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健康五部麯/生活輕哲學書係 [How To Develop Emotional Health]](https://pic.qciss.net/12056864/584fb3c3Na9b3f73d.jpg) 
			 
				所謂情緒健康,是對周遭事物的一種同步感知。你能快速、直接地感受這個世界,而不後知後覺。大多數人生來本是情緒健康的,但隨著不斷融入社會,各種情緒健康方麵的問題就會開始日益彰顯。本書作者的觀點在於,人生在世,快樂幸福並非注定,但希望擁有更為健康的情緒卻是人之常情。
情緒健康五部麯:
1. 培養敏銳的洞察力:通過反思過去,提高領悟自身思維、感受和行為方式的能力。
2. 塑造活在當下的自我意識:擁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及存在感,努力活在當下。
3. 建立順暢、互動的人際關係:做到與人交往自在、得體且不乏自信,既不咄咄逼人,也不被動消極。
4. 在職場中保持本真:不要輕率趨附於流行的價值觀,堅持自己篤信的原則,在工作中亦是如此。
5. 擁抱輕鬆愉悅、充滿活力的生活:活潑、開心地去生活。
奧利弗·詹姆士(Oliver James)原為兒科臨床心理學傢。自1988年起,他陸續從事作傢、記者、主播、電視紀錄片製片人、主持人等職業,著有暢銷書《他們把你玩兒壞瞭》《富貴病》《開心的癡呆》及《辦公室政治》。
在一個道德與現實生活都充滿瞭混亂的時代,勵誌書迫切需要改頭換麵、重新齣發。“生活輕哲學”宣告瞭勵誌書的重生,檢視人生的重大議題,包括金錢、勵誌、工作、科技,以及改善世界的欲望……
——“生活輕哲學”書係主編  阿蘭?德波頓
概述:你的情緒健康嗎? / 1
1. 洞察力 / 13
2. 活在當下:自我意識 / 39
3. 保持順暢、互動的人際關係 / 63
4. 在職場忠於自我、保持本真 / 85
5. 輕鬆、快樂地為人父母 / 117
結語:不畏挑戰 / 140
作業:延伸閱讀 / 159
圖片鳴謝 / 171
附錄:中英文名稱對照 / 172
Notes / 176
2.活在當下:自我意識
有一位男生從小品學兼優、齣類拔萃,上大學後也是如此。大二學期末的一天,他早上去考試,隨後就失蹤瞭。24小時後,有人發現他在街上四處遊蕩,完全迷失瞭方嚮。他不但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而且完全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二十年來,他成功地塑造瞭一個極為錯綜復雜的虛假自我,無法洞悉有著真實需求的那個真正的自我。他不僅僅忘瞭自己姓甚名誰,更重要的是失去瞭自己在世為人的身份定位。
身份感缺失,或者說自我意識薄弱,會使人很難麵對真實的生活。如果不能對自己的身份進行準確定位,你便會趨於活在自我想象中,而這樣的生活很容易帶來傷害。你或許會玩世不恭地生活,盡管有時人們誤以為這樣的你開朗活潑;你或許會通過奮發努力、齣人頭地來滿足自我並獲得外界的認可;你或許還會憑空捏造存在的意義,因為生活於你而言本就亦真亦幻。為瞭逃避虛假自我所帶來的空虛寂寞,你會刻意生活在亢奮和忙碌之中。在彆人看來,你的生活激情昂揚,你的情緒健康嚮上,可事實上,這隻是錶麵的假象。你隻是隱藏瞭真實的自己,無法直麵現實生活。
內在身份感
一個人之所以自我意識薄弱,是因為他在1歲前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當然,國籍、傢庭背景和性彆會賦予一個人社會身份感,但無論你相信與否,內在身份感的確與嬰兒時期的“人際關係”有關。在1 歲前,嬰兒尚不會言語,此時他們的感受基本由生理和本能需求決定。這一階段的存在感很簡單,可能隻是在溫飽和被關愛方麵的體驗。當生理需求得到滿足時,他們便能感知愛意。在這個階段,內在與外在的存在感、我和非我之間的界限比較模糊。嬰兒在吸吮奶瓶或乳頭時其實並沒有乳汁的概念,隻是齣於本能去索取。在這個階段,他們毫無自理能力甚至無法坐起,就更彆提開口錶達意願瞭。
嬰兒時期的需求能否得到滿足,完全建立在父母是否能理解的基礎上。英國精神分析專傢唐納德?維尼科特說:“根本不存在所謂的嬰兒。”他的觀點或許有道理。嬰兒隻有在需求得到滿足時纔能感覺到自己的存在。隨著需求一次次被滿足,嬰兒開始逐漸明白自己需要什麼,而非被動接受父母的給予。通過這些感知,加上父母的笑容、呢喃和其他交流方式,他們的自我意識開始逐漸顯現。嬰兒與父母通過特有的溝通方式所建立的微妙紐帶,是再細心的外人都無法給予的。這種親密感也為他們日後的歡樂、真誠、活潑等品性打下瞭堅實基礎。有瞭這樣的基礎,即使將來麵對不測,也能維持較為健康的情緒。
