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水粉写生画集 9787102025131

李学水粉写生画集 978710202513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学 著
图书标签:
  • 绘画
  • 水粉画
  • 写生
  • 美术
  • 艺术
  • 绘画技法
  • 李学
  • 艺术教学
  • 绘画入门
  • 素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102025131
商品编码:2964702004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2-02-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李学水粉写生画集 作者 李学 绘
定价 38.00元 出版社 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 9787102025131 出版日期 2002-02-01
字数 页码 85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24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李学水粉写生画集》是作者他从近千幅作品中选出来的精品,有的大刀阔斧,有的刻画精微,有的浑然一气,空灵清新,有的寥寥数笔而其味无穷。而总的来说,每一张都显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强烈的感受,画得舒畅,画得热情。我相信,这些画幅的出版会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作者正当盛年,在艺术的道路上正进行多方面的探索,我期待着他更辉煌的成就,祝李学成功!

   作者简介
李学,职业画家。生于1946年,长期从事舞台美术工作,为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员。这些水粉画写生多为80年代初随中国煤矿文工团到各地演出时见缝插针所画的,近些年来又在雕塑方面有所建树。主要作品有海南文吕宋氏租居广场的《宋庆龄》雕像,无锡市夫型城雕《莲蓉天鹅》,青岛即墨人夫广场的《即墨大大》等,其事迹已戟入《世界名人录》等人型辞书。

