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5-01-11
所謂情緒健康,是對周遭事物的一種同步感知。你能快速、直接地感受這個世界,而不後知後覺。大多數人生來本是情緒健康的,但隨著不斷融入社會,各種情緒健康方麵的問題就會開始日益彰顯。本書作者的觀點在於,人生在世,快樂幸福並非注定,但希望擁有更為健康的情緒卻是人之常情。
情緒健康五部麯:
1. 培養敏銳的洞察力:通過反思過去,提高領悟自身思維、感受和行為方式的能力。
2. 塑造活在當下的自我意識:擁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及存在感,努力活在當下。
3. 建立順暢、互動的人際關係:做到與人交往自在、得體且不乏自信,既不咄咄逼人,也不被動消極。
4. 在職場中保持本真:不要輕率趨附於流行的價值觀,堅持自己篤信的原則,在工作中亦是如此。
5. 擁抱輕鬆愉悅、充滿活力的生活:活潑、開心地去生活。
奧利弗·詹姆士(Oliver James)原為兒科臨床心理學傢。自1988年起,他陸續從事作傢、記者、主播、電視紀錄片製片人、主持人等職業,著有暢銷書《他們把你玩兒壞瞭》《富貴病》《開心的癡呆》及《辦公室政治》。
在一個道德與現實生活都充滿瞭混亂的時代,勵誌書迫切需要改頭換麵、重新齣發。“生活輕哲學”宣告瞭勵誌書的重生,檢視人生的重大議題,包括金錢、勵誌、工作、科技,以及改善世界的欲望……
——“生活輕哲學”書係主編 阿蘭?德波頓
概述:你的情緒健康嗎? / 1
1. 洞察力 / 13
2. 活在當下:自我意識 / 39
3. 保持順暢、互動的人際關係 / 63
4. 在職場忠於自我、保持本真 / 85
5. 輕鬆、快樂地為人父母 / 117
結語:不畏挑戰 / 140
作業:延伸閱讀 / 159
圖片鳴謝 / 171
附錄:中英文名稱對照 / 172
Notes / 176
2.活在當下:自我意識
有一位男生從小品學兼優、齣類拔萃,上大學後也是如此。大二學期末的一天,他早上去考試,隨後就失蹤瞭。24小時後,有人發現他在街上四處遊蕩,完全迷失瞭方嚮。他不但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而且完全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二十年來,他成功地塑造瞭一個極為錯綜復雜的虛假自我,無法洞悉有著真實需求的那個真正的自我。他不僅僅忘瞭自己姓甚名誰,更重要的是失去瞭自己在世為人的身份定位。
身份感缺失,或者說自我意識薄弱,會使人很難麵對真實的生活。如果不能對自己的身份進行準確定位,你便會趨於活在自我想象中,而這樣的生活很容易帶來傷害。你或許會玩世不恭地生活,盡管有時人們誤以為這樣的你開朗活潑;你或許會通過奮發努力、齣人頭地來滿足自我並獲得外界的認可;你或許還會憑空捏造存在的意義,因為生活於你而言本就亦真亦幻。為瞭逃避虛假自我所帶來的空虛寂寞,你會刻意生活在亢奮和忙碌之中。在彆人看來,你的生活激情昂揚,你的情緒健康嚮上,可事實上,這隻是錶麵的假象。你隻是隱藏瞭真實的自己,無法直麵現實生活。
內在身份感
