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病中醫按摩手法技巧

常見病中醫按摩手法技巧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郭長青,杜寜宇,梁靖蓉 編
圖書標籤:
  • 中醫按摩
  • 推拿
  • 手法
  • 技巧
  • 常見病
  • 養生
  • 保健
  • 傢庭醫學
  • 健康
  • 穴位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29831
版次:1
商品編碼:1213794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醫手法技巧係列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44
字數:182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編者介紹瞭按摩的基本知識、按摩的基本手法和常見病的按摩治療。對於每種疾病分彆從疾病臨床錶現、治療手法、手法技巧和注意事項等方麵進行介紹,其中涉及按摩手法和穴位的部分均配以真人實體圖片,使讀者可以按圖操作、直觀明瞭。

目錄

目錄
第1章 按摩的基本知識(1)
第一節 按摩手法的作用原理(1)
一、按摩的基本作用(1)
二、按摩對人體的影響(2)
三、按摩手法的作用途徑(6)
第二節 按摩手法治療要點(7)
一、治療原則(7)
二、基本要求(8)
三、按摩體位(9)
四、注意事項(10)
五、適應證與禁忌證(12)
六、異常情況的處理(13)
第2章 按摩的基本手法(16)
第一節 擺動類手法(16)
一、一指禪推法(16)
二、法(17)
三、揉法(19)
第二節 摩擦類手法(20)
一、摩法(20)
二、擦法(21)
三、推法(22)
四、搓法(24)
五、抹法(24)
第三節 振動類手法(25)
一、抖法(25)
二、振法(25)
第四節 擠壓類手法(26)
一、按法(26)
二、點法(27)
三、捏法(28)
四、拿法(29)
五、撚法(29)
六、掐法(30)
七、撥法(30)
八、踩蹺法(31)
第五節 叩擊類手法(32)
一、拍法(32)
二、擊法(32)
第六節 運動關節類手法(33)
一、搖法(33)
二、扳法(35)
三、拔伸法(36)
四、歸法(37)
五、散法(37)
第3章 常見病的按摩治療(39)
第一節 頸肩部常見病(39)
一、頸部扭傷(39)
二、落枕(41)
三、頸型頸椎病(45)
四、神經根型頸椎病(47)
五、椎動脈型頸椎病(52)
六、交感神經型頸椎病(57)
七、頸椎小關節紊亂癥(63)
八、頸椎間盤突齣癥(66)
九、頸肩肌筋膜炎(70)
十、寰樞關節半脫位(73)
十一、項韌帶勞損與鈣化(76)
十二、肩胛提肌損傷(80)
十三、斜方肌損傷(81)
十四、岡下肌損傷(86)
十五、岡上肌肌腱炎(88)
十六、菱形肌損傷(92)
十七、前斜角肌綜閤徵(95)
十八、肩周炎(100)
第二節 胸腹部常見病(104)
一、胸椎小關節紊亂癥(104)
二、肋間神經痛(106)
三、腹脹(108)
四、慢性腹瀉(112)
五、便秘(115)
六、單純性肥胖(118)
第三節 腰骶部常見病(121)
一、腰肌勞損(121)
二、急性腰肌扭傷(125)
三、腰椎後關節紊亂癥(128)
四、腰椎間盤突齣(132)
五、腰椎椎管狹窄癥(137)
附錄 按摩常用穴位操作手法查對(142)

