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美食傢的舌頭
品嘗植物學的味道
精美手繪圖片+通俗易懂的科普生活指導
每個人都能讀懂的博物類圖書
吃銀杏能治病嗎?芹菜會殺精?生命力強的蔬菜更利於健康嗎?……本書將為以上問題提供植物學傢的標準答案。
本書作者史軍,中科院植物所博士,新浪微博人氣zuigao的植物學傢,立誌以美食傢的舌頭品嘗植物學的味道。在本書中,史軍以生動有趣的文筆,結閤大量植物學知識和親身體驗,詳解50餘種美食植物的毒理特性並指導其正確食用方式,堪稱“吃貨必備的防身鑒彆指南”。
史軍,植物學博士,“玉米實驗室”創始人,前果殼閱讀圖書策劃人,中國植物學會蘭花分會理事,中國科普作傢協會會員。前《科學世界》雜誌副主編。畢業於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嚮為蘭科植物繁殖和保護。
著有《植物學傢的鍋略大於銀河係》,還是《Lonely Planet》旅行叢書的譯者之一。新浪微博超級話題#一點植物學#製作人,總閱讀量過億次。
劉春田:插圖畫傢,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動畫係。策劃創作瞭介紹黃渤海海洋生物的係列科普報道《海國圖誌》,刊於《煙颱晚報》。主持創作第二屆青年奧林匹剋運動會媒體中心大型壁畫《金陵之路》。參與策劃繪製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齣版的國傢公祭係列讀物《烙印南京1937》。
第一章 植物學傢的警告
銀杏:笑裏藏刀的遠古小零食
龍葵:雙麵野葡萄
木薯:凶險的“大紅薯”
甘草:甜蜜蜜的危險
野菜:野的新奇,傢的實在
水茄:善惡難辨的茄傢族
杜鵑花:危險的美麗誘惑
山黧豆:有毒的大豆子
牛肝菌:攪和腸子和腦子的大蘑菇
羅漢鬆:毒種子的美味托盤
紅豆杉:不要隨便扯樹皮
紫背天葵:經典小菜中的毒藥
漆樹油:燉雞用的大“蠟塊”
第二章 植物學傢的推薦
芹菜:殺精利器還是保健福星
香椿:春天味兒裏的小插麯
蕨菜:我們在吃恐龍的剩菜嗎?
菠菜:傢常菜中的小石頭
蘆筍:高檔蔬菜的隱藏麵
獼猴桃:學成歸來的中土野果
柿子:意外的澀味兒“混凝土”
蔬菜兄弟團:各方麵軍匯閤入口
茶:巧茶本非茶
核桃:雖非“聰明果”,營養還不錯
鞦葵:黑非洲來的羊角豆
第三章 植物學傢的私藏
肉豆蔻:不想當藥物的催情劑不是好香料
薄荷:清涼傢族的混亂事兒
冰草:冰葉日中花的前世今生
肉桂和桂花:月球香草研究報告
芥末:種子與根的大混戰
調料:火鍋為什麼那麼鮮
大麻:油料,衣物和黑暗娛樂
罌粟:讓人欲罷不能的成癮植物
檳榔:徘徊於藥品和嗜好品之間
腰果:帶著危險果殼走嚮世界
櫻桃:好吃不補血
雞蛋花:齣身毒門的“友善”花朵
芋頭花:麻舌頭的嘗鮮菜
銀杏
* 笑裏藏刀的遠古小零食
我聽到銀杏這個名字比吃到銀杏要早得多,就像銀杏齣現在地球上比人類種植它也早得多一樣。身居黃土高原,幾乎沒有見到銀杏真身的機會。隻是偶爾從父母給姥爺買的保健品上,瞥見諸如“銀杏葉保健茶”之類的字眼,總覺得這是一種神奇的仙草。單單是那扇子一樣的葉片就足以讓人遐想,你還見過彆的什麼植物有這樣的葉片嗎?
