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家庭如何塑造人+萨提亚治疗实录+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 套装共3本 | ||
| 定价 | 127.00 | |
| 出版社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
| 版次 | ||
| 出版时间 | 2015年01月 | |
| 开本 | 16开 | |
| 作者 | 维吉尼亚萨提亚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9787506284349、9787506281751、 9787506286558 | |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涵盖了她的信念系统、对改变的洞察性方法,以及她三十多年工作在家庭治疗前沿发展出的强有力的干预技术。这些技术包括对雕塑和“生存姿态”、隐喻、个性部分舞会,以及家庭重塑的治疗性使用。我们探索了“交互”的成分,以及自我曼陀罗中的众多元素,这些元素影响着我们如何看待世界并对其做出回应。我们也会读到关于学习(转化)彼此间互动的方式。
      像其他的萨提亚著作一样,《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也是一本关于人类尊严和力量的书。与其他萨提亚家庭治疗书籍不同的是,它提供了对萨提亚工作各个主要方面的坚实基础和详尽描述。它全面、广泛的范围和样例对于学生和有经验的从业者都极具吸引力。
1 感知我们的世界
感知世界的普遍方面
对于关系的定义
对个体的定义
对事件的解释
对改变的态度
萨提亚的成长模式
萨提亚的治疗信念
2 基本三角关系
重建自尊
3 生存姿态
讨好
责备
超理智
打岔
转换姿态
生存姿态是怎样发展出来的
使用我们的感觉
童年时的误解
童年时的无助感
学会评判
混淆的信息
生存姿态如何保护我们
4 表里一致
表里一致的几个层次
表里一致的沟通
向表里一致的目标努力
努力实现表里的一致的沟通
第1层次的工作
第二层次的工作
第三层次的工作
表里一致的治疗师
小结
5 改变的过程
改变的原则
转换生存姿态
产生改变的环境
接纳我们的来访者
传播希望
建立可靠性
灌输意识
跟随过程
萨提亚理论中的改变阶段
阶段1:现状
阶段2:引入一个外部因素
……
6 互动中的成分
7 转化的过程
8 个性部分舞会:整合内部资源
9 家庭重塑
10 雕塑、隐喻和曼陀罗
11 其他改变工具
12 结语
附录一:我在与谁共欢乐
附录二:家庭重塑工具
参考文献
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教你做什么”的指南,不如说是一部关于“如何存在”的沉思录。它的语言风格极其内敛而富有张力,没有浮夸的口号,但每一个字都像秤砣一样,稳稳地落在了我的心坎上。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道德困境时的那种中立而深刻的态度。比如,书中探讨了“边界感”的问题,它没有简单粗暴地告诉你“要拒绝”,而是深入剖析了设置边界的困难性、背后的恐惧(害怕被抛弃、害怕冲突),以及缺乏边界如何导致自我价值感的崩塌。我花了很长时间去消化其中关于“责任的错位”的论述。我们太习惯于为别人的情绪负责,以至于常常忘记了自己的需求。这本书像一面磨砂的镜子,映照出我们生活中那些模糊不清的责任界限。它教会了我一种更成熟的共情方式——既要理解他人,又不能牺牲自我。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渐进式的,初读可能只是觉得“有道理”,再读时,则会发现新的层次和更深的含义。它要求读者投入时间,进行真正的反思,而非走马观花。这是一种对阅读者智识上的尊重,也是对主题复杂性的诚实呈现。
评分这是一本需要被“慢读”和“消化”的书籍,它不适合在通勤的地铁上匆忙翻阅。它的每一个章节都像精心打磨过的宝石,值得驻足欣赏。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身份认同”形成的探讨。他巧妙地将个人叙事与家庭历史联系起来,展示了我们是如何从一个单纯的个体,被塑造成一个带有家族烙印的“角色”。这种身份的叠加和冲突,是许多中年危机的根源。书中有一个关于“未完成的哀悼”的概念,让我豁然开朗:我们许多的执念和不甘,其实都是源于对过去某个未曾真正告别的场景的固守。这本书的论证逻辑严密,但绝不枯燥,因为它总是用人类普遍的情感共鸣来支撑学术观点。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不再那么急于给生活中的事件贴上“好”或“坏”的二元标签。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具流动性的视角——万事万物皆在转化之中。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更稳定、更具弹性的内心框架,去应对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变动和失序。它不仅是关于家庭的书,更是关于如何在不确定的世界中,找到内在锚点的实用哲学指南。
