历史研究和普通读者的阅读兴趣。作者对于时代背景的铺陈,为后续事件的发生提供了坚实的逻辑基础,让你在理解“发生了什么”的同时,更能理解“为什么会发生”。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论述社会结构变迁时的那种细致入微,那种从上层精英到民间疾苦的全景式扫描,使人对那个特定历史阶段的认知更加立体和全面。这是一部需要慢品,细嚼,方能体会其真味的佳作。

评分

这本厚厚的书摆在桌上,光是翻开扉页,就能闻到一股陈旧而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作者的笔触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者,缓缓道来,不急不躁,却又步步深入。他擅长将宏大的历史叙事,巧妙地穿插进那些鲜活的、充满烟火气的人物侧写之中。读到那些关于社会风貌的描摹,总会让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错觉,仿佛真的能看到穿着长衫的绅士们在茶馆里低声议论时局,也能感受到底层民众在时代洪流下的挣扎与无奈。特别是他对转型期那种阵痛感的捕捉,入木三分,让人在合上书卷时,心中仍留有绵长的回味与思考。这不是那种枯燥的史料堆砌,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充满张力的历史话剧,每一个转折和高潮都拿捏得恰到好处,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气读完。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

评分

不错

评分

钱收走了,货物这个时候还没到

评分

好书

评分

评分

不说到做到,差评,我的发票那?

评分

不说到做到,差评,我的发票那?

评分

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