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曾国藩传》编辑推荐:
1作者萧一山是清史研究方面的专家,其对曾国藩的评述客观中肯,观点新颖独到。
2曾国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本书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曾国藩。
3曾国藩通过不断的自我奋斗和修炼,zui终成就“功德言三不朽”的人生伟绩,其人生经历,及为人处世的经验和智慧,都对读者有着很大的启示意义。
内容简介
《曾国藩传》是清史研究领域泰斗萧一山的重要代表作,全面评述了历史上备受争议的晚清名臣曾国藩,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曾国藩。全书展现了曾国藩如何通过不断的自我奋斗和修炼,zui终成就了“功德言三不朽”的人生伟绩。
曾国藩一无雄厚家世,二无过人天资,在内外交困的历史变局中,他仍坚守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坚定信念。在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他的彷徨与抉择,他的失意与成功,他的无奈与希冀,对现代读者仍有深刻的启发。
作者简介
萧一山(1902—1978),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中国清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太平天国史专家。毕业于北京大学政治系,历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大学等教授、院长。
萧一山大力提倡经世致用,其史学著作深得司马迁、班固的写作精髓,代表作有《曾国藩传》《清代通史》《清史大纲》《太平天国丛书》《太平天国诏谕》《近代秘密社会史料》等。
精彩书评
★曾国藩立德、立功、立言三并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难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艰苦卓绝。
——梁启超 ★曾国藩识人、用人、培育人,在这些方面真正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团队领袖的真本事,而且这些点上,令团队里面所有人,他的同盟者,甚至他的敌人,甚至后代,他死后从政治上全盘否定曾国藩的人,也不否定他在这些方面的过人本事,这是很大的学问。总之,曾国藩作为一个成功者,而且他这种成功很有典范意义。
——曾国藩研究专家唐浩明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左宗棠 ★曾公乃国人精神之典范。
——蒋介石 目录
《曾国藩传》目录:
di一编 曾国藩传/001
002/引 子
009/di一章 家庭环境
019/第二章 经世之礼学
031/第三章 学术背景
048/第四章 思想体系
068/第五章 天才与志气
076/第六章 京官时代的政治
088/第七章 编练湘军及其特点
101/第八章 太平天国的平定
116/第九章 改造旧社会与建设新事业
130/第十章 湘淮军代兴的关系
第二编 曾国藩及其幕府人物/143
144/引 论
147/di一章 曾国藩之造就人才
151/第二章 幕府人物总表
158/第三章 入幕前之活动
168/第四章 入幕经过及在幕府之活动
190/第五章 曾国藩之影响
215/第六章 曾国藩受幕宾之影响
224/余 论
第三编 曾国藩智慧通鉴/227
228/di一章 修身养心
239/第二章 勤敬治家
253/第三章 恒心为学
271/第四章 至诚为官
281/第五章 治军机变
291/第六章 识人察才
附录 曾国藩年表/303
精彩书摘
《曾国藩传》精彩书摘:
第三编曾国藩智慧通鉴
di一章?修身养心
牢骚太甚必多抑塞
【原文】
澄侯、温甫、子植、季洪四弟足下:
日来京寓大小平安,癣疾又已微发,幸不为害,听之而已。湖南榜发,吾邑竟不中一人。沅弟书中,言温弟之文,典丽鹬皇,亦尔被抑,不知我诸弟中未来科名,究竟何如?以祖宗之积累,及父亲叔父之居心立行,则诸弟应可多食厥报。以诸弟之年华正盛,即稍迟一科,亦未遂为过时。特兄自近年以来,事务日多,精神日耗,常常望诸弟有继起者,长住京城,为我助一臂之力。且望诸弟分此重任,余亦欲稍稍息肩,乃不得一售,使我中心无倚。
盖植弟今年一病,百事荒废,场中之患目疾,自难见长。温弟天分,本甲于诸弟,惟牢骚太多,性情太懒,前在京华,不好看书,又不作文,余即心甚忧之。近闻还家后,亦复牢骚如常,或数月不搦管为文。吾家之无人继起,诸弟犹可稍宽其责,温弟则实自弃,不可尽诿其咎于命运。
吾尝见朋友中牢骚太甚者,其后必多抑塞,如吴枟台、凌荻舟之流,指不胜屈。盖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感应之理,自然随之。温弟所处,乃读书人中zui顺之境,乃动则怨尤满腹,百不如意,实我之所不解。以后务宜力除此病,以吴枟台、凌荻舟为眼前之大戒。凡遇牢骚欲发之时,则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气,猛然內省,决然去之。不惟平心谦抑,可以早得科名,亦一养此和气,可以稍减病患。万望温弟再三细想,勿以吾言为老生常谈,不值一哂也。
【点评】
这封家书写于咸丰元年(1851)十月二十八日,主要谈论了“牢骚”对人情绪的负面影响。曾国藩认为牢骚太多的人,后来一定是郁郁不得志的。他告诫诸弟,凡遇到牢骚要发之时,就反躬自省,首先看看自己哪里做得不足,不要整天怨天尤人,以免伤人伤己。
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相兼
【原文】
沅甫九弟左右:
接弟十五夜所发之信,知十六日已赴吉安矣,吉安中营尚易整顿否?