评分这本书(这里指代我正在阅读的另一本书,与您提到的套装无关)简直是一本打开我内心世界的钥匙。我一直以为自己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已经相当深入了,毕竟在职场上摸爬滚打这么多年,也读了不少关于沟通技巧的指南。然而,当我沉浸在这本书的文字中时,才发现过去所有的“技巧”都像是浮于水面的浮萍,没有扎根于深层的人性土壤。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他不是在堆砌理论,而是在讲述一个个鲜活的故事,那些故事里的角色,有的就是我身边的人,甚至就是我自己。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无意识脚本”的那一章,它精准地描绘了我们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重复着上一代人的行为模式,尤其是在面对压力和冲突时。读完之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父母、与伴侣之间的互动,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难以言喻。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真正的改变不是外在行为的矫正,而是内在认知结构的重塑。它迫使我放慢脚步,去倾听那些被我长期忽略的内心声音,去理解那些看似固执己见背后的恐惧与渴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空间,让我能够坦诚地面对自己的不完美,并以一种更富有同情心的方式看待他人的局限。我甚至会时不时地停下来,合上书本,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进行一番“心灵对话”,这种自我觉察的深度是其他同类书籍从未给予我的。
评分我必须承认,起初我对这类严肃的心理学书籍抱持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晦涩难懂,充满了专业的术语和冰冷的分析。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它的行文流畅得像一部优秀的散文集,充满了哲学的思辨和人文关怀。作者对人类情感复杂性的把握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似乎能轻易地穿透表象,直抵人性的幽微之处。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关于“创伤的代际传递”这一部分的论述,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那些沉默的、未被言说的家庭秘密是如何像幽灵一样,影响着后代的精神世界。我曾苦恼于自己为何总是对某些情境产生过度反应,读完此书,我找到了一些清晰的线索,那是源自我童年记忆深处的一些细微的“裂痕”。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是线性叙事,而是像一张巨大的思维网,将心理学、社会学、甚至一些历史的片段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构建出一个宏大而又微观的视角。它鼓励读者去质疑既定的观念,去探索“为什么我会是现在的我?”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我就是这样的人”的宿命论。我推荐给身边所有那些正在努力“成为自己”的朋友,因为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输入,更像是一次深刻的内在探险。
评分当我将这本书带回家,随手翻开其中一页时,我立刻被作者那近乎诗意的叙事节奏所吸引。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即使在描述最残酷的心理现实时,也保持着一种克制的美感,不煽情,却直击人心最柔软的部分。它让我开始关注那些“言语之外的对话”。比如,一个家庭中“沉默”的重量,一个眼神的闪躲所承载的巨大信息量,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忽略的“背景噪音”。作者通过精妙的案例分析,将这些无声的交流“翻译”了出来,让我意识到,我们与家人之间真正的沟通,大部分时间都发生在语言的缝隙里。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不将人简化为某个标签或某种症状,而是将每个人视为一个活生生的、在复杂系统中挣扎的整体。我以前总想找到一个“万能公式”来解决家庭矛盾,但这本书告诉我,根本没有公式,只有持续的、带着好奇心的探索。它培养了一种“侦探精神”,去探究行为背后的动机,去理解那些不合逻辑的坚持,究竟是为了守护什么重要的东西。这种理解带来的平静,远胜于任何短期的妥协。
评分纸质为什么那么差?怀疑是否正版了。
评分看了才知道为什么萨提亚风靡世界
评分看了才知道为什么萨提亚风靡世界
评分还行
评分看了才知道为什么萨提亚风靡世界
评分good
评分还行
评分还行
评分纸质为什么那么差?怀疑是否正版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