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色十二花神夏之牡丹荷花石榴花(实用原大白描)

设色十二花神夏之牡丹荷花石榴花(实用原大白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玲玲 编
图书标签:
  • 绘画
  • 国画
  • 花鸟画
  • 牡丹
  • 荷花
  • 石榴
  • 白描
  • 技法
  • 教程
  • 设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杨柳青
ISBN:9787554707548
商品编码:29633693860
开本:8
出版时间:2018-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设色十二花神夏之牡丹荷花石榴花(实用原大白描)
  • 作者:编者:郑玲玲
  • 定价:42
  • 出版社:杨柳青
  • ISBN号:9787554707548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8-04-01
  • 印刷时间:2018-04-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8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24

内容提要

本套书按四季分为四册,分别收录大家喜爱并入 画的花卉作为题材。此册为《设色十二花神夏之牡丹 荷花石榴花(实用原大白描)》,收录了牡丹、荷花、 石榴花,每种花卉各画四幅,每幅分为六个步骤,配 以详细的文字,从白描、颜色完善等方面,深入浅出 地将这些画法一步一步详细解说,适合美术爱好者临 习。
     本书由郑玲玲编绘。
    

作者简介

郑玲玲,桂林人,职业画家,北海艺术设计学院客座教授,天津杨柳青画社**签约作者,出版有《设色牡丹锦鸡》《设色芙蓉鲤鱼》《设色横幅吉祥花鸟》《设色条屏荷花水禽》《设色条屏荷塘鹭影》《设色牡丹鲤鱼团扇》《设色十二花神系列》《清宫鸟谱系列》等工笔画相关书籍。尤擅院体花鸟画,作品笔法细腻洒脱、画风清新温婉、赋色高雅华贵、画面韵调唯美,既传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趣味,又融合了西方绘画的艺术特色,有较高的艺术感染力。其作品常在各大报刊上发表,多被各界收藏,并有多家媒体进行专题报道。

