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源自中医古老的《黄帝内经》养生理论,历经两千年实践验证,指导亿万中国人生活保健。  
  专业
  由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两位医学博士合力编写,具有深厚的中医学术功底,为您讲述纯正的中医补养原理和方法。  
  广泛
  文字叙述平易流畅,轻松掌握简便易行的调养方法,让孩子健康成长,让老人延年益寿,让男人充满活力,让女人青春永驻,全家人的健康尽在本书中。                 
内容简介
         黄帝内经是现存的中医学典籍,其成书距今大约有两千年,记述了人体生命的各种现象和规律,尤其是其中的养生保健思想成为中国人防病治病的至高准则。黄帝内经认为人在生、长、壮、老的自然发展过程中需要采用各种补养方法,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本书根据黄帝内经的思想原则,详细讲述根据春夏秋冬四季更替、脏腑阴阳辨证、男女老幼人群、常见慢性病症进行自我调养的方法,适合各类人群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刘理想,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医学博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博士后,执业医师。先后师从北京中医药大学张其成教授、国医大师陆广莘研究员。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从事中医养生学、中医文化学的研究。
 沈晓明,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执业医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委员、河南省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秘书兼常委、河南省药学会会员、郑州市中西医结合内科分会秘书、河南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帕金森病研究所秘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补而有益
2 阴阳平衡|科学补益,以平衡阴阳为本
5 个性进补|补益方法千万条,适合你的才有效
9 缺了才补|缺什么补什么,不虚乱补反而有害
12 补泻结合|补中有泻,进补更科学
15 适度进补|过犹不及,进补过头反伤身
18 调养脾胃|虚不受补,进补前先调养好脾胃
20 饮食为上|最好的补品是家常便饭
22 养神为要|在所有的进补方法中,“神补”最不可少
25 坚持运动|用进补代替运动,犹如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28 科学为本|广告诱人,别让巧言迷惑了你的眼睛
第二章 因虚而补
51 阴虚证 |阴虚烦热口咽干,滋阴润燥为首选
55 阳虚证 |四肢冰凉阳气虚,温阳之品最给力
58 阴阳两虚证|温阳滋阴不偏废,身体平衡少受累
60 气虚证 |人活一口气,养气就是养性命
64 血虚证 |补血养血有妙招,身强体壮气色好
67 气血两虚证|养气补血两相宜,养好身体不费力
71 心之虚证|补益心气神自安
75 肝之虚证|补肝血、滋肝阴的几大窍门
78 脾之虚证|药食共用,多管齐下调理脾虚
82 肺之虚证|补肺益气,知道这几招就够了
86 肾之虚证|肾是先天之本,辨证进补,健康加倍
第三章辨证施补
31 先天不足|调理体质,让身体走向“良性循环”
34 后天失养|强健脾胃,让生命不再“透支”
37 劳累过度|变“五劳所伤”为“五劳所养”有妙方
44 环境欠佳|“六淫”伤身如何预防,如何补救
48 疾病损耗|久病体虚,巧妙进补身体健
第四章 因地而补
94 南方地区|南方人多阳虚,进补要讲究方法
96 北方地区|北方属水,进补重在保收藏
99 山区 |甘润生津要记牢
101 沿海地区|健脾除湿是关键
104 城市地区|注重神补,调理饮食结构
107 农村地区|科学搭配,保证营养均衡
 第五章 因人而补 
111 幼儿 |健脾和胃为主
113 青少年 |健脾、补充脑髓是关键
116 中年 |防止早衰、预防慢性病
119 老年 |补肾为重,五脏同补
121 女性 |养血为主,不同时期各有侧重
125 肥胖者 |肥人多气虚、痰湿,重在健脾利湿
128 消瘦者 |瘦人多阴虚、血虚,重在滋阴降火
130 体力劳动者|劳作伤筋骨,重在养肝护肾
133 脑力劳动者|思虑耗气伤血,重在养心安神
135 高温环境劳动者|汗多伤阴,高热伤气,重在益气养阴
138 低温环境劳动者|寒能伤阳,重在补阳气
140 干燥环境劳动者|燥盛伤津液,重在滋阴润燥
143 潮湿环境劳动者|湿气伤脾肾,重在温阳健脾
第六章 因时而补
147 春季 |养肝健脾精气足
150 夏季 |宁心安神生机旺
153 秋季 |润肺养阴敛神气
157 冬季 |三九补一补,来年无病痛
第七章 因症而补
161 感冒 |祛风散寒,让你换季不再苦恼
164 慢性支气管炎|赶走老慢支,巧用药膳
