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胆固醇与重要疾病有着密切关系。人们都非常关注胆固醇相关研究的进展。有数位科学家因特别热心胆固醇的结构、合成及代谢等相关研究,并作出了杰出贡献,而荣获诺贝尔奖金。然而,无论是民众还是医务工作者,对胆固醇均缺乏深入了解,并且许多人对胆固醇的看法存在不少误区。《百年胆固醇故事》针对此种情况,从100年的医学发展史的角度,讲述胆固醇逐渐被人们认识的过程及其中的有趣故事。     
作者简介
     赵水平,男,1954年10月出生于湖南湘潭,现任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中南大学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所所长。1977年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医疗系,1985年获医学硕士学位。1989年4月至1993年4月在荷兰莱顿大学医学院心脏科留学,1992年2月获荷兰莱顿大学博士学位。1992年12月晋升为内科学教授,1996年被聘任为内科学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待遇。2007年被卫生部评为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务委员。已获各类科研基金3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获部省级科研成果奖17项。主编专著25部,其中《临床血脂学》于1997年出版,获国家新闻出版基金资助,并获卫生部科技成果奖。发表科研论文680篇,其中102篇发表在SCI收录的国际英文期刊上。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100余年的科学研究证明
血胆固醇增高是冠心病发生最为重要的致病性危险因素
第二章 100年前尸解发现
冠心病最突出的病理改变是血管壁内大量胆固醇沉积
第三章 给兔喂含大量胆固醇
可短时间内引发典型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第四章 制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走了40年的弯路
单纯高胆固醇饮食未能诱发普通大鼠动脉粥样硬化
第五章 弄清楚人体胆固醇代谢
研究者获医学诺贝尔奖
第六章 遗传基因异常影响体内胆固醇代谢
决定冠心病的发病风险
第七章 人群血胆固醇总体水平变化趋势直接影响
冠心病发病率的高低
第八章 降低胆固醇
消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根本措施
第九章 胆固醇水平增高
会引起许多其他疾病
第十章 降低胆固醇防治冠心病的临床试验
半个世纪前就已全面展开
第十一章 外科医生
也曾设法降低胆固醇
第十二章 降低胆固醇的神奇药物问世
他汀为人类造福
第十三章 他汀并非“神药”
仅能强效降低胆固醇
第十四章 有效降低胆固醇的新思路
降脂药物联合应用
第十五章 对胆固醇的认识
中国人存在两大误区
第十六章 “洗血”降低胆固醇
并非临床普遍适用的措施
第十七章 升高“好胆固醇”
美好的愿景尚难近期实现
第十八章 胆固醇高低
对人类寿命长短有影响吗
第十九章 血胆固醇过低
真会引起疾病吗      
精彩书摘
     然而,“洗血”疗法并不适宜作为治疗高脂血症的常规方法,其原因有:经过一次血浆净化治疗后,其疗效仅能维持一周左右的时间,因此高脂血症患者想长期维持血脂正常,必须反复治疗;经多次血浆净化治疗后,病人容易感染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疾病,且此疗法费用较高,一般患者难以承受。
  如果您真想体验“洗血”,那全过程大体是这样的:“病人躺在床上,就像吊盐水一样,两个手臂上各插一根针,一只手输出血,一只手输入洗掉血脂的正常血液。流出的血液先经过一个血浆分离器,分离出的血细胞,原封不动送回病人体内,血浆不断通过聚碳酸酯滤器发生沉淀,排出有害脂肪。3小时后,可看到原本乳白色的脂质沉淀器里充满黄黄的油。”这会使高脂血症、肥胖者对“洗血”充满幻想,这么一洗就可以减肥,恢复苗条身材再现往日风采,不用吃药又降低了血脂,还不会得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一举多得何乐不为?更让不少想有优美形体的年轻人跃跃欲试。
  其实,“洗血”降脂与整形吸脂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它解决的是高血脂的问题,既不会降低体重,亦不能减肥。肥胖不等于高血脂。在现实中,身材瘦削的男女可能血脂偏高,血脂正常的肥胖者也大有人在。高血脂属于慢性代谢性疾病,只要存在脂代谢异常,高血脂的产生就无止境。要使血脂维持正常水平,必须不间断的降脂。就像高血压的药物治疗,必须坚持服药才能奏效。因此,如果想一蹴而就,靠一两次“洗血”来改善不良的代谢状况是难以如愿的。因为洗血疗法降血脂作用仅能维持1周左右,并没有持久恒定的疗效。因此,对于一般的高血脂的患者,洗血并不是长久之计。