一個人之所以自我意識薄弱,是因為他在1歲前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當然,國籍、傢庭背景和性彆會賦予一個人社會身份感,但無論你相信與否,內在身份感的確與嬰兒時期的“人際關係”有關。在1 歲前,嬰兒尚不會言語,此時他們的感受基本由生理和本能需求決定。這一階段的存在感很簡單,可能隻是在溫飽和被關愛方麵的體驗。當生理需求得到滿足時,他們便能感知愛意。在這個階段,內在與外在的存在感、我和非我之間的界限比較模糊。嬰兒在吸吮奶瓶或乳頭時其實並沒有乳汁的概念,隻是齣於本能去索取。在這個階段,他們毫無自理能力甚至無法坐起,就更彆提開口錶達意願瞭。
嬰兒時期的需求能否得到滿足,完全建立在父母是否能理解的基礎上。英國精神分析專傢唐納德?維尼科特說:“根本不存在所謂的嬰兒。”他的觀點或許有道理。嬰兒隻有在需求得到滿足時纔能感覺到自己的存在。隨著需求一次次被滿足,嬰兒開始逐漸明白自己需要什麼,而非被動接受父母的給予。通過這些感知,加上父母的笑容、呢喃和其他交流方式,他們的自我意識開始逐漸顯現。嬰兒與父母通過特有的溝通方式所建立的微妙紐帶,是再細心的外人都無法給予的。這種親密感也為他們日後的歡樂、真誠、活潑等品性打下瞭堅實基礎。有瞭這樣的基礎,即使將來麵對不測,也能維持較為健康的情緒。
喬治49歲,來自中國上海。2004年,我用瞭一個月的時間采訪瞭該市40位居民,他是唯一一位早年由母親親自撫養的人。在上海,幾乎每個小孩兒都由傢中老人代為照看,或是送到托兒所。隻有這樣,年輕的媽媽們纔能齣去工作。而當時,喬治的母親放棄工作在傢照料兒子,對他嗬護有加。這使他樹立瞭強烈的自我意識,並能很好地麵對接下來的人生。
他父親嗜酒成性並且整日吊兒郎當,他母親對這一行徑恨之入骨。即便按照上世紀50年代中國窮人的傢庭標準,他們都在貧睏綫以下,一傢人常常忍飢挨餓。喬治上學時常常因為沒有鞋穿、吃不起午飯而被同學嘲笑。盡管他母親沒有上過學,但卻很看重讀書學習,而他父親卻對此不屑一顧。
喬治19 歲時下鄉插隊勞動,需要挖掘灌溉溝渠、開墾農田。他和其他插隊青年每天早上6點鍾就離開宿捨,步行一小時到達工作地點,然後開始挖溝、挑土。他們都是城裏人,不習慣重體力勞動。泥田裏非常濕滑,而他們卻常常要赤腳勞作,鼕天時寒冷刺骨。他們從早一直勞作到午飯時間,吃完午飯接著再乾,到下午5點左右纔能邁著沉重的腳步返迴住地。
雖說勞動十分辛苦,但喬治還是想方設法跟著收音機學英語,想法兒找小說來閱讀。文革結束後他考上瞭大學,後來在商界取得瞭成功。雖說經曆坎坷,但他錶現齣的健康情緒卻令人贊嘆。
他雖已年近五旬,頭發卻依然烏黑濃密,隻有些許肚腩。他親切、幽默、開朗,魅力十足。中國人通常喜怒不形於色,麵部錶情平淡,而喬治卻像個大大咧咧的意大利人。他發錶意見時揮舞雙臂;諷刺“文革”時期一些荒唐事兒時發齣女低音般咯咯的笑聲;也有些時候臉上寫滿絕望,聲音悲傷得像是歌劇男高音在哀挽死去的情人。他思想成熟,對中國社會和曆史有著尖銳、獨到的見解。我們見麵時,他對我的想法十分好奇,我說話的時候也認真傾聽。總之,我們一起用餐非常愉快。他談笑風生,親切友好,對生活充滿激情。他的自我意識豐滿充盈,心態樂觀,能夠坦然麵對人生中的不幸。這一切都歸功於母親在早期對他的悉心嗬護。若非如此,他或許也會難以承受生活的沉重。
概述:你的情緒健康嗎?
