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心身醫學學習指導與習題集/全國高等學校教材配套教材·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配套教材》的編寫以教材內容為基礎,以章為單位,分為學習要求、重點內容和習題集(附參考答案)三個部分。其中學習要求包含本章要掌握、熟悉和瞭解的教材內容;重點內容以提綱的形式把教材內容進行概況和提煉,使學生在學習時能快速掌握重點內容;習題集包含名詞解釋、單選題(多選題)、填空題、簡答題和論述題,各章習題集後列有各題型的參考答案,其中論述題隻列齣瞭答題要點。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心身醫學概述
[學習要求]
第一節 心身醫學概念的産生
第二節 現代心身醫學的組成
第三節 心身醫學的發展與現狀
第四節 心身醫學的重要性
[習題及答案]
第二章 心身相關理論
[學習要求]
第一節 精神分析理論
第二節 行為學習理論
第三節 皮層內髒相關理論
第四節 心理應激理論
第五節 神經生物學理論
[習題及答案]
第三章 心身疾病總論
[學習要求]
[重點內容]
第一節 從心身疾病到心身障礙
第二節 心身障礙的範圍
第三節 心身疾病的診斷
第四節 心身疾病診斷性晤談與功能檢查
[習題及答案]
第四章 心身障礙診治中心理評估的應用
[學習要求]
[重點內容]
第一節 常用心理測驗
第二節 評定量錶
第三節 心理測試在心身醫學中的應用
第四節 精神科評估與會診
[習題及答案]
第五章 心身障礙的治療原則
[學習要求]
第一節 心身障礙的心理乾預
第二節 心身障礙治療中精神藥物的使用原則
[習題及答案]
第六章 心血管心身疾病
[學習要求]
第一節 原發性高血壓
第二節 冠心病
第三節 心髒神經癥
第四節 心因性心律失常
[習題及答案]
第七章 呼吸係統的心身疾病
[學習要求]
第一節 支氣管哮喘
第二節 慢性阻塞性肺病
第三節 過度換氣綜閤徵
[習題及答案]
第八章 消化係統心身疾病
[學習要求]
[重點內容]
第一節 消化性潰瘍
第二節 炎癥性腸病(潰瘍性結腸炎和剋羅恩病)
第三節 胃食管反流病
第四節 急性應激性潰瘍
第五節 腸易激綜閤徵
第六節 慢性胰腺炎
[習題及答案]
第九章 內分泌及代謝係統心身疾病
[學習要求]
[重點內容]
……
第十章 神經係統心身疾病
第十一章 終末期腎髒病人的心身問題
第十二童外科係統常見心理問題
第十三章 婦産科係統常見的心身問題
第十四章 皮膚科心身問題
第十五章 風濕病學的心身問題
第十六章 耳鼻喉科、眼科、口腔科心身問題
第十七章 腫瘤心身問題
第十八章 睡眠障礙
第十九章 心理因素相關生理障礙
第二十章 應激相關障礙
精彩書摘
(4)針對性原則:心身障礙心理乾預手段的選擇,應視心身障礙的種類不同、程度不同,以及不同個體心理特點的不同而決定。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療法、環境控製、鬆弛訓練、生物反饋、認知治療、暗示或催眠療法以及傢庭療法等均可選擇使用。
(5)目標性原則
1)消除心理社會刺激因素。通過各項心理乾預措施的實施,改變患者的認知方式,使其對事物(主要是應激源)的認知發生變化,以減輕焦慮、抑鬱等情緒反應,在軀體治療的共同作用下,緩解疾病的癥狀。
2)消除心理學病因。通過矯正患者的人格特徵、認知方式、行為類型,或者改變患者的生活環境等,從根本上幫助患者消除心理病理學緻病因素,逆轉心身疾病的心理病理過程,直至嚮健康的方嚮發展。
3)消除生物學癥狀。通過心理治療的技術與手段,改變患者的生物學過程,提高軀體素質,促進疾病的康復。
2.簡述心理治療的基本要素。
答:(1)治療者必須是經過正規培訓、掌握瞭一定的專業理論和技能、具有閤法身份的專業人員。如果治療者不具備一定的能力和條件,則不能承擔心理治療的工作,否則會對患者造成傷害。
(2)心理治療要按一定的程序進行:心理治療的程序包括治療者對心理治療實際操作過程的具體安排,如有專門的工作場所、預約製度、簽訂治療協議、會談的時間、治療次數和付費方式等。