  然而,有些血脂分离机并不能对两种不同胆固醇加以鉴别,它会在“榨油”时,不分青红皂白地将“好油”、“坏油”一起除掉。“洗血”在清除“坏”的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的同时,也会丧失“好”的白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及免疫球蛋白。
  更要注意的是,洗血还存在出血、酸碱失衡、栓塞等危险,“洗血”属于体外循环疗法,即使是体质强壮者在接受治疗时,也可能面临出血、溶血、感染、败血症、机体抵抗力下降等风险。选择这种降脂手段时,应冷静、理智、慎之又慎,严格掌握适应证。
  ……      
前言/序言
     经过100余年的不懈努力,现已明确胆固醇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存在密切关系。人们对胆固醇升高的原因、降低胆固醇的治疗措施及其疗效、降低胆固醇治疗对心血管疾病防治的益处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国际心脏病学专家早在数年前就指出:“我们现在正面临一场脂质大革命,每一位内科医师尤其是心脏专科医师都应该对血脂有所了解。”由于血脂代谢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迅速,与血脂相关的新理论、新观点和新知识急剧扩充,现已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脂质学(lipidology)。基于国内、外有关血脂的新进展,我们于数年前曾编辑出版了有关血脂知识的专著《临床血脂学》。显然,对于临床任务繁重的医师来说,在有限的时间内读懂和熟悉血脂专著的内容是有一定难度的。近几年在全国各地进行血脂专题讲座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许多临床医师对于血脂非常感兴趣,但同时也存在许多急于想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我们编写了这本《百年胆固醇故事》——通科医生能读且易懂的医学知识普及小册子。
  在该书中,对过去100余年中有关胆固醇研究时所产生的故事进行了简要介绍。对下列内容进行了重点强调:血胆固醇增高是冠心病发生最为重要的致病性危险因素;冠心病最突出的病理改变是血管壁内大量胆固醇沉积;给兔喂含大量胆固醇,可短时间内引发典型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然而,单纯高胆固醇饮食未能诱发健康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有学者弄清楚人体胆固醇代谢获得医学诺贝尔奖;遗传基因异常影响体内胆固醇代谢,并决定着冠心病的发病风险;人群血胆固醇总体水平变化趋势直接影响冠心病发病率的高低;降低胆固醇是目前消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根本措施;胆固醇水平增高,也会引起许多其他疾病;降低胆固醇防治冠心病的临床试验,在半个世纪前就已全面展开;外科手术也能降低胆固醇;他汀药物的神奇在于能显著降低胆固醇;抑制肠道胆固醇的吸收也能降低血浆胆固醇;然而,中国人群对胆固醇的认识存在两大误区;“洗血”降低胆固醇,并非临床普遍适用的措施;升高“好胆固醇”,美好的愿景尚难近期实现;胆固醇高低能对人类寿命长短有影响;血胆固醇过低不会引起疾病。    
				
 
				
				
					《百年胆固醇故事》:一部人类与胆固醇的史诗  这是一部关于胆固醇的史诗,它不仅仅讲述一种生化物质的演变,更是人类在探索自身奥秘过程中,一段充满误解、纠正、科学进步与生活方式变革的百年旅程。从最初对胆固醇近乎盲目的恐惧,到如今对其复杂作用的深度理解,这本书将带你穿越时空,见证科学的智慧如何一步步拨开迷雾,重塑我们对健康与长寿的认知。  第一章:沉默的访客——胆固醇的发现与早期误解  故事的开端,是一群怀揣着求知欲的科学家。在二十世纪初,当显微镜下的细胞结构逐渐清晰,当生化分析的手段日臻成熟,一种看似不起眼的脂类物质——胆固醇,开始进入科学家的视野。它被分离、被命名,最初的认识是模糊的,仅仅将其与动脉中的粥样斑块粗暴地联系在一起。这成为了它“坏名声”的起点。  当时,医学界普遍认为,血液中胆固醇的升高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罪魁祸首”。这种简单粗暴的二元对立思维,为日后长达数十年的“降胆固醇”狂潮埋下了伏笔。人们开始担忧,体内任何一丝胆固醇的升高,都可能预示着一场心血管灾难的降临。食物中的胆固醇,尤其是富含胆固醇的鸡蛋,一度被视为健康的大敌,引发了广泛的恐慌。  在这一时期,科学研究的手段尚不完备,对胆固醇在人体内复杂作用的认识更是微乎其微。大部分的努力都集中在如何“消灭”它,如何将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降至最低。