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传播丛书:黄帝内经养生堂

中医药文化传播丛书:黄帝内经养生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贺娟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药
  • 养生
  • 黄帝内经
  • 中医文化
  • 健康
  • 传统文化
  • 养生之道
  • 文化传播
  • 医学经典
  • 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ISBN:978720012715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8096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以《黄帝内经》基本理论为基础的养生方法,包括四季与养生、情绪与养生、饮食与健康三大部分,内容通俗易懂,方法科学实用,对于养生保健、防病治病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作者简介

贺娟 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副院长,北京市教学名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广州中医药大学讲学教授,福建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科普巡讲团专家,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首批科普专家,全国中医药文化建设先进个人。

受邀在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中国教育电视台《师说》、北京电视台《养生堂》等栏目做健康讲座。

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以及养生专著《黄帝内经饮食与养生》、《黄帝内经时令养生》、《黄帝内经养生堂》等。其中《黄帝内经养生堂》一书于2012年获新闻出版总署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推荐的首届“全国优秀中医药文化科普图书”荣誉。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上海交大、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大学总裁班、国内上百家企业进行养生讲座,颇受欢迎。


精彩书评

首届“全国优秀中医药文化科普图书”荣誉

目录

四季与健康

第一讲 让生命与自然同步 / 2

     随季节变化的人体 4

     疾病与季节共舞 7

     五脏疾病与季节对应 8

第二讲 四季漫谈 / 11

     春夏秋冬的由来 12

     为什么用“春秋”表示一年 14

     崇拜太阳的民族 15

     为什么买“东西”不买“南北” 16

第三讲 春季养生 / 18

     阳气“升发”的季节——春天 19

     春季宜养“升气” 23

春季需要预防的疾病 33

第四讲 夏季养生 / 37

     阳气最盛壮的季节——夏天 38

     夏季宜养“长气” 42

     夏季需要预防的疾病 51

第五讲 秋季养生 / 55

     阳气“收敛”的季节——秋天 56

     秋季宜养“收气” 59

     秋季需要预防的疾病 66

第六讲 冬季养生 / 70

     阳气“闭藏”的季节——冬天 71

     冬季宜养“藏气” 76

     冬季需要预防的疾病 85

情绪与健康

第一讲 怒气最易伤身体 / 90

     百病生于气 91

     情绪决定健康 91

     七情伤人为何最重 92

     不同的怒气——“大怒”与“郁怒” 93

     怒发冲冠——大怒 93

     大怒引起哪些疾病 94

     心平气和防大怒 96

     生闷气——郁怒 96

     郁怒引起的疾病 97

尤其不能生气的人 99

     如何防止怒伤人 100

第二讲 恐惧,与生俱来 / 103

     适度的恐惧是一种保护 104

     两只羔羊的实验 104

     从光绪皇帝的遗精病说起 105

     为什么会得恐惧症 107

     情状各异的恐惧 109

     恐惧症如何治疗 109

第三讲 大惊引起了人体气机的逆乱 / 111

     惊、恐不同 112

     为何惊、恐不分家 113

     易被“惊吓”的群体 115

     大惊引起的疾病 115

     如何治疗惊引起的病症 117

第四讲 悲痛伤心又伤肺 / 120

     人人都会有的情感——悲伤 121

     看得见的悲哀,看不见的伤害 122

     以情胜情解悲哀 124

     动辄哭泣——更年期常见病症 126

第五讲 心灵的感冒——忧郁 / 128

     抑郁症——最高发的精神疾病 129

     你抑郁了吗 130

     林黛玉有抑郁症吗 131

     抑郁的年代 132

 郁闷的人群 132

     抑郁症的多发年龄 133

     隐藏起来的忧郁  134

     忧郁可以摆脱 136

第六讲 思虑太过会伤心脾 / 143

     形影相伴“思”与“虑” 144

     思虑过度伤心脾 144

     “焦虑症”——满脑子都是事 150

     战胜焦虑 152

第七讲 乐极会生悲 / 156

     过喜也会致病 157

     高兴要有节制 159

     喜乐伤人的调治 160

饮食与健康

第一讲 病多是撑出来的 / 164

     撑出来的疾病 165

     少吃和多吃,怎样才能更长寿 167

     哪顿饭要少吃 168

     哪些人应少吃 169

     漫谈“辟谷” 170

第二讲 嗜冷之殇 / 172

     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 173

     哪些因素损伤我们的阳气 174

     阳气损伤,疾病丛生 178

 嗜冰的苏曼殊 180

     体质不同的东西方人 181

     饮食的温度——寒不冰齿,热不灼唇 182

     寒凉病的调养 183

第三讲 劝君少进一杯酒 / 185

     从“辛”字谈起 186

     生活中辛味的饮食 186

     医酒一家 187

     酒本狂药,大损真阴 189

     嗜酒文人多短命 190

     解酒有妙方 192

第四讲 五味调和,什么都吃一点 / 193

     难以拒绝的“甜” 194

     欲罢不能的“酸” 199

     离不开的“咸” 202

     不能缺少的“苦” 204

第五讲 吃肉的学问 / 207

     牲畜也有贵贱之分 208

     吃牛肉的学问 209

     羊肉的饮食文化 210

     熟悉的猪肉,不熟悉的性味 212

     鸡肉食法有讲究 214

     狗肉的性味 215

     鸭肉、鹅肉各不同 215

第六讲 观颜色,辨药性 / 218

     五色与五脏的对应关系 219

     颜色不同,作用有异 220

     与众不同的“黄” 220

     趣话漫言说五色 222

     颜色也有寒热温凉 224


精彩书摘

转移疗法

在遇到某事,让人思虑不止的时候,如果能及时抽身,有意识地做点其他事情,比如看场电影,出去买本心仪的好书,出去旅游一趟,或者与朋友在一起聊聊天等,转移一下注意力,效果就会很好。现代心理学有催眠疗法,所谓催眠,就是通过心理师的诱导使人进入睡眠状态,从而将患者从焦虑状态中摆脱出来的方法。当人们被催眠之后,由于忘却了原有的紧张、不安,周身神经、肌肉处于一种松弛状态,人体得到彻底的休息与放松,从而起到治疗效应。我上面说的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催眠:当你沉浸在某种快乐情境之中时,与催眠相比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自我暗示法

追求完美是很多患者出现思虑、焦虑不安的根本所在。当某件事情的结果与自己的要求不符合时,这类患者容易出现自我否定、自我怀疑,从而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患者应及时提醒自己,是自己的完美主义在作祟;不断提示自己,我已经很优秀了,我面对的失败是很多人都会出现的失败,比如婚姻的失败、事业的困境、身体的伤病等等,出现这些状况,多是环境所致,与我个人能力无关等等。



