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中医按摩手法技巧

常见病中医按摩手法技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长青,杜宁宇,梁靖蓉 编
图书标签:
  • 中医按摩
  • 推拿
  • 手法
  • 技巧
  • 常见病
  • 养生
  • 保健
  • 家庭医学
  • 健康
  • 穴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2983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794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医手法技巧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4
字数:18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编者介绍了按摩的基本知识、按摩的基本手法和常见病的按摩治疗。对于每种疾病分别从疾病临床表现、治疗手法、手法技巧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介绍,其中涉及按摩手法和穴位的部分均配以真人实体图片,使读者可以按图操作、直观明了。

目录

目录
第1章 按摩的基本知识(1)
第一节 按摩手法的作用原理(1)
一、按摩的基本作用(1)
二、按摩对人体的影响(2)
三、按摩手法的作用途径(6)
第二节 按摩手法治疗要点(7)
一、治疗原则(7)
二、基本要求(8)
三、按摩体位(9)
四、注意事项(10)
五、适应证与禁忌证(12)
六、异常情况的处理(13)
第2章 按摩的基本手法(16)
第一节 摆动类手法(16)
一、一指禅推法(16)
二、法(17)
三、揉法(19)
第二节 摩擦类手法(20)
一、摩法(20)
二、擦法(21)
三、推法(22)
四、搓法(24)
五、抹法(24)
第三节 振动类手法(25)
一、抖法(25)
二、振法(25)
第四节 挤压类手法(26)
一、按法(26)
二、点法(27)
三、捏法(28)
四、拿法(29)
五、捻法(29)
六、掐法(30)
七、拨法(30)
八、踩跷法(31)
第五节 叩击类手法(32)
一、拍法(32)
二、击法(32)
第六节 运动关节类手法(33)
一、摇法(33)
二、扳法(35)
三、拔伸法(36)
四、归法(37)
五、散法(37)
第3章 常见病的按摩治疗(39)
第一节 颈肩部常见病(39)
一、颈部扭伤(39)
二、落枕(41)
三、颈型颈椎病(45)
四、神经根型颈椎病(47)
五、椎动脉型颈椎病(52)
六、交感神经型颈椎病(57)
七、颈椎小关节紊乱症(63)
八、颈椎间盘突出症(66)
九、颈肩肌筋膜炎(70)
十、寰枢关节半脱位(73)
十一、项韧带劳损与钙化(76)
十二、肩胛提肌损伤(80)
十三、斜方肌损伤(81)
十四、冈下肌损伤(86)
十五、冈上肌肌腱炎(88)
十六、菱形肌损伤(92)
十七、前斜角肌综合征(95)
十八、肩周炎(100)
第二节 胸腹部常见病(104)
一、胸椎小关节紊乱症(104)
二、肋间神经痛(106)
三、腹胀(108)
四、慢性腹泻(112)
五、便秘(115)
六、单纯性肥胖(118)
第三节 腰骶部常见病(121)
一、腰肌劳损(121)
二、急性腰肌扭伤(125)
三、腰椎后关节紊乱症(128)
四、腰椎间盘突出(132)
五、腰椎椎管狭窄症(137)
附录 按摩常用穴位操作手法查对(142)

精彩书摘

  《常见病中医按摩手法技巧》:
  (二)理筋散结、整复错缝,滑利关节
  筋骨、关节可以出于患者的直接或间接损伤,或长期劳损等诸多内外因素而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包括局部扭挫伤、纤维断裂、肌腱撕脱、关节脱位等病症。按摩手法可促进局部气血运行,消肿散结,改善新陈代谢。《灵枢 本藏》中说:“是故血和则经脉流利,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滑利也”;运用适当的被动运动有助于松解粘连,滑利关节,纠正筋结或筋出槽、骨错缝,恢复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这些作用在《医宗金鉴》中描述为:“或因跌仆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郁滞,为肿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
  (三)调整脏腑功能,增加防病抗病能力
