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尼采思想仍然是西方哲學史、文學史、思想史上無法繞過的一個難解之謎。其核心觀點也仍然具有巨大的理論價值:價值重估的社會觀點,永恒輪迴的宇宙規律,作為人類理想的超人學說,作為曆史解讀的權利意誌。
《尼采思想傳記》從尼采酷愛的音樂著手,依據他生平的重大事件與著述順序,清晰地展示其思想的發展脈絡與主旨,最後以提示其思想對後世之影響收束。呂迪格爾•薩弗蘭斯基沒有在書中摻入自己的“微言大義”,也不怎麼做齣“補正糾偏”,而是以尼采的思想發展為紅綫,輔以對其思想形成有特殊作用的生平材料,為讀者提供瞭一部翔實和生動的尼采思想史。
##每次接觸尼采,得到的疑惑總是多過答案,正如同作者的比喻,這是一場沒有終點的冒險。
評分##最大的收獲是查拉圖斯特拉階段前後尼采對科學(理性)和藝術(激情)關係的見解:隻有建立在堅實的科學基礎上的迷狂纔有高貴性可言,即使投入到生命活力的尋求中也不能放棄理性而完全進入到情感的操控中,這種利用“意誌”控製自身的方式纔是應對必然性的法寶,因為意識本身和存在是不可分的,每個個體不同的意識麵對的是不同的存在。尼采一生對抗的形而上學、基督教、自由主義世界觀都太強大,以至於這一任務他自己都沒完全完成,麵嚮未來的哲學傢是不是隻能從未來而來,而不是像他說的那樣用超人的上升完成呢?他似乎也沒有答案,而討論前後期尼采對悲劇的繼承和處理應當是個很有趣的工作。薩弗蘭斯基的寫作風格頗有尼采之風,最大的疑惑是為什麼「查拉圖斯特拉」這部超人之書隻有如此之少的篇幅解讀,這種處理恐怕尼采本人不會喜歡。
評分##據說薩弗蘭斯基的幾本哲學傢傳記在德國居然可以成為暢銷書,德國的國民素質著實令人乍舌。這本傳記的角度刁鑽,以其一生思想的不斷變化為索引,確實是掌握尼采這個人的最佳法門。這個哲學界的法外狂徒,觀其一生針對自己的思想實驗,簡直是一門形而上學的行為藝術。在康德的二律背反與叔本華人生而悲慘這兩座大山下,尼采就像是個72變的孫悟空,窮盡變化之能事勢要打開自己的一方天地。他的酒神論、第二性人格的自我打造論、乃至其後期的超人與永恒輪迴,皆是他所能做到的命與仇謀!否定超驗的彼岸,無限肯定此在的過程中,他打開瞭後世現象學、存在主義的大門,但其自身的理想:賦予人生以肯定的神聖性卻是最終失敗瞭。(就像是孫悟空注定當不瞭玉帝一樣)他打造的第二性、反同情的人格,最終在其第一性的同情麵前敗下陣來:他瘋於對一匹駑馬的同情。
評分##僅作為思想傳記是非常贊的。探討瞭很多內核性的東西,而不隻是闡釋尼采,更重要的是探討尼采某一思想的源頭和後續,以使某個觀念更為堅實可靠。不過,有的地方作者錶述也很吃力(翻譯可能也吃力瞭),比如永恒輪迴這一概念。現在纔想到此概念很大程度地影響著海德格爾、梅洛龐蒂、巴塔耶、柏格森等人
評分##在同類題材中是最好的,文筆感人,對材料的掌握和組織程度嘆為觀止。為一個寫自傳的人作傳是最難的,薩弗朗斯基很好地在智性的思考和病理化的生活之間調停梳理齣一個脈絡,基本上維持瞭一種平實而富有張力的論調,保留瞭傳主長達一生的苦痛糾結(如對自己要講述的真理感到失望和痛苦),還保留瞭類似早年為戒煙戒酒經常去甜食蛋糕店的細節,拒絕瞭超性化、詩性的、神秘主義的大師尼采。
評分##僅作為思想傳記是非常贊的。探討瞭很多內核性的東西,而不隻是闡釋尼采,更重要的是探討尼采某一思想的源頭和後續,以使某個觀念更為堅實可靠。不過,有的地方作者錶述也很吃力(翻譯可能也吃力瞭),比如永恒輪迴這一概念。現在纔想到此概念很大程度地影響著海德格爾、梅洛龐蒂、巴塔耶、柏格森等人
評分##薩弗蘭斯基寫得還是蠻好的,先不論翻譯,直白貼切也不失深度。不過隻能當做一個引導或是梳理,對於大眾來說應該是最靠譜的一本入門書瞭。“隻要還有誰從根本上把思維看作生命的一件事,對尼采的探索就不會窮盡。在此人們會獲得經驗,可怕的事物、這個世界的偉大音樂,它抓住彆人,不再鬆手”。
評分##偶像果然還是適閤給“深淵思想傢”寫傳記。這本書能成功說服沒有讀過尼采的人(比如我)認真地去讀他。尼采不愧為現代思想的一個關鍵人物,他有無與倫比的勇氣和誠實,敢於注視“可怕之物”,而眾多可怕之物,文明的暴力、審美的野蠻,也從他這泉眼湧齣(當然,他本身並不是源頭)。在康德的建築術崩解之後,是尼采啓發瞭現象學、認齣瞭真理背後的權力、發現瞭世界的陌生本質,從現代到後現代,人們至今未能“吞食”這些全新的經驗。尼采的風格與思想無法分離,但也正是從他開始,思想中審美與政治的維度,像兩塊加起來超過瞭臨界質量的放射性物質一樣,必須被小心地分隔開來。
評分##詩性的哲理隨筆,太好看瞭,可以作為尼采導讀的入門選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