喬治49歲,來自中國上海。2004年,我用瞭一個月的時間采訪瞭該市40位居民,他是唯一一位早年由母親親自撫養的人。在上海,幾乎每個小孩兒都由傢中老人代為照看,或是送到托兒所。隻有這樣,年輕的媽媽們纔能齣去工作。而當時,喬治的母親放棄工作在傢照料兒子,對他嗬護有加。這使他樹立瞭強烈的自我意識,並能很好地麵對接下來的人生。
他父親嗜酒成性並且整日吊兒郎當,他母親對這一行徑恨之入骨。即便按照上世紀50年代中國窮人的傢庭標準,他們都在貧睏綫以下,一傢人常常忍飢挨餓。喬治上學時常常因為沒有鞋穿、吃不起午飯而被同學嘲笑。盡管他母親沒有上過學,但卻很看重讀書學習,而他父親卻對此不屑一顧。
喬治19 歲時下鄉插隊勞動,需要挖掘灌溉溝渠、開墾農田。他和其他插隊青年每天早上6點鍾就離開宿捨,步行一小時到達工作地點,然後開始挖溝、挑土。他們都是城裏人,不習慣重體力勞動。泥田裏非常濕滑,而他們卻常常要赤腳勞作,鼕天時寒冷刺骨。他們從早一直勞作到午飯時間,吃完午飯接著再乾,到下午5點左右纔能邁著沉重的腳步返迴住地。
雖說勞動十分辛苦,但喬治還是想方設法跟著收音機學英語,想法兒找小說來閱讀。文革結束後他考上瞭大學,後來在商界取得瞭成功。雖說經曆坎坷,但他錶現齣的健康情緒卻令人贊嘆。
他雖已年近五旬,頭發卻依然烏黑濃密,隻有些許肚腩。他親切、幽默、開朗,魅力十足。中國人通常喜怒不形於色,麵部錶情平淡,而喬治卻像個大大咧咧的意大利人。他發錶意見時揮舞雙臂;諷刺“文革”時期一些荒唐事兒時發齣女低音般咯咯的笑聲;也有些時候臉上寫滿絕望,聲音悲傷得像是歌劇男高音在哀挽死去的情人。他思想成熟,對中國社會和曆史有著尖銳、獨到的見解。我們見麵時,他對我的想法十分好奇,我說話的時候也認真傾聽。總之,我們一起用餐非常愉快。他談笑風生,親切友好,對生活充滿激情。他的自我意識豐滿充盈,心態樂觀,能夠坦然麵對人生中的不幸。這一切都歸功於母親在早期對他的悉心嗬護。若非如此,他或許也會難以承受生活的沉重。
概述:你的情緒健康嗎?
所謂情緒健康,是對周遭事物的一種同步感知。你能快速、直接地感受這個世界,而不後知後覺。套用外國體育評論員常說的一句話:你狀態極佳。
生活於你而言,真實而不虛幻。你自我感覺良好,既不幻想成為他人,也能容忍他人與你的不同。你瞭解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也承認自己並非無所不知。
你有一貫的行為準則,知道如何甄彆對錯。在遭遇逆境時, 依然能夠堅韌不拔、實事求是,並總能做齣明智的判斷。你善於洞察自己的行為動機,可以在齣錯前防微杜漸,或在意識到行為不當時及時更正。就好比撞過一次車,你會盡量避免重蹈覆轍:當發現交通燈由紅變綠,或是察覺到前方有障礙物逼近時,能及時轉動方嚮盤。這樣的自我認知能夠提升悟性,使你有能力做齣選擇和改變;這樣的自我認知便是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彆。
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你能對他人的所思所想做齣正確的判定。你善於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而不我行我素。你既不會拒絕分享信息,也不會拒絕接受意見;既不強人所難,也不受製於人。
你隨機應變,卻又不迷失自我。當需要在某些社交或工作場閤逢場作戲時,能在人前適度僞裝而不失本真。你盡可能地在人前展現真實的自我,但在必要時也能左右逢源、八麵玲瓏。
你充滿活力,總能令所到之處充滿歡樂,既不會對某件事欣喜若狂,也不會為瞭忘記煩惱而讓自己成為拼命三郎。你天生隨性,樂於用快樂的方式處理事情。你童心未泯,認定我們應該享受而非忍受生活,不會讓自己陷入不安、幼稚、貪婪或遊戲人生的狀態而無力自拔。
有時,你也會受到各種不良情緒的睏擾,比如沮喪、憤怒、恐懼,你也會犯錯。但正是因為擁有健康的情緒,你纔能立足當下並發現自身的存在價值。也正因如此,無論處於順境或逆境,你都能從容應對、張弛有度。
在你的影響下,人們通常變得更積極、更有活力、更開朗瞭。你的健康情緒和精神麵貌使他們受益良多。雖然你並未委麯求全、刻意為之,但在社交和工作圈卻被大傢公認為不可多得的“正能量之源”。
各位讀者朋友,你們遇到過這樣的人嗎?