  脏腑是化生气血,通调经络,主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器官。中医的脏腑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按摩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通过经络传导,对脏腑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中医理论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的全过程,就是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盛衰消长的结果。“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描述了机体如有充分的防病抗病的能力,致病因素就不起作用。“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疾病之所以发生和发展,就是因为机体的防病抗病能力处于相对劣势,邪气乘虚而入。而按摩手法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使机体处于最好的身心状态,有利于增加防病抗病能力。据报道:对体弱和过敏患者进行按摩手法治疗,可预防或减少感冒的发生;一些心血管疾病患者经常接受按摩治疗或自我推拿,可预防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另外,有大量资料显示,按摩对老年病的防治作用正日益受到重视,特别对老年人的退行性病变、功能性疾病、疾病康复及养生抗衰老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通过按摩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散瘀止痛、理筋散结、整骨错缝、滑利关节、调整脏腑、增加防病抗病能力,使人体最终达到阴阳调和。
  ……
《经络穴位图解指南》 引言 在中华数千年的文明长河中,中医按摩作为一种古老而有效的自然疗法,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精湛的操作技法,在守护人类健康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书《经络穴位图解指南》正是基于这一深厚底蕴,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份全面、实用、易于理解的经络穴位学习工具。它并非简单罗列穴位名称,而是力求将抽象的经络理论与具象的穴位定位、手法应用相结合,让读者在掌握理论的同时,也能亲身实践,体会中医按摩的奥妙。 本书的编写,旨在弥合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让那些对中医按摩感兴趣,但苦于无从下手,或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瓶颈的读者,能够找到一条清晰的学习路径。我们深知,穴位如同人体地图上的坐标,经络则是连接这些坐标的脉络,只有准确掌握经络的循行、穴位的定位,并辅以恰当的手法,才能真正发挥中医按摩的治疗与保健功效。 第一章:认识经络——人体生命活动的“高速公路” 经络的本质与功能: 何为经络? 经络,是中医理论中人体气血运行通路的总称。它不是单一的管道,而是纵横交错、内联脏腑、外络肢节、贯通上下、沟通表里的一个完整而精密的系统。可以将经络想象成人体内的“高速公路网”,负责输送气血、濡养组织、抵御外邪、传导感应。 经络的主要功能: 运行气血,濡养全身: 气血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经络承担着将气血从源头(如肺吸入的清气、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微)输送到全身各处的任务,使各脏腑组织得以正常运转和生长。 沟通内外,联系脏腑: 经络如同人体的“信息网络”,将人体的内脏(脏腑)与身体表面(四肢、皮毛)以及人体各部分相互联系起来,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这使得身体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脏腑,反之亦然。 抵御外邪,保卫机体: 经络的“络”有联络、网络的含义,它构建了人体的防御体系。当外邪入侵时,经络能够将病邪传导至身体的其他部位,或者将其驱逐出体外。 传导感应,调节功能: 刺激经络上的特定穴位,能够通过经络系统将信息传递到相应的脏腑,从而调整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种传导感应是中医按摩疗效的关键。 主要的经络系统: 十二正经: 这是构成经络系统的骨干,它们分别与十二脏腑相对应,包括手三阳经(肺经、大肠经、心经、小肠经、心包经、三焦经)、足三阳经(胃经、胆经、膀胱经)、手三阴经(肺经、心经、心包经)、足三阴经(脾经、肝经、肾经)。每条正经都有其特定的循行路线和主治范围。 奇经八脉: 它们不与十二脏腑直接相连,而是起着统摄和联络十二正经的作用,有“别道”、“怪脉”之意。