精彩書摘

  《常見病中醫按摩手法技巧》:
  (二)理筋散結、整復錯縫,滑利關節
  筋骨、關節可以齣於患者的直接或間接損傷,或長期勞損等諸多內外因素而産生一係列病理變化,包括局部扭挫傷、縴維斷裂、肌腱撕脫、關節脫位等病癥。按摩手法可促進局部氣血運行,消腫散結,改善新陳代謝。《靈樞 本藏》中說:“是故血和則經脈流利,營復陰陽。筋骨勁強,關節滑利也”;運用適當的被動運動有助於鬆解粘連,滑利關節,糾正筋結或筋齣槽、骨錯縫,恢復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這些作用在《醫宗金鑒》中描述為:“或因跌僕閃失,以緻骨縫開錯。氣血鬱滯,為腫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經絡,以通鬱閉之氣,摩其壅聚,以散瘀結之腫,其患可愈。”
  (三)調整髒腑功能,增加防病抗病能力
  髒腑是化生氣血,通調經絡,主持人體生命活動的主要器官。中醫的髒腑包括五髒、六腑和奇恒之腑。按摩手法作用於人體體錶,通過經絡傳導,對髒腑功能有雙嚮調節作用。中醫理論認為,疾病的發生、發展及其轉歸的全過程,就是正氣與邪氣相互鬥爭、盛衰消長的結果。“正氣存內,邪不可乾”,描述瞭機體如有充分的防病抗病的能力,緻病因素就不起作用。“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疾病之所以發生和發展,就是因為機體的防病抗病能力處於相對劣勢,邪氣乘虛而入。而按摩手法可以通過各種途徑,使機體處於最好的身心狀態,有利於增加防病抗病能力。據報道:對體弱和過敏患者進行按摩手法治療,可預防或減少感冒的發生;一些心血管疾病患者經常接受按摩治療或自我推拿,可預防心、腦血管意外事件的發生。另外,有大量資料顯示,按摩對老年病的防治作用正日益受到重視,特彆對老年人的退行性病變、功能性疾病、疾病康復及養生抗衰老方麵,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總之,通過按摩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散瘀止痛、理筋散結、整骨錯縫、滑利關節、調整髒腑、增加防病抗病能力,使人體最終達到陰陽調和。
  ……
《經絡穴位圖解指南》 引言 在中華數韆年的文明長河中,中醫按摩作為一種古老而有效的自然療法,以其獨特的理論體係和精湛的操作技法,在守護人類健康方麵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書《經絡穴位圖解指南》正是基於這一深厚底蘊,旨在為廣大讀者提供一份全麵、實用、易於理解的經絡穴位學習工具。它並非簡單羅列穴位名稱,而是力求將抽象的經絡理論與具象的穴位定位、手法應用相結閤,讓讀者在掌握理論的同時,也能親身實踐,體會中醫按摩的奧妙。 本書的編寫,旨在彌閤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鴻溝,讓那些對中醫按摩感興趣,但苦於無從下手,或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瓶頸的讀者,能夠找到一條清晰的學習路徑。我們深知,穴位如同人體地圖上的坐標,經絡則是連接這些坐標的脈絡,隻有準確掌握經絡的循行、穴位的定位,並輔以恰當的手法,纔能真正發揮中醫按摩的治療與保健功效。 第一章:認識經絡——人體生命活動的“高速公路” 經絡的本質與功能: 何為經絡? 經絡,是中醫理論中人體氣血運行通路的總稱。它不是單一的管道,而是縱橫交錯、內聯髒腑、外絡肢節、貫通上下、溝通錶裏的一個完整而精密的係統。可以將經絡想象成人體內的“高速公路網”,負責輸送氣血、濡養組織、抵禦外邪、傳導感應。 經絡的主要功能: 運行氣血,濡養全身: 氣血是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經絡承擔著將氣血從源頭(如肺吸入的清氣、脾胃運化的水榖之精微)輸送到全身各處的任務,使各髒腑組織得以正常運轉和生長。 溝通內外,聯係髒腑: 經絡如同人體的“信息網絡”,將人體的內髒(髒腑)與身體錶麵(四肢、皮毛)以及人體各部分相互聯係起來,使人體成為一個有機整體。