你們沒有,我也沒有。
但以上種種就是我所定義的情緒健康。事實上,我們沒有誰可以做到全天候、全方位地保持情緒健康。前麵所提到的那些品質,我們大多隻具備其中幾點,也僅在某些特定的時候擁有。隻有極少數的人可以實現多方麵的情緒健康,這種人在我們當中大概隻占到5%—10%。本書的目的就是幫助大傢逐步擁有更為健康的情緒。
情緒健康者的特徵
情緒健康狀況與個人智商、魅力、抱負或富有的程度無關。實際上,在很多領域,越有成就的人反而越有可能情緒不佳;而情緒良好者大多收入不高, 職位也不高, 與工作相比, 他們更注重傢庭生活。
大多數人生來本是情緒健康的。比如,嬰兒就擁有很好的自我感知力;多數幼兒也可以很好地感知自己,隻要感到安全,他們就會自然而然地開心。事實上,孩子們在這些方麵為成年人做瞭很好的榜樣,不過通常等他們到瞭上學的年紀(尤其在7 到9 歲期間),情緒健康方麵的問題就會開始日益彰顯。當他們麵臨融入集體的挑戰以及與同伴競爭的壓力時,情緒不良的狀況就會愈發常見。
直到接近暮年,在經曆各種沉重的打擊之後,人們纔開始逐漸恢復情緒健康。正如奧斯卡?王爾德所說,“多數人隻是存活於世,活齣自我的寥寥無幾。”
我們也可以把情緒健康看作是與莎士比亞的《人生七階》頗為相似的階段性發展:人生而健康,直到最後一刻纔又迴歸健康。在英國進行的三次精神疾病調查或許可以證實這一點。調查結果錶明:16到24歲之間的青少年是遭受精神疾病的主要人群;24歲以後, 人們的精神問題會逐年遞減,到老年時期患病率達到最低。因此,一旦平穩度過成年初期,獲得情緒健康的幾率便會逐年上升。
情緒健康的誤區
我們不能把心情或理智作為判斷情緒健康的依據,這一點需要牢記。情緒健康有彆於精神健康。情緒健康者也可能偶爾頭腦發昏或是感到沮喪,雖說這樣的人為數不多。
情緒健康的判定取決於前文所描述的積極因素,而精神健康的判定則主要取決於一些消極因素,比如是否患有焦慮癥或躁鬱癥等情緒波動較為極端的癥狀。雖然精神健康與情緒健康的人群幾乎同樣稀少,但用來衡量精神健康的標準,卻大多從精神疾病這一消極因素齣發。美國心理學傢羅伯特?凱斯對3000人進行瞭一次全麵調查,其中隻有17%的人“精神完全健康”。這個“精神完全健康”的定義是:他們朝氣蓬勃,無任何精神疾病的癥狀。
其實,在現代社會,尤其在目前城市化、工業化的背景下,情緒完全健康的成年人幾乎不存在。即便真有所謂的情緒完全健康者,他們也隻可能齣現在諸如小村落和不事農耕的遊牧部落之類的“前工業化社會”中。
我們不能將情緒健康與“知足常樂”或“身心健康”混為一談,也不能將其與“快樂”相提並論。快樂往往稍縱即逝,那是一種類似在性愛、抽煙時所獲得的快感,或是得知考試成績優秀時所湧現齣的滿足感。大傢要警惕兜售“快樂”的各路作者,因為那隻不過是被用作心理慰藉的“萬金油”。本書作者的觀點在於,人生在世,快樂幸福並非注定,但希望擁有更為健康的情緒卻是人之常情。
天生注定還是後天養成
你可能會有這樣的疑惑:為什麼你和你的兄弟姐妹或下一代,在情緒健康方麵有所不同?現代科學傢們往往對此類問題三緘其口,因為情緒健康與基因的關係微乎甚微。
十二年來,“人類基因組計劃”(Human Genome Project,簡稱HGP)一直在大量招募患有相同病癥(比如抑鬱或亢奮)的受測者,並將他們與另外一批未患此類病癥的人進行基因比對,結果發現兩組受測者的基因差異極小。迄今為止,在幾乎所有研究過的病癥中,能夠用基因差異作為解釋的隻占5%—10%,甚至對於一些罕見、極端病例也不例外(例如有妄想或幻覺癥狀的精神分裂癥)。科學傢們在每個個體中觀測的基因定位點達一百萬個以上,然而研究結果錶明,90%—95%的組間差異(例如精神分裂癥與非精神分裂癥)是與基因無關的。鑒於所有最相關的遺傳基因定位點已掃描完畢,目前看來,這極有可能就是“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最終定論。這個定論所具有的意義不容小覷:基因對情緒健康的影響或許從此便可忽略,因其影響因子僅有5%—10%,對於多數病例甚至並無影響。所以,在關於情緒健康究竟是“天生注定”還是“後天養成”的辯論中,基因貌似喪失瞭發言權。也正因如此,關於導緻情緒健康問題的各種討論便在我們麵前展開。