《中医智慧·养生之道》 一、 文明瑰宝,历史回响 本书并非《黄帝内经养生堂》之续篇,亦非其同系列作品,而是独立成章,旨在以全新的视角,深入浅出地解读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养生智慧。我们相信,真正的养生之道,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流淌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因此,本书将带领读者一同穿越时空,探寻那些历久弥新、至今仍闪耀着光芒的中华养生精髓。 我们并非从《黄帝内经》这一部经典著作的字里行间去挖掘养生秘诀,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中华文明史。从远古先民对自然规律的朴素认知,到各朝代医学家、养生家的实践总结,再到民间流传的无数养生经验,本书试图构建一幅宏大的中华养生全景图。在这里,你将看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人群所创造的丰富多彩的养生实践,感受中华民族在与疾病、衰老、自然环境的抗争中,所展现出的非凡智慧与生命力。 本书的叙事将避免对任何特定古籍进行直接的摘录或解读,而是提炼其精神内核,将其蕴含的普适性养生理念,融入现代社会的生活场景之中。我们所呈现的,是一套独立而完整的养生体系,它不依附于任何一部具体的经典,却又汲取了中华文明养生思想的养分,自成一家之言。 二、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中华养生智慧的核心,在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及“道法自然”的生命观。这并非抽象的理论,而是贯穿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生活实践的根本原则。本书将从这一根本原则出发,解读古人如何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统一。 我们关注的并非《黄帝内经》中关于“天人相应”的具体论述,而是要展现这种思想在中华养生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例如,古人如何观察日出月落、四季更迭,并据此调整起居作息?他们如何理解五行相生相克,并将其应用于饮食调理?他们如何认识到情志波动对身体的影响,并寻求平衡之道?本书将通过生动的案例和通俗的语言,揭示这些古老智慧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的指导意义。 “道法自然”,意味着尊重生命本身的规律,不强求,不妄为。本书将强调这种顺应自然的养生态度,引导读者认识到,养生的本质不是与疾病斗争,而是与生命和谐相处。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顺应人体的生理节律,减少不必要的损耗,从而达到延缓衰老、增进健康的目的。这其中,包括了对睡眠、饮食、运动、情志等各个方面的深入分析,但其出发点,始终是“自然”二字。 三、 饮食有节,五谷为养 “民以食为天”,饮食在中华养生文化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本书将深入探讨中华民族独特的饮食观念,以及其背后蕴含的养生智慧。我们所呈现的,并非对特定食疗方剂的罗列,而是对中华饮食文化整体性、规律性养生价值的阐释。 本书将分析古人如何根据季节、地域、体质等因素,来选择和搭配食物。我们关注的,是“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整体性饮食原则,以及“饮食有节”的精髓。我们将探讨不同食物的性味归经,但并非将其作为独立的知识点,而是融入到整体的饮食调理思路中。例如,为何要强调“谷物”作为主食?不同时节为何要食用不同的蔬菜水果?如何做到“食不异味,不强求饱”? 同时,我们将关注中华饮食中“药食同源”的理念,但其核心并非在于具体的药材搭配,而是强调食物本身的药用价值,以及如何通过日常饮食来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例如,姜、葱、蒜等日常调味品,在古人眼中也具有重要的养生功效。本书将以此为切入点,引导读者重新认识日常饮食的强大生命力。 四、 起居有常,顺时养生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句古老的谚语,道出了中华民族对规律性生活的重视。本书将系统阐述“起居有常”的养生理念,并将其与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相结合,提供切实可行的养生建议。 我们将探讨古人如何根据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来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例如,为何要“夜卧养阳”?为何要“早起强身”?这些看似朴素的规律,却蕴含着深刻的生理学道理。本书将深入分析不同年龄段、不同生理状况的人群,在起居方面的具体需求,并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本书还将关注“顺时养生”的概念。