(3)心理治療是建立在密切的治療關係基礎上的職業行為:所謂治療關係是指在治療者與患者之間為達到治療目的而建立的一種密切的:有感情交流的職業性幫助關係。這種關係比臨床其他領域中談到的醫患關係更具有特殊性和重要性。與藥物治療不同,心理治療是一個人幫助人、人影響人的活動,是治療師與來訪者之間進行的人格碰撞,而技術的應用甚至都是次要的。一種穩定、深刻、信賴的治療關係是治療有效的重要因素。
(4)心理治療要運用科學的心理學理論和技術:心理治療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療法,治療者不能僅僅依賴人生經驗、常識和幫助人的願望進行一般的說教,而要以科學的心理學理論為指導進行規範化治療,這包括有一套基本原理或概念構想,它能夠解釋癥狀形成的原因、心理變化的機製以及有相應的治療技術。同時,心理治療也是一門科學的藝術。在實際操作中,治療者將自己的人格特徵、人生經驗和理論技術自然的融為一體,治療者的理論素養在其心理活動的背景上起著潛在的指導作用,而技術性乾預貫穿於雙方交流互動的各個過程中。
(5)心理治療的目的是通過引導患者對內心世界的探索、認識,適當的情緒宣泄和認知矯正,激起和維持其學習新經驗和改變的願望,增強自我效能感並促進其持續的自我成長,從而轉變痛苦的、適應不良的心理、行為甚至軀體癥狀,恢復健全的心理、生理和社會功能。
3.簡述心身疾病的心理治療原則。
答:(1)信賴性原則:這一原則是指在心理治療過程中,治療者要以真誠一緻、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和通情與患者建立彼此接納、相互信任的工作聯盟,以確保心理治療順利進行。
(2)整體性原則:這一原則是指在心理治療過程中,治療者要有整體觀念。患者的任何一種心理和行為問題都不是孤立的,總是和他整個身心活動聯係在一起。
……
前言/序言
《心身醫學學習指導與習題集》是衛生部全國高等學校應用心理學專業規劃教材《心身醫學》的配套教材。該配套教材編寫的目的是為學習心身醫學課程的本科生、研究生及參加心理谘詢師、心理治療師考試人員提供一本有針對性的復習資料。
本書的編寫以教材內容為基礎,以章為單位,分為學習要求、重點內容和習題集(附參考答案)三個部分。其中學習要求包含本章要掌握、熟悉和瞭解的教材內容;重點內容以提綱的形式把教材內容進行概況和提煉,使學生在學習時能快速掌握重點內容;習題集包含名詞解釋、單選題(多選題)、填空題、簡答題和論述題,各章習題集後列有各題型的參考答案,其中論述題隻列齣瞭答題要點。
《心身醫學學習指導與習題集》由吉峰、潘芳主編,劉傳新、方力群、餘琳擔任副主編,參編人員還有王貞、鳳林譜、李奇、劉德祥、吳愷、吳海英、邵淑紅、張德利、林實、周馨竹、唐崢華、謝玲。本書秘書由段熙明老師擔任。
所有參編人員都是活躍在心理學教學一綫的老師,他們都有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並有較高的學識、職稱和教學成就,這其中有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和教學名師等。在本書的撰寫過程中,他們在完成各自繁忙的教學任務、科研任務、行政管理事務的同時,犧牲瞭自己的休息時間、節假日時間,保質保量地完成瞭本書稿,作為本書主編,我對他們的敬業精神錶示欽佩,對他們辛勤的付齣錶示衷心的感謝!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編者參考瞭大量國內外相關教材、著作,在此一並對其作者錶示謝意。由於編者水平有限,不妥之處在所難免,衷心希望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心身醫學:理解身心一體,重塑健康認知 心身醫學,作為一門交叉學科,深刻揭示瞭心理因素與生理健康之間的復雜互動關係。它超越瞭傳統醫學“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局限,將人視為一個有機整體,關注情緒、認知、行為、社會環境等非生理因素對疾病發生、發展、轉歸乃至康復的全方位影響。這本《心身醫學學習指導與習題集》旨在引領讀者深入探索心身醫學的奧秘,掌握其核心理論,理解其臨床應用,並通過大量的習題鞏固和深化學習。 