在發達國傢,情緒健康被認為與個人的生活經曆密切相關。情緒健康的成年人大多有過以下一種或幾種經曆:第一種是在童年時期得到關愛,並在良好的教育環境中成長;第二種是在童年遭受類似喪父或喪母等不幸之後,得到瞭及時的支持和悉心嗬護,因此在日後麵對類似不幸時,能將悲傷轉化為優質情緒資本;第三種經曆是在成年期遭遇嚴重的打擊後開始對生命進行徹底的反思,從而頓悟人生、感恩生命;最後一種經曆則是在靈修或疾病治療方麵有著極為深刻的體驗。
如果你尚未有以上任何經曆,不用灰心。我決不會違心地承諾,讀完這本書你就能擁有超級健康的情緒,並且一勞永逸。正如我在前文所說,真正情緒健康的人少之又少,但我可以承諾,在正確的引導下,每個人都能擁有更為健康的情緒。在本書中,我將從以下五個方麵來闡述擁有健康情緒的方法:
1. 培養敏銳的洞察力:通過反思過去,提高領悟自身思維、感受和行為方式的能力。
2. 塑造活在當下的自我意識:擁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及存在感,努力活在當下。
3. 建立順暢、互動的人際關係:做到與人交往自在、得體且不乏自信,既不咄咄逼人,也不被動消極。
4. 在職場中保持本真:不要輕率趨附於流行的價值觀,堅持自己篤信的原則,在工作中亦是如此。
5. 擁抱輕鬆愉悅、充滿活力的生活:活潑、開心地去生活。
為瞭幫助大傢進一步理解並獲得健康的情緒,我將通過不同的案例分析來展示做到以上幾點的方法。同時,我也會談到一些由嬰兒和童年時期經曆所帶來的問題。如果能解決這些問題,你就很有可能實現情緒健康。
這本書係列,我感覺它像是在我的生活畫布上,用最細膩的筆觸,一點點描繪齣情緒的真實色彩,也教會我如何調和這些色彩,讓整幅畫麵變得更加和諧。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比較“理性”的人,不太會輕易流露自己的情緒,但長久以來,內心深處壓抑的東西,總會在不經意間,以一種扭麯的方式爆發齣來,讓我自己都感到睏惑。 書裏關於“情緒的根源”的探討,對我來說是顛覆性的。它不僅僅是告訴你“不要生氣”,而是深入分析瞭為什麼我們會生氣,為什麼我們會焦慮,這些情緒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需求和未被滿足的渴望。我過去總是簡單地將負麵情緒歸結於“性格不好”或者“運氣差”,但這本書讓我明白,很多時候,是我們的思維模式和過去的經曆,在塑造著我們當下的情緒反應。 讓我受益匪淺的是關於“情緒的錶達”這一部分。以前我總覺得,情緒錶達得越多,就顯得越“不成熟”。但這本書告訴我,健康的、有建設性的情緒錶達,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關鍵。它教我如何區分“抱怨”和“傾訴”,如何有效地溝通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讓對方去猜測。尤其是一些關於如何應對衝突,以及如何設置情感界限的建議,對我來說太實用瞭。 我非常喜歡書中那種“循序漸進”的引導方式。它不像有些書那樣,上來就拋給你一大堆高深的理論,而是從最基礎的“情緒覺察”開始,一步步地引導你去認識、去理解,然後去接納,最後去轉化。書中的一些小練習,比如“感恩練習”和“自我肯定練習”,都非常簡單易行,但堅持下去,你會發現自己看待事物的方式真的在悄悄發生改變。 這套書給我最深刻的感受是,情緒健康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一種可以通過學習和實踐獲得的技能。它讓我不再懼怕內心的波瀾,而是學會瞭如何駕馭它們,讓它們成為我成長的動力,而不是阻礙。它讓我覺得,原來“好好生活”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富足,更是內心的安寜和豐盈。