這使得身體局部的病變可以影響髒腑,反之亦然。 抵禦外邪,保衛機體: 經絡的“絡”有聯絡、網絡的含義,它構建瞭人體的防禦體係。當外邪入侵時,經絡能夠將病邪傳導至身體的其他部位,或者將其驅逐齣體外。 傳導感應,調節功能: 刺激經絡上的特定穴位,能夠通過經絡係統將信息傳遞到相應的髒腑,從而調整髒腑功能,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這種傳導感應是中醫按摩療效的關鍵。 主要的經絡係統: 十二正經: 這是構成經絡係統的骨乾,它們分彆與十二髒腑相對應,包括手三陽經(肺經、大腸經、心經、小腸經、心包經、三焦經)、足三陽經(胃經、膽經、膀胱經)、手三陰經(肺經、心經、心包經)、足三陰經(脾經、肝經、腎經)。每條正經都有其特定的循行路綫和主治範圍。 奇經八脈: 它們不與十二髒腑直接相連,而是起著統攝和聯絡十二正經的作用,有“彆道”、“怪脈”之意。奇經八脈包括督脈(總督諸陽)、任脈(總任諸陰)、衝脈(血海,十二經脈之海)、帶脈(約束諸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它們在維持人體陰陽平衡、氣血調暢方麵發揮著重要作用。 絡脈、經彆、經筋: 除瞭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還有數量龐大的孫絡、浮絡、大絡等,以及更深層的經彆、經筋等,它們共同構成瞭復雜而精密的經絡網絡,使人體功能更加協調。 第二章:穴位探秘——經絡係統的“能量站” 什麼是穴位? 穴位,是指人體經絡綫上的特定點,是髒腑經絡之氣輸注於體錶的部位。可以將其理解為經絡係統上的“能量站”或“信息接口”,它們是中醫進行針灸、按摩等治療的主要操作點。 穴位的基本分類: 按位置分類: 頭麵部穴位: 如百會、太陽、風池等,多用於治療頭麵部及神誌疾病。 頸項部穴位: 如風府、大椎等,常用於治療頸項強痛、頭痛等。 胸腹部穴位: 如膻中、中脘、關元等,與髒腑功能密切相關,多用於治療胸腹部及相關髒腑病癥。 背部穴位: 如肺俞、肝俞、腎俞等,常被稱為“俞穴”,是髒腑之氣輸注於背部的部位,是反映髒腑功能的重要標誌。 四肢部穴位: 如閤榖、麯池、足三裏、三陰交等,分布於四肢,是臨床應用最為廣泛的穴位。 按功能分類: 俞穴: 位於背部脊柱兩側,多與髒腑功能相關。 募穴: 位於胸腹部,是髒腑之氣匯聚於此的部位。 原穴: 位於四肢腕踝關節附近,是髒腑原氣在十二經脈中運行經過的部位。 絡穴: 位於四肢,用於治療循行部位以外的病癥。 郤穴: 位於四肢,是經氣深聚之處,善於治療本經急癥。 交會穴: 是兩條或多條經脈交會之處,可治療涉及多條經脈的病癥。 特定穴: 如八會穴(治髒、治腑、治血、治氣、治骨、治髓、治筋、治脈)、下閤穴(治六腑病)、八脈交會穴(治療奇經八脈病)等,具有特殊的治療作用。 穴位的取穴方法: 準確的穴位定位是治療的關鍵。本書將詳細介紹幾種常用的取穴方法: 骨度定位法: 根據人體的骨骼作為標誌進行摺算定位,較為精確。 解剖標誌定位法: 利用人體的肌肉、肌腱、血管、神經等解剖標誌來確定穴位。 簡便取穴法: 利用手指的寬度(寸)作為測量單位,結閤身體的特定部位,進行直觀的取穴。例如,同身寸(拇指指關節橫紋的寬度為一寸;食指、中指、無名指並列,以中指中節橫紋處為標準,旁開一寸等)。 第三章:經典穴位詳解——常用穴位圖文對照 本章節將精選臨床常用、療效顯著的穴位,進行詳細的圖文解析。每一個穴位都將包含以下要素: 穴名: 明確標注穴位名稱。 定位圖: 提供清晰的穴位定位示意圖,並輔以文字描述,幫助讀者直觀地找到穴位。 主治病癥: 列舉該穴位最常用於治療的疾病和癥狀,涵蓋內、外、婦、兒等各個科彆。 操作手法(初步介紹): 簡要介紹適用於該穴位的主要按摩手法,如按、揉、推、拿、點等,為後續的手法章節打下基礎。 配穴參考: 提供與該穴位搭配使用效果更佳的常用配穴,體現中醫“辨證施治、配穴處方”的特點。 例如: 足三裏 (ST36) 定位: 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脛骨前脊外一寸。 主治: 胃痛、嘔吐、腹脹、泄瀉、便秘、消化不良、貧血、體虛乏力、全身虛弱等。 手法: 長期按摩可改善消化功能。 配穴: 常與中脘、關元配伍,治療胃腸疾病。 (本書將以類似的方式,詳細介紹至少50個常用穴位,涵蓋各主要經絡,並力求圖文並茂,易於理解。) 第四章:按摩手法基礎——輕柔中蘊含力量 本章將重點介紹中醫按摩的基礎手法,這些手法是實現穴位療效的關鍵。我們將深入淺齣地講解每種手法的操作要領、適應癥以及注意事項,確保讀者能夠正確掌握。 基本手法介紹: 推法: 以推移為主,常用於經絡循行綫,以疏通經絡,行氣活血。 揉法: 以迴鏇揉動為主,力度均勻,可用於穴位,也可用於大麵積區域,有舒筋活絡,消腫止痛的作用。 按法: 以用力下壓為主,可用於特定穴位,以激發穴位的功能。 摩法: 以單手或雙手掌麵在體錶作圓周或直綫方嚮的撫摩,適用於胸腹部,能健脾和胃,理氣止痛。 拿法: 以拇指與其餘四指對捏,提提起肌肉,常用於頸項、肩部等,有舒筋活絡,緩解肌肉緊張的作用。 點法: 以手指端點按穴位,力度集中,可治療疼痛性病癥。 捏法: 以拇指與食、中二指對捏,提捏肌肉,常用於特定穴位。 抖法: 以腕部帶動手指,對肌肉進行輕微的抖動,使肌肉放鬆。 叩擊法: 以手掌或手握空拳,有節奏地叩擊體錶,能疏通經絡,舒展筋骨。 手法要領與技巧: 力度: 虛者補之,實者瀉之,輕柔與有力度的適時變化。 速度: 緩和、有力、均勻,根據病情和穴位選擇。 方嚮: 順經絡循行方嚮為補,逆經絡循行方嚮為瀉。 頻率: 適度的重復次數,以達到治療效果。 配閤: 手法與呼吸、意念的結閤。 注意事項: 按摩前後的準備(清潔、熱身、觀察)。 力度要根據患者的耐受程度和病情進行調整。 避免在皮膚破損、感染或有炎癥的部位進行按摩。 特殊人群(孕婦、兒童、老年人)的注意事項。 循序漸進,避免過度疲勞。 第五章:常見病癥的按摩療法(示範性舉例) 本章將針對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疾病或不適,提供針對性的穴位按摩方案。這些方案將結閤前麵章節介紹的穴位和手法,形成完整的操作流程。 請注意: 本書並非醫療書籍,以下內容僅為示例,不能替代專業醫療診斷和治療。如遇嚴重疾病,請務必及時就醫。 示例一:緩解頸項僵硬與肩部酸痛 目標: 疏通頸肩部經絡,緩解肌肉緊張。 常用穴位: 風池穴 (GB20): 位於頸後,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大椎穴 (GV14): 位於頸後,第七頸椎棘突下的凹陷處。 肩井穴 (GB21): 位於頸根與肩綫之間,大椎穴旁開四寸。 天宗穴 (SI11): 位於肩胛岡中點處。 按摩手法: 風池穴: 用雙拇指指腹按揉,力度由輕漸重,可配閤頭部輕微轉動。 大椎穴: 用拇指或食指、中指指腹進行按揉或點揉。 肩井穴: 用對側手拇指與其餘四指對捏,提捏穴位。 天宗穴: 用中指指腹按揉。 頸部: 沿著頸後督脈循行方嚮,用掌根或指腹進行長推。 肩部: 采用拿法,對肩部肌肉進行放鬆。 頻率與療程: 每日1-2次,每次10-15分鍾,可連續進行5-7天,或根據癥狀改善情況調整。 示例二:改善消化不良與腹脹 目標: 健脾和胃,理氣消脹。 常用穴位: 中脘穴 (CV12): 位於上腹部,臍上4寸,前正中綫上。 天樞穴 (ST25): 位於臍旁2寸處,左右各一。 足三裏穴 (ST36): 位於小腿前外側,犢鼻下3寸。 內關穴 (PC6): 位於腕橫紋上3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按摩手法: 中脘穴: 用掌根或四指進行順時針方嚮的摩法,然後改為按揉。 天樞穴: 用拇指指腹進行按揉,力度適中。 足三裏穴: 用拇指指腹進行按揉。 內關穴: 用拇指指腹進行點揉。 腹部: 以中脘為中心,進行順時針的腹部摩法。 頻率與療程: 每日1-2次,每次10-15分鍾,尤其適閤餐後半小時至一小時進行。 (本書將提供更多針對失眠、頭痛、腰腿痛、感冒等常見不適的按摩方案,並附有詳細的圖示和操作步驟。) 結語 《經絡穴位圖解指南》是一本實用工具書,它不僅僅是關於穴位和手法的介紹,更是一扇通往中醫健康智慧的窗口。我們希望通過本書,能夠幫助讀者建立起對中醫經絡和穴位的基本認識,掌握一些簡單易行的按摩技巧,從而更好地關愛自己和傢人的健康。 請記住,中醫按摩是一種循序漸進的養生方式,堅持和正確的操作是關鍵。在實踐中,您會逐漸體會到身體的變化,感受到來自古老智慧的饋贈。願本書能成為您健康之路上的良伴,祝您身體健康,生活愉快!

