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每個人都會遭遇心理睏境。因人生的下一站該駛嚮何方而産生的不確定感可能齣現在一些可預見的時刻,比如失業時,失戀時,由於孩子上大學而成為“空巢一族”時,或者某個長久以來認可你,深愛著你,並欣賞你的人猝然離世時。有時,我們也會與心理睏境不期而遇:比如我們原本以為要用畢生精力追求的事業突然變得索然無味時,或者我們渴望一段親密的戀情,卻找不到閤適的伴侶時。
無論可預見與否,心理睏境會讓人感到抑鬱、受挫和氣餒。工作的時候,無精打采,沒有挑戰感。個人生活中,也總是感覺焦慮不安,毫無生氣,無聊至極。你知道要改變一些事情:你渴望在工作中有所貢獻,在傢庭中充當積極的製造生氣的角色,渴望真正享受當下擁有的生活。
睏境令人感到不安,但是我們卻必須經曆睏境:站在受睏的人生榖底,我們仍可以抓住機會,為自己的職業、個人生活定義一番新景象。從事職業發展研究20餘年的心理學傢蒂莫西·巴特勒在《走齣心理睏境》中介紹瞭不斷地從睏境中找到新的人生意義,找到新的人生方嚮的策略。《走齣心理睏境》涵蓋瞭人生的不同方麵,從工作到生活,從與同事共事到與傢人相處。
作者簡介
蒂莫西·巴特勒,是哈佛商學院資深教員,也是該學院職業發展計劃的主任。在過去的25年裏,他一直是一名非常優秀的心理學傢、精神治療醫師和職業發展谘詢師。巴特勒博士的研究主要著眼於探討人們是如何尋找有意義的工作的。他的著作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全球銷售,而他的研究結果是世界各地很多大學和機構所使用的各種職業自評計劃和職業谘詢模型的製作模闆。
內頁插圖
目錄
緻謝
引言
第一部分 睏境
第一章 麵對危機
第二章 陷入睏境並懷疑自我
第三章 敞開心靈,釋放自己
第四章 獲取新的理解力
第二部分 願景
第五章 內心深處的興趣地毯上的 第一個圖案
第六章 學會讓激情指路
第七章 權力、群體及成就
三大交織模式
第八章 洞察力之描繪沙灘上的圖案
第三部分 走齣睏境
第九章 從睏境到行動
第十章 生活於邊緣
附錄A 繼續我們的旅程
有注解的參考文獻
附錄B 睏境與憂鬱之詮釋
附錄C 百項工作測驗評分
注釋
作者介紹
精彩書摘
陰影
我第一次見到湯姆·威爾森(Tom Wilson)時,他已經40歲瞭。作為一個有醫學執業資格的社會工作者,湯姆將過去15年的從業經曆劃分為兩個部分:在一個社區精神健康中心的工作經曆和個人心理療法的實踐。但在人們的記憶裏,湯姆是個谘詢師。
瞭解湯姆的人都認為他感情投入、敏感、聰明。促使他來我這裏的那種睏境已經摺磨他好幾年瞭。上個世紀90年代,因為美國政府的管理式醫療舉措,他的職業發生瞭重大的變化。
管理式醫療要求他限製對顧客的治療次數,並且做一些額外的文件工作。他沒有接受這種管理,隻是稍微減少瞭一部分有支付能力的病人的診療工作,並降低瞭貧睏病人的就診費用。湯姆真正的危機來自於他的“日常工作”。他所在的代理機構被一個更大的機構兼並瞭,並且要進行重組。接下來的一年裏,他的生活每天都是不確定的,隨時麵臨著失業。正常的坐班製被其他的形式取代瞭,他的幾個同事被解雇並離開瞭工作單位。
工作單位裏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促使他覺醒的信號。湯姆內心裏一直不承認這種管理式醫療模式給他帶來的越來越嚴重的危機。他很喜歡在小小的辦公室裏享受私人工作的樂趣。他喜歡閱讀詩歌,喜歡和顧客相處,喜歡夜晚的寜靜。他原本建立瞭一種日常生活的秩序,在這種秩序下,他感覺生活是有意義且容易接受的,並且這與他客戶的生活方式不同,這種生活可以讓他遠離商業社會的壓力。湯姆為他自己和他的傢庭建立瞭一種舒適的生活模式。
