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健康钥匙:好习惯与你相伴》以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主题,内容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百姓关心的话题和必备的知识。
《掌握健康钥匙:好习惯与你相伴》语言精辟、耐人回味、言辞通俗、使人水记。
《掌握健康钥匙:好习惯与你相伴》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可称为大众健康教育之力作,医学科普图书之精品。
王陇德,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等职。
  20世纪60年代毕业于兰州医学院医疗系,曾从事内科和传染病控制工作。20世纪80年代初,作为交换学者赴美进修两年,回国后从事医学科研与卫生行政管理工作。近年来,潜心于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研究,注重通过自身健身实践,总结经验体会。在中央电视台、中央党校、国家部委机关,以及各省、市和军队举办了多次健康教育讲座,深受欢迎。
  先后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美国)、《柳叶刀》(英国)、《中华医学杂志》及其英文版、《国际肿瘤杂志》《国际流行病学杂志》《美国流行病学杂志》等中外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论著多部。
1.健康生活方式
A“预防为主”是卫生工作方针的重要内容
预防比治疗更好
慢性病的三级预防是关键
亚健康状态
关注亚健康状态是保持健康的关键
B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概念
C有体育锻炼,有健康
运动是良医,体育锻炼是健康的源泉
冠心病患者的运动对比研究
D维多利亚宣言:合理膳食、适量运动、
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生命的长度与质量
2.识破常见保健误区
误区之一:鸡蛋内含有大量胆固醇,影响身体健康
胆固醇的生理作用与吸收
不同肉类所含脂肪量的比较
鸡蛋对人体健康作用的分析与建议
误区之二:水果是零食,可吃可不吃
进食水果对健康作用的分析
水果是每日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服用维生素对健康作用的研究
对水果认识的误区
误区之三:植物油主要含不饱和脂肪酸,不会造成动脉硬化,
多吃点没关系
植物油与其他几类食物提供热能的比较
每餐多一口,体重往上走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误区之四:每周一次大量剧烈运动,
可以替代其他几天的运动锻炼
美国VaIIey健身中心的研究结果
误区之五:身体不胖不瘦,不需要锻炼
体重指数(BMI)的测算方法
简易计算体重的方法
超重与肥胖的判断标准
……
3.要健身,会健身
4.中国人迫切需要来一场膳食革命
5.吃动两平衡
6.更多健康好习惯
7.推荐几种运动项目
8.中国人需要一场行为革命,养成好习惯
9.附表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健康已成为大多数国民的第一需求。党中央审时度势,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制定了建设健康中国的宏伟战略。2016年8月,中央和国务院又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明确了“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要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最大程度减少人群患病”的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原则、方针与目标。这些决策显示,卫生与健康工作发展的最佳机遇已经到来,令我们格外振奋。
  当前,影响健康中国建设的最大问题是国民健康素养缺乏,引致了重大慢性病的广泛流行,造成了很大的疾病负担,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国民的重大慢性病不但高发,而且年轻化的趋势十分明显,严重影响了劳动力人群的健康。我在中央电视台“开讲啦”节目中举了一位31岁年轻人的例子。他由于多年血压控制不好,突然“中风”,经3个多月的抢救,未能挽回生命。他走了,更为严重的问题是他扔下了一个仅10个月大的孩子。这孩子还未满周岁就没了亲生父亲,这将对他的一生产生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当时我说,我们的身体不仅是我们自己的,我们对子女有责任,对父母有责任,对社会有责任,所以,我们有责任让自己健康。这句话后来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引发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习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明确指出:“提高人民健康素养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健康素养包括健康理念、健康知识与技能。要提升健康素养,首先得普及健康知识。习总书记还强调:“要多用人民群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途径和方法普及健康知识和技能,让健康知识植入人心,引导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和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本书正是遵循这些教导,力争把专业的健康知识转化为群众易于听懂、读懂,能够接受,便于直接操作,转化为自身行动。本书还在前3版的基础上更新了部分数据,增添了健康领域国际研究的最新成果。
  希望本书的再度出版,能为国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健康中国建设添砖加瓦。