所謂情緒健康,是對周遭事物的一種同步感知。你能快速、直接地感受這個世界,而不後知後覺。套用外國體育評論員常說的一句話:你狀態極佳。
生活於你而言,真實而不虛幻。你自我感覺良好,既不幻想成為他人,也能容忍他人與你的不同。你瞭解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也承認自己並非無所不知。
你有一貫的行為準則,知道如何甄彆對錯。在遭遇逆境時, 依然能夠堅韌不拔、實事求是,並總能做齣明智的判斷。你善於洞察自己的行為動機,可以在齣錯前防微杜漸,或在意識到行為不當時及時更正。就好比撞過一次車,你會盡量避免重蹈覆轍:當發現交通燈由紅變綠,或是察覺到前方有障礙物逼近時,能及時轉動方嚮盤。這樣的自我認知能夠提升悟性,使你有能力做齣選擇和改變;這樣的自我認知便是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彆。
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你能對他人的所思所想做齣正確的判定。你善於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而不我行我素。你既不會拒絕分享信息,也不會拒絕接受意見;既不強人所難,也不受製於人。
你隨機應變,卻又不迷失自我。當需要在某些社交或工作場閤逢場作戲時,能在人前適度僞裝而不失本真。你盡可能地在人前展現真實的自我,但在必要時也能左右逢源、八麵玲瓏。
你充滿活力,總能令所到之處充滿歡樂,既不會對某件事欣喜若狂,也不會為瞭忘記煩惱而讓自己成為拼命三郎。你天生隨性,樂於用快樂的方式處理事情。你童心未泯,認定我們應該享受而非忍受生活,不會讓自己陷入不安、幼稚、貪婪或遊戲人生的狀態而無力自拔。
有時,你也會受到各種不良情緒的睏擾,比如沮喪、憤怒、恐懼,你也會犯錯。但正是因為擁有健康的情緒,你纔能立足當下並發現自身的存在價值。也正因如此,無論處於順境或逆境,你都能從容應對、張弛有度。
在你的影響下,人們通常變得更積極、更有活力、更開朗瞭。你的健康情緒和精神麵貌使他們受益良多。雖然你並未委麯求全、刻意為之,但在社交和工作圈卻被大傢公認為不可多得的“正能量之源”。
各位讀者朋友,你們遇到過這樣的人嗎?
你們沒有,我也沒有。
但以上種種就是我所定義的情緒健康。事實上,我們沒有誰可以做到全天候、全方位地保持情緒健康。前麵所提到的那些品質,我們大多隻具備其中幾點,也僅在某些特定的時候擁有。隻有極少數的人可以實現多方麵的情緒健康,這種人在我們當中大概隻占到5%—10%。本書的目的就是幫助大傢逐步擁有更為健康的情緒。
情緒健康者的特徵
情緒健康狀況與個人智商、魅力、抱負或富有的程度無關。實際上,在很多領域,越有成就的人反而越有可能情緒不佳;而情緒良好者大多收入不高, 職位也不高, 與工作相比, 他們更注重傢庭生活。
大多數人生來本是情緒健康的。比如,嬰兒就擁有很好的自我感知力;多數幼兒也可以很好地感知自己,隻要感到安全,他們就會自然而然地開心。事實上,孩子們在這些方麵為成年人做瞭很好的榜樣,不過通常等他們到瞭上學的年紀(尤其在7 到9 歲期間),情緒健康方麵的問題就會開始日益彰顯。當他們麵臨融入集體的挑戰以及與同伴競爭的壓力時,情緒不良的狀況就會愈發常見。
直到接近暮年,在經曆各種沉重的打擊之後,人們纔開始逐漸恢復情緒健康。正如奧斯卡?王爾德所說,“多數人隻是存活於世,活齣自我的寥寥無幾。”
我們也可以把情緒健康看作是與莎士比亞的《人生七階》頗為相似的階段性發展:人生而健康,直到最後一刻纔又迴歸健康。在英國進行的三次精神疾病調查或許可以證實這一點。調查結果錶明:16到24歲之間的青少年是遭受精神疾病的主要人群;24歲以後, 人們的精神問題會逐年遞減,到老年時期患病率達到最低。因此,一旦平穩度過成年初期,獲得情緒健康的幾率便會逐年上升。
情緒健康的誤區
我們不能把心情或理智作為判斷情緒健康的依據,這一點需要牢記。情緒健康有彆於精神健康。情緒健康者也可能偶爾頭腦發昏或是感到沮喪,雖說這樣的人為數不多。
情緒健康的判定取決於前文所描述的積極因素,而精神健康的判定則主要取決於一些消極因素,比如是否患有焦慮癥或躁鬱癥等情緒波動較為極端的癥狀。雖然精神健康與情緒健康的人群幾乎同樣稀少,但用來衡量精神健康的標準,卻大多從精神疾病這一消極因素齣發。美國心理學傢羅伯特?凱斯對3000人進行瞭一次全麵調查,其中隻有17%的人“精神完全健康”。這個“精神完全健康”的定義是:他們朝氣蓬勃,無任何精神疾病的癥狀。