167 高血压 |补益肝肾,让血压稳如泰山
170 低血压 |血压低是身子虚,国医汉方显特效
173 冠心病 |心脏的动脉硬化了,需及时修养
176 贫血 |气血虚弱脸色差,这样进补才健康
178 糖尿病 |把好饮食关,让血糖更平稳
181 失眠 |强行“补觉”,不如科学食补
184 脱发 |想乌发浓密,补肾养肝是关键
188 便秘 |辨证调治便秘,让肠道畅通
190 阳痿 |身体强壮却不举,药膳食疗有妙招
192 月经先期|气虚血热是病因,对症施膳显疗效
195 月经后期|调血理气,让月经准时报道
197 月经过多|巧选药膳,经期生活更自在
200 月经过少|补肾养血益气法,调治经少身自安
203 女性不孕|行气化瘀,为您带来好“孕”气
208 家庭常用进补膳食
附录      
精彩书摘
   不可不知的中医五大进补方法—温、清、平、峻、调
那么对身体的补养,主要有哪些方法呢?中医学大家们总结出了五种主要的进补方法,即温补法、清补法、平补法、峻补法和调补法。下面,我们就逐一了解一下这几种补益方法。
1.温补法 先来说一说温补法。“温”是温热的意思,就是利用性味温热的食物或药物来改善人体寒证的一种进补方法。在大自然中,有风、寒、暑、湿、燥、火六邪,它们会造成人体汗液生成与排泄的障碍,从而导致恶寒发热等症状的出现,而寒证就是由风邪和寒邪一起侵犯人体或自身阳虚引起的疾病,常表现为畏寒肢冷、关节疼痛、颈椎僵硬、疲倦乏力、小便清长、大便溏稀等。对这类疾病的进补,应该以“温”为主。通过温热的药物祛除影响人体的寒邪,使脏腑机能恢复正常、气血运行恢复畅通,就好比用温暖的阳光去融化坚冰的道理。举例来说,东汉时期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中医界尊为“医圣”)的“当归生姜羊肉汤”就是温补法的代表方剂,它的组成非常简单,只有羊肉、生姜、当归三味。其中,当归是中医常用的补血药,性质偏温,有活血、养血、补血的功效;生姜既是厨房不可缺少的调料,也是常用的中药,可以温中散寒、发汗解表;羊肉是老少皆宜的美味食物,性质温热,能温中补虚。羊肉、生姜、当归三者配合起来,具有温中补血、祛寒止痛的作用。当归生姜羊肉汤的制作并不复杂:把羊肉洗净,除去筋膜,切成小块;生姜切薄片;当归洗净,用纱布松松地包住,捆扎好,一起放在锅里,加水后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微火煨2小时左右即可。服用前可以适当加一点盐和其他调料,吃肉喝汤。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每隔一段时间吃1次。
2.清补法 清补法正好和温补法相反,是利用寒凉的药物来治疗热证,适用于阴虚体质、病后邪热未清以及夏季、秋季的进补。所谓热证,指的是热邪侵犯人体或人体阳盛阴虚而产生的以发热喜冷、脏腑机能亢进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疾病,这就需要使用清补法进行治疗。清补法的用药原则是清而不凉,以免阴阳俱伤;又要滋而不腻,以免妨碍脾胃的消化吸收。常用药物有西洋参、太子参、沙参、麦冬、生地、百合、玉竹、枸杞子、黄精等滋阴清热之品。中药方剂可选择清代叶天士的养胃汤,该方由沙参、麦冬、玉竹、桑叶、石斛、白扁豆、甘草组成。既能清火生津,又能滋养胃阴,是一剂比较理想的清补方药,特别适用于咽干口渴、牙龈肿痛、干呕、呃逆、便秘等症。若热证严重,还可以选用大补阴煎、竹叶石膏汤、清暑益气汤等方剂。
3.平补法 平补法和清补法颇有些相似。一般来说,平补法的用药要气味甘淡、不热不燥、补而不滞、滋而不腻,如山药、太子参、阿胶、黄精、枸杞子等。那么,清补和平补具体有什么区别呢?举例来说,假如脸上长了痤疮,可能是过食辛辣食物引起的,也可能是睡眠不足引起。如果选择滋阴清热的方法治疗过食辛辣引起的痤疮,这就是清补;如果选用养心安神的方法治疗因睡眠不足引起的痤疮,这就是平补。平补法适用于体质虚弱、气血两虚的患者进补。如果您感觉对药物的药性难以把握,不知道如何来搭配使用的话,有一种简单的方法,就是可以选择平补法。补气选四君子汤和补中益气汤,补血选四物汤,气血双补选八珍汤。已故著名老中医岳美中特别推崇《金匮要略》中治“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的薯蓣丸。此方由21味中药组成,方中以山药为君,补益脾肾,加桔梗、杏仁升降气机,干姜补阳,阿胶补阴,还有柴胡、防风等袪除风邪。此方不壅不腻、补而不滞,对多数气血两虚、脾肺不足的人都比较适合。
4.峻补法 相对于平补法而言,峻补法则比较猛烈。什么人会用到这种方法呢?假如一个人元气特别虚,元气亏虚得厉害,就需要用比较“给力”的药物温阳补气、回阳救逆,这就属于峻补法。例如,临床中常见的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大出血、产后体弱或大汗亡阳等病情垂危的患者,就要使用峻补法。一般而言,不少动物药适用于峻补,如龟板胶、鹿角胶、海狗肾、海马等。危急情况还可以选择一些古代的著名方剂,如独参汤、参附汤、六味回阳饮、生脉散加味等。
