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花鸟十招 9787532247790

工笔花鸟十招 978753224779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万芾 著
图书标签:
  • 工笔画
  • 花鸟画
  • 绘画技法
  • 绘画教程
  • 艺术
  • 绘画
  • 中国画
  • 技法
  • 入门
  • 临摹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2247790
商品编码:2963340101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6-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工笔花鸟十招

定价:18.00元

售价:13.1元,便宜4.9元,折扣72

作者:万芾

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4-01

ISBN:978753224779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工笔花鸟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画科,它的形式、表现手法、表达的题材内容等都为人们所喜爱。由于生产技术的发展,工笔花鸟画也被广泛地应用在各种工艺品上,以及现代广告、服装、包装等设计中。画花鸟画的历史早是从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从古代陶器上可见到用线描绘的花鸟形象。到魏晋南北朝时花鸟画作为独立画科已经出现。本书是“中国画一技之长速成”中的一册,是多年工笔花鸟画研究、创作的收获和总结,全文力求通俗易懂,并配相应的插图,让喜爱工笔花鸟的朋友能一目了然。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锦绣江山入画来:中国山水画艺术探微 引言 自古以来,山水寄情,丹青传神。中国的山水画,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摹,更是画家胸中丘壑、精神世界的物化呈现。它承载着深厚的哲学思想、独特的美学追求和精湛的笔墨技艺。《锦绣江山入画来:中国山水画艺术探微》一书,旨在带领读者穿越历史长河,深入领略中国山水画博大精深的艺术魅力,探寻其从萌芽、发展到鼎盛的演变轨迹,并解析构成其独特审美体系的关键要素。 第一章:山水之源——早期萌动与哲学根基 本章追溯中国山水画的源头活水。远早于其成为独立画科之前,山水元素便已渗透于青铜器纹饰、壁画和早期的人物画背景之中。我们将重点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从“随景点缀”到“主体地位”的确立过程。这一时期的山水画,深受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的影响。庄子的逍遥游、老子的无为而治,为山水画提供了哲学上的理论支撑——画的不是客观之景,而是“胸中山水”。重点剖析顾恺之、宗炳等先驱的贡献,以及“卧游山水”概念的诞生,标志着画家开始通过笔墨建构属于自我的精神家园。 第二章:唐风遒劲——盛世气象与青绿山水的辉煌 唐代,国力强盛,文化开放包容,山水画也迎来了初步的繁荣。本章将细致考察唐代山水画的两大主流风格:李思训父子开创的“金碧山水”与王维倡导的“水墨为上”。 青绿山水(金碧山水): 以矿物颜料的运用为特色,色彩浓重、气势恢宏,完美契合了盛唐的富丽堂皇和积极昂扬的时代精神。我们将分析其构图的特点,如何运用平面化处理和对称布局,营造出仙境般的理想世界。 水墨山水(“水墨为上”): 王维的突破性贡献在于将诗歌意境融入绘画,提倡以墨法的浓淡干湿表现万物之韵,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这为后世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基调,强调意境而非形似。 第三章:五代宋初——写实精微与全景式巨制 进入五代和北宋,山水画进入了技术与观念的黄金时期。本章聚焦于巨碑式的全景山水和追求极致写实的风貌。 荆浩、关仝的北方山水: 分析他们如何以雄伟的笔法描绘太行、王屋等北方山脉的磅礴气势,其“斧劈皴”等独特皴法如何赋予山体坚实的体积感和力量感。 巨碑式全景山水: 以李成、范宽为代表,探讨他们如何构建“高、远、深”的三远法,将观众引入一个无边无际的自然空间中。范宽《溪山行旅图》的构图奥秘,成为本章分析的重点案例。 南宋院体的精微写实: 南宋时期,山水画趋于内敛和精致。重点解析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的“马一角、夏半边”构图法,探讨这种“小中见大”的艺术手法如何适应南宋偏安一隅的审美情趣,以及院体画家精湛的细节刻画能力。 第四章:元代文人画的转向——士人心法与笔墨趣味 元代是山水画史上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文人画(士人画)彻底取代院体画的主导地位。本章深入剖析“笔墨即文章”的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四王”前驱: 重点分析赵孟頫“复古”思想对山水画的影响,他强调书法用笔入画,将线条的韵律提升到本体地位。 “元四家”的风格探索: 黄公望的平远、倪瓒的极简、吴镇的雄健、王蒙的繁密,四家代表了文人山水探索的四个维度。探讨他们如何通过对传统皴法的改造(如“披麻皴”、“折带皴”),实现“胸中丘壑”的自由表达,将个人学养、情操融入笔墨。 第五章:明清的演变——继承与革新中的审美融合 明清时期,山水画在继承元代文人画传统的同时,也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既有对经典的恪守,也有对个性的张扬。 浙派与“台阁体”的学院派余晖: 分析明代早期以戴进、吴伟为代表的浙派,如何将宋院体的写实性与元代的笔墨趣味相结合,形成粗犷有力的风格。 董其昌与“南北宗论”: 董其昌的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本章将详细解析他提出的“南北宗”划分,及其“以书入画”的理论主张,强调“逸笔”高于“写实”。 清初“四王”的集大成: 探讨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如何通过对“元四家”的全面继承与融合,确立了山水画坛的统治地位,他们的“集大成”在技术层面达到了巅峰。 个性解放的呼声: 介绍以石涛和八大山人为代表的“新安派”画家,他们如何打破程式,以“我之为我”的强烈个性和颠覆性的笔墨语言,为山水画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第六章:笔墨之魂——山水画技法与审美要素解析 本章是技术层面的梳理,重点解析构成中国山水画独特性的核心要素。 皴法: 详细分类和讲解主要的皴法(如披麻皴、斧劈皴、荷叶皴、折带皴),阐释不同皴法如何体现不同的山石质地和内在精神。 点苔与留白: 探讨点苔在增强画面层次感和生命力方面的作用,以及“计白当黑”的东方美学,如何通过留白创造出云雾缭绕、意境深远的氛围。 “三远”法: 深入剖析高远(俯视)、深远(仰视)、平远(平视)的构图法则,以及它们如何引导观者的视线流动和空间感知。 书法入画: 论述中国山水画中线条(笔法)的地位,强调“笔力”即“骨力”,是衡量画家学养和功力的重要标准。 结语 中国山水画是一部活着的史书,记录了中国人面对自然的心态变迁,以及审美理想的不断升华。通过对历史脉络、流派风格、哲学思想和笔墨技法的系统梳理,本书旨在帮助读者不仅学会“看”山水画,更能“读懂”山水画中所蕴含的东方哲思与人文精神,真正体会“锦绣江山入画来”的永恒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见惊喜,厚重之感扑面而来 第一次拿到这本《工笔花鸟十招》,就觉得它分量十足,绝非寻常的画册。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精美的封面设计,那是一种低调而又充满质感的雅致,让人不忍心粗暴对待。我一直对工笔花鸟画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往往很多画册要么过于商业化,要么内容浮泛,难以深入。然而,这本书从一开始就散发出一种严谨而又充满艺术底蕴的气息。厚实的纸张,细腻的印刷,仿佛是在诉说着它背后付出的心血。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去探索那些隐藏在笔墨之间的奥秘,去感受画家如何将自然之美凝固于纸上,赋予它们生命与灵魂。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反复揣摩的艺术宝典,而不是一次性浏览的快餐读物。这种厚重感,也让我对即将展开的学习之旅充满了期待。