奇经八脉包括督脉(总督诸阳)、任脉(总任诸阴)、冲脉(血海,十二经脉之海)、带脉(约束诸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它们在维持人体阴阳平衡、气血调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络脉、经别、经筋: 除了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还有数量庞大的孙络、浮络、大络等,以及更深层的经别、经筋等,它们共同构成了复杂而精密的经络网络,使人体功能更加协调。 第二章:穴位探秘——经络系统的“能量站” 什么是穴位? 穴位,是指人体经络线上的特定点,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可以将其理解为经络系统上的“能量站”或“信息接口”,它们是中医进行针灸、按摩等治疗的主要操作点。 穴位的基本分类: 按位置分类: 头面部穴位: 如百会、太阳、风池等,多用于治疗头面部及神志疾病。 颈项部穴位: 如风府、大椎等,常用于治疗颈项强痛、头痛等。 胸腹部穴位: 如膻中、中脘、关元等,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多用于治疗胸腹部及相关脏腑病症。 背部穴位: 如肺俞、肝俞、肾俞等,常被称为“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部位,是反映脏腑功能的重要标志。 四肢部穴位: 如合谷、曲池、足三里、三阴交等,分布于四肢,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穴位。 按功能分类: 俞穴: 位于背部脊柱两侧,多与脏腑功能相关。 募穴: 位于胸腹部,是脏腑之气汇聚于此的部位。 原穴: 位于四肢腕踝关节附近,是脏腑原气在十二经脉中运行经过的部位。 络穴: 位于四肢,用于治疗循行部位以外的病症。 郄穴: 位于四肢,是经气深聚之处,善于治疗本经急症。 交会穴: 是两条或多条经脉交会之处,可治疗涉及多条经脉的病症。 特定穴: 如八会穴(治脏、治腑、治血、治气、治骨、治髓、治筋、治脉)、下合穴(治六腑病)、八脉交会穴(治疗奇经八脉病)等,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 穴位的取穴方法: 准确的穴位定位是治疗的关键。本书将详细介绍几种常用的取穴方法: 骨度定位法: 根据人体的骨骼作为标志进行折算定位,较为精确。 解剖标志定位法: 利用人体的肌肉、肌腱、血管、神经等解剖标志来确定穴位。 简便取穴法: 利用手指的宽度(寸)作为测量单位,结合身体的特定部位,进行直观的取穴。例如,同身寸(拇指指关节横纹的宽度为一寸;食指、中指、无名指并列,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标准,旁开一寸等)。 第三章:经典穴位详解——常用穴位图文对照 本章节将精选临床常用、疗效显著的穴位,进行详细的图文解析。每一个穴位都将包含以下要素: 穴名: 明确标注穴位名称。 定位图: 提供清晰的穴位定位示意图,并辅以文字描述,帮助读者直观地找到穴位。 主治病症: 列举该穴位最常用于治疗的疾病和症状,涵盖内、外、妇、儿等各个科别。 操作手法(初步介绍): 简要介绍适用于该穴位的主要按摩手法,如按、揉、推、拿、点等,为后续的手法章节打下基础。 配穴参考: 提供与该穴位搭配使用效果更佳的常用配穴,体现中医“辨证施治、配穴处方”的特点。 例如: 足三里 (ST36) 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寸。 主治: 胃痛、呕吐、腹胀、泄泻、便秘、消化不良、贫血、体虚乏力、全身虚弱等。 手法: 长期按摩可改善消化功能。 配穴: 常与中脘、关元配伍,治疗胃肠疾病。 (本书将以类似的方式,详细介绍至少50个常用穴位,涵盖各主要经络,并力求图文并茂,易于理解。) 第四章:按摩手法基础——轻柔中蕴含力量 本章将重点介绍中医按摩的基础手法,这些手法是实现穴位疗效的关键。我们将深入浅出地讲解每种手法的操作要领、适应症以及注意事项,确保读者能够正确掌握。 基本手法介绍: 推法: 以推移为主,常用于经络循行线,以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揉法: 以回旋揉动为主,力度均匀,可用于穴位,也可用于大面积区域,有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的作用。 按法: 以用力下压为主,可用于特定穴位,以激发穴位的功能。 摩法: 以单手或双手掌面在体表作圆周或直线方向的抚摩,适用于胸腹部,能健脾和胃,理气止痛。 拿法: 以拇指与其余四指对捏,提提起肌肉,常用于颈项、肩部等,有舒筋活络,缓解肌肉紧张的作用。 点法: 以手指端点按穴位,力度集中,可治疗疼痛性病症。 捏法: 以拇指与食、中二指对捏,提捏肌肉,常用于特定穴位。 抖法: 以腕部带动手指,对肌肉进行轻微的抖动,使肌肉放松。 叩击法: 以手掌或手握空拳,有节奏地叩击体表,能疏通经络,舒展筋骨。 手法要领与技巧: 力度: 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轻柔与有力度的适时变化。 