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维系健康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基本元素“健康应该相信谁?”是每个人必须正确对待和认真思考的严肃问题!“伪医学”从何而来?所欲何为?又“伪”在何处?广大群众怎样才能具备辨“伪”的火眼金睛呢?追求健康长寿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千百年来人类与疾病的抗争从未停止;由此,人类才得以繁衍、生息和发展。但同时在健康这个主题下,滋生了所谓的“伪医学”。“伪医学”是指那些打着医学的旗帜,以行骗为目的,兜售反科学、反医学的所谓医学专家、医药产品以及充斥图书市场的毫不具备科学价值的养生保健图书。他们频频招摇过市,既获利又骗钱,不仅                 
内容简介
     全书由著名医学专家和健康教育专家对目前人们关心的健康问题进行了科学、简明、生动的讲解,全书从日常生活保健、饮食养生、寻医问药等几大方面人手、结合实例的讲解了维护自身健康的科学的健康养生观及其方法,介绍了目前伪医学常见的表现形式以及识别的方法。目的是提高大众的健康知识水平和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我们相信《健康我应该相信谁》对所有向往和关注健康的人都会有所启迪和帮助。著名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教授教你识别伪医学的三招:其一,看其是否受过系统的医学教育;其二,看其在学科中的地位;其三,其诊断治疗结果是否合乎循证医学的原则。如果第二条和第三条稍微难为了你我等普通人,一条似乎十分容易,看他是不是医生,有没有行医资格。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 健康我应该相信谁
一 明辨真伪,加强自身的科学保健意识和能力
(一)是否健康,需要医生的诊断和帮助
1.医生的诊治对健康的维护必不可少
2.疾病的养护更需要医生的指导
(1)相关实例
(2)专家点评
(3)由医生科学地制定的养护处方
(二)健康需要医患间的互信与和谐
1.“希波克拉底誓言”和“大医精诚”
2.精诚为医——万全救治胡元溪儿子的故事
(三)认清变味的健康讲座
(四)警惕保健食品的虚假广告
1.最常见的手法
2.擅自夸大产品功能
3.利用新闻报道形式进行广告宣传
4.利用非法小报进行广告宣传
(1)相关实例
(2)专家点评
(五)要健康,敲胆经还是其他
1.何为敲胆经的实际效用
2.拍打保健的必备保健常识
(六)是药三分毒,重视说明书
1.“是药三分毒”
2.药品说明书是医师了解药物最简捷的途径
3.患者也应该重视说明书的阅读和理解
4.药品说明书有其局限性
(七)如伺看待医疗小广告
1.医疗小广告,社会的一大公害
2.违法医疗小广告的甄别方法
(八)鉴别“伪医学”
1.伪医学的表现形式
(1)典型案例:假医假药
(2)典型案例:神医事件
(3)典型案例:庸医劣术
2.伪医学的形态可大致分为5种
(1)不断冒出有关生命科学的奇谈怪论
(2)宣扬离奇古怪的新治疗途径
(3)夸大某些所谓保健品的作用
(4)背离严格的质检标准和审批制度
(5)正规医疗卫生机构中滋生出来的不良行为
(九)人究竟为什么会生病
1.生存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是疾病的诱发因素
(1)感染性因素
(2)理化因素
(3)有害物质进入人体后的致病形式
2.机体的必需物质缺乏或过多可致病
3.遗传因素的致病作用
(1)染色体的异常和基因突变可直接引起疾病
(2)更多的疾病常常是多个基因变异的综合
4.先天因素
5.免疫因素
6.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
7.生活习惯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十)有些疾病的发生还需要一定的条件
1.疾病发生的诱因
2.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二 如何挑选和识别优秀的医学科普图书
(一)伪中医图书充斥市场害人匪浅
1.患者对中医的模糊认识和有病急求医的心态是“伪中医”滋生的土壤
2.揭开伪中医的面纱,辨清真面目
(1)什么是伪中医
(2)排毒餐披着中医整体观及养生优势的外衣毒害民众
(3)标榜自己掌握了中医真谛,曲解中医理论,错误解读人体及疾病
(4)真正的中医是怎样看待疾病的
(5)不要相信所谓的“血气水平”
(6)打着中医整体辨证的幌子,偷换概念
3.识别伪中医迫在眉睫
4.几种伪中医的类型
(1)宣称一方包治百病
(2)秘方专治疑难病
(3)与巫术挂钩
(二)如何鉴别好韵医学科普书
1.一看作者
2.二看内容
3.三看语言
三 如何识别“传统中医药与所谓“祖传秘方
(一)如何评价中医偏方秘方
1.首先看其疗效是否确切
2.还要考虑这些偏方、秘方的毒副作用
(二)中成药也要辨证使用
1.乱服小柴胡汤的教训
2.有必要人人服用六味地黄丸吗
(1)中医辨证用药,六味地黄丸补益肾阴,适于哪些病症
(2)服用六味地黄丸最常见的几种误区
(3)六味地黄丸加用其他药物时,功用主治的变化
四 常见顽症患者如何识别骗人把戏,不要有病乱求医
(一)乙型肝炎转阴转进误区
1.典型案例:有病乱求医
2.典型案例:巫医害死人
(二)糖尿病自我保健的误区
1.典型案例:东施效颦,吃药盲从
2.典型案例:急于求成,酿成大错
3.典型案例:不遵医嘱,疗效打折
……
第二篇 饭能药否,重温膳食的主要功效
第三篇 有病早就医      
精彩书摘
