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台收藏入门

砚台收藏入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柳新祥 著
图书标签:
  • 砚台
  • 文房四宝
  • 收藏
  • 艺术
  • 鉴赏
  • 文化
  • 历史
  • 工艺
  • 传统
  • 书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567866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99576
包装:平装
开本:24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具有可读性,穿插的有历代文人与其中的故事,既有学术研究的价值又有阅读趣味。是一套详细介绍选购、把玩、品鉴、收藏、保养的知识书。

内容简介

  《砚台收藏入门》不光介绍了砚的资源特色,矿坑分布,石色石品,砚的生产以及对砚台的诸多方面都做了细致精到,不厌其烦的介绍。

作者简介

  柳新祥,

  中国文房四宝制砚艺术大师、中华传统工艺大师、中国书画家协会书画产业委员会副会长、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书协产业委员会副会长、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肇庆市端砚协会副会长、肇庆市博物馆古端砚鉴定专家、肇庆市端砚技术标准专家库专家、肇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肇庆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肇庆名城与历史旅游发展研究会理事。2004年肇庆市端州区人民政府授予“肇庆市制砚名师”荣誉称号;2008年12月结业于清华大学中国文房四宝高级艺术人才研修班。



翰墨乾坤:中国传统文房器物鉴赏与收藏指南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类文房用品,而是以广阔的视野,为读者系统性地梳理和剖析中国传统文房器物的完整谱系、历史演变、材质工艺、美学特征及其收藏要义。它旨在构建一座通往中国文人士大夫精神世界与物质文明交汇点的桥梁,让读者在触摸那些充满历史温度的器物时,能够洞悉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 第一部:文房体系的溯源与构建 本部分首先界定“文房清供”的范畴,将其置于中国士大夫阶层生活美学与精神追求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考察。 第一章:文房的缘起与士人精神 从“实用”到“雅玩”的嬗变: 探讨早期书写工具(如竹木简牍、骨片)如何逐步过渡到纸张普及后的笔墨纸砚四大件,并深入分析“文房”概念在魏晋风度、唐宋尚简、明清尚雅三个历史阶段的内涵变化。 士大夫的自我修养: 论述文房器物如何成为士人“格物致知”、修身养性的媒介。重点阐述“清、敬、简、静”等审美理念在器物选择和陈设中的体现。 第二章:四大件的独立艺术史 本章将四大件作为独立的艺术品类进行深入研究,着重于它们各自的材质、制作工艺与艺术成就,避免提及任何关于“砚台收藏入门”的具体指导内容。 制笔的艺术与流派: 追溯狼毫、羊毫、兼毫的演变史,剖析湖笔、宣笔、徽笔等地域性制笔技艺的独特之处,以及决定毛笔性能的“尖、齐、圆、健”四大标准。 墨锭的化学与美学: 详述松烟墨与油烟墨的制作工艺差异,重点研究明清时期徽墨(如曹素功、汪节庵)的雕刻艺术,分析墨锭表面的纹饰、铭文与造型所蕴含的文化符号。 纸张的纤维与生命: 从植物纤维的选取(如青檀皮、稻草)到抄造工艺(如抄、漉、烘),系统介绍宣纸、皮纸、竹纸等不同类型纸张的特性,探讨纸张老化与保存的科学原理。 (此处不涉及砚台相关内容) 第二部:辅助器物的精微世界 文房的魅力不仅在于核心的“四大件”,更在于环绕其周、服务于书写与阅读的无数辅助性器物,它们共同构筑了一个精致的微观宇宙。 第三章:笔筒、笔搁与笔洗 笔筒的形制与陈设: 考察笔筒(或称笔插)从实用置物架到陈设艺术品的转变。细致描摹竹木雕刻、玉石雕琢、珐琅彩绘等不同材质笔筒的工艺特点,分析其上纹饰(如松竹梅、山水人物)与士人志趣的对应关系。 笔搁的造型哲学: 探讨笔搁(笔架)如何从简单的支撑物演化为展现匠人巧思的微缩景观。重点分析仿生造型(如山峦、动物、人物)的审美取向。 笔洗的功能与流派: 区分瓷质笔洗、玉石笔洗、铜质笔洗的功用侧重。着重介绍明清时期高足笔洗、多孔笔洗的造型创新,以及其在文人书房中的点缀作用。 第四章:印章与印泥的仪式感 本章聚焦于金石学与篆刻艺术在文房中的体现。 治印的传承与风格: 梳理秦汉古印、明清流派印(浙派、皖派)的风格差异,分析不同印章材质(寿山石、青田石、巴林石)的特性对篆刻艺术的影响。 印泥的制作与保养: 介绍印泥的基础原料——朱砂、艾叶油、蓖麻油的配比,以及不同泥料(如老西冷、中化田)在印色上的微妙差别。探讨如何通过正确的养护保持印泥的鲜活色彩。 第五章:阅读与鉴藏的延伸 此部分关注与书籍文献处理及陈列相关的器物。 镇纸与书档: 考察镇纸(压书板)从纯粹的重物到工艺品的演变。详述竹木、铜铸、玉石镇纸的形制与重量选择的讲究,以及书档在保护古籍中的重要性。 藏书票与书签的审美表达: 探究藏书票(Ex-Libris)作为个人身份标识的欧洲传入与中国本土化过程,分析其设计中的版画艺术特征。同时,对比传统丝绸、象牙书签的精致工艺。 香具与文房情境: 论述焚香在古代书房中的净化、静心作用。介绍熏香炉(如铜炉、瓷炉)的造型、款识与年代特征,及其与文人清谈、独处时光的内在联系。 第三部:材质、工艺与收藏鉴赏的维度 本书的最后部分着眼于如何从物质层面理解和评估文房器物,强调实践中的鉴别技巧,但严格避开任何关于“砚台”的鉴定细节。 第六章:材质的文化语境 竹木的生命力: 深入探讨楠木、紫檀、黄花梨等名贵木材在笔筒、镇纸上的应用,着重于木纹的审美价值与防腐处理。 玉石的温润哲学: 区分和田玉、青玉、独山玉等在印章、镇纸中的应用,侧重于“润度”、“俏色”等鉴赏指标,而非石材的物理属性分析。 金属与陶瓷的铸造史: 简述明清铜器铸造(如仿古铜器)在文房中的体现,以及低温釉彩、单色釉瓷(如仿哥窑、仿定窑)在笔洗、笔插中的艺术价值。 第七章:古代工艺的精微对比 本章对比分析不同工艺在辅助文房器物上的表现: 雕刻的层次感: 区分浮雕、透雕、圆雕在木器和玉器上的应用,侧重于雕刻技法对器物整体意境的影响。 镶嵌与描金: 探讨螺钿、嵌珐琅、描金等繁复工艺如何在小件文房器物上达到极高的装饰效果,以及这些工艺背后的工匠精神。 结语:文房器物与当代生活的对话 总结文房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对“慢生活”的倡导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引导读者将这些历史遗存视为一种跨越时空的生活哲学,而非单纯的物质堆砌。本书提供的是一个全面的文化框架,用以欣赏和理解中国文人阶层所创造的一切与笔墨相关的精美器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上,虽然侧重于历史梳理,但对于现代藏家的实操建议也给予了相当的篇幅,这点很实用。它很负责任地提醒读者,收藏不仅是“买入”,更是“养护”。作者详细阐述了不同石材(如端石、歙石、洮河石)在日常保养上的禁忌与适宜方法,比如湿度控制、上油的时机和用量,这些都是实践中非常容易被新手忽略的细节。更难得的是,作者在讨论“价值判断”时,保持了一种相对客观和超脱的态度。他没有鼓吹盲目追高价,而是强调了“审美品位”的培养比单纯的“市场价格”更重要。他提供了一套内化的评估体系,比如如何从“雕工的精细度”与“石材的天然美”之间找到平衡点,以及如何辨别过度修饰和恰到好处的润饰。这种由内而外、由虚到实的指导,让读者在面对琳琅满目的藏品时,能够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不易被市场情绪左右的判断标准。