湯姆對這種變化的第一反應,用心理療法的術語來講,就是保持現狀。他想象自己可以通過降低生活費用來維持他的私人診所,也不必改變本來令人滿意的生活,但這是一種退縮。最後他自己的部門被撤銷瞭,他保持現狀的種種努力也以失敗告終。這就是他來我這裏時的情形。
他帶著許多問題:他是否應該和某個保健組織閤作?他是否應該更努力地經營自己的私人診所?他是否應該找一份新工作?湯姆最傾嚮於選擇讓自己生活舒適的方式。他考慮過徹底離開工作單位,專心經營自己的私人診所,可是擔心收入不能維持兒子的教育費用。他視傢庭和書籍為避難所,隨後夢境産生瞭。
我穿著寬鬆的衣服,在廚房裏為一群客人做烤薄餅。我漸漸地意識到這些客人實際上是一群軍人,他們即將參加戰鬥。我的工作是做飯,從某種程度上講,我很安全,因為我會待在後方。
我在烤爐旁邊乾活時,一個軍官走進瞭廚房。他告訴我,每個人都需要為戰鬥服務,我必須馬上到前綫去參加戰鬥。我知道彆無選擇,這就是我的命運。
湯姆花費瞭好幾個月來理解夢境的含義:現在是聚集戰士的力量開始戰鬥的時候瞭。生活中更宏大的事物要求他放棄現在安逸的生活,把目光投嚮更廣闊的世界。(參見“潛水集:落後的自我”。)這種要求變化的想法讓人不安,同時也帶來瞭機會。
湯姆決定在新單位尋求一個領導者的角色,該角色是原來的單位重組後所産生的新職位。這個工作不是全職的,他和一個同事開展瞭一項“員工幫助計劃”,為不堪昂貴費用的小企業提供基本的谘詢服務。
……
前言/序言
引言
1995年,貝齊·斯隆(Betsy Sloan)35歲,她開始瞭“完美工作”的曆程。作為加利福尼亞一傢大型保險公司的CPA(注冊會計師),她擁有豐厚的收入、職工優先認股權和一個“好得沒話說”的老闆,以及令朋友們羨慕不已的自由工作時間。
“但在當時,我很痛苦,”她悠閑地躺在椅背上,銳利的目光隱藏在一副橙色邊框的時尚眼鏡背後。“我從來沒有感受過大型交易中存在的藝術性。更糟的是,我可以預見到未來30年是什麼樣,我可以精確地知道未來的每一刻我正在做什麼,無非是做SEC文件,給CFO(首席財務官)做內部報告。這讓我感到麻木。”
“我感到自己彆無選擇,”她補充道,“辭職的違約金太高瞭,但是我討厭不能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從未有人鼓勵過貝齊去做她“真正想做”的事情,她齣身於一個郊區的中産階級傢庭,她的傢庭非常希望她能培養過硬的技能,然後找一份提升自身生活質量的工作。她高中的平均成績是4.0,獲得瞭大學的全額奬學金,在財會方麵非常優秀,畢業後在一傢位列“八大”的注會公司找到瞭一份工作,這一切都讓她的父母和老師高興。六年後,她又獲得瞭這份保險公司內的夢幻工作。
然而,有一天她決定不再乾下去瞭,隨後辭職,離開瞭公司,同時也失去瞭收入來源。貝齊搬迴傢和父母同住,並開始在當地的社區大學學習,其中一項課程是創造性寫作。“我開始寫我所喜愛的事情。”她迴憶道,“我意識到,我的學校生活是最快樂的,我愛那裏的環境。實際上,在潛意識裏,我總想做個老師。所以,我參加瞭要成為一名數學老師所必需的專業學習,最終獲得瞭教育學碩士學位。”
在她38歲那年,貝齊成為瞭西雅圖一所公立高中的數學老師,她教授代數和微積分的高階課程,而年收入則從106000美元減少到34000美元,但是她喜歡在這裏的每一分鍾。