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阙一不可。弟之综理密微,精力较胜于我。军中器械,其略精者,宜另立一簿,亲自记注,择人而授之。古人以铠仗鲜明为威敌之要务,恒以取胜。刘峙衡于火器亦勤于修整,刀矛则全不讲究。余曾派褚景昌赴河南采买白蜡杆子,又办腰刀分赏各将士,人颇爱重。弟试留心此事,亦综理之一端也。
至规模宜大,弟亦讲求及之。但讲阔大者,zui易混入散漫一路。遇事颟顸,毫无条理,虽大亦奚足贵?等差不紊,行之可久,斯则器局宏大,无有流弊者耳。顷胡润芝中丞来书,赞弟有曰“才大器大”四字,余甚爱之。才根于器,良为知言。
湖口贼舟于九月八日焚夺净尽,湖口梅家洲皆于初九日攻克,三年积愤,一朝雪耻,雪琴从此重游浩荡之宇。惟次青尚在坎窞之中,弟便中可与通音问也。李迪庵近有请假回籍省亲之意,但未接渠手信。渠之带勇,实有不可及处,弟宜常与通信,殷殷请益。弟在营须保养身体,肝郁zui伤人,余平生受累以此,宜和易以调之也。
【点评】
此家书写于咸丰七年(1857)十月初四日。立下远大的志向固然是好事,但一定要注意从细微处着手,即曾国藩所说的“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一味地讲求大场面,zui容易造成散漫无序的局面,费时费力,效果不佳。真正的才能,不是说你构想了一个多大规模的目标,而在于你能在事务纷杂的时候,有条不紊地一件一件将它完成。
长傲多言易于致败
【原文】
沅甫九弟左右:
初三日刘福一等归,接来信,俱悉一切。城贼围困已久,计不久亦可攻克,惟严断文报是di一要义,弟当以身先之,家中四宅平安,余身体不适,初二日住白玉堂,夜不成寐。
温弟何日至吉安?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丹朱之不肖,曰傲曰嚣讼,即多言也。历代名公巨卿,多以此二端败家丧生。余生平颇病执拗,德之傲也;不甚多言,而笔下亦略近乎嚣论。静中默省愆尤,我之处处获戾,其源不外此二者。温弟性格略与我相似,而发言尤为尖刻。凡激之凌物,不必定以言语加人,有以神气凌之者矣,有以面色凌之者矣。温弟之神气稍有英发之姿,面色间有蛮狠之相,zui易凌人。
凡心中不可有所恃,心有所恃则达于面貌。以门第言,我之威望大减,方且恐为子弟之累;以才识言,近今军中炼出人才颇多,弟等亦无过人之处。皆不可恃。只宜抑然自下,一味言忠信行笃敬,庶几可以遮护旧失,整顿新气,否则人皆厌薄之矣。沅弟持躬涉世,差为妥洽。温弟则谈笑讥讽,要强充老手,犹不免有旧习,不可不猛省,不可不痛改。余在军多年,岂无一节可取?只因傲之一字,百无一成,故谆谆教诸弟以为戒也。
【点评】?