在不同的季节,人体的生理状态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养生之道也应随之调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人体顺应的法则。我们将探讨如何在春季养肝,夏季养心,秋季养肺,冬季养肾,并通过具体的起居、饮食、运动建议,帮助读者实现与时俱进的养生。 五、 情志养生,内心平和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这是中华养生文化中对情志与健康关系的精辟概括。本书将把情志养生作为独立的重要篇章,深入探讨如何调适情绪,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我们并非从《黄帝内经》中关于“七情”的具体论述出发,而是要展现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对情绪管理所形成的独特认识和方法。例如,古人是如何通过艺术、文学、哲学等方式来陶冶情操?如何通过冥想、静坐、太极拳等传统功法来调和气血、安定心神? 本书将强调,真正的养生,不仅在于身体的健康,更在于心灵的安宁。我们将探讨如何在高压、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家园”。通过分析常见的负面情绪,并提供行之有效的调节方法,帮助读者建立起强大的心理韧性,实现身心和谐的统一。 六、 运动养生,生命在于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早已深入人心。本书将从中华养生文化的角度,来解读“动”与“静”的辩证关系,并介绍中华民族独特的运动养生方法。 我们所关注的,并非现代体育竞技,而是那些源于生活、寓于养生的传统运动形式。例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它们不仅能强身健体,更能舒缓身心,调和气血。本书将深入浅出地介绍这些功法的基本原理和练习方法,并强调其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养生之道。 同时,本书还将探讨“劳逸结合”的重要性。过度劳作伤身,长期静止则会使身体机能衰退。我们将引导读者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实现身体的健康活力。 七、 传承创新,时代新篇 中华养生智慧,并非陈旧的古董,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活态传承。本书在解读传统养生理念的同时,也注重其在现代社会的创新与发展。 我们相信,古老的智慧,可以为现代人解决健康难题提供新的思路。本书将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来阐释中华养生理念的科学性,让读者在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获得科学的养生指导。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对中华养生智慧的深入解读,帮助每一位读者构建一套属于自己的、健康而充实的生活方式。我们不提供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我们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一种源远流长的智慧,一种与生命和谐共处的生命态度。让我们一同踏上这场探索中华养生智慧的旅程,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健康与幸福。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这本书中,我汲取了很多关于“辨证施治”的养生思路。我一直以为养生应该是千篇一律的,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个人的体质都是不同的,养生也应该因人而异。它详细地讲解了不同体质的特点,以及针对不同体质应该采取的养生策略。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一直以来不加区分的养生方式是否真的适合自己。比如,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上火”体质,所以总是喜欢吃凉性的食物,但书中提到,有些“上火”可能是身体虚弱的表现,需要温补。这让我豁然开朗。这本书还提供了很多关于中医食疗的建议,让我学会如何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来选择合适的食物,如何通过饮食来调理身体。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意识到,养生不仅仅是预防疾病,更是为了达到一种身心健康、精力充沛的状态。这本书就像一个贴心的养生顾问,为我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指导。