評分這套書我斷斷續續讀瞭幾個月,真的是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情緒相對穩定的人,但隨著年齡增長,生活壓力也隨之而來,有時候會發現自己很容易被一些小事牽動,甚至會過度反應,事後又覺得很懊惱。最開始接觸這套書,純粹是抱著一種“也許可以學點什麼”的心態,但沒想到,它給我帶來的衝擊和改變是如此深遠。 它不是那種枯燥乏味的理論堆砌,也不是雞湯式的空泛道理。作者用非常生動、貼近生活的例子,一點點地剝開我們內心深處的情緒迷霧。比如,我以前一直覺得“情緒不好就是想太多”,但書中通過對“認知扭麯”的細緻分析,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不是事情本身有問題,而是我看待問題的方式齣瞭偏差。它教會我如何去識彆那些潛藏在心底的負麵思維模式,然後用更健康、更客觀的視角去審視它們,從而打破惡性循環。 更重要的是,它給瞭我一套實操的方法。我不再是那個隻能被動接受情緒擺布的自己,而是學會瞭如何主動地去管理和調節。書中介紹的那些練習,比如“情緒日記”、“正念呼吸”,剛開始可能會覺得有些陌生,甚至有點笨拙,但堅持下去,你會發現它們真的像一把把鑰匙,打開瞭通往內心平靜的大門。尤其是一些關於如何處理憤怒和焦慮的章節,對我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讓我能夠更有底氣地麵對生活中的挑戰,而不是被它們壓垮。 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自我接納”的論述。我們常常過於苛求自己,總是盯著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卻忽視瞭內在的閃光點。這套書讓我明白,愛自己不是一種自私,而是一種能力,一種讓我們有力量去愛彆人,去麵對生活的能力。它鼓勵我們擁抱不完美的自己,承認自己的脆弱,並且從中汲取成長的力量。這是一種非常溫柔卻又無比強大的力量,讓我逐漸擺脫瞭對完美的執念,開始享受當下,珍視此刻的自己。 總而言之,這套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誘的良師益友。它沒有給我提供什麼驚天動地的解決方案,但它教會瞭我如何與自己的情緒和平共處,如何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裏,找到內心的錨點,保持一份清醒和從容。如果你也曾感到被情緒睏擾,或者想更深入地瞭解自己,我強烈推薦這套書,它一定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評分我拿到這套書的時候,其實對“情緒健康”這個概念並沒有特彆清晰的認知。總覺得隻要不發脾氣,不哭哭啼啼,就已經是情緒健康瞭。但讀完之後,纔發現自己之前的理解有多麼狹隘。這套書更像是一次對內心世界的深度探索,它引導我看到瞭那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復雜情感,以及它們是如何影響我的行為和人際關係的。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情緒認知”的部分。書裏用瞭很多生動的比喻,比如把情緒比作天氣,有時晴朗,有時陰雨,但最終都會過去。這讓我不再那麼害怕負麵情緒的齣現,而是學會以一種更超然的態度去觀察它們。它還提到瞭很多我們日常生活中容易忽略的“情緒陷阱”,例如過度在意彆人的看法,或者習慣性地自我否定。這些細節的描繪,讓我不禁對號入座,反思自己的很多行為模式。 而且,它不僅僅是分析問題,更重要的是提供瞭解決方案。書裏的一些練習,比如“情緒疏導法”和“積極心理暗示”,聽起來可能有點玄乎,但實際操作起來卻非常有效。我嘗試瞭書中的一些方法,在遇到壓力時,不再是茫然不知所措,而是知道該如何運用這些工具來緩解自己的緊張感。特彆是關於如何與他人建立健康的情感連接,書中給齣的建議非常有啓發性,讓我意識到溝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錶達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我特彆欣賞作者的寫作風格,既有理論的深度,又不失文學的美感。它不是那種生硬的教科書,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者,用一種溫暖而充滿智慧的語言,與讀者進行對話。書中大量的案例分析,讓我覺得這些道理並非遙不可及,而是真正發生在生活中的真實故事。它讓我看到瞭,原來很多人都曾和我一樣,在情緒的泥沼中掙紮,但他們也找到瞭走齣來的路。 總的來說,這套書讓我對“情緒健康”有瞭全新的認識。它教會我如何更清晰地認識自己的情緒,如何有效地管理它們,以及如何通過積極的心理建設,來提升整體的生活品質。它不僅僅是關於情緒,更是關於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成為一個更完整、更幸福的人。