目录

正文


《宋代山水画的审美变迁与时代精神》 第一章:绪论:宋代山水画的时代坐标与研究范畴 宋代,一个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期,其文化思潮的深度与广度,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艺术发展。尤其在绘画领域,宋代山水画的成就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它不仅在技法上集前人之大成,更在精神内涵上完成了对自然观的深刻哲学表达。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宋代山水画的审美变迁轨迹,探究其背后的时代精神与社会心理基础,构建一个立体的、多维度的研究体系。 本书的研究范畴主要集中在北宋(960-1127年)与南宋(1127-1279年)两个核心阶段。北宋以其雄浑壮阔的“大景深”和对宇宙洪荒之感的捕捉为标志,南宋则转向更为内敛、抒情且富有意趣的“小景”和对个体生命体验的关注。我们试图厘清,这种从“形似”到“神似”,从“全景式再现”到“片段式捕捉”的美学转向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它如何折射出宋代文人士大夫阶层在政治抱负、哲学思辨与个人安顿上的复杂心境。 第二章:北宋山水画的“宇宙观”与全景式构图的建构 北宋初期,画家们在继承唐代李思训、荆浩、关仝的传统基础上,迅速确立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审美范式。李成、范宽、郭熙等巨匠,共同构建了一个宏大、庄严而又充满理性秩序感的山水世界。 2.1 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主峰崇拜”与天地秩序 范宽是北宋山水画中“雄伟峻峭”风格的集大成者。他的作品,特别是《溪山行旅图》,展现了一种近乎宗教般的对自然伟力的敬畏。本章将详细分析其独特的“雨点皴”对山体块面的塑造,以及画面中“主峰独尊”的构图模式。这种模式并非单纯的写实,而是一种哲学化的隐喻——即在广袤无垠的天地间,确立人世间的精神坐标。我们考察其如何利用密集的笔墨和深远的层次感,营造出一种令人屏息的沉浸式体验,探讨这种“崇高感”(Sublime)的美学是如何被成功引入中国画体系的。 2.2 郭熙与“可游、可居、可观”的空间理论 郭熙的《早春图》标志着宋代山水画从单纯的描绘自然向主动介入自然观念的转变。他提出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四种观画境界,揭示了北宋文人对理想栖居环境的构想。本章将重点剖析郭熙如何运用“三远法”(高远、深远、平远)的精妙结合,构建出既可被理性认知又富于诗意栖居的画面空间。这种空间处理,体现了宋代理学对“格物致知”和秩序构建的追求,山水不再仅仅是背景,而成为了士大夫构建内心秩序的模型。 第三章:从“写形”到“写意”:文人画的兴起与审美转向 北宋中后期,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集团开始对院体画的程式化倾向提出质疑,强调绘画应是“以胸中之丘壑,写胸中之丘壑”,标志着“文人画”思潮的正式确立。 3.1 苏轼的“论画”与“意笔”的理论基础 苏轼的“论画”思想,将绘画的价值判断标准从技艺的精熟(形似)彻底转移到主体精神的表达(意在笔先)。本章将梳理苏轼提出的“状难写之景,妙得其气”等论断,探讨其如何为后世的写意山水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石。这种转变,使得山水画不再是服务于帝王或贵族的装饰品,而成为了文人自我修养和精神交流的载体。 3.2 米芾的“墨戏”与对自然的即时性捕捉 米芾父子的“米点”及其对水墨晕染技法的探索,是文人画实践中的一次革命。米芾对晋唐古意的推崇,实则是对画作“笔墨趣味”的极致追求。本书将细致分析“米点”的运用技巧,探讨它如何突破传统皴法对山体轮廓的限定,转而追求墨色在宣纸上自然洇化的效果,从而达到一种更接近“音乐”或“舞蹈”的即兴之美。这种对“湿、润、活”的追求,是对北宋盛期那种肃穆、硬朗的审美趣味的有力反拨。 第四章:南宋的“内转”:从大景到小品与时代创伤的隐喻 靖康之变后,宋室南迁,社会环境与文人心理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山水画的审美趣味随之转向,从对北方宏大世界的描摹,转向对江南一隅的细腻捕捉和情感寄托。 4.1 李唐与马远、夏圭的“边角构图”与“意象表达” 南宋院画家李唐、马远、夏圭在构图上开创了“一角”、“半边”的极端化处理手法,被称为“边角构图”。本章将重点研究这种构图的视觉冲击力及其心理根源。画面中大面积的空白,并非技法的缺失,而是审美的选择——它象征着失落的国土、无法言说的悲怆,以及在有限空间内对精神自由的渴望。通过对马远《寒林曳杖图》等作品的分析,我们将揭示这种“虚实相生”的画面结构,如何承载了南宋时期偏安一隅的复杂心境。 4.2 萧照、梁楷的“减笔”风格与禅宗思想的渗透 梁楷的“减笔”画风是南宋对北宋繁复笔墨的彻底反动。他以极简的线条和点墨,直指对象的核心精神,体现了禅宗“顿悟”的思想。本书将对比梁楷与北宋巨匠在处理同一题材(如山水、人物)时的差异,论证“减笔”如何成为一种更高效、更具穿透力的艺术语言,用以表达对世俗功名、形体束缚的超脱。 第五章:结语:宋代山水画对后世的影响与永恒的价值 宋代山水画是中国艺术史中一个无法逾越的巅峰。它不仅确立了中国山水画的成熟范式——无论是北宋的“全景式宏大叙事”,还是南宋的“抒情性片段捕捉”——都为后世的元、明、清三代画派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本书的结论将总结宋代山水画如何将中国哲学(儒、释、道)与审美实践完美融合,创造出一种既具理性结构又充满诗性灵魂的艺术典范,其对自然、个体生命与宇宙秩序的探讨,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确实挺特别的,一开始我还以为是什么古籍研究类的书,结果翻开才发现,哇,原来是本画册!而且还是那种非常实用的那种。封面上的“设色十二花神”几个字,就让人觉得很有意境,好像能看到古时女子在花丛中的倩影。我特别喜欢这种融合了传统文化和绘画技法的书。 虽然名字里有“夏”字,但我觉得这本书的意境远不止于夏季。那些牡丹的雍容华贵,荷花的亭亭玉立,石榴花的饱满热烈,都带着一种生命力,一种对美好事物的赞颂。我注意到书里有不少关于花卉色彩搭配的建议,还有一些写意手法的小技巧,感觉对于初学者来说,会非常友好。我平时也喜欢画点花鸟,但总是抓不住神韵,这本书的“实用原大白描”几个字,让我看到了希望,期待能通过学习,让我的画作更生动。