後來在雲南求學,纔親眼見到瞭銀杏的身姿。雲南大學有一條特彆的小道,叫銀杏道(幾乎每個大學都有一條銀杏道),這條小道寬不足十步,長不足兩百步,看似平平無奇,但是兩旁的銀杏樹已近百年。早在西南聯大時期,楊振寜、李政道這樣的科學傢就在這小道上遛過彎。不過,每到8 月底,就沒有人願意去銀杏道,即便經過也是腳步匆匆。因為這時的銀杏道氣味兒著實難聞,那是一種腐臭味兒加燒糊的橡膠味兒的復閤味道,這不是因為園丁施肥施得太多瞭,而是因為銀杏成熟瞭。成熟後的銀杏果,好像沒人知道它們後來去瞭哪兒。
第一次吃銀杏又是多年之後的事情瞭,那還是在一傢日式料理店,朋友點瞭炭燒銀杏。咬開開心果一樣的白色硬殼,把種仁上薄薄的“花生皮”搓乾淨,就可以享用淡黃綠色的銀杏瞭。說實話,我並不覺得它的味道能扛得住盛名,既不香脆,也不清甜,那是一種介於軟糯和堅硬之間的口感,就像放瞭一夜的糯米團。當然,味道就沒有糯米團那麼簡單,而是滲透瞭淡淡苦味兒,在餐桌上,唯一的作用就是平衡生魚片的腥與膩,若是單吃,真不算好菜。
隻是,大傢還是願意去嘗試這種“小果子 ”,因為它們身上籠罩著保健光環。
但是,服務員又會善意提醒,吃銀杏要適量,否則會中毒,簡直讓人無所適從,銀杏果到底該吃不該吃?
序
博物之書,常寫常新
劉夙
上海辰山植物園工程師
科普作傢,代錶作有《植物名字的故事》
自從現代數理科學發展起來之後,科學知識的擴展就有瞭兩個維度。一個維度是不斷博廣,記錄更多的客觀物體、客觀現象。另一個維度則是不斷縱深,提齣理論解釋紛呈的客觀現象,再把一開始互相獨立的理論用嚴密的邏輯連綴成為完整的理論體係。如今,縱深的維度得到瞭極大推崇;博廣的維度如果不能和縱深結閤,往往就難以獲得學界的充分重視。這也就是博物學——按我的定義,就是對於感官直接能感知的低速宏觀自然世界的博廣之學——在今天衰落的原因。
然而對於科普書來說,博廣之書卻總是要比縱深之書更有趣一些。畢竟,能夠介紹給公眾的理論是有限的,同一主題的不同著作內容總不免有所雷同,看過一本之後,再看另一本就會覺得趣味消減瞭不少。與此不同,客觀事物卻浩如煙海,縱使你再博學,也仍然會有不知道的東西,所以博廣之書比較容易做到內容新穎。我有時候連給低齡兒童寫(繪)的科普書都看得津津有味,原因正在於此。
《植物學傢的鍋略大於銀河係》是科普作傢史軍第一本獨著的科普書。史軍和我都從中科院植物所畢業,後來都走上瞭科普的工作崗位:寫書的時候他在著名的科普網站果殼網工作,而我在上海辰山植物園供職。因為這種類似的經曆,這本書裏麵講的很多知識乃至傳播這些知識的方法我都比較熟悉。但是我仍然被這本書深深吸引,有的時候還有不亞於一般讀者的恍然大悟的感覺,這沒有彆的原因,就是因為植物學在很大程度上還有博物學的性質,總有你不知道的知識和故事。
不妨舉幾個例子吧。我一直想當然地以為香芋冰激淩裏的“香芋”是芋頭的某個品種,看瞭史軍的書之後纔知道其實是薯蕷科薯蕷屬植物參薯(學名Dioscorea alata),和芋頭根本沒有關係,倒是山藥(薯蕷)的近親。
市場上的大青棗,原來是印度最早培育的滇刺棗(學名Ziziphus mauritiana)品種,在此之前我也沒有想過它會是不同於一般棗的另一個種。雖然我和史軍都寫過柑橘類水果的起源,但他查的資料更多,讓我知道瞭柑橘雜交變異的幾條規律(比如雜交後代的個頭會偏嚮於較小的親本一方)。
上麵這些算是植物分類和命名方麵的知識。至於和本書的內容重點——植物的營養價值和食用方法——相關的知識就更讓人開眼界瞭。因為我對植物天然産物化學很感興趣,還計劃寫一本相關的科普專著,所以摘抄瞭書裏介紹的不少植物風味的化學成分(比如香菇的特徵氣味來自一種叫“五硫雜環庚烷”的物質)。而因為史軍曾在中國植物多樣性最豐富的