5.调补法 除了“温”“清”“平”“峻”外,还有一种“调补法”。调补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调和的手段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人体就像是一个国家,各个脏腑就像国家的各个职能结构,只有这些职能机构团结、协调地运转,国家才能不断发展。如果这些职能机构各自为政,那么国家势必混乱。而调补法就像是排忧解难的“和事佬”,能使失和的脏腑重新“和好”,从而恢复原先的协调运转,维护机体的健康。调补法适用于脏腑功能衰退的年高老人和久病之人,或者脾胃过于
虚弱、消化功能较差的人。这些患者最忌讳一味蛮补,若选择一些滋腻、阴寒、破利、壅滞、大辛大热之品,就会损伤到脾胃和气血,会出现虚不受补的情况。那我们该如何补呢?这时,就可以选择调补法,使人体在正邪对抗以及脏腑运转中获得一个安定而协调的整体环境。正如《寿亲养老新书》所说:“上寿之人,血气已衰,精神减耗……大体老人药饵,正是扶持之法,只可温平、顺气、进食、补虚、中和之药治之。”一般来说,调补方剂可选明代医学家缪仲淳的资生丸。该方由18
味中药组成,方中用人参、茯苓、白术、甘草、扁豆、薏苡仁、山药、芡实、莲米补脾健脾,佐以陈皮、山楂、神曲、砂仁、白蔻、藿香等中药,可以理气醒脾、开胃助消化、补中寓消,以防发生滋腻碍胃等情况。
总之,我们在运用补益药时,应从证候入手,相同的证候,用基本相同的补益法。不同的证候,用不同的补益法。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为健康加分。      
前言/序言
       
				 
				
				
					《黄帝内经补养使用手册》是一本旨在揭示生命内在规律,指导个体如何顺应自然、调养身心,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书籍。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养生指南,而是深入探究生命本源,提供一套系统性的、符合天地自然之道的养生智慧。  核心理念:天人合一,顺时养生  本书的核心思想源自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理念。它强调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其生理活动、情绪变化都与自然界的节律息息相关。因此,真正的养生之道在于理解并遵循自然界的规律,即“顺时养生”。本书将带你穿越时空的隔阂,聆听千古圣贤的教诲,理解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变化如何映射到人体,以及我们应如何根据这些变化来调整起居、饮食、情志,达到与天地同寿的境界。  内容梗概:  本书的结构严谨,内容详实,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养生框架。  第一部分:生命本源的探索——认识你的身体  在开始谈论如何“补养”之前,本书首先引导读者深入认识自己的身体。这不仅仅是解剖学上的认知,更是对生命能量——“气”与“血”的理解。     气的奥秘: 详细阐述“气”在人体内的运行、生成与消耗。我们将学习到气的不同形式,如营气、卫气、宗气等,以及它们各自的功能。理解气的充盛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活力与健康。本书将指导读者如何通过呼吸、运动等方式来调养和充盈身体的“气”。    血的功用: 深入剖析“血”在人体内的重要性,包括其生成、运行、濡养全身的作用。我们将学习到血虚、血瘀等病理状态,以及如何通过饮食、药物(在专业指导下)等方式来调养血液。    津液的滋养: 除了气血,身体还需要津液的滋润。本书将介绍津液的生成、分布及其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中的作用,如润泽肌肤、濡养关节等,并提供相应的调养方法。    五脏六腑的和谐: 深入讲解人体最重要的五脏(肝、心、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病理传变。本书并非枯燥的医学理论,而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复杂的脏腑理论与实际的养生实践相结合,帮助读者了解身体各部分的运作方式,从而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潜在的健康隐患。  第二部分:顺应四时——刻时养生的智慧  自然界的四季更替,是生命变化的重要外部因素。本书将详细阐述如何在不同的季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养生。     春季的生发: 春季万物复苏,人体也应顺应“生发”之气,着重于调肝养血,舒展筋骨。本书将提供春季饮食、作息、运动的建议,帮助读者摆脱冬季的沉滞,焕发活力。    夏季的生长: 夏季阳气最盛,人体的阳气也随之充沛。此时应注意保护心阳,清热养阴,避免暑湿侵袭。本书将指导读者如何应对夏季的高温,调整饮食,以清淡为主,同时注重补水。    秋季的收敛: 秋季天高气爽,万物走向成熟和收敛。此时人体应顺应“秋收”之气,着重于养肺润燥,调理脾胃。本书将提供秋季的饮食养生之道,帮助读者预防秋燥,滋养肺脏。    冬季的储藏: 冬季是万物休养生息、积蓄能量的季节。