评分

意境悠远,笔法之外的境界 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绘画技法的罗列,更重要的是它传递了一种深邃的意境。在翻阅的过程中,我常常会被画面所营造的氛围所打动,仿佛能听到花鸟的低语,感受到自然的呼吸。那些细腻的勾勒、温润的设色,不仅仅是技巧的体现,更是画家内心世界的流露。我常常会停留在某一幅作品前,久久不能移开视线,试图去捕捉画家在创作时所拥有的那种宁静与专注。我惊叹于他如何将瞬间的生命之美,化为永恒的艺术形象。书中对细节的处理,如羽毛的质感、花瓣的脉络、露珠的晶莹,都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这让我意识到,工笔花鸟画的魅力,远不止于表面的描绘,更在于画家对物象的深刻理解与情感的注入。它教会我,不仅仅要“看”得仔细,更要“感”悟得深沉。

评分

学习之光,点亮创作迷茫 作为一名业余的国画爱好者,我曾无数次在临摹的道路上感到迷茫。看着大师的作品,心中充满敬意,却又不知从何下手。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盏指路明灯,驱散了我心中的阴霾。它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将复杂的工笔技法拆解开来,清晰明了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题材的处理方式,无论是娇艳欲滴的牡丹,还是灵动飘逸的翠鸟,都能从书中找到详细的解读。那些对于色彩运用、笔墨浓淡、构图布局的讲解,都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我不再是那种“依葫芦画瓢”的模仿,而是开始理解了“形神兼备”的真正含义。这本书不仅让我掌握了技巧,更重要的是,它点燃了我创作的热情,让我看到了自己也能在工笔花鸟画的世界里,描绘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景。

评分

匠心独运,细节之处见真章 这本书的每一页都散发着匠人的心血与对艺术的虔诚。我惊叹于作者在细节上的精益求精。比如,在描绘一片叶子时,不仅仅是简单地勾勒出叶子的轮廓,而是通过层层叠叠的晕染,表现出叶片在光线下的微妙变化,甚至能感受到叶脉的生命力。还有那些细小的飞虫,虽然占据画面比例不大,但却栩栩如生,仿佛随时会振翅飞走。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是区分优秀艺术作品与一般作品的关键。通过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了“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它让我明白了,任何一幅成功的工笔花鸟画,都是无数个微小而精确的笔触叠加而成。这种对极致的追求,也激励着我在自己的创作中,更加注重每一个细节的打磨,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评分

传承与创新,古韵新风的融合 这本书不仅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工笔花鸟画的博大精深,也让我领略到了当代艺术家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与突破。书中作品的构图方式、色彩的搭配,都带有一种鲜活的时代气息,既保留了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审美。我看到作者在不违背传统工笔精神的前提下,大胆地运用新的视角和表现手法,赋予了花鸟画新的生命力。这种传承与创新的完美结合,让我对工笔花鸟画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它告诉我们,传统并非一成不变的古董,而是一个可以不断被赋予新意的鲜活生命。这本书在这一点上的体现,让我感到耳目一新,也激发了我思考如何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融合传统与创新的道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