这封家书写于咸丰八年(1858)三月初六日,主要谈论了“骄傲”与“多言”这两个容易致败的人性弱点。曾国藩认为,做人要自持、内敛,凡事心里不可以有所依仗,有了依仗,比如门第、亲属关系等,就会滋生出一些不好的习气,容易凌人,会招致别人的厌恶和轻视。所以
为人要抑然自下,忠信笃行。
精神在用,智慧在苦
【原文】
沅甫九弟左右:
四月初五日得一等归,接弟信,得悉一切。
治军之道,总以能战为di一义。倘围攻半岁,一旦被贼冲突,不克抵御,或致小挫,则令望隳于一朝。故探骊之法,以善战为得珠,能爱民为第二义,能和协上下官绅为第三义。愿吾弟兢兢业业,日慎一日,到底不懈,则不特为兄补救前非,亦可为吾父增光于泉壤矣。
精神愈用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智慧愈苦愈明,不可因境遇偶拂,遽尔摧沮。此次军务,如杨、彭、二李、次青辈,皆系磨炼出来,即润翁、罗翁,亦大有长进,几于一日千里,独余素有微抱,此次殊乏长进。弟当趁此增番识见,力求长进也。
求人自辅,时时不可忘此意。人才至难,往时在余幕府者,余亦平等相看,不甚钦敬。洎今思之,何可多得?弟当常以求才为急,其冗者,虽至亲密友,不宜久留,恐贤者不愿共事一方也。
【点评】
这封家书写于咸丰八年(1858)五月二十一日。在这封家书中,曾国藩指出,精神和智慧是在实践和苦难中磨炼出来的,不能以身体的柔弱和环境的困难为借口,放弃对自己的锤炼。我们常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苦难中摸爬滚打出来的人往往有坚强的毅力,有丰富的应对智慧,往往能够成大器,干大事。
《曾国藩传:时代洪流中的智者与凡人》 中国近代史的画卷波澜壮阔,其中一位身处漩涡中心却能以其卓越的智慧、坚韧的毅力以及深邃的人生哲学,不仅改变了历史的走向,更留下了宝贵的人生遗产,他便是曾国藩。本书并非仅仅是对这位晚清中兴名臣的简单传记,而是试图从多维度、深层次地剖析一个真实的曾国藩——一个既是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经历坎坷的凡人。我们将一同走进他的时代,感受他所处的风云变幻,理解他如何在这股洪流中 navigates,最终成为一代楷模。 一、 乱世之下的崭露头角:从寒门书生到湘军统帅 本书将从曾国藩少年时期的成长环境入手,勾勒出他朴实而坚韧的童年,以及他对学问孜孜不倦的追求。我们将看到,在他身处的那个风雨飘摇、内忧外患的晚清,科举功名是无数读书人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曾国藩并非天赋异禀的神童,他的成功更多地源于其过人的毅力和日复一日的勤奋。他的寒窗苦读,不仅是为了个人的前程,更是他对家国命运的初步关怀。 然而,真正的考验,是在他步入仕途之后。太平天国运动如同一场席卷全国的巨浪,将整个大清王朝推向了崩溃的边缘。在这个危急关头,曾国藩临危受命,组建湘军,开始了其戎马生涯。本书将详尽描绘他如何从一个缺乏军事经验的文官,逐步成长为一代名帅的过程。这其中,有屡战屡败的挫折,有遭受非议的痛苦,但更重要的是,他如何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如何在逆境中坚持不懈。我们将深入剖析湘军的崛起之道,分析曾国藩在军事战略、组织管理、士兵士气鼓舞等方面的独到之处。他如何从零开始,打造出一支令对手闻风丧胆的军队?这背后,是对人性的深刻理解,是对战略的精准判断,更是对自身信念的坚定守护。 二、 治世之策与权谋智慧:庙堂之上的沉浮与担当 曾国藩的一生,是中国近代政治舞台上的一个缩影。他身处清朝统治的末期,见证了王朝的衰落,也参与了其最后的挣扎。本书将重点探讨曾国藩在政治上的成熟与担当。他如何在朝堂之上周旋,与各方势力博弈?如何平衡帝王、权臣、地方实力派之间的复杂关系?他的政治手腕,并非是简单意义上的权谋,而是在维护国家统一、稳定局势前提下的 Pragmatism 和策略。 在平定太平天国之后,曾国藩并未选择功成名就、退隐江湖,而是继续承担起重振朝纲的责任。他积极推动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经验,试图为积弱不振的大清寻找一条出路。本书将详细阐述曾国藩在洋务运动中的角色,分析他引进技术、创办新式企业(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的理念与实践。他如何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开放的姿态学习外来文化?他在其中的作用,不仅仅是政策的制定者,更是实际的推动者和实践者。 同时,本书也会深入探讨曾国藩的“用人”之道。他如何识人、用人、留人?在他手下,涌现出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等一批杰出人才。他如何构建自己的智囊团和执行团队?