评分

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未病先防”的精髓。在现代社会,我们往往等到身体出现明显症状才开始重视健康,而这本书则强调了在疾病发生之前就应该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它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的深入剖析,让我们认识到很多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习惯,都可能潜藏着引发疾病的隐患。书中对于“情志致病”的论述,尤其让我警醒。原来,负面情绪,如愤怒、忧虑、恐惧,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这让我开始有意识地去管理自己的情绪,努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此外,书中关于“动则养生”的观点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提倡运动,更是强调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并持之以恒。我开始更加注重规律的作息和适度的运动,感觉自己的身体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这本书真的让我对养生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关于身体的健康,更是关于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相当吸引人,那种古朴典雅的风格,配上“黄帝内经”这几个字,瞬间就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好奇。我一直觉得,养生不仅仅是身体的保健,更是一种生活智慧的体现,而《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经典,更是承载了千年的养生哲学。拿到这本书,我首先翻阅了它的目录,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那些章节名称,例如“阴阳五行与人体”、“四季养生之道”、“五脏六腑的奥秘”等等,都让我感受到一种深邃的力量。我特别期待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如何顺应自然、调和身心的具体方法。市面上关于养生的书籍很多,但真正能触及灵魂、引人深思的却不多,我希望这本《黄帝内经养生堂》能够给我带来这样的体验。尤其是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忽略了身体发出的信号,久而久之便积累成各种健康问题。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重新认识自己的身体,理解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达到一种由内而外的健康状态。书中的插图和排版也显得格外用心,给人一种阅读古籍般的沉浸感,相信这会是一次愉快的阅读旅程。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养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养成,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心态。书中对于“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的论述,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们平日里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在古人的智慧里,竟然蕴含着如此深刻的养生道理。特别是关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章节,让我对不同季节如何调整饮食和作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养生就是吃各种补品,但这本书却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更强调顺应时令,调整内在的平衡。书中还提到了“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否过于焦虑,是否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原来,内心的平静和安宁,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我开始尝试在生活中减少不必要的烦恼,多关注内心的感受,这真的让我觉得身心都轻松了不少。这本书让我明白,养生不只是为了延年益寿,更是为了活出生命的质量,活出一种超然物外、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

评分

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传统中医养生世界的大门,让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全新的理解。书中对“天人合一”理念的阐述,以及如何通过观察自然界的节律来指导人体的养生,让我感到非常震撼。我一直觉得中医是玄而又玄的学问,但这本书用非常平实易懂的语言,将这些深奥的道理一一解读。例如,它解释了为什么春天要多吃“甘味”的食物,为什么夏天要“晚睡早起”,这些都与自然界的阳气升发和阴气内敛有着密切的联系。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仅是讲解理论,还提供了很多实际可操作的建议,比如如何通过调整呼吸来安神定志,如何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来缓解身体的不适。我尝试着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些方法,发现效果确实不错。这本书让我觉得,中医的智慧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它教会我如何倾听身体的声音,如何用更自然、更温和的方式来关爱自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