评分

我一直认为,艺术的学习,最关键的是要“看得懂”和“学得会”。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两点需求。书名中的“设色十二花神”虽然听起来有些飘渺,但“夏之牡丹荷花石榴花”则具体地指向了夏季的代表性花卉,而“实用原大白描”更是点明了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实操性。我平时喜欢临摹一些写意花鸟,但总觉得线条不够肯定,设色也显得生硬。这本书提供了“原大白描”的范本,这对于我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 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作者是如何将牡丹的华贵、荷花的清雅、石榴花的丰饶,用简练而生动的白描线条表现出来的。同时,我也非常期待看到书中关于“设色”的部分。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关于色彩搭配的思路和技巧,让我能够更好地运用色彩来表现花卉的层次感和生命力。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最直接、最实用的方式,引导我走进中国传统绘画的魅力之中。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绘画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既能提供精美范本,又能指导实际操作的书籍。这本书的名字虽然略显文艺,但“实用原大白描”几个字,让我立刻感受到了它接地气的价值。我一直对中国画中的花卉题材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寓意吉祥、形态优美的花卉。牡丹的雍容、荷花的圣洁、石榴的丰硕,都是我希望能够在画中表现出来的意象。 这本书提供的“原大白描”形式,对于我来说,意味着可以直接学习到大师级的线条运用和造型技巧,而且不必担心比例失调的问题。我特别期待在书中看到作者是如何捕捉这些花卉的独特神韵,并将其转化为清晰而富有表现力的线条。同时,“设色”的部分也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色彩搭配的指导,让我能够更自信地为我的白描作品添彩,让它们更加生动和富有生命力。

评分

拿到这本书,首先是被它的精美装帧所打动。书页纸质厚实,印刷清晰,色彩饱满,细节之处都处理得非常到位。我本身对花卉写生就情有独钟,但总觉得自己的作品缺乏那种“灵气”。这本书的书名虽然有些许古雅,但“实用原大白描”几个字,却透露着一种现代的教学理念。它不像某些晦涩难懂的理论书籍,而是直接将可供学习的素材摆在面前,而且还是“原大”的,这让我觉得非常亲切,仿佛可以直接上手临摹。 我尤其喜欢书中的牡丹、荷花和石榴花。牡丹的富丽堂皇,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石榴花的硕果累累,都是我非常欣赏的意象。通过这几幅花卉的白描,我不仅能学习到勾勒的线条技巧,更能从中体会到画家是如何捕捉这些花卉的形态特征和内在气质的。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包含了“设色”的部分,这对于我这种常常在用色上感到困惑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我非常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提升自己的绘画技艺,创作出更具神韵的作品。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种细腻写实的风格。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就立刻被吸引了。虽然我不是专业画家,但对绘画的热爱促使我想要深入了解。这本书的“实用原大白描”部分,我觉得是最吸引人的地方。这意味着我可以直接学习到大师级的白描技法,并且是按照真实的比例来临摹,这对于我这种想要打好基础的爱好者来说,简直是福音。 书中的“设色十二花神”主题,更是让我心生向往。花神,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而美好的意象,而牡丹、荷花、石榴花,又都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花卉,它们各自代表着不同的寓意和品格。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些花卉赋予生命,又如何用色彩来点染出十二花神独特的韵味。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教我绘画技巧,更能让我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花卉的独特解读和审美情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