   目录
仲秋1984年 Midautuinn
大连街头1986年 Street of Dalian
秦岭1982年 Qiniing Mountains
绍兴沈园2001年 SheGardeof Shaoxing
水红花1980年 Water Daower
阴雨1984年 Overcast and Rainy
合山一角1985年
A Comer of HeshaMountain
京西木城涧1980年
Mucheng Brooklet of WesterSeijing
上街1984年 Go into the Street
疗养院1983年 Beidaihe Rest Home
房山郊外1978年 Outskirts of Fangshan
牧村1982年 Pasturing Village
龙骨1982年 Dragon—Bone
山庄1984年 Country Villa
莽林1982年 Luxuriant Forests
四川古刹1980年 Old Temple of Sichang
山岗1980年 Hump
激流1984年 Riptide
疾风1992年 High Wind
渔归1984年 Coming Back from Fishing
长江1980年 The Yangtze River
景山牌楼1982年
Decorated Archway of Jingsha
后街1980年 Back Street
绍兴八字桥2001年
Splay Bridge of Shaoxing
林雀1982年 Forests and Sparrows
露营1984年 Encampment
山洪1982年 MountaiTorrents
柳荫湖1994年 Lakefront
窗外1992年 Out of the Windows
抚顺矿区1985年 FushuDiggings
村头1982年 The End of a village
院落1975年 Courtyard
下花园街头1983年 Street of Xiahuayuan
山寨1984年 MountaiVillage
新林1982年 Fresh Woods
霞光1981年
Rays of Morning or Evening Sunshine
山雨1982年 MountaiRain
山泉1984年 Mountaispring
街门1984年 Gate
东单头条1974年 Top Line of Dongdan
意境1984年 Artistic Conception
平湖1984年 Pinghu Lake
兖州煤矿宾馆1984年
Yanzhou Colliery Hotel
绍兴安吉桥2001年
Anji Bridge of Shaoxing
大连白云路1986年 BaiyuRoad of Dafian
老家1980年 Hometown
大连郊外1984年 Suburb of Dalian
尘暴1984年 Dust Storm
温州江心寺2001年
JiangxiTemple of Wenzhou
细雨1985年 Soft Rain
孔庙1984年 ConfuciaTemple
钻天杨1982年 Lombardy Poplar
雨中1984年 Ithe Rain
绍兴东湖2001年
The East Lake of Shaoxing
雪挂1982年 Air Hoar
待渡1984年 Waiting for Ferries
通州公园1984年 The Park of Tongzhou
孔府1984年 ConfuciaResidence
旧址1984年 Site
山火1976年 Fire ithe Hill
新乡中同东街1986年
East Street of Xingxiang Zhongtong
江口1980年 Estuary
游园1978年 Pleasance
梨园1984年 Theatre
雨汛1984年 Freshet
丛林1984年 Jungle
盆地1984年 Basin
雨季1980年 Rainy Season
青年 湖1983年 QingniaLake
积雪1974年 Drifting Snow
后院1984年 Back Yard
晚秋1993年 Late Autumn
水戏1984年 Water opera
矿区1974年 Mining Area
邯郸丛台1982年 HandaCongtai
下花园村1983年 XiahuayuaVillage
江峡斜阳1984年
Setting Suand Gorges ithe River
山市1984年 ShaCity
野外1980年 Field
梯田1980年 Terrace
观潮1984年 Appreciating the tide
苗圃1984年 Seedling Nursery
洪河1984年 Qi River
残林1977年 Remnant W00ds
金秋1975年 GoldeAutumn
地坛公园1988年 DitaPark
攀枝花一角1980年 a Comer of Panzhihua
孙河1984年 SuRiver
晨钓1988年 Fishing ithe Morning
山城1984年 MountaiCity
京西千均台1974年
QiaNuntai of WesterBeijing
停泊1984年 Berth
江峡1984年 River and Gorge
海啸1984年 Ground Sea
桂林溶洞1984年
Water-Eroded Cave of Gunin
勘探1984年 Prospecting
秋林1980年 Woods iAutumn
台站1982年 Station
晚潮1981年 Evening Tide
风暴1980年 Storm