速度: 缓和、有力、均匀,根据病情和穴位选择。 方向: 顺经络循行方向为补,逆经络循行方向为泻。 频率: 适度的重复次数,以达到治疗效果。 配合: 手法与呼吸、意念的结合。 注意事项: 按摩前后的准备(清洁、热身、观察)。 力度要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和病情进行调整。 避免在皮肤破损、感染或有炎症的部位进行按摩。 特殊人群(孕妇、儿童、老年人)的注意事项。 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 第五章:常见病症的按摩疗法(示范性举例) 本章将针对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疾病或不适,提供针对性的穴位按摩方案。这些方案将结合前面章节介绍的穴位和手法,形成完整的操作流程。 请注意: 本书并非医疗书籍,以下内容仅为示例,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和治疗。如遇严重疾病,请务必及时就医。 示例一:缓解颈项僵硬与肩部酸痛 目标: 疏通颈肩部经络,缓解肌肉紧张。 常用穴位: 风池穴 (GB20): 位于颈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大椎穴 (GV14): 位于颈后,第七颈椎棘突下的凹陷处。 肩井穴 (GB21): 位于颈根与肩线之间,大椎穴旁开四寸。 天宗穴 (SI11): 位于肩胛冈中点处。 按摩手法: 风池穴: 用双拇指指腹按揉,力度由轻渐重,可配合头部轻微转动。 大椎穴: 用拇指或食指、中指指腹进行按揉或点揉。 肩井穴: 用对侧手拇指与其余四指对捏,提捏穴位。 天宗穴: 用中指指腹按揉。 颈部: 沿着颈后督脉循行方向,用掌根或指腹进行长推。 肩部: 采用拿法,对肩部肌肉进行放松。 频率与疗程: 每日1-2次,每次10-15分钟,可连续进行5-7天,或根据症状改善情况调整。 示例二:改善消化不良与腹胀 目标: 健脾和胃,理气消胀。 常用穴位: 中脘穴 (CV12): 位于上腹部,脐上4寸,前正中线上。 天枢穴 (ST25): 位于脐旁2寸处,左右各一。 足三里穴 (ST36): 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 内关穴 (PC6): 位于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按摩手法: 中脘穴: 用掌根或四指进行顺时针方向的摩法,然后改为按揉。 天枢穴: 用拇指指腹进行按揉,力度适中。 足三里穴: 用拇指指腹进行按揉。 内关穴: 用拇指指腹进行点揉。 腹部: 以中脘为中心,进行顺时针的腹部摩法。 频率与疗程: 每日1-2次,每次10-15分钟,尤其适合餐后半小时至一小时进行。 (本书将提供更多针对失眠、头痛、腰腿痛、感冒等常见不适的按摩方案,并附有详细的图示和操作步骤。) 结语 《经络穴位图解指南》是一本实用工具书,它不仅仅是关于穴位和手法的介绍,更是一扇通往中医健康智慧的窗口。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对中医经络和穴位的基本认识,掌握一些简单易行的按摩技巧,从而更好地关爱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请记住,中医按摩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养生方式,坚持和正确的操作是关键。在实践中,您会逐渐体会到身体的变化,感受到来自古老智慧的馈赠。愿本书能成为您健康之路上的良伴,祝您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瞬间就被一种温暖而亲切的氛围所感染。作者的文字充满了人文关怀,仿佛一位慈祥的长者,手把手地教你如何关爱自己的身体。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久坐族”的特别篇章,它详细介绍了针对电脑族、伏案工作者经常出现的肩颈僵硬、腰背酸痛的按摩方法。每一个动作都配有清晰的手部示范图,让我能够准确地模仿,而且力度和节奏都指导得非常到位。我尝试了书里介绍的“飞燕点水”式按摩,来放松肩部肌肉,效果出奇的好,那种紧绷感瞬间消散。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明白,身体的很多小毛病,如果能够得到及时的、正确的处理,就不会发展成大问题。它教会了我如何倾听身体的声音,如何用最自然、最健康的方式去回应身体的信号。现在,我每天都会抽出一点时间,跟着书里的方法做一些简单的按摩,感觉整个人都焕发了新的活力。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用“惊艳”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作者对中医理论的理解之深刻,对按摩手法的运用之巧妙,都达到了一个令人赞叹的高度。