评分

这本书在文献引用和图片资料的详实程度上,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感觉作者在搜集和整理这些材料上花费了巨大的心血。几乎每一个重要类型的砚台介绍,后面都会附上清晰的实物照片对比,甚至包括了不同光照条件下的效果图,这对于远程学习的爱好者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古籍时非常严谨,不仅标注了出处,还对一些晦涩难懂的古文进行了现代化的注释和解读,保证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与易读性之间的和谐统一。比如,对于宋代苏轼和米芾关于砚台的论战,书中不仅复述了他们的观点,还配上了两人所用砚台风格的推测图,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像是进行了一次高强度的、内容密度极大的文化速成课程,资料的扎实程度让我对书中的任何结论都保持了极高的信任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搭配上烫金的书名字体,透着一股沉静又典雅的气息。拿到手里,分量感十足,显然在纸张和印刷上是下了功夫的。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结果翻开目录,发现编排得相当有条理,从文房四宝的起源讲起,到历代名家的砚台风格演变,再到现代的材质鉴赏,逻辑线索非常清晰。尤其是其中关于不同石材纹理的图解部分,那种高清的细节展示,简直像是直接把一块极品端砚放在你面前细细端详。虽然我目前对砚台的了解仅限于“笔墨纸砚”这个概念,但读完前几章,已经能对“眉子坑”、“柳叶纹”这类术语有了初步的感性认知。作者在介绍砚台的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之间的平衡把握得很好,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对普通爱好者的亲切引导,让人在阅读过程中能感觉到一种踏实的专业感,而不是被那些高深的行话“劝退”。这本书更像是为初学者量身定做的一份精美指南,让人迫不及待地想去真正的古玩市场走一遭,去印证书中所述的那些微妙之处。

评分

初读此书,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具有画面感,简直就像是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先生在茶楼里娓娓道来他几十年淘砚的传奇经历。他没有堆砌干巴巴的年代和尺寸数据,而是擅长用生动的比喻来描述砚台的“神韵”。比如,描述歙砚的“发墨如油”时,他引用了宋代文人的一句诗来佐证,立刻就将抽象的质感具象化了。书中穿插的许多小故事,比如某位大儒因一块砚台而文思泉涌的逸闻,又或者是某块名砚辗转流离的曲折历史,都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形制”变化时所展现出的细腻观察力,他指出不同朝代的文人对砚台的实用需求和审美倾向如何微妙地影响了其边沿的起翘、砚堂的平整度,这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远超一般工具书的范畴。读完这些章节,你不再只是看一块石头,而是能感受到握着它的人的心境和那个时代的文化脉搏,阅读体验是极其沉浸和愉悦的。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那就是“境界的提升”。它并非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而是努力触及“为什么会这样”的深层原因。在探讨砚台的艺术性时,作者触及了中国传统士大夫阶层的精神世界和生活哲学。他分析了为什么一方小小的砚台,能够承载如此厚重的文化意义,如何从一个书写的工具,逐渐演化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和精神的寄托。这种哲学层面的探讨,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思辨的乐趣。我常常在读完一个章节后,需要停下来,细细回味作者关于“器物与人”关系的阐述。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从器物知识到人文理解的桥梁,让你明白,收藏的终极意义,或许不在于拥有多少件珍品,而在于通过这些器物,能更深刻地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根源和审美追求。这是一种超越了物质层面的精神滋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