暮秋1984年 Late Autumn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仲秋1984年 Midautuinn
大连街头1986年 Street of Dalian
秦岭1982年 Qiniing Mountains
绍兴沈园2001年 SheGardeof Shaoxing
水红花1980年 Water Daower
阴雨1984年 Overcast and Rainy
合山一角1985年
A Comer of HeshaMountain
京西木城涧1980年
Mucheng Brooklet of WesterSeijing
上街1984年 Go into the Street
疗养院1983年 Beidaihe Rest Home
房山郊外1978年 Outskirts of Fangshan
牧村1982年 Pasturing Village
龙骨1982年 Dragon—Bone
山庄1984年 Country Villa
莽林1982年 Luxuriant Forests
四川古刹1980年 Old Temple of Sichang
山岗1980年 Hump
激流1984年 Riptide
疾风1992年 High Wind
渔归1984年 Coming Back from Fishing
长江1980年 The Yangtze River
景山牌楼1982年
Decorated Archway of Jingsha
后街1980年 Back Street
绍兴八字桥2001年
Splay Bridge of Shaoxing
林雀1982年 Forests and Sparrows
露营1984年 Encampment
山洪1982年 MountaiTorrents
柳荫湖1994年 Lakefront
窗外1992年 Out of the Windows
抚顺矿区1985年 FushuDiggings
村头1982年 The End of a village
院落1975年 Courtyard
下花园街头1983年 Street of Xiahuayuan
山寨1984年 MountaiVillage
新林1982年 Fresh Woods
霞光1981年
Rays of Morning or Evening Sunshine
山雨1982年 MountaiRain
山泉1984年 Mountaispring
街门1984年 Gate
东单头条1974年 Top Line of Dongdan
意境1984年 Artistic Conception
平湖1984年 Pinghu Lake
兖州煤矿宾馆1984年
Yanzhou Colliery Hotel
绍兴安吉桥2001年
Anji Bridge of Shaoxing
大连白云路1986年 BaiyuRoad of Dafian
老家1980年 Hometown
大连郊外1984年 Suburb of Dalian
尘暴1984年 Dust Storm
温州江心寺2001年
JiangxiTemple of Wenzhou
细雨1985年 Soft Rain
孔庙1984年 ConfuciaTemple
钻天杨1982年 Lombardy Poplar
雨中1984年 Ithe Rain
绍兴东湖2001年
The East Lake of Shaoxing
雪挂1982年 Air Hoar
待渡1984年 Waiting for Ferries
通州公园1984年 The Park of Tongzhou
孔府1984年 ConfuciaResidence
旧址1984年 Site
山火1976年 Fire ithe Hill
新乡中同东街1986年
East Street of Xingxiang Zhongtong
江口1980年 Estuary
游园1978年 Pleasance
梨园1984年 Theatre
雨汛1984年 Freshet
丛林1984年 Jungle
盆地1984年 Basin
雨季1980年 Rainy Season
青年 湖1983年 QingniaLake
积雪1974年 Drifting Snow
后院1984年 Back Yard
晚秋1993年 Late Autumn
水戏1984年 Water opera
矿区1974年 Mining Area
邯郸丛台1982年 HandaCongtai
下花园村1983年 XiahuayuaVillage
江峡斜阳1984年
Setting Suand Gorges ithe River
山市1984年 ShaCity
野外1980年 Field
梯田1980年 Terrace
观潮1984年 Appreciating the tide
苗圃1984年 Seedling Nursery
洪河1984年 Qi River
残林1977年 Remnant W00ds
金秋1975年 GoldeAutumn
地坛公园1988年 DitaPark
攀枝花一角1980年 a Comer of Panzhihua
孙河1984年 SuRiver
晨钓1988年 Fishing ithe Morning
山城1984年 MountaiCity
京西千均台1974年
QiaNuntai of WesterBeijing
停泊1984年 Berth
江峡1984年 River and Gorge
海啸1984年 Ground Sea
桂林溶洞1984年
Water-Eroded Cave of Gunin
勘探1984年 Prospecting
秋林1980年 Woods iAutumn
台站1982年 Station
晚潮1981年 Evening Tide
风暴1980年 Storm
暮秋1984年 Late Autumn