用戶評價

評分

讀這本書的過程,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次充滿探索與驚喜的旅程。作者以極其細膩的筆觸,將傳統的中醫按摩手法,以一種前所未有的生動形象呈現在讀者麵前。書中關於“肝氣鬱結”的按摩解析,讓我茅塞頓開,原來那些莫名的煩躁、易怒,甚至是胸悶,都可以通過按摩膻中穴、期門穴等特定穴位得到有效的疏導。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手法,而是融入瞭大量的臨床案例和理論支撐,例如在講解“脾胃虛弱”的按摩時,不僅給齣瞭按摩足三裏、中脘穴的詳細步驟,還解釋瞭為什麼這些穴位對健脾益氣有顯著作用。這種“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講解方式,極大地增強瞭我的學習興趣和信任感。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養生”的獨到見解,它提倡的不僅僅是“治病”,更是“防病”,通過日常的自我按摩,達到“未病先防,已病防變”的境界。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中醫按摩並非高深莫測,而是我們觸手可及的健康寶藏。

評分

翻開這本書,我瞬間就被一種溫暖而親切的氛圍所感染。作者的文字充滿瞭人文關懷,仿佛一位慈祥的長者,手把手地教你如何關愛自己的身體。我最喜歡的是書中關於“久坐族”的特彆篇章,它詳細介紹瞭針對電腦族、伏案工作者經常齣現的肩頸僵硬、腰背酸痛的按摩方法。每一個動作都配有清晰的手部示範圖,讓我能夠準確地模仿,而且力度和節奏都指導得非常到位。我嘗試瞭書裏介紹的“飛燕點水”式按摩,來放鬆肩部肌肉,效果齣奇的好,那種緊綳感瞬間消散。更重要的是,這本書讓我明白,身體的很多小毛病,如果能夠得到及時的、正確的處理,就不會發展成大問題。它教會瞭我如何傾聽身體的聲音,如何用最自然、最健康的方式去迴應身體的信號。現在,我每天都會抽齣一點時間,跟著書裏的方法做一些簡單的按摩,感覺整個人都煥發瞭新的活力。

評分

這本書的內容簡直讓我大開眼界!作為一名長期受到頸椎問題睏擾的上班族,我嘗試過各種方法,針灸、推拿、理療,但效果總是不盡如人意。直到我翻開這本書,我纔真正意識到,原來很多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小病痛,都可以通過簡單易學的按摩手法來緩解甚至根治。書裏圖文並茂,每一種按摩手法都講解得非常詳細,從穴位定位、按摩方嚮、力度輕重,到注意事項,都解釋得清清楚楚,生怕讀者學不會一樣。我特彆喜歡的是它針對不同病癥提供瞭個性化的方案,比如針對失眠,它會推薦一套特定的按摩手法,並說明瞭其中的原理。我還嘗試瞭書裏介紹的緩解腰酸背痛的按摩方法,效果真的立竿見影!以前一到下午腰就疼得不行,現在按一按,感覺整個人都輕鬆瞭許多。而且,這本書不僅僅是教你按摩,它還深入淺齣地講解瞭中醫的養生理念,讓我對自己的身體有瞭更深的認識。我開始關注自己的生活習慣,調整飲食,規律作息,配閤書裏的按摩手法,感覺身體的整體狀態都有瞭很大的提升。這本書真的太實用瞭,我把它推薦給瞭身邊的很多朋友,大傢都贊不絕口。

評分

我不得不說,這本書的編排和內容是我讀過的同類書籍中最為齣色的。作者不僅具備深厚的專業知識,更擁有卓越的錶達能力,將復雜的按摩技巧化繁為簡,深入淺齣。我特彆喜歡它關於“季節性養生”的介紹,針對不同季節的特點,推薦瞭相應的按摩方法和穴位。比如在鼕季,它會教你如何按摩湧泉穴來溫腎補陽,這讓我受益匪淺。書中的每一個章節都仿佛在娓娓道來一個關於健康的小故事,讓我閱讀起來毫不枯燥,反而充滿瞭樂趣。我嘗試瞭書裏介紹的緩解腹脹的按摩方法,僅僅幾次,就感覺消化係統得到瞭極大的改善。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學習中醫按摩,不僅僅是掌握一項技能,更是一種對生活方式的積極調整,一種對身心健康的深度關懷。

評分

這本書的內容,用“驚艷”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作者對中醫理論的理解之深刻,對按摩手法的運用之巧妙,都達到瞭一個令人贊嘆的高度。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風寒感冒”的應對策略,它不僅提供瞭按摩風池穴、大椎穴等穴位的具體手法,還詳細闡述瞭這些穴位在抵禦外邪、疏風散寒方麵的作用機理。讓我感到非常受用的是,書中還講解瞭如何通過按摩來輔助治療一些常見的慢性疾病,比如高血壓、糖尿病等,雖然它強調這隻是輔助手段,但這種將傳統中醫智慧與現代生活需求相結閤的態度,讓我耳目一新。我嘗試瞭書中介紹的用於緩解頭痛的按摩手法,效果齣乎意料地好,那種持續的脹痛感竟然得到瞭顯著的緩解。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按摩教程,更是一本關於如何運用中醫智慧,實現健康生活的百科全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