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策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患者血脂指标的改善,却忽略了胆固醇本身在人体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第二章:拨开迷雾——胆固醇的双重性与关键作用  然而,科学的进步从未停歇。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逐渐发现,事情并非黑白分明。胆固醇并非全然是“坏”的,它在人体内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参与细胞膜的构成,维持细胞膜的流动性和稳定性;它是合成维生素D的关键前体,而维生素D对于骨骼健康至关重要;它更是身体合成多种激素(如皮质醇、性激素)的基础物质,这些激素对维持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科学家们开始区分“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和“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他们发现,LDL胆固醇一旦氧化,确实容易在血管壁上沉积,形成斑块;而HDL胆固醇则像清道夫一样,负责将血管壁上多余的胆固醇运送回肝脏代谢。这种区分,为理解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机制提供了更精细的视角。  同时,对于食物胆固醇的争论也逐渐升温。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体自身合成的胆固醇在血液胆固醇水平中占据主导地位,而膳食胆固醇的影响相对较小。这颠覆了许多人长期以来对胆固醇的认知,也为我们审视饮食建议提供了新的依据。  第三章:药物的争议与生活方式的革命  伴随着对胆固醇认识的演变,他汀类药物的出现,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肝脏合成胆固醇,有效地降低了LDL胆固醇水平,并在大规模临床试验中,显著降低了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这让一度被视为“不治之症”的心血管疾病,看到了战胜的希望。  然而,药物的广泛应用也引发了新的思考。有人开始质疑,过度依赖药物是否会忽略了生活方式的根本性改变?长期的他汀类药物使用,虽然带来了益处,但其潜在的副作用,如肌肉疼痛、肝酶升高,也引起了人们的警惕。  另一方面,对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崇,如均衡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等,逐渐被认为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基石。科学家们开始强调,健康的饮食并非是“戒断”某一种食物,而是要学会搭配,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限制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规律的运动不仅能帮助控制体重,还能提高HDL胆固醇水平,改善身体整体的代谢状况。  第四章:个体化精准健康——面向未来的挑战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高通量组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对胆固醇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个体化精准健康。我们不再满足于“一刀切”的健康建议,而是开始关注每个人的遗传背景、生活习惯、环境因素如何共同影响其胆固醇代谢和心血管健康风险。  科学家们正致力于开发更精确的风险评估工具,结合基因检测、生物标志物分析,为每个人量身定制预防和治疗方案。未来,我们或许可以根据个人的基因特异性,预测其对不同食物和药物的反应,从而制定出最适合自己的饮食和用药方案。  同时,对胆固醇在其他生理功能中的作用,如神经系统发育、免疫调节等方面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我们正在逐步揭示胆固醇在维持生命活动中的更广泛、更深层次的意义。  结语:一部关于自我认知与智慧的史诗  《百年胆固醇故事》并非仅仅是一部关于科学发现的编年史,它更是一部关于人类与自身奥秘斗争的史诗。它展示了科学探索的曲折与艰辛,也彰显了人类认识自我、改造自我的智慧与勇气。  从最初的恐慌与误解,到逐渐的理解与接纳,再到面向未来的精准与个体化,我们对胆固醇的认知,折射出人类在健康领域不断进步的步伐。这本书将带你深入了解胆固醇的秘密,挑战你对健康饮食的固有观念,并为你提供一个更全面、更科学的视角,去理解如何与这位“沉默的访客”和谐共处,拥抱更健康、更长寿的未来。它提醒我们,科学的道路永无止境,对生命奥秘的探索,将永远充满着惊喜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