他的用人原则,并非是任人唯亲,而是基于才能、品德和对国家忠诚度的全面考量。 三、 冰鉴与挺经:修身养性与处世之道 曾国藩留给后世的,不仅是其政治军事上的功绩,更有其深邃的人生智慧。本书将特别开辟篇章,深入解读曾国藩的“冰鉴”和“挺经”思想。 “冰鉴”之说,取自他的一本著作,意在通过观察人的外表、言谈、举止,来洞察其内心深处的品格和能力。本书将结合曾国藩的实际经历,分析他如何运用“冰鉴”之道来识人、用人,以及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中做出明智的判断。我们将看到,他对人性的洞察是如此深刻,他对细节的把握是如此敏锐,这些都为他赢得了“圣人”的美誉。 而“挺经”,则体现在他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不拔和乐观精神。在人生起伏中,他遭遇过家庭变故,承受过政治压力,经历过疾病的折磨,但他从未屈服。本书将通过具体的史实,展现曾国藩如何以“挺”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达到人生的巅峰。他对待挫折的态度,对待压力的承受能力,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启示。 四、 家训与日记:平凡中的光辉与反思 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也离不开其平凡的生活轨迹。曾国藩的家书家训,是他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些家书家训的内涵,探讨他对子女的教育理念,以及他如何以身作则,为家人树立榜样。他反对骄奢淫逸,提倡勤俭朴素;他注重品德修养,强调读书立志。他的家训,不仅是对曾氏后代的规训,更是对千千万万中国家庭的深刻启示,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曾国藩的日记,则是一部极其珍贵的个人反思录。在日记中,他坦诚地记录了自己的思想斗争、情感波动以及对社会万象的观察。本书将选取日记中的精彩片段,展现一个真实的曾国藩。他并非完人,也有过迷茫、有过焦虑,但他最可贵的是其不断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提升。他的日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这位历史巨人内心世界窗口,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凡人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汗水。 五、 谋略人生:处世智慧与永恒启示 本书的终极目标,是希望读者在了解曾国藩的生平事迹的同时,能够从中汲取他的人生智慧,用于指导当下的生活与工作。曾国藩的一生,是一部关于如何面对挑战、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实现自我价值的教科书。他的处世谋略,并非是功利的算计,而是基于儒家思想的深刻体悟,结合实践经验的智慧结晶。 我们将从曾国藩的经历中提炼出他的人生哲学: 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 他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日积月累的努力和坚持。 深刻的人性洞察力: 他能够洞悉人心,识人辨才,做出最有利的选择。 坚韧不拔的毅力: 面对困境,他从不放弃,而是越挫越勇。 自我反省与提升的意识: 他的日记,是他不断审视自身,追求进步的记录。 责任与担当的精神: 在国家危难之际,他挺身而出,承担起历史的重任。 平衡之道: 在权力、利益、情感等多重因素中,他总能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点。 《曾国藩传》将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走进曾国藩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的选择,去学习他的智慧。他不仅仅是一个历史符号,更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在时代洪流中,以其卓越的智慧和坚定的品格,书写了不朽传奇的智者。本书希望能够引发读者对人生、对社会、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并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启示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