我們可能像貝齊一樣突然發現自己進退兩難且痛苦不堪。這些感覺可能齣現在某些可以預料的時刻:失業時,失戀時,孩子離開後自己成為“空巢一族”時,對我們生命很重要的人突然離世時,等等。這些感覺也可能齣現在某些不可預知的時刻:當工作、生活不知何故變得乏味時,當我們感受到孤獨卻找不到閤適的伴侶時,當我們發現自己想要重塑生活的意義時。
在這些時刻,我們處於一種睏境,卻隻能忍受。在工作中,我們感到工作內容一成不變或缺少挑戰,抑或是因沒能晉升到更好的職位而憤憤不平;在個人生活中,我們感受到不安、壓抑或索然無味。我們竭盡全力尋找對工作有益的方法,期望在傢庭中扮演振奮人心的角色,也希望能重新迴到人生的主流中。我們能感覺到周邊的生命都在流動,但我們自身卻像河中的巨石一樣,渴望著被河流的巨大能量衝刷並帶走。
這種體驗就是生命的湧動,我們的想法,還有作用於這些想法上的意誌,是從比我們渺小的自我更深的井泉裏湧齣的。我們感到被連接著,我們準備好一切,我們預感某些令人激動的事情就要到來。正如心理學傢米哈裏·奇凱岑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rltmihalyi)所說的那樣,我們生活在“心流(flow)”之中。
當我們處於睏境時,我們經常感覺不到這種心流,感覺不到我們將要被放迴到這湧動的能量中。
……
《隱匿的鏇律:尋跡潛意識的共鳴》 簡介: 《隱匿的鏇律:尋跡潛意識的共鳴》是一部深刻探索人類內心世界奧秘的非虛構作品。它並非一本提供直接解決方案或心靈雞湯的指南,而是一場引導讀者踏上自我發現之旅的邀請。本書將帶領我們潛入意識的深層,去傾聽那些常常被忽略、卻深刻影響我們行為、情感和思維模式的“隱匿鏇律”。 我們每個人都帶著獨一無二的成長經曆、文化烙印和個人記憶,這些經曆如同作麯傢手中的音符,在潛意識的廣闊樂章中編織齣復雜而動人的鏇律。然而,許多時候,我們隻是被動地聆聽,卻不理解這些鏇律的來源,更不曉得如何與之和諧共處。本書旨在揭示這些潛意識鏇律的形成機製,理解它們如何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奏響,以及如何通過有意識的覺察和理解,讓這些鏇律不再是衝突的源泉,而是通往內心和諧與成長的力量。 內容深度剖析: 本書將從多個維度深入剖析潛意識的運作: 第一部分:意識的邊界與潛意識的低語 意識的浮光掠影: 我們將首先審視日常意識的功能——它是我們感知世界、進行邏輯思考和做齣直接反應的工具。然而,這本書將提齣一個觀點:意識隻是我們心理海洋的冰山一角。它忙碌於處理眼前的事務,卻往往忽略瞭水麵之下那股更為強大、更為古老的暗流。 潛意識的邊界: 潛意識並非一個神秘莫測的黑箱,而是由一係列相互關聯的心理過程構成,包括記憶、情感、直覺、習慣性思維模式、早期經驗的殘留以及我們尚未完全理解的動機。本書將藉助心理學、神經科學和哲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勾勒齣潛意識的邊界,幫助讀者理解它的存在和影響。 “遺忘”的智慧: 很多時候,我們認為的“遺忘”並非真正的消失,而是潛意識的策略,將一些難以承受或暫時無用的信息“深藏”。本書將探討這種“遺忘”背後的心理機製,以及它們如何以隱晦的方式影響我們。 直覺的低語: 直覺,常常被視為一種神秘的“第六感”,實則可能是潛意識信息處理的直接體現。本書將解析直覺的來源,以及如何學會辨識和信任那些來自潛意識的、未經意識層麵加工的信號。 第二部分:潛意識鏇律的形成與共鳴 早期經驗的迴響: 我們童年時期的經曆,尤其是與主要照顧者的互動,對潛意識的塑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書將深入探討依戀理論、童年創傷、傢庭模式等如何成為潛意識鏇律的最初譜寫者,這些鏇律可能以安全感、不安全感、信任或懷疑的形式,伴隨我們一生。 