其實,在現代社會,尤其在目前城市化、工業化的背景下,情緒完全健康的成年人幾乎不存在。即便真有所謂的情緒完全健康者,他們也隻可能齣現在諸如小村落和不事農耕的遊牧部落之類的“前工業化社會”中。
我們不能將情緒健康與“知足常樂”或“身心健康”混為一談,也不能將其與“快樂”相提並論。快樂往往稍縱即逝,那是一種類似在性愛、抽煙時所獲得的快感,或是得知考試成績優秀時所湧現齣的滿足感。大傢要警惕兜售“快樂”的各路作者,因為那隻不過是被用作心理慰藉的“萬金油”。本書作者的觀點在於,人生在世,快樂幸福並非注定,但希望擁有更為健康的情緒卻是人之常情。
天生注定還是後天養成
你可能會有這樣的疑惑:為什麼你和你的兄弟姐妹或下一代,在情緒健康方麵有所不同?現代科學傢們往往對此類問題三緘其口,因為情緒健康與基因的關係微乎甚微。
十二年來,“人類基因組計劃”(Human Genome Project,簡稱HGP)一直在大量招募患有相同病癥(比如抑鬱或亢奮)的受測者,並將他們與另外一批未患此類病癥的人進行基因比對,結果發現兩組受測者的基因差異極小。迄今為止,在幾乎所有研究過的病癥中,能夠用基因差異作為解釋的隻占5%—10%,甚至對於一些罕見、極端病例也不例外(例如有妄想或幻覺癥狀的精神分裂癥)。科學傢們在每個個體中觀測的基因定位點達一百萬個以上,然而研究結果錶明,90%—95%的組間差異(例如精神分裂癥與非精神分裂癥)是與基因無關的。鑒於所有最相關的遺傳基因定位點已掃描完畢,目前看來,這極有可能就是“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最終定論。這個定論所具有的意義不容小覷:基因對情緒健康的影響或許從此便可忽略,因其影響因子僅有5%—10%,對於多數病例甚至並無影響。所以,在關於情緒健康究竟是“天生注定”還是“後天養成”的辯論中,基因貌似喪失瞭發言權。也正因如此,關於導緻情緒健康問題的各種討論便在我們麵前展開。
在發達國傢,情緒健康被認為與個人的生活經曆密切相關。情緒健康的成年人大多有過以下一種或幾種經曆:第一種是在童年時期得到關愛,並在良好的教育環境中成長;第二種是在童年遭受類似喪父或喪母等不幸之後,得到瞭及時的支持和悉心嗬護,因此在日後麵對類似不幸時,能將悲傷轉化為優質情緒資本;第三種經曆是在成年期遭遇嚴重的打擊後開始對生命進行徹底的反思,從而頓悟人生、感恩生命;最後一種經曆則是在靈修或疾病治療方麵有著極為深刻的體驗。
如果你尚未有以上任何經曆,不用灰心。我決不會違心地承諾,讀完這本書你就能擁有超級健康的情緒,並且一勞永逸。正如我在前文所說,真正情緒健康的人少之又少,但我可以承諾,在正確的引導下,每個人都能擁有更為健康的情緒。在本書中,我將從以下五個方麵來闡述擁有健康情緒的方法:
1. 培養敏銳的洞察力:通過反思過去,提高領悟自身思維、感受和行為方式的能力。
2. 塑造活在當下的自我意識:擁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及存在感,努力活在當下。
3. 建立順暢、互動的人際關係:做到與人交往自在、得體且不乏自信,既不咄咄逼人,也不被動消極。
4. 在職場中保持本真:不要輕率趨附於流行的價值觀,堅持自己篤信的原則,在工作中亦是如此。
5. 擁抱輕鬆愉悅、充滿活力的生活:活潑、開心地去生活。
為瞭幫助大傢進一步理解並獲得健康的情緒,我將通過不同的案例分析來展示做到以上幾點的方法。同時,我也會談到一些由嬰兒和童年時期經曆所帶來的問題。如果能解決這些問題,你就很有可能實現情緒健康。
情緒健康五部麯/生活輕哲學書係 [How To Develop Emotional Health]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5
情緒健康五部麯/生活輕哲學書係 [How To Develop Emotional Health]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情緒健康五部麯/生活輕哲學書係 [How To Develop Emotional Health]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