     如何将各种治疗方法的优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制定确切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扬长避短,发挥各种治疗方法的优势以提高疗效,是进一步提高癌症远期治疗效果的最重要措施。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都要加强癌症的综合治疗观念。患者及家属要充分认识综合治疗的重要性,千万不要以种种理由拒绝手术后再作其他治疗。
  有的非正规医院宣称治肿瘤不手术、不放疗、不化疗,单用中药就可治好,完全是欺人之谈,千万不要上当。
  误区三:重视“祛邪”。忽视“扶正”
  对“祛邪”和“扶正”的辩证关系,我国古代的医学家们早就有了明确的论述。遗憾的是,在当今的医学实践中,我们还在屡屡地犯“重祛邪,轻扶正”这样的低级错误。在肝癌的治疗中,这一点表现的尤为突出。我们以介入栓塞治疗为例。
  在国外,中晚期肝癌患者接受化疗、栓塞治疗时,用药量只有国内的1/3还弱,用药品种比较单一。而在国内,医生和患者为了在最大程度上杀死癌细胞,在用药上都主张“大剂量”、“多品种”,认为肝癌细胞坏死程度、治疗效果与化疗药的用量呈正比。
  两种不同的治疗思路产生的结果也不一样:国外的情况是,中晚期肝癌患者确诊后,平均一年生存率为。70%以上,两年生存率为50%以上。而我国绝大多数中晚期肝癌患者从确诊到死亡一般不超过半年。
  “重量级”治疗让很多患者剩余的正常肝功能受损,免疫力下降,最终因肝功能衰竭而死亡。但是,在片面追求杀死癌细胞的误区里,哪怕患者恶心呕吐、高热腹痛,医患双方也认为很正常。
  据悉,广州某大医院曾对100余名肝癌患者进行过死亡追踪,结果发现超过40%的患者死于肝功能衰竭,而不是癌症。因此,医患双方都应改变“用药越多越有效”的错误观念。医生更应最大限度降低治疗带来的副反应,保护患者正常的肝功能。      
前言/序言
     千百年来,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社会越进步,生活水平越高,人们就越关注健康,重视健康。健康是社会的第一资源,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是社会文明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上工治未病”。医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重要的是预防疾病。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疾病并不是最主要的过早死亡原因,无知才是。据统计,良好的健康意识和积极的预防措施,可以减少50%的因心血管疾病过早死亡的患者。这也就意味着,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有一半的过早死亡是可以通过获得科学知识,采取健康行为而预防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的生活方式正经历着巨大的转变。在这个关键时期,社会需要大批健康教育专家,宣传和普及科学知识,指导人们树立良好的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作为健康教育专家,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有科学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近十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一大批医学专家走上了科学宣教的舞台,为广大群众提供正确的养生,防病、治病、康复知识;大众医学健康书籍的编辑,出版日益繁荣,人们的健康文化水平日益提高。    
				
 
				
				
					《健康我应该相信谁》  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关于健康、养生、疾病预防的资讯如潮水般涌来,扑面而来。从电视屏幕上的养生专家,到网络上的健康博主,再到亲朋好友分享的“秘方”,我们每天都在接收着海量关于如何变得更健康、如何远离疾病的信息。然而,这些信息真的都是可靠的吗?在纷繁复杂的健康知识海洋中,我们应该如何辨别真伪,找到真正值得信赖的健康指南?《健康我应该相信谁》这本书,正是应运而生,旨在为迷失在健康信息洪流中的您,提供一座坚实的灯塔,引领您拨开迷雾,找到通往真正健康的清晰路径。  本书并非为您提供一套包罗万象的“健康秘籍”,也非推崇某种“神奇疗法”,而是深入剖析了当前健康信息传播的现状,揭示了其中隐藏的陷阱和误区。它将带领您一起审视那些充斥在我们生活中的健康建议,学会用批判性的思维去审视它们,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健康决策。  第一章:健康信息的“丛林法则”——信息泛滥与噪音干扰  在信息传播的早期,知识是稀缺的,获取健康信息相对困难。但如今,我们正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健康信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网络、社交媒体、各类出版物,无时无刻不在推送着各种健康观点。然而,这种“丰富”往往伴随着“嘈杂”。我们将深入探讨:     信息的来源多样化及其带来的挑战: 从传统的医疗机构、学术研究,到非专业的个体、商业机构,健康信息的来源多种多样。这意味着信息质量参差不齐,掺杂了大量未经证实、甚至带有误导性的内容。    “网红”医生与“专家”的界限模糊: 许多拥有一定粉丝基础的个人,可能并未接受过系统、严谨的医学训练,却以“专家”自居,传播个人经验或未经科学验证的观点。如何区分真正的专业人士和“伪专家”?    媒体的商业驱动与过度渲染: 为了吸引眼球和流量,媒体有时会夸大某些健康问题的严重性,或将某个普通食物、生活习惯过度神化。我们将分析媒体在健康信息传播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可能带来的偏颇。    “从众心理”与“焦虑情绪”的利用: 许多健康信息利用人们对健康的渴望和对疾病的恐惧,制造焦虑,然后推销相应的“解决方案”。了解这种心理机制,有助于我们保持理性。  第二章:破解健康“谣言”的密码——辨别虚假信息的火眼金睛  健康谣言之所以传播广泛,往往是因为它们披着“科学”的外衣,或者迎合了人们的某些期待。本书将教会您一套识别健康谣言的实用方法:     “科学”背后的陷阱: 许多谣言会引用一些貌似科学的术语,但实际上是断章取义、歪曲事实,甚至捏造数据。我们将学习如何识别这种“伪科学”的伎俩。    “权威”背后的利益链: 警惕那些背后有明显商业利益驱动的“研究”或“建议”。了解利益相关方的动机,是判断信息可靠性的重要一步。    “专家背书”的真伪辨别: 哪些“专家”真正具备相关资质和研究背景?如何查证其专业身份和信誉?    “以偏概全”的逻辑谬误: 某些个案或小规模研究的结论,被无限放大,适用于所有人群。我们将学习如何识别这种逻辑上的错误。    “千年秘方”与“神奇功效”的真相: 很多看似“古老智慧”的养生方法,可能缺乏科学依据,甚至对身体有害。我们将探讨如何理性看待传统养生观。  第三章:我们应该“相信”谁?——寻求科学、客观的健康指引  在辨别了各种干扰信息后,我们应该将目光投向哪里,才能找到真正值得信赖的健康指引?本书将为您提供清晰的方向:     权威医疗机构与专业组织: 世界卫生组织(WHO)、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各大医院的官方网站、专业的医学学会等,是获取权威健康信息的重要渠道。我们将介绍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    同行评审的科学研究: 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经过同行评审的科学研究,是建立健康知识体系的基石。本书将引导您了解如何阅读和理解这些研究,以及其中的局限性。    临床实践中的循证医学: 循证医学强调以最新的、最可靠的科学证据来指导临床决策。本书将解释循证医学的意义,以及如何从医生那里获取基于循证医学的建议。    值得信赖的健康传播者: 哪些医生、科学家、公共卫生专家,因为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客观的科普方式而赢得了普遍的尊重?本书将为您提供一些参考维度。  第四章:构建您的“健康防火墙”——培养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  拥有识别信息的能力,是掌握自身健康主动权的关键。本书将帮助您构建一套属于自己的“健康防火墙”,让您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健康信息时,能够游刃有余:     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什么是对照组?什么是随机对照试验?了解这些基本概念,有助于您理解研究的可靠性。    警惕“轶事证据”的误导: “我吃了xxx,病就好了!”——这类个人经验听起来很具说服力,但往往无法推而广之。    认识“相关性”与“因果性”的区别: 两个事物同时发生,并不代表其中一个导致了另一个。    保持适度的怀疑精神: 对任何未经证实、过于绝对的健康“真理”,都保持一份审慎。    学会提问: 当您接触到某个健康信息时,不妨问自己:这个信息从哪里来?有什么证据支持?有没有其他解释?  第五章:健康是一场“长跑”——理性看待健康目标与生活方式  本书并非鼓励您成为一个“健康侦探”,而是希望您能够建立一种更健康、更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并在此过程中,能够做出更明智的判断。     认识到健康的复杂性: 健康是基因、环境、生活方式、心理状态等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存在单一的“万能药”。    关注长期、可持续的健康实践: 均衡饮食、规律运动、充足睡眠、良好心态,这些已被科学证明的健康基石,才是最可靠的健康投资。    将健康融入日常生活: 学习如何根据科学证据,将健康理念转化为具体的生活习惯,而不是盲目跟风。    与您的医生建立良好的沟通: 您的医生是您最值得信赖的健康伙伴,学会与他们坦诚沟通,共同制定适合您的健康方案。  《健康我应该相信谁》并非一本填鸭式的教科书,而是一场邀请您一同参与的思维探索。通过本书,您将不再被动地接受各种健康信息,而是能够主动地去辨别、去分析、去选择。您将学会如何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为自己的健康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火墙”,远离虚假的承诺和无效的努力,真正掌握自己的健康主动权,踏上通往身心健康、活力充沛的明智之路。这本书,将是您成为一个“理性健康人”的绝佳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