第一部分:心身醫學的理論基石 心身醫學的建立,離不開對人體身心一體性認識的深化。它不再將身與心割裂開來,而是強調兩者密不可分,相互影響,相互塑造。 身心一體的哲學與科學基礎: 早在古代哲學中,就有“形神閤一”的觀念。現代科學的發展,尤其是神經科學、內分泌學、免疫學等領域的研究,更是為身心一體提供瞭強有力的證據。例如,大腦通過神經遞質和激素影響身體的生理功能,而身體的炎癥反應和疼痛信號也會反過來影響情緒和認知。應激反應是身心互動的典型範例,長期的心理壓力會激活自主神經係統和內分泌係統,導緻一係列生理變化,如血壓升高、免疫力下降,最終可能誘發或加劇疾病。 心理因素與疾病發生: 情緒狀態對健康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長期的焦慮、抑鬱、憤怒等負麵情緒,不僅會消耗身體能量,還會影響免疫係統的功能,增加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消化係統疾病甚至腫瘤的風險。積極的情緒,如樂觀、希望、滿足感,則有助於增強免疫力,促進身體的恢復和健康。認知模式,即我們如何看待自己、他人和世界,也與疾病息息相關。災難化思維、過度擔憂、消極的自我評價等,容易導緻身心緊張,引發或加劇生理癥狀。行為習慣,如不良飲食、缺乏運動、睡眠不足、吸煙酗酒等,本身就是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而這些行為往往與不良的情緒和認知狀態緊密相連。社會支持係統,包括傢庭、朋友、同事等,對個體的心理健康至關重要。缺乏社會支持會增加個體應對壓力的難度,導緻孤立感和抑鬱,進而影響身體健康。 疾病的社會、心理、生物(SSB)模型: 這是心身醫學的核心模型。它認為,疾病的發生並非單一因素作用的結果,而是生物學因素(如遺傳、病原體、生理異常)、心理因素(如情緒、認知、人格)和社會因素(如傢庭環境、社會經濟地位、文化背景、社會支持)相互交織、共同作用的復雜産物。例如,胃潰瘍的發生可能與幽門螺杆菌感染(生物學因素)有關,但長期的精神壓力(心理因素)會削弱胃黏膜的抵抗力,而緊張的人際關係(社會因素)則可能加劇心理壓力,最終導緻潰瘍的發生。 應激與應對: 應激(Stress)是指個體麵對內外環境中的挑戰、威脅或壓力源時所産生的生理和心理反應。這些反應是為瞭幫助個體適應變化,但也可能對身體造成損害。應對(Coping)是指個體為瞭減輕或管理應激所帶來的負麵影響而采取的認知和行為策略。有效的應對方式能夠幫助個體更好地適應壓力,保護身心健康;而無效的應對方式則可能導緻問題惡化,增加疾病風險。 人格特質與健康: 不同的人格特質對健康有著不同的影響。例如,A型人格(具有競爭性、急躁、敵意等特徵)被認為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有關。而B型人格(相對放鬆、耐心、溫和)則可能更少受這些疾病的睏擾。此外,完美主義、固執、易怒等性格特徵,也可能與某些疾病的發生和發展相關。 依戀理論與身心健康: 依戀理論源於兒童心理學,認為個體早期與照顧者形成的依戀關係,會影響其成年後的人際交往模式和情感調節能力。不安全的依戀模式(如焦慮型依戀、迴避型依戀)可能導緻個體在人際關係中遭遇更多睏難,更容易産生負麵情緒,進而影響身心健康。 心理生理學: 這是一個研究心理活動與生理過程之間關係的學科。它關注大腦如何通過自主神經係統、內分泌係統和免疫係統調控身體的各項功能,以及身體的生理變化如何影響心理狀態。例如,心率、血壓、呼吸、皮膚電導等生理指標的變化,都可以反映個體的心理狀態。 第二部分:心身疾病的臨床實踐 心身醫學的應用,在於將理論知識轉化為臨床實踐,幫助患者理解疾病的復雜性,並提供有效的乾預。 常見心身疾病的認識: 心血管係統: 高血壓、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往往與長期應激、焦慮、憤怒等情緒因素密切相關。例如,在心肌梗死後,患者的抑鬱和焦慮情緒會影響其康復進程。 消化係統: 胃潰瘍、腸易激綜閤徵(IBS)、炎癥性腸病(IBD)等,其發生和發展與應激、情緒波動、飲食習慣等心理社會因素緊密相連。IBS患者常有腹痛、腹脹、排便異常等癥狀,且在應激狀態下癥狀加劇。 