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林斯特龙是全球著名的管理顾问,在对全球100强企业的长期观察中,他发现,大部分团队低效、失控、员工归属感低弱的根源是组织、员工和消费者之间的脱节导致的常识缺乏。产品的好坏、团队的效率和员工幸福感的多少,都取决于一个组织内部有多少“常识”。
作者结合许多案例,提出简单易行的“五步计划”,通过改变办公室政治、技术、会议及PPT、规章制度及合规法律等方面,帮助企业跳出盲目的常识陷阱,改变不合理的规定和服务设计,恢复同理心,重塑企业的内部文化及外部竞争力。
这绝对不是纸上谈兵:在“常识工作法”基础上成立的渣打银行的“常识部”,已经成功解决了从客户服务到会计在内的十几个常识问题,常识工作法已在全球流行开来。
##从工具书的角度或许没用,但是从消费者和搬砖人的角度来说可真是太精彩了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笑点很多,但把自己带入恐怕就不好笑了。常识就是同理心,我觉得作者只说对了一半,另一半是激励失灵。或许有些人真的是能力问题,但大部分人恐怕是意愿问题。
评分##属于工具书里特别鸡肋的那种
评分##最后两三章精彩
评分跟许多职场类书籍一样,满篇全是作者个人经历的堆砌,缺乏对于问题的理论层面的分析,更别提方法论了。我买这本书难道是听作者讲故事的吗?当然读的过程确实也会有一点点启发吧,所以给个三分吧
评分##中间好几个章节确实冗余了,问题故事太多,方法太少。回归正题之后的结尾有点仓促。
评分##中间好几个章节确实冗余了,问题故事太多,方法太少。回归正题之后的结尾有点仓促。
评分##读大学时候读过林斯特龙的buyolgy买,特别喜欢。这本有点像职场逻辑启示录,说穿了,就是有脑子的看没脑子的不爽。不过最近正好为阿里女员工事件,有点异曲同工之妙。
评分##准4。写得妙趣横生,对西方大公司的种种莫名其妙的繁文缛节吐槽开火。西方人对既有规则,往往也根本没有批判性思维的审视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