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原本以为健康生活就是少吃油炸多运动,但读完才发现,原来习惯的力量如此之大,而且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作者没有空洞地喊口号,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一个个剖析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习惯”,是如何一步步影响我们的身体和精神状态的。比如,关于睡眠的章节,我一直以为早睡早起就是好习惯,但书中详细讲解了不同睡眠周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调整睡前流程来优化睡眠质量,这对我这个长期被失眠困扰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还有饮食的部分,也不是简单地列出食物清单,而是强调了“吃什么”不如“怎么吃”,比如细嚼慢咽、规律进食时间等,这些细节的改变,真的能感受到身体的变化。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关于心理健康的好习惯,比如感恩练习、正念冥想等等,这些内容是我在其他健康书籍中很少看到的。读这本书就像是得到了一把开启健康之门的钥匙,让我不再迷茫,而是有了清晰的方向和可操作的方法。我迫不及待地想把书里的知识运用到我的生活中,相信未来的我会更加健康、有活力。
评分这本书的逻辑非常清晰,结构也很完整,从一开始的“为什么需要好习惯”,到中间的“如何养成好习惯”,再到最后的“如何保持好习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于“动机”的深入探讨。他不仅仅告诉你“要坚持”,更重要的是分析了是什么驱动我们去坚持,是什么让我们放弃。书里提到了很多关于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平衡,以及如何利用奖励机制来强化好习惯。我一直觉得减肥很难坚持,就是因为缺乏持续的动力,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我需要找到真正让我心动的那个“为什么”。而且,作者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克服惰性、抵制诱惑的实用技巧,比如“两分钟法则”、“习惯叠加法”等等。这些方法都非常具体,操作性很强,我迫不及待地想去尝试。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健康的书,更是一本关于自我成长和自我赋能的书,它让我看到了自己改变的潜力,也给了我实现这些改变的信心。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接地气,完全不像那种高高在上的“专家”在讲课,更像是朋友在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悟。我最喜欢的是作者对于“过程”的强调,很多时候我们关注健康,只盯着最终的结果,比如减肥多少斤,血糖降到多少,但忽略了实现这些目标过程中,那些默默支撑我们的好习惯。书里有很多小故事,讲述了普通人如何通过坚持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习惯,最终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这些故事充满了力量和希望。我尤其被一位中年男士的故事打动,他原本因为不良生活习惯而患上多种慢性病,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但通过每天坚持散步半小时、戒掉睡前吃宵夜的习惯,加上作者提到的其他一些调整,他的身体状况竟然得到了显著改善。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比任何药物治疗都来得深刻。这本书没有给我制造任何压力,而是让我觉得,健康触手可及,只要我愿意去尝试,去培养一些积极的习惯,就能一点点积累,最终收获健康。
评分这本书真的颠覆了我对“健康”的认知。我一直以为健康就是身体没有疾病,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健康是一种平衡的状态,包括身体、心理和精神的健康。作者在书中非常细致地剖析了“习惯”这个概念,并且将其分解成一个个可执行的小步骤。我特别喜欢关于“环境设计”的那一部分,作者建议我们如何通过改变周围的环境来引导自己养成好习惯,比如把水果放在显眼的位置,把不健康的零食藏起来,或者在家里的显眼处贴上激励自己的话语。这些小技巧听起来很简单,但效果却出奇的好。我按照书里的建议,把家里的厨房进行了小小的改造,现在每天早上起来,看到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就自然而然地想去搭配一份健康的早餐。而且,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关于“社交健康”的内容,比如如何与积极向上的人交往,如何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这让我意识到,健康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相连。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时不时地停下来,反思自己的生活习惯。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你“应该做什么”,而是通过大量的论证和例子,让你自己去发现“为什么要做”。这种引导式的方法,让我感觉自己是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微习惯”的理念,作者鼓励我们从每天坚持做一两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开始,比如每天喝八杯水,每天做十个深蹲。这些事情看起来不值一提,但日积月累,就会产生巨大的能量。我尝试了每天坚持写日记,虽然刚开始只是寥寥数语,但慢慢地,我开始记录自己的情绪,思考自己的生活,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梳理和释放。而且,书中对于“挫败感”的处理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作者坦诚地承认,养成好习惯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总会有反复和退步,但关键在于如何从中学习,如何重新站起来。这种真实的态度,让我觉得这本书充满了人性化的关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