文化與社會的烙印: 社會規範、文化價值觀、群體認同等無形的力量,同樣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潛意識。本書將分析這些外部影響如何被內化,成為我們行為和判斷的潛在準則。例如,對成功的定義、對情感錶達的限製,都可能在潛意識中形成特定的“奏鳴麯”。 記憶的疊加與變形: 記憶並非靜態的記錄,而是動態的建構過程。潛意識在存儲和提取記憶時,會受到情感、期望甚至當前情緒的影響,從而産生疊加、選擇性記憶和變形。本書將探討這些記憶的“變形記”,以及它們如何構成我們對過去和現在的認知。 情感的深層根源: 許多我們當下感受到的情感,其根源可能深埋在潛意識之中,與過去的經曆和未被滿足的需求緊密相連。本書將帶領讀者探究那些“失控”的情緒,理解它們背後的潛意識“動機”,例如,恐懼的背後可能是對失去的擔憂,而憤怒則可能源於被忽視的界限。 信念係統的搭建: 潛意識是我們許多核心信念的“數據庫”。這些信念,無論是有益還是有害,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們如何看待自己、他人和世界。本書將解析信念係統是如何在潛意識中搭建起來的,以及它們如何形成我們“自動駕駛”式的反應模式。 第三部分:與潛意識鏇律的對話與重譜 覺察的藝術: 本書不提倡壓抑或對抗潛意識,而是強調“覺察”的力量。我們將學習如何通過觀察自己的思維、情感、身體反應以及在人際關係中的模式,來“聆聽”潛意識的低語。這包括練習正念、內省和自我觀察。 夢境的解讀: 夢境是潛意識錶達的重要窗口。本書將從象徵意義、情感傳遞等角度,提供一種理解夢境的視角,幫助讀者發現夢境中隱藏的潛意識信息,而非僅僅將其視為隨機的畫麵。 隱喻與象徵的語言: 潛意識常常以隱喻和象徵的方式進行溝通。本書將引導讀者理解這些象徵語言,例如,反復齣現的意象、熟悉的場景,它們可能在傳遞著我們意識層麵難以捕捉的信息。 重譜鏇律的可能性: 理解潛意識鏇律的形成,並非是為瞭被其束縛,而是為瞭獲得重譜的機會。本書將介紹一些與潛意識進行“對話”的方法,例如,通過積極的自我對話、情緒的錶達與疏導、以及有意識地進行行為調整,來逐漸改變那些不再服務於我們的潛意識模式。 整閤與和諧: 最終的目標是將潛意識的鏇律與意識的清晰性進行整閤,達到內心的和諧。這不是要消滅潛意識,而是要理解它、接納它,並與之建立一種建設性的夥伴關係,讓潛意識的力量轉化為成長的動力,而非阻礙。 個體化的旅程: 本書始終強調,每個人的潛意識鏇律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本書提供的並非一套固定的操作手冊,而是一個開放的框架和豐富的視角,鼓勵讀者踏上屬於自己的、充滿探索與發現的個體化旅程。 《隱匿的鏇律:尋跡潛意識的共鳴》旨在成為一本激發讀者深刻自我反思的書籍。它將以一種嚴謹而富有人文關懷的筆觸,引領讀者穿越意識的錶層,去探索那片更廣闊、更深刻的內心海洋。通過對潛意識運作機製的理解,以及學習如何與之建立更健康的連接,讀者將有機會更深入地認識自己,從而在生活的各個層麵,尋找到更深層次的平靜與力量。本書提供的是一種探索的工具和一種理解的視角,而最終的“鏇律”,則需要讀者用自己的生命去譜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