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可读性,穿插的有历代文人与其中的故事,既有学术研究的价值又有阅读趣味。是一套详细介绍选购、把玩、品鉴、收藏、保养的知识书。
《砚台收藏入门》不光介绍了砚的资源特色,矿坑分布,石色石品,砚的生产以及对砚台的诸多方面都做了细致精到,不厌其烦的介绍。
柳新祥,
中国文房四宝制砚艺术大师、中华传统工艺大师、中国书画家协会书画产业委员会副会长、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书协产业委员会副会长、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肇庆市端砚协会副会长、肇庆市博物馆古端砚鉴定专家、肇庆市端砚技术标准专家库专家、肇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肇庆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肇庆名城与历史旅游发展研究会理事。2004年肇庆市端州区人民政府授予“肇庆市制砚名师”荣誉称号;2008年12月结业于清华大学中国文房四宝高级艺术人才研修班。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上,虽然侧重于历史梳理,但对于现代藏家的实操建议也给予了相当的篇幅,这点很实用。它很负责任地提醒读者,收藏不仅是“买入”,更是“养护”。作者详细阐述了不同石材(如端石、歙石、洮河石)在日常保养上的禁忌与适宜方法,比如湿度控制、上油的时机和用量,这些都是实践中非常容易被新手忽略的细节。更难得的是,作者在讨论“价值判断”时,保持了一种相对客观和超脱的态度。他没有鼓吹盲目追高价,而是强调了“审美品位”的培养比单纯的“市场价格”更重要。他提供了一套内化的评估体系,比如如何从“雕工的精细度”与“石材的天然美”之间找到平衡点,以及如何辨别过度修饰和恰到好处的润饰。这种由内而外、由虚到实的指导,让读者在面对琳琅满目的藏品时,能够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不易被市场情绪左右的判断标准。
评分这本书在文献引用和图片资料的详实程度上,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感觉作者在搜集和整理这些材料上花费了巨大的心血。几乎每一个重要类型的砚台介绍,后面都会附上清晰的实物照片对比,甚至包括了不同光照条件下的效果图,这对于远程学习的爱好者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古籍时非常严谨,不仅标注了出处,还对一些晦涩难懂的古文进行了现代化的注释和解读,保证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与易读性之间的和谐统一。比如,对于宋代苏轼和米芾关于砚台的论战,书中不仅复述了他们的观点,还配上了两人所用砚台风格的推测图,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像是进行了一次高强度的、内容密度极大的文化速成课程,资料的扎实程度让我对书中的任何结论都保持了极高的信任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搭配上烫金的书名字体,透着一股沉静又典雅的气息。拿到手里,分量感十足,显然在纸张和印刷上是下了功夫的。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结果翻开目录,发现编排得相当有条理,从文房四宝的起源讲起,到历代名家的砚台风格演变,再到现代的材质鉴赏,逻辑线索非常清晰。尤其是其中关于不同石材纹理的图解部分,那种高清的细节展示,简直像是直接把一块极品端砚放在你面前细细端详。虽然我目前对砚台的了解仅限于“笔墨纸砚”这个概念,但读完前几章,已经能对“眉子坑”、“柳叶纹”这类术语有了初步的感性认知。作者在介绍砚台的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之间的平衡把握得很好,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对普通爱好者的亲切引导,让人在阅读过程中能感觉到一种踏实的专业感,而不是被那些高深的行话“劝退”。这本书更像是为初学者量身定做的一份精美指南,让人迫不及待地想去真正的古玩市场走一遭,去印证书中所述的那些微妙之处。
评分初读此书,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具有画面感,简直就像是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先生在茶楼里娓娓道来他几十年淘砚的传奇经历。他没有堆砌干巴巴的年代和尺寸数据,而是擅长用生动的比喻来描述砚台的“神韵”。比如,描述歙砚的“发墨如油”时,他引用了宋代文人的一句诗来佐证,立刻就将抽象的质感具象化了。书中穿插的许多小故事,比如某位大儒因一块砚台而文思泉涌的逸闻,又或者是某块名砚辗转流离的曲折历史,都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形制”变化时所展现出的细腻观察力,他指出不同朝代的文人对砚台的实用需求和审美倾向如何微妙地影响了其边沿的起翘、砚堂的平整度,这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远超一般工具书的范畴。读完这些章节,你不再只是看一块石头,而是能感受到握着它的人的心境和那个时代的文化脉搏,阅读体验是极其沉浸和愉悦的。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那就是“境界的提升”。它并非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而是努力触及“为什么会这样”的深层原因。在探讨砚台的艺术性时,作者触及了中国传统士大夫阶层的精神世界和生活哲学。他分析了为什么一方小小的砚台,能够承载如此厚重的文化意义,如何从一个书写的工具,逐渐演化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和精神的寄托。这种哲学层面的探讨,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思辨的乐趣。我常常在读完一个章节后,需要停下来,细细回味作者关于“器物与人”关系的阐述。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从器物知识到人文理解的桥梁,让你明白,收藏的终极意义,或许不在于拥有多少件珍品,而在于通过这些器物,能更深刻地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根源和审美追求。这是一种超越了物质层面的精神滋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