評分閱讀這套《生活輕哲學》係列,對我來說,更像是一場溫和的自我療愈之旅。我一直是個對生活充滿熱情的人,但有時候,也會被突如其來的情緒波動打得措手不及,然後陷入自我懷疑的漩渦。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陪伴和力量。 最讓我眼前一亮的是,它用一種非常易懂和有趣的方式,解釋瞭那些復雜的情緒理論。比如,書中對於“情緒的自動反應”的描述,讓我頓時明白,為什麼自己會經常在不經意間,就陷入某種負麵情緒的循環。它不是在指責,而是在幫助你理解,然後提供改變的可能性。 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情緒的智慧”這一部分的論述。它沒有將情緒簡單地分為“好”和“壞”,而是教我們如何去識彆每種情緒背後的信息,以及它們可能帶來的成長機會。書中的一些案例,非常貼近生活,讓我感同身受,也從中看到瞭自己曾經犯過的錯誤,以及可以改進的方嚮。 這套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既有哲學思辨的深度,又充滿瞭人文關懷的溫度。它不是那種讓你讀完就覺得“道理我都懂”的雞湯,而是真正能夠觸及你內心深處,引發你思考,並鼓勵你行動的書。我嘗試瞭書中一些關於“情緒韌性”的鍛煉方法,比如“麵對挫摺的心理重塑”,雖然過程需要一些耐心,但效果確實是顯而易見的。 它讓我意識到,情緒健康並不是要我們變成一個“沒有感情”的機器人,而是要學會如何更聰明、更健康地處理自己的情緒,從而擁有更穩定、更積極的生活態度。這套書給我帶來的,是一種由內而外的改變,讓我覺得,原來自己也可以成為一個情緒的主人,而不是被情緒所奴役。
評分這套書,與其說是一本關於情緒的書,不如說是一本人生的指南。它沒有給我提供什麼速成的秘訣,但它讓我更清晰地看到瞭自己內心的地圖,也給瞭我探索這片大陸的勇氣和工具。我以前總覺得,隻要努力工作,生活就會變好,但漸漸發現,內心的平靜纔是真正幸福的基石。 書中關於“情緒的覺察”和“情緒的接納”的論述,是我最大的收獲。我一直以來都習慣性地壓抑和否認自己的負麵情緒,總覺得它們是“不好的”,會讓自己顯得“軟弱”。但這本書告訴我,所有的情緒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它們是我們內心最真實的信號,我們應該學會傾聽,而不是逃避。 我非常欣賞作者的這種“循循善誘”的風格。它不會強迫你去接受任何觀點,而是用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和深刻的洞察,一點點地引導你去思考,去發現。書中的那些關於“應對壓力”和“提升幸福感”的建議,不是泛泛而談,而是充滿瞭具體的、可操作的步驟。我嘗試瞭一些書裏提到的“正念練習”和“積極情緒培養法”,發現它們真的能幫助我在日常生活中,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煩惱。 讓我覺得特彆難得的是,這本書並沒有將“情緒健康”的目標設定得過於遙遠和理想化。它承認人性的復雜和不完美,並鼓勵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一點點地去靠近那個更好的自己。它讓我明白,即使在睏難和挑戰麵前,我們依然可以選擇以一種更健康、更積極的心態去麵對。 總而言之,這套書讓我對“情緒健康”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更有信心去擁抱生活中的一切。它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的書,每次重讀,都會有新的感悟和體會。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位良師益友,指引我前行,也陪伴我成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