瀚海拾贝:近现代中国水墨人物画流派探索与技法精研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近现代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发展脉络、主要流派及其核心技法,为学习者与研究者提供一份详尽的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南。全书共分六大部分,内容涵盖了从清末民初的变革到新中国成立后艺术革新的关键时期,对多位代表性画家的创作思想与笔墨语言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比较分析。 --- 第一部分:时代转折与水墨人物画的觉醒(约250字) 清末民初,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与社会结构的剧烈动荡,对中国传统艺术,尤其是以文人画为核心的笔墨体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士气”的松弛与画坛的“陈旧”之辩,促使一批有识之士开始探索水墨语言如何承载现代精神。 本章首先回顾了晚清画坛的保守与创新之势,重点探讨了如任伯年、吴昌硕等在人物画领域所进行的“中西融合”的早期尝试。他们并未简单地嫁接西方的写实造型,而是将更强的民间趣味、更直接的情感表达,融入到传统笔墨的结构之中,为后来的海派、岭南画派的人物画风格奠定了基础。通过对早期木刻版画、月份牌等通俗艺术形式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揭示了时代审美需求的转变如何影响了水墨人物画的题材取向和造型观念。 --- 第二部分:写实精神的注入与造型体系的重塑(约300字) 进入民国时期,随着留洋学习者归国以及国内美术院校的建立,写实主义的造型训练方法对传统水墨人物画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本部分聚焦于“写实”与“写意”的张力与融合。 重点研究了徐悲鸿先生提倡的“素描为本”理论对水墨人物画的深远影响。他如何通过引入西方的解剖学和透视学知识,革新了传统人物画中程式化的骨骼结构和动态表现。通过分析其代表性作品的墨线勾勒与皴擦渲染,阐述了如何以严谨的结构为基础,依然保持水墨的“气韵生动”。 同时,本书也对比了留学日本的画家们所带来的日本“新南画”影响,他们更侧重于线条的装饰性和色彩的象征性,在人物的衣纹处理上,展现出与徐悲鸿体系不同的细腻和韵律感。本章通过大量线描稿与最终完成稿的对比,系统梳理了这一时期人物画在“形准”层面所取得的突破。 --- 第三部分:地域画派的勃兴与地域风格的定型(约350字) 近现代水墨人物画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形成了各具面貌的画派。 (一)岭南画派的“折衷”之道: 以“二高一陈”为代表的岭南画派,其人物画吸收了日本“四条派”的细腻造型和传统白描的功力,尤擅长表现南方女性的柔美与市井生活的生动。本节深入分析了他们对墨色的微妙处理,特别是“撞水法”在表现衣物褶皱和光影层次上的创新运用。 (二)新金陵画派的人文关怀: 关注社会现实的知识分子画家们,如傅抱石等,他们在继承传统山水笔墨的同时,将人物融入到历史场景和哲思意境之中。本书详述了傅抱石如何将“抱石皴”的技法拓展到人物的背景处理上,以烘托人物的悲怆或高洁的情感。 (三)海派人物画的世俗化倾向: 延续了晚清的民间趣味,更加注重人物的性格刻画与叙事性。这一时期的海派画家,在对传统“指头画”和“没骨法”的运用上,表现出对民间审美情趣的回归与发扬。 --- 第四部分:主题转换与笔墨语言的现代性探索(约350字) 新中国成立后,水墨人物画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为工农兵服务,表现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主题。这促使画家们对传统笔墨进行了更激进的现代化改造。 (一)“革命现实主义”下的造型规范: 强调人物的典型性和思想性。画家们在保持水墨媒介的特性下,极大地增强了人物的动态张力和结构力度。本章着重分析了如何通过夸张的透视、强化的光影对比,以及更硬朗的墨线,来塑造“英雄形象”。 (二)笔墨语言的“提炼”与“简化”: 为适应大规模的宣传需求,许多画家开始有意识地提炼和简化传统繁复的笔法。研究了如何将传统白描的“十八描”进行取舍和重组,发展出更具概括性和符号性的现代线条语言。例如,对衣纹的处理,从强调丝绸的质感转向强调力量的流向。 (三)墨法与色彩的实验性运用: 探讨了在不使用彩色的前提下,画家们如何通过浓淡干湿的墨色变化来模拟环境光和氛围,以增强画面的戏剧性。对运用大幅泼墨来营造背景,衬托主体人物的技法进行了细致的图解分析。 --- 第五部分:技法精要——从白描到渲染的系统梳理(约250字) 本部分是针对实践者的技术手册,系统梳理了近现代人物画中核心的笔墨技法,强调其与现代审美的结合点。 线条的“力度”与“韵律”: 区别于宋元时期以中锋为主的圆润线条,本部分重点讲解了如何运用侧锋、焦墨、飞白来增强线条的力度感和速度感,以体现现代人物的生命力。并对“颤抖线”、“游丝描”在现代人物画中的新应用进行了示范解析。 墨色的层次塑造: 详细讲解了“分染法”的改良。即如何在人物面部和躯干的结构转折处,运用三至五层墨色的递进渲染,以达到西画中“明暗调子”的效果,而非传统水墨画中单纯的阴阳向背。特别分析了如何在保持水墨“润”性的前提下,避免画面过于“灰暗”。 衣纹的处理: 分类解析了“高古游丝描”、“曹衣带水描”等传统技法的现代转化,以及如何结合素描的体积感,使用“排线法”来塑造厚重或轻盈的服装质感。 --- 结语:承古启今的艺术生命力(略) 本书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思想背景下水墨人物画的考察,旨在证明水墨作为一种媒介,其生命力在于不断与时代精神对话的能力。近现代画家的实践,为我们理解和传承水墨人物画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学习者的角度来看,这本画集提供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美感,更是一份宝贵的学习资料。我一直都在努力提升自己的水粉写生技巧,但有时候会觉得陷入瓶颈,找不到突破的方向。而这本画集里的作品,就仿佛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我尤其关注画家在处理景物写生时的用色和笔法。比如,那些对自然风光的描绘,无论是山石的坚硬质感,还是流水潺潺的动态,亦或是天空与云朵的微妙变化,都处理得非常到位。我能从画面中感受到画家对光线变化的敏锐捕捉,以及如何运用不同饱和度和明度的色彩来塑造空间感和立体感。还有那些对静物的写生,平凡的物体在画家的笔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水果的饱满、器物的质感、布料的褶皱,都通过水粉的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忍不住想要亲手去临摹,去体会那种色彩叠加和水分控制的微妙之处。这本画集让我意识到,写生不仅仅是简单地照搬,更是对对象的一次深度解读和再创造。