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风寒感冒”的应对策略,它不仅提供了按摩风池穴、大椎穴等穴位的具体手法,还详细阐述了这些穴位在抵御外邪、疏风散寒方面的作用机理。让我感到非常受用的是,书中还讲解了如何通过按摩来辅助治疗一些常见的慢性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虽然它强调这只是辅助手段,但这种将传统中医智慧与现代生活需求相结合的态度,让我耳目一新。我尝试了书中介绍的用于缓解头痛的按摩手法,效果出乎意料地好,那种持续的胀痛感竟然得到了显著的缓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按摩教程,更是一本关于如何运用中医智慧,实现健康生活的百科全书。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简直让我大开眼界!作为一名长期受到颈椎问题困扰的上班族,我尝试过各种方法,针灸、推拿、理疗,但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直到我翻开这本书,我才真正意识到,原来很多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小病痛,都可以通过简单易学的按摩手法来缓解甚至根治。书里图文并茂,每一种按摩手法都讲解得非常详细,从穴位定位、按摩方向、力度轻重,到注意事项,都解释得清清楚楚,生怕读者学不会一样。我特别喜欢的是它针对不同病症提供了个性化的方案,比如针对失眠,它会推荐一套特定的按摩手法,并说明了其中的原理。我还尝试了书里介绍的缓解腰酸背痛的按摩方法,效果真的立竿见影!以前一到下午腰就疼得不行,现在按一按,感觉整个人都轻松了许多。而且,这本书不仅仅是教你按摩,它还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医的养生理念,让我对自己的身体有了更深的认识。我开始关注自己的生活习惯,调整饮食,规律作息,配合书里的按摩手法,感觉身体的整体状态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这本书真的太实用了,我把它推荐给了身边的很多朋友,大家都赞不绝口。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充满探索与惊喜的旅程。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将传统的中医按摩手法,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生动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书中关于“肝气郁结”的按摩解析,让我茅塞顿开,原来那些莫名的烦躁、易怒,甚至是胸闷,都可以通过按摩膻中穴、期门穴等特定穴位得到有效的疏导。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手法,而是融入了大量的临床案例和理论支撑,例如在讲解“脾胃虚弱”的按摩时,不仅给出了按摩足三里、中脘穴的详细步骤,还解释了为什么这些穴位对健脾益气有显著作用。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讲解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我的学习兴趣和信任感。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养生”的独到见解,它提倡的不仅仅是“治病”,更是“防病”,通过日常的自我按摩,达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境界。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医按摩并非高深莫测,而是我们触手可及的健康宝藏。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编排和内容是我读过的同类书籍中最为出色的。作者不仅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更拥有卓越的表达能力,将复杂的按摩技巧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我特别喜欢它关于“季节性养生”的介绍,针对不同季节的特点,推荐了相应的按摩方法和穴位。比如在冬季,它会教你如何按摩涌泉穴来温肾补阳,这让我受益匪浅。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仿佛在娓娓道来一个关于健康的小故事,让我阅读起来毫不枯燥,反而充满了乐趣。我尝试了书里介绍的缓解腹胀的按摩方法,仅仅几次,就感觉消化系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学习中医按摩,不仅仅是掌握一项技能,更是一种对生活方式的积极调整,一种对身心健康的深度关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