此时应着重于“冬藏”,温补肾阳,固本培元。本书将指导读者如何通过饮食、保暖,以及适度的静养来积蓄能量,为来年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部分:七情六欲的平衡——情志养生的艺术  情绪对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本书将深入探讨“情志致病”的原理,并指导读者如何管理和平衡自己的情绪。     五志与五脏的关联: 详细阐述喜、怒、忧、思、恐这五种情绪与肝、心、脾、肺、肾这五脏之间的相互影响。我们将学习到何种程度的情绪波动是健康的,何种又是过度的,以及如何通过积极的方式来化解负面情绪。    情志的疏导: 提供多种行之有效的疏导情志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倾诉、冥想、艺术欣赏、参与社交活动等。本书旨在帮助读者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第四部分:饮食有道——药食同源的智慧  “医食同源”,食物既是滋养身体的根本,也是防治疾病的良药。本书将深入挖掘食物的性味归经,指导读者如何通过合理的饮食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食物的性味归经: 详细讲解不同食物的寒、热、温、凉等“性”,以及甘、酸、苦、辣、咸等“味”,并阐述它们如何归入特定的脏腑经络,发挥不同的养生功效。    个性化食疗方: 基于不同体质、不同季节、不同病症,提供一系列简单易行、安全有效的食疗方。这些方剂并非神秘的药物,而是取材于日常的食材,经过科学合理的搭配,以达到调养身体的目的。    饮食禁忌与宜忌: 指出某些食物在特定情况下的禁忌,以及哪些食物适合在何时食用,帮助读者避免因饮食不当而损伤身体。  第五部分:起居有常——作息规律的学问  规律的作息是人体健康的重要保障。本书将深入探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老智慧,以及如何根据自身的特点来调整作息。     睡眠的奥秘: 阐述充足而高质量睡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调整睡前习惯、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来改善睡眠质量。    劳逸结合的艺术: 指导读者如何在工作与休息之间找到平衡点,避免过度劳累,也避免过度安逸,做到张弛有度。    起居环境的考量: 探讨居住环境、季节变化等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并提供相应的调整建议,如如何根据季节调整衣着,如何利用自然光照等。  第六部分:运动健身的妙法——形神兼养  适度的运动不仅能强健体魄,更能疏通经络,调畅气血,陶冶情操。本书将介绍多种传统养生功法。     导引吐纳的精髓: 深入讲解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导引术的动作要领、呼吸配合与意念引导,帮助读者通过简单的形体运动来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    循序渐进的原则: 强调运动应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根据自身的体质和能力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动静结合的理念: 提倡在运动中融入静止的冥想和调息,达到形神兼养的境界。  本书的特色: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古老的养生理论与现代人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指南。    系统性与完整性: 从生命本源到日常起居,从饮食调养到情志疏导,本书构建了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养生体系。    易于理解与应用: 语言通俗易懂,避免使用过于深奥的医学术语,即使是养生新手也能轻松掌握。    注重个性化: 强调每个人的体质和生活环境都不同,鼓励读者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和实践。  阅读本书的收获:  阅读《黄帝内经补养使用手册》,你将不再迷茫于纷繁复杂的养生信息,而是能够:     深入了解自己的身体: 掌握身体的运作规律,学会倾听身体的声音。    掌握顺应自然的养生智慧: 学会根据季节、环境等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    提升身心健康水平: 改善睡眠,增强体质,调节情绪,减少疾病的发生。    延长健康寿命: 掌握一套科学的养生方法,实现健康长寿的愿望。  本书是一本陪伴你一生的健康指南,它将带领你走上一条回归自然、关爱身心的养生之路,让你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