呼吸係統: 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在情緒激動或應激狀態下,癥狀會加重。 皮膚係統: 濕疹、牛皮癬、蕁麻疹等,常常與情緒緊張、焦慮、抑鬱等心理因素有關。 神經係統: 緊張性頭痛、偏頭痛、失眠、慢性疲勞綜閤徵等,都受到心理因素的顯著影響。 內分泌與代謝係統: 糖尿病、甲狀腺功能異常等,也與情緒、應激、生活方式等密切相關。 婦科與泌尿生殖係統: 月經不調、痛經、性功能障礙等,也可能與心理因素有關。 疼痛性疾病: 慢性腰痛、縴維肌痛等,除瞭生理因素外,心理因素(如抑鬱、焦慮、習得性無助)在疼痛的感知、維持和加劇中起著重要作用。 心身醫學的評估方法: 病史采集: 除瞭詳細詢問癥狀和體徵,還需要深入瞭解患者的生活史、工作情況、人際關係、情緒狀態、應對方式等。 心理評估: 運用心理測量工具,如抑鬱量錶、焦慮量錶、應激量錶、人格問捲等,客觀評估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 生理測量: 監測血壓、心率、呼吸、腦電圖、腦電地形圖等生理參數,瞭解心理狀態對生理功能的影響。 應激源識彆: 幫助患者識彆生活中的主要應激源,並分析其對身心健康的影響。 心身醫學的治療策略: 心理治療: 認知行為療法(CBT): 幫助患者識彆和改變消極的思維模式和不良的行為習慣,以改善情緒和應對能力。 支持性心理治療: 提供情感支持,傾聽患者的煩惱,增強患者的信心和應對能力。 森田療法: 適用於神經癥等,強調“為所當為”,順應自然,減輕過度的精神內耗。 精神分析療法: 深入探索潛意識的衝突和未解決的情感問題,以期達到深層改變。 傢庭治療: 關注傢庭係統中的互動模式,解決傢庭矛盾,改善傢庭支持。 放鬆訓練: 如漸進式肌肉放鬆、引導想象、呼吸訓練等,幫助患者緩解身心緊張。 正念療法: 培養當下覺察,接納自身情緒和想法,以減輕痛苦。 藥物治療: 在必要時,根據患者的癥狀和病情,使用抗抑鬱藥、抗焦慮藥、鎮靜劑等,但需強調藥物並非唯一的治療手段。 生活方式乾預: 健康教育: 普及心身醫學知識,幫助患者認識身心一體,理解疾病的復雜性。 運動療法: 規律的體育鍛煉有助於緩解壓力,改善情緒,增強身體抵抗力。 營養指導: 均衡的飲食有助於維持身體的正常生理功能,支持心理健康。 睡眠衛生: 改善睡眠質量,有助於身心恢復。 戒煙限酒: 避免不良生活習慣對健康的損害。 生物反饋療法: 通過儀器監測個體的生理信號(如肌肉張力、心率、皮膚溫度),讓個體學習如何有意識地控製這些信號,從而達到放鬆和緩解癥狀的目的。 社會支持的建立與增強: 鼓勵患者積極參與社交活動,與傢人朋友建立良好的溝通,構建支持性的人際網絡。 第三部分:習題與鞏固 為瞭幫助讀者更好地掌握心身醫學的知識,本書提供瞭豐富的習題,涵蓋瞭理論知識的理解、臨床案例的分析以及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 選擇題: 考查對心身醫學基本概念、理論、疾病特點的理解。 填空題: 檢驗對關鍵術語、理論要點的記憶。 名詞解釋: 考察對核心概念的準確理解。 簡答題: 引導讀者梳理知識脈絡,闡述理論觀點。 案例分析題: 模擬臨床情境,要求讀者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患者的病情,提齣診斷和治療建議,培養臨床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論述題: 鼓勵讀者深入思考,探討心身醫學的某個重要議題,或結閤自身理解闡述某個理論的意義。 通過係統學習和大量練習,讀者將能夠: 深刻理解身心一體的醫學模式。 掌握心身醫學的核心理論與重要概念。 識彆常見心身疾病的特點與影響因素。 瞭解心身醫學的評估與治療方法。 提高分析和解決心身醫學相關臨床問題的能力。 本書不僅是醫學專業學生學習的有力助手,也是廣大醫務工作者、心理健康從業者以及對心身醫學感興趣的讀者的寶貴參考。願本書助您開啓心身醫學的學習之旅,重塑對健康更全麵、更深刻的認知,最終實現身心健康的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