雲南上過學、做過多次野外考察,他對於雲南地方食材(比如西雙版納的甜龍竹和臭菜,以及極令雲南人自豪的野生菌菇)的介紹真的讓我垂涎欲滴;我也都摘抄下來,預備以後去雲南時都能品嘗一下。事實上,把個人的生活經曆和經驗融入文章之中,正是這本書的一大特色,這樣的寫法讓全書都洋溢著誠懇和樸實的氣氛,拉近瞭作者和讀者的距離。
史軍是非常勤奮的寫作者,時隔三年,他的第二本談植物和美食的科普書又快要齣版瞭,相信一定會延續第一本的風格,在閱讀過程中不時就讓人驚嘆:“原來如此!”我也希望所有寫作帶有博物學性質科普書的作者都能像史軍一樣,讓對相關領域熟悉的讀者也總能在其中讀齣新意,瞭解到自己不知道的知識。
銀 杏
《植物學傢的筷子和銀針》——僅僅是這個名字,就足以在我的腦海裏激蕩起無數漣漪。我承認,我尚未有機會閱讀這本書,但它的標題本身,就像一幅展開的畫捲,充滿瞭誘人的想象空間。我好奇,究竟是怎樣的植物學傢,會在他的探索中,同時涉及到“筷子”和“銀針”?“筷子”,象徵著日常,是承載食物的工具,是人間煙火的象徵。而“銀針”,則常常與精細的技藝,療愈的力量,或者東方醫學的神秘感聯係在一起。這是否意味著,這本書將植物學的知識,與我們的生活、健康、甚至是精神世界緊密地聯係起來?我開始設想,或許作者會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講述植物的奇妙之處,比如,如何利用常見的植物來製作美味的食物,或是如何從植物中提取齣具有療效的成分。又或者,它是一種更深層次的隱喻,用植物的生命力來比喻人生的起伏,用自然的智慧來“針砭”現代社會的浮躁與不安。我仿佛已經看到瞭,作者用他那雙“植物學傢”的手,如同夾取珍稀植物般精準,如同運用銀針般細膩,為我們揭示一個充滿生機與哲思的世界。
評分說實話,《植物學傢的筷子和銀針》這個書名,簡直像是一個文學謎語,讓我這個從未涉獵過此書的讀者,陷入瞭深深的沉思與猜想之中。我腦海裏浮現齣的畫麵,是如此的矛盾又和諧。一方麵,“植物學傢”似乎預示著嚴謹的科學探索,對植物世界的細緻描繪,或許是關於采集、分類、實驗,如同用“筷子”小心翼翼地夾起一片脆弱的葉子,或是用“銀針”在顯微鏡下探尋生命的奧秘。但另一方麵,“筷子”又飽含著生活的氣息,是飲食文化的載體,是日常的點滴,而“銀針”則常常與醫療、養生、甚至是某種東方式的哲學智慧聯係在一起。我開始設想,這本書會不會將植物學的知識,巧妙地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比如,如何通過植物來調理身體,用食物的智慧對抗疾病?或者,作者會不會通過植物的生長規律,來闡述人生的哲學,教會我們如何順應自然,如何保持內心的平和與堅韌?這個書名,極富畫麵感,又充滿象徵意義,讓我覺得這本書一定不是一本枯燥的科普讀物,而更像是一場跨越科學、文化與哲學的奇妙旅程,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它會引領我走嚮何方。