评分

作为一名对艺术史略有了解的读者,我尝试从更宏观的视角去审视这本画集。水粉画作为一种重要的绘画媒介,在艺术发展史上有着其独特的地位。而李学先生在这本画集中所展现出的技法与风格,让我看到了水粉画在现代语境下的生命力。他对于色彩的运用,既有传统的深厚功底,又融入了现代的审美情趣,使得画面在保持水粉特有的质感的同时,显得尤为鲜活和具有时代感。我注意到,画集中一些作品的构图和处理方式,能够让人联想到西方写实主义的传统,但同时又有着明显的个人风格。这种融合与创新,是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研究的。我相信,对于那些希望深入了解水粉画发展脉络,或者对当代水粉画发展趋势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画集无疑是一份非常有价值的参考。它提供了一个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位当代艺术家是如何继承传统、并在写生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前进的。

评分

我一直对艺术的“道”有着一种探索的欲望,总觉得优秀的艺术作品背后,蕴藏着创作者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感悟。这本《李学水粉写生画集》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它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像是一次与画家心灵对话的旅程。我常常会花很长时间去“读”一幅画,想象画家在创作时的心境,他被什么所触动,又想通过画面表达什么。画集中的一些作品,虽然没有繁复的构图,但却有一种静谧的力量,能够瞬间抓住我的目光,并引发我内心深处的共鸣。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些带有生活气息的场景描绘,仿佛能听到画中的声音,感受到画中的温度。这种对生活细微之处的观察与表达,是很难得的。它让我思考,艺术的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也许就是这样,能够打动人心,能够引发思考,能够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这本画集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好,它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朴实而深沉的力量,一种对艺术创作的热爱和执着。

评分

我一直觉得,一本好的画集,应该能够让人在反复翻阅中,都能有新的发现和体会。这本《李学水粉写生画集》就是这样一本让我惊喜连连的书。每一次翻开,我都会被不同的画面所吸引,发现之前未曾注意到的细节。比如,有时我会沉迷于他对光影的处理,那种光线穿透物体,在表面留下微妙变化的痕迹,简直是太迷人了。有时,我又会被他大胆的色彩运用所震撼,那些看似随意却又恰到好处的色彩搭配,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而且,画集中不同题材的作品,展现了他多样的创作视角和表现能力。无论是人物、风景还是静物,都能看得出他深厚的造型功底和对色彩的精准把握。这本画集让我觉得,艺术的学习是一个漫长而充满乐趣的过程,每一次的接触,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成长的契机。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深入研究,去理解画家在每一笔每一画中倾注的心血和智慧。

评分

我一直对水粉画情有独钟,那种颜料在画面上晕染开来的质感,色彩的厚重与透明交织,总能带给我一种独特的视觉享受。前阵子偶然间在书店翻到了这本《李学水粉写生画集》,虽然我之前并不太了解李学这位画家,但仅仅是翻看目录和几页画作,就立刻被吸引住了。画集整体的装帧设计就显得非常用心,纸张的质感很好,印刷的色彩还原度也很高,即使只是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水粉颜料那种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层次感。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些人物写生的作品,人物的表情刻画非常生动,眼神中似乎蕴含着故事。而且,水粉的笔触在表现人物的动态和衣物褶皱上,显得格外有力量感,既有素描的严谨,又不失绘画的灵动。我一直觉得,人物写生是最能体现画家功力的一种形式,因为它要求画家不仅要掌握造型,更要捕捉瞬间的情绪和神态。这本画集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让人不禁想去深入研究每一幅作品的创作过程和画家是如何处理光影与色彩关系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