評分《植物學傢的筷子和銀針》這個書名,對於一個素未謀麵的讀者來說,實在是太有魔力瞭。它既不直接,也不生硬,而是散發著一種含蓄而引人入勝的氣息,讓我忍不住去猜測和想象。我曾多次在書店或網絡上看到過這個書名,但一直無緣一讀。然而,這並不妨礙我在腦海中構建齣關於它的無數種可能。我想象中的“植物學傢”,必定是一位對自然充滿敬畏與熱愛的人,他用敏銳的目光,捕捉著植物世界中的每一個細節。“筷子”,也許是他采集植物時的細緻動作,如同夾取一片嫩葉,或是挖取一株根係;又或許,它代錶著植物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是食物,是藥材,是與人息息相關的存在。“銀針”則更加耐人尋味,它或許暗示著植物的藥用價值,那種精妙而神奇的療愈力量,如同中醫的針灸般,能夠深入肌理,舒緩病痛。更進一步,我甚至覺得,“銀針”可能是一種象徵,象徵著對人生百態的“針砭”,一種溫和而深刻的洞察,揭示隱藏在錶象之下的真理。我期待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種全新的閱讀視角,讓我在植物的綠意中,品味生活的智慧,感受生命的韌性。
評分我最近被一本名叫《植物學傢的筷子和銀針》的書深深吸引瞭。雖然我至今未能有機會一窺其廬山真麵目,但僅憑這個名字,就足以勾起我無限的遐想。 “植物學傢”這個詞,本身就自帶一種沉靜、專注的氣質,仿佛能讓人聞到泥土的芬芳,看到綠葉在陽光下舒展的生機。而“筷子”與“銀針”,又是多麼巧妙的組閤!筷子,是日常飲食的夥伴,是承載著人間煙火氣的器具;銀針,則常常與精細、療愈、甚至是神秘的東方智慧聯係在一起。將二者並列,究竟會碰撞齣怎樣的火花?是關於植物的細緻觀察與采摘,如同用筷子夾取珍貴的葉片;還是植物的藥用價值,如同銀針能夠舒緩病痛?又或許,是植物本身蘊含的某種“針砭時弊”的哲思,以一種溫和卻有力的方式,揭示生活的本質?我猜想,這本書或許會帶我走進一個充滿詩意與哲思的世界,讓我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自然生靈,感受它們不為人知的生命力與故事。光是這個書名,就已經在我腦海中構建齣瞭一幅幅生動而富有想象力的畫麵,讓我迫不及待想要翻開它,一探究竟。
評分這本《植物學傢的筷子和銀針》的書名,如同一枚精巧的鑰匙,在我腦海中開啓瞭一扇通往未知領域的門。我從未讀過這本書,但我對它充滿瞭好奇,並由此産生瞭一係列有趣的猜想。它會是一部關於植物學研究的嚴謹著作嗎?作者是否會以一種極其細緻入微的觀察,用“筷子”般精準的手法,記錄下植物的生長、形態、甚至細胞結構?而“銀針”又該如何解釋?是暗示書中會探討植物的藥用價值,那些能夠治愈身心、緩解病痛的奇妙功效?或許,這本書更像是一種隱喻,用植物的生命力與智慧,來“針砭”現代社會的某些弊端,或是引導讀者尋找內心的寜靜與平衡。我能夠想象,作者可能是一位飽讀詩書、又對自然有著深厚情感的智者,他用最樸素的語言,講述最深刻的道理。這本書的名字,恰恰捕捉到瞭這種矛盾又統一的魅力:既有大自然的宏偉壯麗,又有微觀世界的精妙絕倫;既有生活的日常瑣碎,又有精神世界的深邃探索。我期待它能給予我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讓我在字裏行間,與植物對話,與智慧同行。
評分讀書破萬捲,剁手如有神
評分湊單,個人覺得用處不是特彆大,就是衝著文藝的書名纔買的
評分喜歡史博士的書,買瞭3本,送人兩本。
評分喜歡史博士的書,買瞭3本,送人兩本。
評分史軍博士寫的書很精彩,我們都喜歡
評分很好的一本書受益良多!吃得開心,吃得安全哦!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封腰居然還印錯瞭 在膜上更正 嗬嗬?
評分著有《植物學傢的鍋略大於銀河係》,還是《Lonely Planet》旅行叢書的譯者之一。新浪微博超級話題#一點植物學#製作人,總閱讀量過億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